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雄媽咪╭☆°

日期

#Tag

[好文]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Ⅱ

2008年09月15日
公開
58

本文為米媽分享 繼上個月分享第一個部份之後,今天把carriebaby111媽咪分享的另一部份分享整理好囉! (因為原書是簡體版、carriebaby111媽咪是香港人、所有有些用字及翻譯跟繁體習慣不同,米媽盡量貼近carriebaby111媽咪的版本,改了約10來個字)通過塑造行為來進行教養管教孩子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學會怎樣和孩子談話。通過你自己與孩子談話的方式, 你教會了孩子如何與別人交談。下面列出了我們在與兒女們相處當中所學到的一些談話技巧:1)在指導孩子之前首先要親近孩子 在你給孩子以指導之前,你應該蹲下來,視線和他的眼睛處在同一水平上,與他進行目光的接觸,從而引起他的注意。應該這樣教他集中注意力:「我需要你的眼睛看著我。」在你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你自己也要相同的身體語言,眼睛看著他。有一點要注意,你看孩子的目光不能太尖銳,以免讓孩子覺得你盯著他是要控制他而不是與他親近。2)要稱呼孩子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要稱呼他的名字:「小明,請你.....,好嗎?」3)保持扼要 我們一直堅持只說一句話的原則:你越是囉囉唆唆,你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變得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在與孩子談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 這種做法會讓你的孩子覺得你自己都不確定你想要說什麼。4)保持簡單 你應該用單音節的詞來構成簡短句子。可以去聽一聽孩子們是怎樣互相交流的,並且記錄下來。當孩子表現出目光散渙,心不在焉時,那就說明他們跟本不明白你在說什麼。5)要求孩子向你重複你對他的要求 如果他重複不了的話,那就是你對他的提出要求太長太複雜了。6)提出孩子無法拒絕的要求 你可以和2至3歲孩子講道理,尤其是要避免情緒上的對抗:「小明穿上衣服,這樣你才能到外面玩。」你應該向孩子說明你對他的要求能給帶來什麼好處,向他講明道理,讓他難以拒絕。這樣做能夠給他以動因,使好放棄原先固守的立場。讓他去做你要求他做的事。7)要採取積極的方式 不要對孩子說:「不許跑!」而要這麼說:「在屋子裡的時間我們要慢慢走,到了外面你才可以跑。」8)在你發出的各種指令前面加上"我想要...." 不要對孩子說「下來」而要這麼說:「我想要你下來。」對於那些想要大人高興而又不喜歡被別人呼來喚去的孩子,這樣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對孩子說:「我想要...」你就為他提供了順從你的動機,而不是僅僅是對他下命令。9)在...之後...就... 「你在刷牙後,我們就講故事。」,「在你的任務完成之後,就可以去玩了。」這種說法背後隱藏的意思是你期望孩子服從你,比起對孩子說:「如果...」更有效。「如果...」意味著你的孩子可以選擇,而實際上你並不打算讓他選擇去做別的事情。10)先走到孩子身邊去, 然後再提出要求 不要對孩子這樣大喊大叫:「把電視關掉,現在該吃飯了!」你應該走進孩子看電視的房間,花幾分鐘時間和他一起體驗他的樂趣,然後在廣告時間讓他關掉電視。走到孩子身邊去,將顯示出你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態度是認真的;否則的話,孩子會認為你對他提出的要求是可聽可不聽的。11)為孩子提供多種選擇 「你想先穿上睡衣還是先刷牙?」「是穿紅色的衣服,還是穿黃色的衣服?」12)要依據孩子的成長情況,正確地對孩子說話 孩子年紀越少,你對他說的話應該越簡短。必須考慮孩子的理解程度。例如,父母們犯的一個常見錯誤是向3歲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這樣做?」 就算對成年人來說,大多數也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你可以試試換一種說法:「我們來談談你做的事情。」13)對孩子說話要符合社交禮貌 即使2歲的孩子也會明白"請"字的意思。你應該希望你的孩子講禮貌,孩子們不應該認為禮貌是可有可無的。因此,你希望孩子們用什麼方式與你說話,你就必須在與他們說話時採取這種方式。14)要採用正確的心理學方法對孩子說話 喜歡對孩子進行恐嚇和批評的人往往會使孩子採取提防的態度。「你如何、如何...」的說法會讓孩子不願和你說話。而「我如何、如何...」的說法就不是指責式的。不要對孩子說「你最好這樣做...」或者:「你必須...」,而可以這樣說:「我希望你...」或者「我很高興你能夠...」。不要說:「你必須把桌子收拾乾淨。」而應該這樣「我需要你把桌子收拾乾淨。」如果你要向孩子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而答案必然會是否定的,那麼你跟本別去提這樣的問題。如果問他:「你可以把你的衣服撿起來嗎?」不會起作用,那就只有這麼對他說:「請把你的衣服撿起來。」15)寫/畫成書面形式 對孩子的提醒難免會變成嘮叨,特別是對於那些10歲剛出頭的孩子,他們會覺得你一遍又一遍的告誡簡直是把他們置於被奴役的境地。其實你可以不用說1個字便可與他們交流。給孩子留下幽默的便條,然後就可以到一邊歇著去,看著孩子照你的話去做。16)用話語讓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越叫喊得大聲,你就要回答得越輕柔。你應該讓孩子自由發表他的意見,同時又要不時地插上幾句:「我明白!」或者「我能幫你嗎?」有時候,只要旁邊有一個體貼的傾聽者,就能讓孩子的怒氣平息下來。如果和他一般見識,那麼你就要面對雙倍的怒火。在孩子面前,你應該具有成年人的表現。17)安撫孩子的情緒 在你向孩子發出指令之前,你應該恢復孩子情緒上的平靜,否則的話你只會浪費時間。當孩子情報失控的時候,他是什麼都聽不進去的。18)重複你對孩子說的話 初學走路的孩子需要你反覆地對他說上一千遍。兩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將你對他的指導轉化為他自己內在品性。大多數3歲的孩子開始將你對他們的指導內在化自己的習慣,因此他們會開始聽從你的要求。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你就越來越不需要對他進行重複。10歲出頭的孩子會把你的重複看作是嘮叨。19)讓孩子有完整的思考 別對孩子這麼說:「不要把你的東西堆得亂七八糟。」可以試試對他說:「小明,你想一想要把你的足球用具放在那兒?」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填空,這很可能就為他開設了一門長期的課程。20)採用朗朗上口的規則 比如:「如果你去打人,那就罰坐板凳。」應該讓孩子重複這些規則。21)為孩子提供一種開心的選擇 比如:「你不能自己到公園去,但是你可以到鄰居家的園子裡去玩一玩。」22)鼓勵孩子用話語代替用身體來進行表達 告訴孩子:「你應該用話語來告訴媽媽你不開心。」23)預先作出提醒 「我們就要走了,跟玩具們說再見,跟姑娘們說再見...」24)讓不愛說話的孩子打開話匣子 在與不愛說話的孩子交談時,小心選擇詞句能讓他向你敞開他的心扉。你應該始終圍繞孩子會感到興奮的話題,問他一些答案不單單只是"是"或"否"的問題。談話始終要具體、明確。不要這麼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可以試一試問他:「你今天做的最有趣事情是什麼?」25)採用「當你...的時候,我感到...,因為...」的說法 比如對孩子說:「當你在商店裡從媽咪的身邊跑開的時候,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担心你會走失了。」 管教令人討厭的行為小孩子們都會種種令人討厭的事情,因此你在心裡必須有所計劃,準備好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孩子們的這些行為,至少應該使這些行為得以緩和及減輕。在處理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時,可以考慮以下的一般性策略:追蹤觸發不良行為的原因 你應該走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她的這樣行為。是什麼讓她調皮搗蛋?是不是她的週圍有人為她作出了不良行為的榜樣?她是不是感到疲勞、厭倦、 飢餓?或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比如學步期的孩子晚飯時間到了百貨商場)?通過發現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有辦法去避免它。加強正面的行為 年幼孩子不知道一個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除非你告訴他們。當他們得到正面的回應時,他們便會被誘導著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他們反覆地得到負面回應,他們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行為(除非負面的反應在他們看來是正面的;也就是說,他們感到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這就是為什麼要盡早地加以糾正的原因所在。否則的話,不良行為會成為孩子行為方式的一部份,會變得很難糾正。 如何糾正"咬人、打人、推人和踼人"孩子正在成長發育的牙齒、小手和小腳常常會制造出一些麻煩。學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很少會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嬰兒為什麼會咬人和打人 嬰兒咬人和打人時,你千萬不要為此而感到憤怒。嬰兒們確實會咬大人給他們餵食的東西(以及媽媽的乳頭)。每一樣東西嬰兒都會用嘴來咬一咬,用手來抓一抓,口和手是他們最原始的社交工具,他們在練習使用這些工具。一旦長出了牙齒,並且手掌能拍打之後,嬰兒會用這些工具對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對寶寶來說,難道還有比父母的肌膚更為熟識,更能到手的實驗對象?寶寶的任務就是去使用他的那些工具;而你的任務是教會他如何使用。這些早期的抓咬和拍打,儘管看起來是令人不快的行為,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是攻擊性的、無禮的行為。 