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Peggy媽咪

[知識]認識水壺喝到健康-塑膠容器編號認識

2010年05月21日
認對水壺,喝到健康~~轉載自 康健雜誌 96.9.1
機能、時尚、便利的水壺不代表是好水壺。
如何一眼選出適合自己的水壺,更重要的是,避開危險?

市面上有各種花花綠綠的水壺,用不同材質所製造,如何買一款安全的水壺,不在喝水同時吞進化學物質?
答案都在水壺底。

為便於後續回收,國際間慣用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of Plastic Industry,SPI)的編碼來區分塑膠材質。
首先消費者要拒絕沒有標示的水壺,因為清楚標明塑膠材質是廠商負責任的表現。
其次,不建議重複使用保特瓶。
美國的環保團體「綠色原則(Green Guide)」指出,一般的規則是:不要使用被製造來單次使用的塑膠瓶,因為不好清洗,容易變成細菌的溫床。
而且瓶裝水的保特瓶原料是編碼一號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PET),2003年義大利研究發現,保特瓶用了9個月後,保特瓶的水會釋出微量的鄰苯二甲酸乙基己及酯(DEHP)。

DEHP是一種環境荷爾蒙,以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的分類,屬可能致癌的程度,而且發現可能對睪丸具有毒性。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最近研究也證實,男性體內DEHP含量高時,精子數量較少、精子DNA也會受損。

除了塑膠1號,也應該拒絕塑膠編碼3號、6號,和7號,並非如網路流傳號碼愈大愈安全。
塑膠3號是聚氯乙稀(PVC),環保署已逐步禁用,因為PVC 通常使用上述環境荷爾蒙DEHP。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塑膠6號是聚苯乙烯(PS),也就是保麗龍,遇熱會釋出苯乙烯單體、苯乙烯雙體及苯乙烯三體。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苯乙烯單體為毒性物質,濃度過高時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心律不整,並損害肝臟及腎臟。

但塑膠7號是目前最常見的水壺材質,股東會、百貨公司常用來當做贈品。

塑膠7號雖然屬於「其他類」,但通常材質是聚碳酸脂(PC),PC 因為透明、耐摔,被大量使用。

PC在日本很有名,因為日本環境廳曾經希望推廣PC材質的塑膠奶瓶,以代替玻璃,後來卻發現會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 A(bisphenol A)而緊急打住。

日本的環保團體「日本子孫基金」曾購買日本最普遍的6家PC 奶瓶,放入95℃熱水,在室溫中放一晚,結果每個奶瓶都會釋出雙酚A。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雙酚A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失竊的未來》指出雙酚A對人類乳腺細胞有疑似動情激素的作用。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飛爾德曼實驗發現,2?5ppb(十億分之一)的雙酚A就能讓乳癌細胞增生。也就是說,極微量的雙酚A也能發揮如同動情激素的效果。


●如果你發現你的水壺有以上編號,有下列方法可以降低風險:

1.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蘇打粉加溫水清洗。在室溫中自然烘乾。因為雙酚A會在第一次使用與長期使用時釋出較多。

2.如果有任何摔傷或破損,立即暫停使用。

3.不用洗碗機、烘碗機清洗水壺。

4.不讓水壺在陽光下直射。

除了塑膠,鋁製水壺因為質輕、堅固,表面可以做各種花色設計,也是常見的水壺材質。
然而,鋁與阿茲海默症的關連一直令人擔心。

加拿大一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居住地飲用水鋁含量大於100 微克/公升,長達10年以上的居民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較高。

法國另一個研究也發現,暴露於鋁濃度超過1毫克/公升的老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14倍。

雖然有人懷疑鋁會引起阿茲海默症,但一直未得到可靠證實。

然而,市面上的鋁水壺通常會使用合成塗層防止金屬溶解到飲水中,但糟糕的是,這些合成塗層也是問題。

德國獨立消費品測試機構曾測出大多數的鋁水瓶裡都有環境荷爾蒙雙酚A。


●帶水壺喝水雖然環保又健康,但關鍵在於你認真的選擇。
1.一號:PET(聚乙烯對苯 二甲 酸脂)保特瓶
常見容器:礦泉水、碳酸飲料
特性:耐熱至70℃,勿長期使用。

2.二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
常見容器:奶瓶、厚塑膠袋
特性:耐熱至120℃,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3.三號:PVC(聚氯乙烯)
常見容器:水管、雨衣、塑膠杯
特性:耐熱至70℃,環保署已宣布逐步禁用。

4.四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
常見容器:薄塑膠袋
特性:耐熱至80℃

5.五號:PP(聚丙烯)
常見容器:豆漿瓶、微波容器
特性:耐熱至135℃,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6.六號:PS(聚苯乙烯)
常見容器:保麗龍(發泡)、養樂多瓶(非發泡)
特性:耐熱至90℃

