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跑馬燈文案>>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晴媽

蓋泳池就能學會游泳?

2007年10月22日
轉貼新聞如下:
中小學蓋泳池 3年補助30校
2007/10/22 07:10 記者: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灣忝為「海洋立國」,卻有4成以上小學生不會游泳。為提升小學生會游泳的比率,教育部訂出補助公立中小學興建教學游泳池實施計畫,將在3年內,每年補助7-10校蓋25乘以15公尺規格的「教學型游泳池」。

教育部指出,補助每校興建教學型泳池的經費為700萬元,但目前挖一座25乘15公尺的泳池經費至少要1千多萬元,700萬恐難支應。教育部表示,不足部分應由學校自籌,或請縣市教育局補助;辦法中也明訂,在北、高兩直轄市部分,教育部補助經費應不得超過學校泳池興建費用的50%,其他縣市則可提高到90%,學校及地方只需籌10%。

教育部體育司指出,如果學校自籌款不足,也可興建更小、更簡單,也就是長寬比25乘15公尺還要小的簡易型泳池。如為25乘15公尺泳池,約可畫出6條各25公尺長的水道,許多學校目前的室內泳池都採此規格;但如果尺寸再小,長度僅15公尺的水道,約換氣5次就可游一趟。

在申請條件上,教育部要求申請學校鄰近區域的學生數應在2千人以上,且該區域無游泳池 (包括公私立機關及社區泳池),才能提出申請。但由於教育部10月8日才公告補助計畫,卻要求學校要在1周內,即15日前提出申請,就連教育部都難預期會有多少學校申請。

台北縣9成以上的國小都沒有泳池,但由於泳池後續的維修保養費用無著、且教育部要求泳池要對外開放,將增加學校許多管理責任,許多學校寧可帶著學生到校外上課,也不願意「自己養一頭牛」。

教育部統計顯示,到去年底為止,有游泳池的中小學,學生學會游泳的比率為59.76%,比沒有泳池的學校高出16%;教育部希望今年學生會游泳比率在有泳池的學校提高到62%,沒有泳池的學校也提高到45%。所謂學會游泳指國中能連續游25公尺、國小15公尺,且會換氣。教育部今年也補助未設泳池的偏遠學校學生,暑假參加「游泳體驗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則新聞讓我這帶著孩子學游泳的老媽大笑失聲。


這得回頭說起旱鴨子晴媽的游泳課,到了念高中才開始上游泳課,老師就很制式的說先悶氣打水,上了二堂課後,開始往外游,老師有教換氣嗎?好像有,可是當時一班五十個人,老師是站在泳池前講,講完全班開始各游各的,學過的同學輕而易舉的就游完二十五公尺,我們這些旱鴨子只能慢慢打水飄浮,再抬頭換氣的游到對岸,更慘的是因為從小沒接觸過游泳,我很怕水,極怕極怕,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成水中波臣,到了高三我還是沒學會游泳。

大學時代這種不會游泳的恐怖游泳經驗再次重複,就因為自己不諳水性沒法游泳,所以我也深深體會到學游泳要趁早,最好在還不怕水的幼童年紀就開始。今年夏天幫二姐弟報了一對二的游訓班,十堂課九千元,真的不便宜,可是考慮到團體班的人員太多,二小又是初學者,怕老師分心沒教好,也怕其他小孩在旁起鬨打鬧時造成意外,所以就狠了心投資下去,晴爸原先也覺得太貴,但暑假才開始不到一周,南部安親班就有一名小朋友在上游泳課時發生意外,晴爸看了新聞回家跟我說,那還是報一對二的比較安全,看來我們二個真有共識,為了孩子安全,就算花大錢也在所不惜。

十堂課下來,二小不怕水,也學會悶氣水中漂浮,進入自由式的划手換氣,為了讓學習更有連貫性,只好情商老師繼續教學,結果發現私人游池幾乎都不淮進行私人教學,公立游泳池倒沒如此嚴格,可是公立游池多半都是冷水的戶外池,怎麼在秋日進行教學?我們只能利用周六早上私人游泳池人較少時,在游池一隅繼續進行他們不許可的教學行為。

