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琁琁ㄉ媽咪

21世紀 台灣幼教怎麼走?

2006年09月25日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信念與智慧,不是從研究所學來的,而是從幼稚園學來的。」法格漢(R. Fulghum)十年多前有一天在加油站加油時,突然有了這樣的體認,於是寫下了名著《所有我真的需要知道的,都是從幼稚園學來的》。
從分享、公平、不打人、物歸原處、清理自己、不拿他人東西、傷害別人時要說對不起、飯前洗手、熱餅乾與冷牛奶有益身體、均衡的生活、注意交通安全,到知道所有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會死亡,以及觀察等等。法格漢說,這些黃金律令、愛和基本衛生都是從幼稚園學來的。學前教育對兒童的價值判斷、道德,以及生活能力、態度與習慣的全面性影響,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極重視。

學前教育是根的教育
創辦世界第一所幼稚園,有「幼教之父」之稱的福祿貝爾認為,學前教育是兒童「未來生活的胚芽」。相隔半個地球、一個世紀後,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教授倉橋 為學前教育下了一個定義,「學前教育是根的教育,根的力量就是自我發展的力量。」因此,學前教育即是培養兒童能夠自我發展的能力。如果回溯本國幼教史,明朝碩儒王陽明點出了童子之情,「如草木之始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因此涵養的方法為:「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幼兒教育,是教以人倫,而非記誦詞章。但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給了國家未來主人翁著根始芽什麼樣的幼教土壤呢?「幼兒教育快要變成娃娃車教育,」國北師前幼教系主任蔡春美如此形容。一大早孩子被送上娃娃車,繞了大街小巷四、五十分鐘後,一群小孩魚貫走進教室,寫寫字、算算數,兩節課後,半日制的孩子又要準備上娃娃車了。她建議,應普設社區型學前教育機構,「孩子太辛苦了。」
更驚人的是,一位幼教界人士指出,為了充分利用娃娃車上的「學習時間」,幼兒園經營者在車上重複播放從一數到一千的錄音帶。於是,當父母聽到孩子可以數數到上百、一千時,竟像發現「奇蹟」般感謝業者。這位幼教人士聽到父母讚賞著自己孩子的數學天才時,他問小孩,「這裡有十二個餅乾,要分給你和另外兩個小朋友吃,你要怎麼分呢?」結果,小孩愣住了。他心裡比孩子的父母還難過,他說,「父母送孩子進幼兒園,是為什麼?」

會彈鋼琴卻不會如廁
幼兒園不是小學先修班,即使提倡幼兒潛能開發的日本幼教專家,同時是新力創始人之一的井深大,也向前來詢問教子之道的父母們強調,幼兒教育不是為了造就天才,幼兒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養頭腦靈活、身體健康、個性開朗而樸實的孩子。」「一雙會彈貝多芬鋼琴曲的手,上廁所時卻喊著要媽媽來幫她擦屁股,」蔡春美語帶無奈地說,「這就是台灣幼教主要的問題之一。」
家長對「幼兒學習」的扭曲認知和不當期待,不只對孩子造成揠苗助長,也會對脆弱的幼教生態產生反淘汰。台北市立師院幼教系教授林佩蓉指出,「有理想、有抱負的園長或老師,反而容易被淘汰。」幼兒人數因出生率下降而減少、但加入競食幼教大餅者眾,於是吸引及滿足家長成了幼兒園生存的主要關鍵。電子化教學、田園教學加蒙特梭利、雙語教學、全美語教學……,各種招生手法,使焦慮的父母不知所措,四處打聽比教法、比環境,反而忘了問「孩子喜不喜歡?」根據不同學者、不同時期針對家長選擇學前機構的原因調查結果,「孩子喜不喜歡」的因素幾乎敬陪末座。
幼兒教育應回歸以孩子為中心。女兒上過台北成長托兒所的李媽媽說,幼兒園對孩子的影響,一時看不出來,但「影響孩子一生源源流長。」她回憶,當年成長托兒所不教讀寫算,她原本不放心,可是她和女兒一樣很喜歡成長的戲劇活動,更喜歡遇有爭執,老師會讓孩子自己談出一個結果來。
後來女兒剛上小學時,成績差強人意。有時被老師罵,女兒還是認為老師是為她好,在班上人緣很好。李媽媽說,「她總是那麼信任別人,即使衝突,也相信是出於善意。」如今就讀台大的女兒貼心如昔,「那分自在與自信,我相信是成長給她的。」因此,過來人的她希望,天下父母不要急著想看結果,孩子是值得等待的。

