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如如蜜

親子語言學2007.09

2009年03月06日
中時「浮世繪」-親子語言學2007.09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

蔡穎卿專欄  (20070907)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也不跟父母說話?有沒有可能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話說壞了」?這個新專欄正要邀請父母孩子,一起來修這堂人生必修的語言學。

在烘焙店選購麵包的時候,身旁蹦跳著走來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

他的身高剛好與最低層的棚架齊高,拿取食物順手方便。他身後馬上響起了一個制止的聲音:「放下!」
那媽媽的聲音聽起來不太大,也聞不出任何怒氣。但當孩子的手,開始從興奮的指點,轉為更實際的觸摸時,那聲「放下」以比較高的分貝再度響起。然後一聲接一聲,隨著孩子動作的加劇而拔高,音質也越來越尖硬。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氣氛讓我想起微波爐的「超級熱﹝superheating﹞」。那聲音中包裹的情緒已瀕臨爆炸邊緣。我突然很想乖乖地把手中的麵包一一放下,以答覆那無人回應的命令,免得爆炸了,周圍無一倖免。

過幾天,我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親臨一場幾乎一模一樣的母子現場。只是當那位媽媽追著他在洗手間玩水的兒子時,制止的語言是英文的「stop it」。一樣是一聲加高一聲,一樣是母親即將爆發,而孩子卻全然無視於那「超級熱」。

心「不在」的時候

對語言的感覺就「麻木」

想起這兩則連續發生的事,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全世界的教養問題差異並不大。我只是很訝異,當父母指導孩子接受一份指示時,竟然辭窮到跟一個機器人沒兩樣,不停地反覆同一句話。

是不是我們因為生活的忙碌而失去轉換語言的想像力了?還是嘴角吐露話語的同時,我們的心其實是不在的,所以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麻木?

我也很訝異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竟是如此地無動於衷,他們是真的天生冥頑不靈?還是已經被生活中毫無新意的語言訓練成一對東風吹射中的馬耳?

當了二十一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永遠的功課是學習跟孩子好好說話,因為無論讚賞、協商、指示、責備或鼓勵,語言都是親子溝通最重要的工具,有了好的語言渠道,我跟孩子的心靈分享才能永遠暢通、清澈可喜。

常想起初為人母時自己的溫柔,把襁褓中的嬰兒緊緊地摟在懷裡,低著頭、臉貼臉、喃喃地細訴愛憐與情意。那種心境雖永難忘懷,但那份耐心卻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慢慢轉變消逝。因為懷裡不會表達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語言,我知道那齣愛的獨角戲再也唱不下去了,因為單行流向的語言,哪裡都到不了。

父母要好好地

照顧孩子的語言成長

我很幸運,孩子在求學的期間遇到過許多語言良善、發人啟思的好老師,那些話語隨著字條或孩子的轉述,成為我學習的楷模。我漸漸懂得對孩子說話不只是溫柔就好、不只是滿載鼓勵就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真誠,因為真誠可以承載雙方的檢討與期待,這樣的對談即使在面臨問題時,仍可避免許多不該有的衝突與傷害。

世界快速地改變著,許多父母因而相信,孩子長到某一個程度後就不再喜歡與父母對話。而有的父母,因為想要與孩子有更多談話的機會,開始模仿兒女的談話方式。我曾聽過一位平常言談十分穩重的朋友,跟他上高中的兒子講話時簡直像流氓一樣,驚訝之餘忍不住問他為何有這樣的改變,他說:「不這樣沒辦法跟他們溝通。」

我到現在還相信那都是一種迷思,引發這種迷思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好好地照顧孩子的語言成長。

我很期待能在這個小小的專欄中,分享我所經歷的親子對談所得,也很期待我們從迷思中走出來,致力創造家庭美好的語言氣氛,教養出談吐動人的孩子。




值得的等待

蔡穎卿專欄(每周五刊出)  (20070914)


每個人都說,這是一個快速運作的社會。沒有人會給你時間,所以我們做什麼事都得迅速回應。但是,不管有多急,請為孩子留點時間,讓他們想一下、把話說完。

我常常在遇到小小孩時,喜歡跟他們說話。多數的孩子難免怕羞,不能一問一答、怡然大方。但是,我很樂意等一下,期待可愛的童音回應我的招呼或問題。那小小的等待一點都不無聊也不尷尬,因為他們無邪的臉總是十分可愛,即使羞澀,表情中也閃著要如何應對的努力。可惜那短短的沉默對父母親卻似乎非常難熬,在孩子就要開口之前,通常已搶先發話:「跟阿姨說……」或「你不會說……嗎?」真可惜!每次錯過孩子親口的答話後,我總是想,我們真的急到不能等待那幾十秒嗎?

