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LO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2009年08月13日
公開
21

Steve Jobs說,你得找出你愛的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Steve Jobs 在2005年6月12日對全體史丹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內容。 今天,有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怎麼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 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同意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才軟化態度。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 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而且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 這一點也不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五先令退費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 Hare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Hare Krishna神廟的好料。追尋我的好奇與直覺,我所駐足的大部分事物,後來看來都成了無價之寶。 舉例來說: 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法指導。在整個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學書法。我學了serif 與san serif 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版印刷偉大的地方。書法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捕捉的,我覺得那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的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變間距字體了。又因為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如果當年我沒這樣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在一起,但是這在十年後回顧,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我的第二個故事,有關愛與失去。 我好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我們拼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在那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而我才剛邁入人生的第三十個年頭,然後被炒魷魚。 要怎麼讓自己創辦的公司炒自己魷魚? 好吧,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他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炒了我魷魚,公開把我請了出去。曾經是我整個成年生活重心的東西不見了,令我不知所措。 有幾個月,我實在不知道要幹什麼好。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見了創辦HP的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的Bob Noyce,跟他們說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厲害了。我成了公眾的非常負面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 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著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的日子經歷的事件沒有絲毫改變我愛做的事。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是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談起了戀愛。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讓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你得找出你愛的,工作上是如此,對情人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填滿你的一大塊人生,唯一獲得真正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關係,事情只會隨著 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 我的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描,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盡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從胃進腸子,插了根針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之前死亡只是抽象概念時要更肯定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們共有的目的地,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簡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變化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留下空間。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 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當年我們很迷這本雜誌。那是一位住在離這不遠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發明,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Google,在Google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理想化,充滿新奇工具與神奇的註記。 Stewart跟他的出版團隊出了好幾期Whole Earth Catalog,然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早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去爬山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 在照片下有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 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期許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非常謝謝大家。

小LO挑的書

2009年07月25日
公開
26

吃完飯後,小LO爸提議我們去誠品走一走。 也好,小LO其實沒有真正去逛過書店,去讓他逛逛童書部也很不錯。 板橋誠品的童書部很不錯還有讓小朋友看書的小桌子, 小LO一開始,都會挑自己熟悉的書再看一次。 這次,他挑的是『凱羅和包姆』,就是凱凱一開始借給小LO看的。 看完後,小LO還挑了一本小天下的『我的宇宙踏大探索』(綠色知識星球)系列, 這本書其實蠻深的,字也沒有注音,只是小LO前一陣子愛上天文, 所以很多還可以接受,認識的字也不少,多多少少剛好可以懂一些。 看了後還稍微解釋給小LO媽聽,翻了又翻。 不過臨走前,小LO突然看到下面這本書(60種創意科學遊戲),一翻開簡直是愛上。 一直說這是『創意大發現』,就是YOYO台的節目之一,小LO很愛看, 裡面會介紹各種創意的遊戲或勞作,看這個比看海綿寶寶好多了。 當然小LO跟小LO媽要求要買這一本,可是小LO媽怕小LO看不懂,再三確認。 小LO媽還跟小LO說:『要的話要自己買,不過這樣就沒有錢買金甲戰龍了。』 是的,小LO最近有想要買另一台四驅車,不過小LO媽是想小LO已經有一台了, 如果想要買奢侈品,就要用自己的錢買∼∼ 小LO想要這本書,也想要金甲戰龍,很可惜,只能選一個。 小LO好為難,還要求小LO媽可不可以買兩種?當然不行囉。 思考許久的小LO,突然下定決心,跟小LO媽說:『好,我要這本書。』 小LO媽還說:『這樣你就沒有金甲戰龍喔,而且不可以再說你要買金甲戰龍喔。』 小LO很堅決的點頭,所以小LO媽便帶小LO去結帳買了小LO生平第一本決定要買的書。 其實,小LO媽對於小LO『決定買書捨棄玩具』這件事,心裡很開心。 總覺得自己的寶貝又進步了呢!會選書,真是太好了。 回家後還跟媽咪一起用吸管做了第一個成品∼飛行器。還不賴喔∼

父親教養的影響

2009年07月24日
公開
37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 譬如,有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和自制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所以他們要學習自我控制和延後獲得滿足的技巧時會比較困難—這些技巧在男孩長大後追求人際友誼、學業成功和事業目標時,都會變得愈形重要。而女孩的父親能陪在她身邊、並且瞭解她的生活,這些女孩比較不會在未成年時就發生複雜的性關係,而是在成年後才會漸漸與男性發展健康的關係。 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譬如,在一九五○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曾發現那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當這些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時,其中那些曾體驗過較多父愛的受試者,也會有比較理想的社交關係—他們擁有更持久、更美滿的婚姻,也擁有自己的孩子,而且會和非家族成員的朋友們共享娛樂活動。 孩子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 研究顯示,當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而能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 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 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並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為每一個孩子保留專屬的互動時間 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