七號:其他
常見容器:水壺
特性:常見材質為聚碳酸脂(PC),耐熱至135℃


●PC塑膠水壺遇熱 會釋出有害物質
生活環境 | 國際新聞

摘譯自2008年1月31日ENS美國,辛辛那提市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審校
人們在運動或登山時常會用各類彩色透明塑膠瓶攜帶飲料,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如果裝入熱的液體,將會釋放出擾亂荷爾蒙的化學物質。

根據辛辛那提大學的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無論水瓶的新舊,這種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的材質遇到滾燙的熱水將會放出擾亂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酚甲烷(bisphenol-A),又稱BPA。

這種化學物質常見於各種用途,包括可重複使用的水瓶、食物收藏罐的襯裡、水管接著劑、牙醫用的溝隙充填劑等。在動物實驗中,此物質會對生殖與腦部發育造成影響。

貝屈博士(Scott Belcher)與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當聚碳酸酯水瓶短暫接觸滾燙的熱水,酚甲烷的釋放速率將會增加55倍。先前的研究也顯示,重複摩擦、刷洗與烹煮嬰兒用的聚碳酸酯瓶會釋放酚甲烷。這讓我們瞭解了酚甲烷能夠從各式聚碳酸酯塑膠中被釋放。

貝屈博士說:「這研究的靈感來自於攀岩團體的疑問,於是我們根據消費者的習慣對這些塑膠水瓶做測試,而結果顯示,唯一對釋放濃度造成影響的因素是液體溫度,而使用九年的水瓶與新的水瓶釋放的酚甲烷數量相當。」
「我們發現無論瓶子的新舊,在冷水或是溫水中,酚甲烷的釋放量與速率都相同。但是一旦水瓶接觸了滾燙熱水,酚甲烷的釋放速率馬上增加為15到55倍。」

貝屈博士強調,雖然目前對於酚甲烷濃度多高才有害人體尚無共識,但他建議消費者慎思長期暴露在此物質下對健康的影響。他說:「酚甲烷是人類接觸的一種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物質,這類物質包括了黃豆中有益的的天然植物雌激素,而科學家還在嘗試瞭解這些內分泌干擾素在交互作用下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物質多半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此研究由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資助,發表於最新一期「毒理學通訊」期刊。

Hot Liquids Release Harmful Chemical from Plastic Bottles
CINNCINNATI, Ohio, January 30, 2008 (ENS)
The clear, colorful plastic bottles often used by athletes and hikers to carry liquids release a chemical known to disrupt hormone function if the liquids they contain are hot, new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e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bisphenol-A, or BPA, is released when polycarbonate plastic is exposed to boiling water, according to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scientists, whether the bottle is new or old.
The chemical,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products such as reusable water bottles, food can linings, water pipes and dental sealants, has been shown to affect reproduction and brain development in animal studies.
Scott Belcher, PhD, and his team found when the same new and used polycarbonate drinking bottles were briefly exposed to boiling hot water, BPA was released up to 55 times more rapidl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f you repeatedly scrub, dish wash and boil polycarbonate baby bottles, they release BPA. That tells us that BPA can migrate from various polycarbonate plastics,"
"Inspired by questions from the climbing community, we went directly to tests based on how consumers use these plastic water bottles and showed that the only big difference in exposure levels revolved around liquid temperature," Belcher said. "Bottles used for up to nine years released the same amount of BPA as new bottle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BPA released from new and used polycarbonate drinking bottles was the same, both in quantity and speed of release, into cool or temperate water. But once the bottles were exposed to boiling water the speed of BPA release was 15 to 55 times faster, explains Belcher.
Belcher stresses that it is still unclear what level of BPA is harmful to humans, but he urges consumers to think about how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might harm their health. "BPA is just one of many estrogen-like chemicals people are exposed to, and scientists are still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hese endocrine disruptors - including natural phyto-estrogens from soy which are often considered healthy - collectively impact human health," he says. "But a growing bod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suggests it might be at the cost of your health."
The study was funded by a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grant. It is published in today's issue of the journal "Toxicology Letters."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an2008/2008-01-30-092.asp

[知識]認識水壺喝到健康-塑膠容器編號認識_img_1
2008-9-9
●首次以靈長類實驗�塑膠容器溶出雙酚A 傷腦筋

美、加科學家首次以靈長類實驗,發現雙酚A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圖為消基會日前公布市售十件塑料奶瓶溶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檢驗報告。 (資料照,記者陳則銘攝)

※影響學習與記憶形成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美國與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PC塑膠容器溶出的雙酚A(BPA)會使靈長類腦神經細胞的突觸連結中斷,影響學習與記憶形成,這是首度在靈長類身上進行的研究,結果更加確定了雙酚A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