回到教育部的異想天開,他們覺得只要有游池,孩子學會游泳的機會會比較多,他們卻忽略了游泳教學需要軟硬體兼具。光有游池,一堆孩子下水,玩笑嬉鬧很快一節課就過去了,就算每周都上一堂游泳課,一個老師面對三十個孩子的大班教學真的有效果嗎?上課時間如果只按照普通課程一堂四十分或五十分鐘,光換衣服或熱身都占去大半時間,哪還有時間好好游泳呢?所以如果各級學校要安排游泳課,那麼在排課時就得考慮上課時間必須占用二節課時間,真是牽一髮動全身。

再說到游泳教學,光憑學校老師的下水指導我想還是不夠,游泳也算一門專門技術,至少要有經費請學有專長的教練來做小班教學(六七人一組),而不是任由沒有專長的老師土法煉鋼。看著教練教二小上課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會游泳不是我笨,而是以前的老師教法不對,新式的游泳教學按部就班,很有技巧的利用遊戲讓孩子學會悶氣,再加上一對二,二小很快就摸熟了,老是一大班人下水,只有一二個老師,就算學個一年半載的成效還是有限。晴班上十月初去上過一回游泳課,二班一起去,只有二個老師,而且是級任老師擔任體育老師,我不知他們學校是如何安排課表,當天還有很多義工家長去幫孩子換衣服,他們游泳後上岸也沒沖洗,直接穿上便服就返校,老師是說游池沖洗設備不足,二班五十個孩子要一一沖洗可能時間上會來不及,更慘的是景美游泳池只有一把付費使用的吹風機,孩子們只好包著濕頭髮,一路走回學校,在他們上游泳課前一天,我已聯絡我們班的家長攜帶吹風機到校幫孩子吹頭髮,一個公立游泳池弄得這麼不方便,大概也只能歸於收費便宜純屬體育推性質,所以沒法子提供好的服務。

私人游泳池的收費每個人都在二百五十元左右,帶孩子去游泳之後,逐漸發現游泳這項運動真的是在燒錢:泳裝要錢,泳帽要錢,泳鏡要錢,門票更要不少錢,如果選擇公立游泳池在門票上可以省一些,但是它沒有溫水,沒有吹風機,沖洗設備老舊等問題,實在也沒啥吸引力可以讓人想再踏入一步。

還有泳池蓋好了,誰去管理?維護經費從何而來?如果要達到利用率百分之百,勢必得有溫水游池的配備,那麼維護經費一定倍增,對目前財政不算充裕的各級公立學校,哪裏來的這一筆固定經費?以晴念過的新店國小為例,蓋了游池後公辦民營,經營單位要配合學校時間,周間時只有開放四到六點,周休原本也有開放,但因游池沒有溫水設備,游客日少,暑假過後也取消周休營業。聽晴的幼稚園老師說十月底游池就要休息,到明年四五月才會再開放。大費周章的蓋了硬體,沒有後續的經費予以支援,游池的功用也不大。

教育部要蓋游泳池推廣游泳,如果只開放學童在校時間游泳,那夜間不就閑置了?如果夜間都要開放,讓我們來算一算:
蓋游泳池要錢
水費要錢(溫水池的花費更多)
請管理人員、清潔打掃人員要錢
游池維護要錢
夜間管理人員要錢
救生員要錢
電費要錢
錢錢錢,沒錯,用錢才能推動政策,看來教育部得在財政艱難的國庫裏多挖些錢出來,才有辦法讓這個美意持續下去,否則只給蓋游泳池的錢,後續的錢從哪來?有哪一個公立學校會笨到養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游池,吃掉自己的經費?在還沒找到這筆龐大經費之前,是不是能就現有的學校游泳或公立游池做個統整,看看能否透過小部分修繕的更新,運用更好的場地及管理提高使用率,持家的人總是希望能夠在老東西上找出新用途,真的不行再想辦法添購或換新,可是我們的政府單位施政上只喜歡蓋些有的沒的,文化會館、機場、xx活動中心,當初興建時這些館所也是有無限願景,可是今日呢?如果教育部沒有記取其它部會的前車之鑑,缺少通盤規畫及考量,只想著蓋游池,那麼這些游池將來也會有大半年時間淪為「閑置館所」。

海洋立國,廣設游池,教育部果然是創意十足,只可惜決策及執行的細節困難度,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