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dasein79在PTT發表的好文章

2012年02月12日
公開
46

我想,我卡在幾個問題上,提出來給專家們過目。 人類歷史中,像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時間: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破壞、生產分配的效率化等等,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長期投資要能獲利,就得假設地球上經濟活動維持發展,並且至少得以不小於過去的發展加速度,持續下去才能養活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獲利。 但是,如果依據這樣的發展加速度,向未來繼續作圖下去,我們將需要不只一個地球,來供應生產者所需的物資,來供應消耗這些產品的消費者,並且承受生產與消費活動的汙染與破壞。 聽起來很奇怪,但是人類歷史中不是沒發生過。海權時代,歐洲各國在工業革命後,為了解決越來越快的產能,進入帝國主義,向地球各處尋找原料的新供給者與產品的新市場與消費者。結束那段故事的是兩次世界大戰。 接下來呢?產能又在加速擴張了,而且加速度還真大,這次還多上一個環保議題。 越來越多人把獲利的渴望從出租勞動力轉移到投資收益,照這個局勢演繹下去,到了幾十年後,我們恐怕需要有月球礦場、火星殖民地,我們也許還需要找到外星人做為貿易夥伴。 除此之外,我們就得把更多產能投入消除這些生產活動帶來的汙染的所謂環保產業。我們要假設新興市場的人越來越有消費力,但是勞動力的價格依舊廉價,我們也要假設一定有新的科技發明來實現這一切夢想。 如果沒辦法多幾個地球,沒辦法找到新的廉價勞動力,沒辦法找到新的消費者,沒辦法有新貿易夥伴(universalization?),沒有新的科技發明,任何一個條件失去,那麼繼續維持均衡的辦法,就是戰爭,或者是退回到早一點的經濟模式,多一點窮人,工資低一點,污染少一點,無效率多一點,保留多一點進步的空間。 不然呢?至少找出一個新的進步空間來吧?

絕對不可說的話

2011年04月29日
公開
50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21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 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 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思考怎麼改進。 4. 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父母自己就不能粗魯無禮。先得到子女的尊敬,他們才會信服管教。 短波 母女間,愈吵愈親近? 為了一件衣服甩門、大眼瞪小眼,甚至臉紅脖子粗地吵了起來……。 「不要太緊張,母女間的爭吵磨擦,實際上都是很健康的,」《你真的不了解我:為什麼母女要吵架》的作者、也是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泰瑞愛彼得說。 愛彼得從兩個研究中,追蹤59對母女爭吵時的表情、語言與聲調,也在事後分別訪談。結果發現,女兒會想要爭吵,通常是希望和母親更親近,也想表現出自己的成熟,想聽到母親的關心。 而那些覺得被拒絕的母親,也較易和女兒發生爭吵,渴望女兒能接受她們的愛與意見,「大部份的母女都覺得,在吵後更親近,」愛彼得總結。(吳若女 編譯) 小孩吸二手菸,IQ降低 小孩如果因為家人抽菸,而吸到二手菸,會降低IQ,這是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發表的調查。 此調查針對美國6∼16歲4399名兒童,調查他們血液中古丁尼(cotinine)的濃度。古丁尼是分解尼古丁的物質,血液中古丁尼濃度高,表示吸取尼古丁較多。 由此古丁尼的濃度,與先前調查IQ成績相對照,就發現古丁尼值高的小孩,IQ比較低。(黃惠如 編譯)