家長監督促進幼教品質
「為孩子選擇有關懷、高品質的幼兒園,將是父母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一個選擇,」美國密蘇里州官員卡那漢說(M. Carnahan)說。「家長可以發揮監督、制衡的力量,」林佩蓉表示,目前家長雖然掌握了學前教育選擇權,但因普遍不了解幼教本質,對幼兒園是否立案、幼兒園評鑑結果如何、老師是否接受專業訓練等問題並不敏感,而未能發揮正面影響力。
先天幼教制度不良,後天又缺乏有效規範監督,造成合法立案的生存備受未立案的威脅;而可通收○到六歲的托兒所,也對師資、設立門檻較高、但限制招收四到六歲的幼稚園造成不利競爭。因此,業者如果向縣市府教育局申請幼稚園未獲通過,轉向社會局申請托兒所立案反易通過。
師資是決定幼教品質的關鍵,但幼兒園的師資參差不齊,而且標準不一。然而幼兒不管在托兒所或幼稚園,需要的保育與教養並無不同,林佩蓉指出,「只育不教,或只教不育,那是對幼教本質的不了解。」有些幼稚園老師協助小朋友如廁或擤鼻涕等生活保育工作,就以「台傭」自嘲自己,台北市府幼教科長蘇秀花說,那是幼稚園老師誤以小學老師的角色來定位自己的結果。
目前幼稚園師資須取得師院幼教科學士,但托兒所只要高職幼保科畢業、有一年教保經驗即可。加上教育部規定師院幼教系進修課程只提供幼稚園老師進修,幼教系畢業生如果到托兒所服務,就失去進修的管道。
教育部、內政部雙頭主管馬車,以及一國兩制的法令規定,形成諸多不合理現象。「幼托合流」成了許多幼教界人士的主張。政府資源未投入,幼教老師的地位與待遇就很難提升,而造成高達五成到七成的流動率,不只使本土幼教經驗累積不易,更影響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整體品質。
公、私立幼兒園每月待遇的差距高達一、兩萬元,而公立幼稚園因未被列入正式教育體制,福利待遇不如小學老師,也造成私立幼兒園老師力爭到公立,公立幼稚園老師也以小學老師為生涯進階目標的異象。「幼教系一班三十個畢業生,卻只有一個往幼教發展,」蔡春美說,「改善幼師的待遇是當務之急。」

幼教老師令人驚艷
幼教師資仍存在許多的問題,但幼教界的活力卻令人「驚艷」,特別是私立的幼教老師,在沒有鐵飯碗的保障與統編教材的限制下,展現驚人創意的教材開發與課程設計的能力。而她們的學習慾望,更令光佑出版社總編輯陳素月感動。光佑經常為幼教老師舉辦講座、在職訓練,或帶團參觀國外幼教成功的案例,陳素月說,這些老師一雙雙發亮的眼睛,令她覺得很有希望。雖然這些老師或經營者約佔整體幼教界兩成,若能協助這些老師解決所遭遇到的困境,並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將可促進幼教品質的改善。
北市教育局幼教科長蘇秀花說,台北市府將在三年內,分梯提供公私立所有幼教老師的在職訓練,同時以經費補助績優私立幼稚園的部份師資費用,以改善老師的待遇。除了師資問題外,未立案幼兒園是台灣學前教育的危機之一。根據學者張函育三年前對台灣省未立案幼教機構現況的普查研究指出,當時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中,曾就讀未立案學前機構數量為五千多所,與立案的學前機構幾乎等量齊觀。
政府對幼教的忽視,也可以從教育經費的投入反映出來。根據八十八年度「教育統計指標」顯示,八十七學年度教育經費幼稚園每生平均的經費在幼稚園(不含未立案及托兒所)為七萬三千兩百六十四元,遠低於平均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分攤經費十萬六千七百三十六元,更不到大學生的一半。
目前就讀立案的公私立幼稚園的幼兒人數,佔該層學齡人口數不到四分之一,比有就讀高等教育人數佔該層學齡人口數的三分之一還低。學前教育的受惠機會,竟比高等教育受惠的機會還少。

投資幼兒就是投資未來
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家有學齡前兒童父母的抽樣調查顯示,每個月托育支出平均約一萬多元,佔了家庭收入近五分之一,負擔不可謂不重。教育資源患寡也患不均,不公平現象不只影響現在,還影響了未來。品質較穩定、價格較低廉的公立學前機構佔不到立案的四成,蔡春美感嘆說,「一支籤決定輸贏十多萬,更影響了孩子的受教品質。」
學前教育去營利化已是國際幼教趨勢。美、加、英、法以公立幼稚園為主流,為免費教育。日、德雖以私立幼稚園為主流,但日本政府除了補貼就讀私立幼兒園的家庭外,並以補貼政策鼓勵私立轉型為財團法人。德國私立幼稚園大多為非營利組織所經營,政府除補助學前教育機構外,兒童入園收費是按其家庭收入分級收費,家長年收入低於兩萬多馬克或收入不可預期者,可減免收費,第二個孩子以後更能免費就讀。
在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眼中,法國是「真正將照料兒童當作第一要務的國家。」九○%以上三到五歲的小孩都上免費或低廉的幼稚園,許多不到三歲的小孩也進了托兒所。家庭式的托兒照顧中心,法律規定只能收三位學生,有四分之三領有證照,有證照的享有員工福利,可定期收到政府的最新訊息,還有專業的小兒科護士會定期訪視。當希拉蕊問法國許多政治領袖,政府托兒補助議題為何能達成共識時,從社會主義到保守派,所有人都訝異地反問希拉蕊:「你不在兒童身上投資,國家怎麼可能會健康?」
投資幼兒,就是投資未來。當各國競相投入改善幼教品質時,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