該項由美國耶魯大學與加拿大安大略獸醫學院團隊合作進行的研究,最近發表在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誌》,該團隊首度以非洲綠猴進行研究,發現每天低劑量的雙酚A暴露,對腦部發育與運作可能有負面影響。

※PC奶瓶泡奶 水溫勿逾50度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較常見的雙酚A來源是聚碳酸酯樹脂類PC塑膠產品,常用來製造硬質的塑膠奶瓶和水壺,但並非所有的PC製品都一定會測到雙酚A溶出,與產品製造工藝水準也有關係,一旦塑膠容器遇到高溫或表面刮傷、破裂,雙酚A溶出的機會就增加,應該更換,如果家長不放心,不妨選購玻璃奶瓶。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如果是使用PC材質奶瓶,經高溫消毒並清洗乾淨後,泡奶的水溫不要高於五十度,就能有效減少雙酚A的溶出。

過去雙酚A研究的動物模式都是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這是第一次以靈長類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結果與人類最為貼近,也讓雙酚A的危害有了更強烈的證據。

研究團隊模擬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雙酚A暴露,給予非洲綠猴每公斤體重五十微克(百萬分之一公克)的低劑量雙酚A,連續二十八天後,去觀察綠猴腦神經突觸的連結,結果顯示,雙酚A明顯會阻抗雌二醇,進而影響大腦海馬迴與前額皮質神經突觸的形成,這兩個部位掌管情緒與記憶形成,一旦受到干擾,影響可能很深遠。

凌永健與環品會連續兩年針對市售奶瓶進行檢測,發現部分測出溶出雙酚A,部分品牌的溶出量高於歐盟標準;消基會今年抽檢市售塑膠奶瓶,在八件PC奶瓶中驗出一件雙酚A。凌永健表示,目前歐盟管制標準三十ppb,我國尚無管制標準。

學者籲訂安全標準或標示溶出量
研究團隊擔心的是,長期低劑量的暴露對老人與小孩,可能更容易造成傷害,呼籲美國政府應針對雙酚A進行更嚴格的管制;凌永健也認為,雙酚A的危害已越來越明確,建議政府應比照歐盟設立安全標準,或請業者在相關商品上標示其雙酚A溶出量,供消費者參考。



更新日期:2008/09/09 05:39
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是聚碳酸酯塑化(PC)產品的原料之一,因質地較硬、耐熱、耐撞擊,被廣泛使用於各種製品中,包括塑膠奶瓶、水壺、盛水水桶、食品容器、罐身內壁塗漆保護層等。
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內分泌,可能影響生殖系統發育與情緒控制,對發育中的兒童與胎兒尤其容易造成危害,包括性早熟、肥胖、糖尿病、過動傾向、學習及記憶受損、舉止中性化、免疫功能受損等。
(資料來源:消基會、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整理:記者王昶閔)

●瓶裝飲料安全嗎?
科學人 發行日期:2008/10 刊號:080 分享|
  寶特瓶具質輕、耐摔等特性,許多冷飲都以寶特瓶盛裝。不過,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寶特瓶會釋出的重金屬銻至飲料中,隨著浸泡時間增長,釋出的量也會增加。喝瓶裝飲料安全嗎?寶特瓶是如何製造的?
  寶特瓶是塑膠的一種,以石油做為主要原料,經一連串化學反應後生成塑膠單體,如乙烯(C2H4)、丙烯(C3H6),然後在適當的溫度、壓力及催化劑的作用下,這些單體可相互連結成聚合物,即成為所謂的塑膠,如乙烯單體相互連結成聚乙烯(polyethylene, PE),丙烯單體相互連結成為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

※不只聚合物,還有各種添加物
  寶特瓶是由對苯二甲酸(C6H4(COOH)2)及乙二醇(C2H4(OH)2)兩種單體經由酯化反應生成。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要發生酯化反應,兩者必須先溶在有機溶劑裡,而為了加速反應,一般會使用三氧化二銻(Sb2O3)當催化劑,以降低反應所需的能量、溫度及壓力。一旦合成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再使其相互連結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即為寶特瓶的原料。
  市售瓶裝飲料如礦泉水、果汁、綠茶等,瓶子的軟硬程度不同,主要和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及PET的排列方式有關。寶特瓶究竟由多少個PET連結而成,並沒有固定的數字,其分子量從數千到上百萬都有可能,一般而言,分子連結越長,材質越硬。此外,PET排列得越整齊,寶特瓶也越硬,道理就如同多根排列整齊的鐵絲很難折彎,但若排列零亂,就沒有這麼大的強度了。
  寶特瓶材質本身是無色、透明,有些廠商為了產品造型設計,會添加色料,讓瓶身有顏色。除了色料,還會添加如抗光劑、抗氧化劑、安定劑等化學物質,以增加寶特瓶的使用年限。吳家誠表示,高分子聚合物雖然不易被分解,但長時間暴露在陽光、空氣中,仍會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必須加抗光劑、抗氧化劑與安定劑。