讚美孩子努力 勝過讚他聰明

2011年04月26日
公開
49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 「你學得真快,你好聰明!」「看看你畫的,要成為下一個畢卡索還是誰嗎?」「你真聰明,沒有讀書就通過考試!」這些肯定語氣的讚許經常發生在家裡或教室裡,聽起來很正面的話,卻可能造成孩子的錯誤認知。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過度正面的溢美之詞可以解釋許多兒童學業成就低落的原因。 成就與練習成正比 優異的表現從何而來?長久以來,可能的答案與基因遺傳或天賦相去不遠。 然而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許多研究發現在數學、音樂或是任何科目有頂尖表現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效率不比表現差的學生來得快,他們進步的速度幾乎是一樣的。 表現成就的差異主要是練習時數的多寡,深入研究被認為有天賦學生的學習環境,多半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聘請了額外的家庭教師個別進行指導。 天賦不完全影響表現 這不是否認有些孩子的確贏在起跑點,而是指出天賦與表現成就其實是沒有相關。隨著持續正確的練習,會產生巨大的改變,不只是身體的改變,也關乎腦部的變化。 關於鋼琴家的腦部研究中發現,主掌手指動作的區域持續大於其他區域,該現象是經由持續不斷練習才發生。如果這僅是理論,天賦和後天努力不會有如此巨大的關連性,兩者的關係可能更深遠,也影響人的思考、感官和生活方式。 如果大人讓孩子認為自己優異的表現是因為天賦,這會定型了他們的思維,他們可能再也不需要努力。如果孩子先天就有優良基因,應該輕易就能成為頂尖;反之,沒有天分也無須努力。這個前提下,當孩子出現無所謂的態度時,又怎能責怪他們。 讓孩子相信勤能補拙 當孩子真的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勝過天分,他們會堅持不懈,把失敗視為過程,更是一個調整與成長的機會,最終他們會達到頂峰。孩子認為的天賦是什麼,可能才是關鍵。 想想你聽到孩子說「我就是沒有數學頭腦」或「我沒有運動協調性」的頻率,這些直接展現的刻板觀念,一下子就摧毀他的學習動機。反之,認為能力與基因無關連的孩子接受任務時都會帶著興趣,他們心想:「我現在數學不好,但如果認真一點,以後會變好。」 教師和父母親該怎麼建立孩子正確的認知?幾年前,知名心理學家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送給400名學生一組簡單的拼圖。之後每位學生都會獲得6字讚美的話語。一半的學生聽到:「哇,你一定很聰明!」(天資組),另外一半的學生聽到:「哇,你一定很努力!」(努力組) 杜薇克的研究是為了測試不同的讚美方式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結果想當然爾。 引導孩子面對挑戰 經過第一關測試後的學生可選擇比較難或比較簡單的第二關測試。天資組有2�3學生選擇了比較簡單的第二關,意味著他們不想冒著失去聰明標誌的風險;而努力組學生卻有9成選擇了比較難的關卡,他們想證明自己真的很努力。 接著,發給學生的第三關卡則是和第一次的難度相當。結果天資組的表現和第一次測驗比較顯示有20%下滑;而努力組的表現則上升了30%,失敗對努力組有實質的激勵作用。 杜薇克說:「這些發現很明顯,讚許孩子的天賦會傷害動機和表現。」以天賦或天資相關的讚揚容易導致刻板觀念,就像告訴他們天賦比努力重要。讚許的話聽起來像是增強信心,但如果傾聽其中潛在的意義,其實是「如果我沒有學得很快,我是不聰明的。」、「我不應該嘗試認真畫,否則他們認為我不是畢卡索。」、「我最好停止學習,否則他們不會認為我很聰明。」 這些潛在意思揭示了讚許孩子的新方法,大人們應該表揚他的努力,而非天賦;應該教導孩子面對學習挑戰,而非威脅;而且,大人應該要告訴孩子:能力是會轉變的。

天下470期封面故事摘要: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讓他們吃苦(2/2)

2011年04月20日
公開
47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2&id=43358 香港首富李嘉誠有一次被大陸企業家問到:「您是怎麼教養子女的?」李嘉誠回答:「讓他們吃苦。」 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到美國唸書期間,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李澤楷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揹高爾夫球袋時的肩傷,現在都還會發作。 王永慶和巴菲特教養子女的方式,和李嘉誠類似。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也不靠父親,在樂壇闖出名號,成為艾美獎得主,還出了一本書感謝父親不把財富留給他們。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從小刻意讓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否則別說養兒防老,恐怕還得養老防兒,防他讓你無法好好養老。 何琳唸的一直是貴族學校,往來的同儕盡是富貴人家的子女。她喜歡名牌,只要開口,父母都盡量滿足她。何琳成績不錯,很讓父母驕傲。但大學畢業後,母女關係劍拔弩張。何琳晚睡晚起,找工作挑三揀四,不是嫌離家遠、薪水低,就是嫌公司不夠體面。 何琳的表妹蕭潔妃,從小就必須做家事。她國中就被丟去台中住校,接著又被丟到美國鄉下當交換學生。 在寄宿家庭,潔妃吃盡苦頭。她自知寄人籬下,自動扛起所有家事,「常常是很晚了我還在做家事,他們全家在看電視。」潔妃說,更讓她痛苦的是,美國哥哥在父母面前裝乖,背地裡卻每天對她言語霸凌。 母親何玉雲每次接到潔妃哭訴的電話,心就揪成一團。潔妃卻不讓母親出面,「她說要自己解決。我只能告訴自己,不要出人命就好,就讓她受苦吧。」回台後,何玉雲很清楚地看到在美國受苦一年對潔妃的正面影響。「她好像新長出很多力量,相信自己什麼難關都過得了,而且變得很體貼。」 台灣和美國都一樣,嬰兒潮這史上最富有的一代,累積了史上最龐大的財富。他們的下兩代,是最沒有吃苦環境的世代。當年讓千千萬萬人像王永慶的童年一樣困苦的大環境已經不存在,小環境卻可以「設計」。 大陸流行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據調查,七三%的大陸父母都傾向將孩子送到吃苦訓練營,只有一八%認為家裡才是最適合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負責任的最佳場所。 「短期集訓效果很短,家庭教育不配合,無法形成持久的改變。」情緒諮商師夏平心指出,小環境刻苦教育,關鍵在父母、家庭。「再搭配像童軍這類的長期團體訓練,比較相得益彰。」 十九世紀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