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是18個月∼2歲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那時孩子還不會用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因此他們只能透過動作來進行交流。在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就會終止,但打人卻不會馬上就停下來。學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 如果不加以阻止,那麼嬰兒期的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借此來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該怎麼辦 一旦寶寶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父母們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下面給出了一些讓你的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1)考察根源 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你應該做一個日誌(至少在心裡做一系列的紀錄), 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舉例來說,「小明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咬了小豪。小豪搶了小明最喜歡的皮球。那時差不多到了午休時間,太多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小豪是十分專橫的。」2)孩子傷害了父母 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嬰兒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你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猜拳。」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唉喲!好痛啊!你傷害了媽咪!」(你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來!擁抱媽咪!這樣就很好。」(向他微笑並且擁抱他)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比如,你懷中抱著的孩子生氣起來,並且打你,因為你不讓他吃糖),你就必須向她展示她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你不可以打人」, 並且放下她來。她會仍然為糖果生氣,因此你應該好好地解釋給她聽為什麼不能再吃糖。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你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她----讓她停下來。千萬不能允許你的孩子把你當成出氣的沙包。你應該讓她知道你不同允許她來傷害你。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她來傷害你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她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她。你可以為她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比如, 擋住別人的拳頭,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毆打,但不要還手打別人。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嬰兒 如果你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那你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對bb要友好, 要輕輕地拍他」),同時你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 你可能並不同意這麼做。「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你會提出這樣的理由。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還嘴去咬孩子的話,你的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去咬人。你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把孩子帶到你的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你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一種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而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在他咬了你或其他人之後,你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麼一課。你應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5)不要還手打孩子 小明動手打了小豪。小明的媽媽(感到不好意思,並且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你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因此你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你應該怎麼辦。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 你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或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你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這件玩具,並且要做給他看。「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想要得到那個玩具,應該等到別的小朋友玩好之後,或者告訴媽媽,我會訂好時間讓你們輪流玩。我要從你那兒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會好好向你提出請求。」如果打人的孩子不與你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所有的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因此你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 「咬人會傷害了別人,傷害別人是錯誤的。你來坐在我的身邊。」一般到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你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那麼他很可能本來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 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童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你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並且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請注意,你不要從孩子的小手中把東西奪過來,從而在無意之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那件東西,並且要求他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你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他交出來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他自己時,那你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你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你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 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你要多加照顧。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你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11)給予獎勵 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比如你可以制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 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你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從而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每當你感到自己快要打人的時候,就馬上找個枕頭來重重地捶打,或者繞著園子跑幾個圈。」你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比如,下次你想打人的時,讓孩子看著你怎樣擺脫打人的念頭,抓著自己的手並對它說:「聽著,我的手,你不應該打人。」他會認真聽的,尤其是他就是你想打的人。註:米媽後來發現0∼10歲兒童教養全書與親密育兒百科(這本就有繁體版、台灣就有,應該有許多媽咪知道)是同一個作者「威廉•西爾斯醫師(William Sears, M.D.)」。好文要讓更多人分享,去推推∼