※飲料會釋出銻或可塑劑嗎?
  200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蕭提克(William Shotyk)研究發現,寶特瓶置放三個月後,重金屬銻的含量會從360ppt(兆分之一)增加至630ppt。吳家誠表示,寶特瓶確實會釋出重金屬銻,來源就是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三氧化二銻”。由於目前的技術無法百分之百回收三氧化二銻,所以一定會殘留微量的銻在寶特瓶裡,因此已有少部份廠商改用較安全的鈦氧化物做為催化劑。不過,飲料若保存在低溫環境中,釋出的銻含量應可控制在安全值內,但若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PET可能會因分解而釋出較多的銻。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傑樑表示,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不過630ppt的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很難斷定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

有些塑膠產品的製程中會添加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酯,它屬於環境荷爾蒙,會影響生物的生理甚至致癌,寶特瓶是否添加此化合物?吳家誠表示,近幾年網路盛傳寶特瓶含可塑劑,重複使用會將可塑劑溶進飲料裡。其實可塑劑是用來提高聚合物的延展性、柔韌度,主要添加在保鮮膜、PVC膠膜(如某些寶特瓶外的廣告封膜)或有彈性的塑膠。寶特瓶並不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只要其分子結構沒改變,在未受熱、過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都可以重複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塑膠類器皿中,不能重複使用的是超商賣的微波便當,由於微波便當時,很容易因為某些食物過燙而造成接觸的塑膠產生質變,因此超商塑膠便當盒絕對不能重複使用。

※盛裝米酒安全嗎?
  有些市售的米酒是以寶特瓶盛裝,酒精為有機溶劑,是否也會使寶特瓶釋出有機物質?吳家誠表示,酒精很容易溶出抗氧化劑、抗光劑等有機物質,這些添加物通常只需兩天即會溶到米酒裡,因此使用瓶裝米酒存在一定的風險。

  綜言之,寶特瓶除了本身的聚合物會分解或氧化外,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色料等,也會被鑲嵌在PET材質上。要安全喝瓶裝飲料,或是重複使用寶特瓶,最簡單的方式是儲存過程中避免受光、受熱,一旦抗光劑、抗氧化劑消耗完畢,PET便開始分解或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PET裡的各種毒物便會釋放出來。


●如何解讀塑膠材質上的數字?
  許多塑膠瓶上都以三角形記號標示數字1~7,代表不同材質的塑膠,使用它們來盛裝食物時,需要注意什麼?數字越大越安全嗎?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數字越大越安全的概念是錯的,1~7分別表示第一到第七類塑膠,其中問題最大的是第三類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除了製程中會添加化學物質外,因為無法回收,且燃燒時會產生戴奧辛及含氯化合物,對環境影響很大,因此許多國家都已經減少或禁止使用。

  第六類聚苯乙稀(俗稱保麗龍,polystyrene, PS)的化學穩定性差,可被多種有機溶劑溶解,製造過程會添加許多化學物質以提高穩定性,而這些添加物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吃進肚子裡。

  第七類塑膠指的是一至六類以外的塑膠,其中最有問題的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PC的原料是雙酚A(bisphenol A, BPA),最大問題不在製造時添加的化學物質,而是材質本身會釋出雙酚A,某些高效清潔劑甚至會把PC中的雙酚A溶出來,容器表面若有刮傷,雙酚A也會溶進飲料裡。

雙酚A為環境荷爾蒙,在動物實驗中已發現只要3ppb(即1公斤的水含3微克)的雙酚A,即會使細胞異常。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傑樑表示,目前已知雙酚A會使老鼠精子數減少、腦神經受損或攝護腺細胞發生異常;而《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最新一份調查發現,尿液中雙酚A含量較高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不過此報告只是初步調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還要進一步研究。

  吳家誠表示,第一類塑膠為PET,使用上只要注意勿受日光照及避免置於高溫環境中即可。這七類塑膠中,較安全的是第二、四、五類。第二類是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第四類為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它們都是由C2H4聚合而成,HDPE硬度比LDPE高,結構相對穩定,安全性也較高。第五類是聚丙烯,是C3H6聚合物。這三類聚合物都不帶氧原子,不容易與陽光、空氣反應,因此化學結構較安定、使用年限較長,即使表面刮傷也不會釋放毒物。這三種類塑膠的顏色均為白色略透明,若製造過程加入色料,使其改變顏色,應盡量避免購買。有關塑膠安全,只要多留意上述幾點,應可避掉大部份的毒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