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安咕媽媽

文章

2011年06月26日
一尊透明淨白的琉璃觀音,靜靜佇立在「琉璃工房」天母藝廊正中央,安靜沉穩、不沾俗塵。儘管窗外熙攘喧鬧,琉璃觀音顧自拈花微笑,一派安詳。

眼前的楊惠姍,除了一副黑框眼鏡和一抹慣用的深色口紅,幾近素顏;黑白混搭的穿著色調,讓頭頂的華髮更顯而易見,「我從不在乎年齡,所以不染頭髮的。」這位在七、八○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演員,早已洗盡鉛華,成功轉型為琉璃藝術創作家。

一九八六年,楊惠姍和使君有婦的張毅從「演員與導演」變成戀人。不顾舆论的指责, 兩人告別電影,投入全然陌生的琉璃創作。

每次楊惠姍接受訪問,張毅總是陪在身邊。兩人的後半生幾乎是重疊的,他們是彼此的影子。

廿二年前轉行做琉璃藝術,這是條別人想也不敢想的陌生道路,楊惠姍在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情況下一頭栽入。她曾經債台高築數千萬元,如今「琉璃工房」在美國、亞洲、歐洲等地擁有六十幾個據點,作品獲得多座國際知名博物館收藏,一句「苦盡甘來」仍嫌輕描淡寫。

「正因為不可知,也就不知道怕。」某個程度來說,楊惠姍天生樂觀,創業之初,不知技術那麼難,也不知要花那麼多錢,只有初生之犢的勇氣,搞定一件件麻煩事,「回到最單純的狀態,不會的就學,這樣就不會給自己設那麼多難關,挫自己的信心。」她說。

此外,專心和興趣也是帶領楊惠姍開創琉璃世界的兩大關鍵。

時光回到當年鶯歌的琉璃工房剛成立時,楊惠姍早上四點半就起床聽「空中英語教室」練英語,為作品走向國際做準備;六點一定到工廠創作,忙到午夜十二點才下班。「實在太喜歡了,沒做完的作品就帶回家繼續做。」她說,因為喜歡,給了她全心投入的情感和力量,「所以,清晨四點多又起床,並不覺得累。」

九二一震裂心血 隨喜再雕千手

楊惠姍笑說,好體力應該拜小時候家境不佳之賜。為了省下買公車票的錢,楊惠姍從小學到高中都花兩小時走路上學,來回四小時的路程。聽來辛苦,她另有體會:「我就是很專心地把路走完,什麼都沒想。」

心無旁鶩、專心做好一件事,內心自然安定、愉悅;想多了反而會自怨自艾。手中塑出多樣觀音像的楊惠姍微笑說:「這就是修行。」

琉璃如同電影讓楊惠姍再次揚名國際,也教她許多人生功課。她的代表作「千手觀音」,在幾近完成時,卻在九二一大地震中碎裂一地,四個月不眠不休的心血在數秒之內全毀。她沒掉一滴眼淚,「這是上天覺得我做不夠好,要我重來。」

她總是在考驗中尋得安慰。收拾碎片,楊惠姍同時在工作室、家裡各塑一尊千手觀音,日以繼夜蹲坐著工作,血液循環不佳,「兩條腿腫得像象腿。」

一年後,兩尊更壯觀、細緻的千手觀音,將楊惠姍推向琉璃事業的巔峰。


楊惠姍和張毅1987年斥資3千萬元成立「琉璃工房」,他稱「幾個呆子走進這個行業,現在是全世界競爭力最強的脫蠟鑄造行業」,她透露張毅當初幫她規劃了三個10年,包括百分百學習,百分之50創作、百分之50學習,最後是百分之80創作、百分之20學習。下個30年呢?他反問「會活到100歲嗎」?她握著他手笑著說會,互相扶持令人動容。

文章_img_1 文章_img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