父母的語言權威不完全在用辭,更多的時候在我們不願等待。當我們要求親子對談的節奏一定要快速時,同時顯示了我們無心的表達與聆聽的不耐。
小女兒在小一時轉受英文教育。第一學年結束的親師日,她的老師 Mrs. May 拿著一張圖請她分享為什麼有這麼特別的構圖。也許是英文能力還很不足、也許是她突然害羞失措,Pony 望著桌角說:「因為我在作白日夢!」

到現在,我仍清楚記得,嬌小可親的老師溫和地牽起孩子的手,兩眼專注地望著她笑,鼓勵地說:「不!Pony,我知道妳沒有作白日夢,一定是個很棒的想法讓妳這樣做。我猜妳會樂意告訴我們的。」害羞的小孩緩緩地抬起頭,在老師與我期待的眼光下,停了一會兒之後,慢慢說出心中的想法。

一點點時間,哪裡都到不了,但小小的等待,在親子的對談裡,可以是愛的期待。



在家也講談吐品質

蔡穎卿專欄(每周五刊出)  (20070921)

 在給予孩子一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很難不去想「栽種」與「收穫」的關係。所以,檢視大孩子的語言品質與習慣,成了教養小小孩最好的參考依據。

 大女兒上大學後曾告訴我,她的一位室友講話非常吸引人,我想知道她所謂的「吸引人」是什麼意思?她說──不隨便講話,但是每次說的話總是很有內容、用辭很生動、條理很清楚,讓人一聽就覺得是經過很好的整理。

 談吐吸引人使年輕人處事更有自信,但是這種能力是如何培養而成的?我想大家都會感到好奇。
 在女兒與室友分享這些心得時,那來自亞特蘭大的同學說,她的父母從小就非常注意家裡孩子的語言習慣。晚餐全家一起談話時,時常提醒他們,陳述的事情要經過思考、表達要清晰、要習慣讓自己說的話「合情合理」。

 同樣被動人的語言所吸引的孩子,還有剛升上高三的小女兒。她好幾次跟我提到,藝術史老師有多麼擅長使用語言。她講起每一件畫作或藝術品時,那些完整的陳述總是直接鐫入自己的腦中。好幾個同學也都不約而同地提起,當他們去參加大學預修課程考試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話,一字不變地在他們的耳邊響起。

 從這些孩子的經驗中讓人歸納出一個結論,好的話語不只讓人抓住思想的精義,那美麗的語言原型,也讓人深受感動、牢牢記住。

 如果我們從收穫的角度來思考該如何栽種,為孩子做出好的言談典範,顯然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也許從今天起,我們學著用溫良的態度,對孩子說內容有益、精確正向的話語;克制繁言贅語、一起磨練好的說話習慣。很快地,我們就會看到家庭的語言品質漸漸在提昇。


說句體貼話,別再「口試」了!

穎卿專欄  (20070928)

在我眼中,現在的小朋友個個都像天才,因為接受訓練的過程太驚人,不是天生的英才大概很難承受得起。

 我看到才一點點大的孩子,坐在小馬桶上進行生理衛生學習時,母親還在一旁指點童書,一分鐘都沒浪費。不像我們這一代,好大了還在音樂課學唱「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完全無視時間的轟轟向前。等自己當了母親,相信的也是「自律的孩子比較幸福」的價值觀,於是對孩子知識教育所費的心思遠遠不如生活教育多。

 孩子脫離了緊緊相隨的可愛年齡之後,我有時會癡癡地望著別人的小小孩,耳朵也不自覺地喜歡「偷聽」別人的親子對談,多麼希望撿拾一些自己曾視為珍寶的童稚天真。
 「這是什麼顏色?對,彩虹,彩虹總共有幾個顏色?」

 「游泳的英文怎麼說?」

 「你這次考試在班上算是怎樣?」

 當我聽得越多,就越佩服今日的父母與學校教育形成的緊密連結。在校門口接了孩子,父母早已把一天之內的學業檢視整理成一串問句,連珠炮一樣發射給一臉疲憊的孩子。連從幼稚園出來、披頭散髮、午睡的香涎還留在臉上的稚齡娃娃,也要快快把今天學到的童歌複習一次給爹地媽咪聽。那些對談聽起來比較像一場口試。

 我回頭想了一下家裡已上大三和就要申請大學的女兒,她們一路走來已接受過好幾次學程中的口試。所以,也許我能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一個小心得:口試的事,我們就交給老師或專家吧!在日出而作、各自努力了一天之後,讓我們來跟孩子說些自己也期待家人關心的體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