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晴媽

成名要趁早?

2009年03月30日
我最崇拜的張愛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

越早成名越多人知道,那種喜悅與成就當然比年紀一大把才為人知來得令人飄飄然,話雖如此,張愛玲出版小說時也已是二十三歲左右的成年人,其小說直指人心,果然謂為一時風流,甚至連其死後,出版社仍然視為搖錢樹,生前不肯付梓之小團圓也問世,身為張迷,會不會去買來看,好像不用,反正她過往的小說已提供了很好的線索,留著一條尾巴去懷想,反而有朦朧美,轉回正題,出名趁早的風氣在這些年又達到了祖師奶奶始料末及的巔峰。

現在不只是成名趁早,更可怕的是成名要趁小(年紀小),最年青的英檢小朋友、最厲害的數學高手,各種標榜年紀最小的xx、yy、zz在媒體相繼輪流出現,不要輸在起跑點好像還不夠,這些訊息透露的是從小就得出類拔萃。

能夠在比賽中過關斬將,除了孩子的天份,父母的努力當然功不可沒。每回看到這種得大獎的小朋友,為他們高興,因他們努力有成,但是前幾年看到的一則新聞讓我難以釋懷,智商高達一百四十八的馬來西亞華裔天才(新聞附於最後),十三歲就進入美國一流大學就讀,二十出頭到就得到博士學位,但是過早成名使他適應不良,三十歲結束了一生。如果他是個平凡的孩子,不是早早出名,背負了無形的壓力,他會這麼早離開心人世嗎?當然也有天才早慧而善終的例子,可是太早出名勢必就有將來要更好的壓力存在,人生當然要有目標,但很積極把孩子推向國際競賽的路途,真的有好處嗎?

要在競賽中獨占鰲頭,平日就得累積實力,只為了一個目標全力以赴,應該是他們高中之後的安排,今天剛好看到二則新聞,一併附於文後,出名趁早固是好事,但是如果要犧牲假日,犧牲正常休閑,那麼我們還是不要出名,自甘平凡罷。



∼∼∼∼∼∼∼∼∼∼∼∼∼∼∼∼∼∼∼∼


丘成桐:太早競試成名 不利未來發展
更新日期:2009/03/30 02:42 林志成�台北報導
許多家長喜歡送小孩參加數學檢測,期望早日發掘潛力。國際知名華人數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丘成桐昨天表示,小學參加數學競賽成名的小朋友,往後幾乎不可能安心讀書,不利未來發展;他坦言,不會讓自己的小孩在年紀很小時就參加數學競試。


丘成桐師事數學大師陳省身,現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他三十三歲就得到相當於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費爾茲獎」,成名甚早,是國際數學界最具份量的華人科學家。


丘成桐說,要在競試中脫穎而出,總是要花點功夫,小朋友面對這樣的過程太辛苦了,很快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他看過一些小時數學表現很出色的人,長大後表現絕大多數都不怎麼樣。


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以個人名義支持台大數學系成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每年提供一七○萬元獎金,獎勵數學領域有潛力的年輕人。相關資訊可上台大數學系網站(www.math.ntu.edu.tw)查詢。


台大數學系昨天舉行記者會表示,高三以下學生都可以個人原創論文爭取,每年頒發一名金牌獎,獎金五十四萬元,包含六萬元獎金及就讀國內外大學數學系四年、每年十二萬元獎學金;銀牌獎兩名,每名獎金二十七萬元。


丘成桐說數學是科學語言,科技發達國家一定有很強的數學教育。華人地區很多家長有誤解,認為讀數學沒前途,阻止孩子走這條路。他以自身例子說,當數學教授是最棒的行業,薪水穩定、不是很辛苦,又有成就感。台大數學系教授王金龍說,過去八年來,每年奧林匹亞數學金牌者中,讀台大數學系不超過兩人。「丘成桐中學數學獎」要讓選擇走數學之路的年輕人,讀大學時不被經濟因素困擾。


∼∼∼∼∼∼∼∼∼∼∼∼∼∼∼∼∼∼∼∼∼∼
英數達人賽 數學台灣9人滿分
更新日期:2009/03/30 02:42 林志成�台北報導

第二屆「英數達人競賽」成績昨日揭曉,與國際接軌的「數學個人競速賽」,美國、加拿大及台灣共有五十萬名學生參加,滿分二十七人,台灣學生占九位。主辦單位全國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學會理事長何碧燕說,台灣學生的數學程度「強得不得了」。


何碧燕表示,數學個人競速賽與美國數學聯盟(Math League)競賽同步,是美國檢測小學生數學程度的測驗,今年約五十萬人參加。台灣參加學生僅八百多人、占○.一六%,但滿分人數占三三%,表現出色。


滿分學生分別是北市光復國小李寬、國北教大實小沈思年、中和國小張賴和、樹林國小王永光、台中國小林鼎鈞、嘉義市大同國小孫培文、台南市永福國小吳育宸、陳紹銘、李述辰。張賴和去年也獲滿分。


何碧燕表示,從答題狀況分析,台灣學生純計算型題目表現較佳,邏輯推論與歸納則弱了些。由此可見,台灣學生代數方面相當強,但邏輯推理、機率、幾何等部分仍要加強。


得滿分的沈思年說,他平常就喜歡看要動腦書籍,推理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或科學性的歐基理德幾何學原理等。他也很愛好運動,現在是學校籃球校隊。


沈思年的媽媽楊惠津表示,沒有刻意培養思年往數學發展,他家教育方式是順著孩子喜歡的方向,協助他發展。思年喜歡打籃球,家裡甚至有一個紙板做的籃球框,隨時可以投籃。吳育宸則表示,很高興能得滿分,他的訣竅是作答時細心、做完後要檢查,盡量放輕鬆。


林鼎鈞覺得獲滿分「還好」,題目難度還可以。林媽媽說,鼎鈞覺得數學有趣、肯花時間學習,所以數學科表現一向不錯。

∼∼∼∼∼∼∼∼∼∼∼∼∼∼∼∼∼∼∼∼∼∼
January 12, 2007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曾以超高智商震驚馬來西亞的華裔神童張世明,拿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後,疑因受不了社會壓力,變得自暴自棄,不說話也不進食,送院治療五年後撒手人寰,年僅卅歲。

張世明早年做的智商測試達一四八,世上僅有百分之二的人有此聰明才智。他十一歲小學畢業,再連跳數級,十三歲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為最年輕的外國學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十五歲時考入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可謂一帆風順。

不過,經七年苦讀拿到博士後,天才夢卻戛然而止。由於年紀太輕,張世明畢業後沒法適應美國環境和工作壓力,加上眾人的奇異眼光,導致他心理壓力過大,性格變得孤僻。父親張其霖為了兒子的健康,二○○一年接兒子回馬來西亞。

到二○○二年,張世明情況惡化,情緒低落且出現自殺傾向而入院治療,仍拒進食和說話,極度沮喪,醫生設法開解,但和心魔糾纏五年後,上周因糖尿病引發敗血症搶救無效,結束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張世明最愛物理學、哲學及所有關係到人類思維的科目,希望成為物理學家取得諾貝爾獎。他幼時寫的一首「泡泡詩」,最能看透他的內心:「我站在涼台,出神仰望蒼穹,思維在銀河間遨遊,去窺破驚愕的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