家有大小寶貝教養策略

2007年06月08日
公開
47

家有大小寶貝教養策略 小寶貝v.s.大寶貝(一歲半∼三歲)   三歲內的孩子與七個月大的寶寶相處上,基本上不會有衝突,家長選購玩具時,應按照個別年齡採購適合的玩具;而玩具最好也不要共用,因為七個月以上的孩子目前正在長牙齒的階段,凡是手上有東西必往嘴裡送,容易發生意外。  道生教育機構教育推廣部專員黃雅芬表示,三歲以前的孩子玩的遊戲屬於「平行遊戲」,即使把兩個同年齡的小孩擺在一起,他們經常是各玩各的,不會主動與對方玩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 可採行的教養方法   一次要照顧兩個一再說明仍然聽不懂的孩子,且多半採取哭泣的方法來與你溝通,媽媽容易被搞得頭暈轉向,苦不堪言。黃雅芬認為,改善的方法: 第一、培養兩個小孩共同的作息習慣,不要讓一個在吃飯,另一個在睡覺,否則大人會感到同一件事永遠做不完。 第二、兩者兼顧的陪伴方式是,將七個月大的孩子放在螃蟹車裡或是小床上,讓大小孩坐在一旁,大人可以教導大孩子你想要他學習的東西,不時也抱抱小小孩。 第三、利用互相學習的方法訓練簡單的日常生活常規。例如,幫小小孩換完尿布時,可以對大小孩說:「寶寶上完廁所要洗手,哥哥(姊姊)以後上完廁所也要洗手喔!」。 第四、可以帶兩個孩子作一些很簡單的遊戲。 第五、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避免大小孩碰觸危險物品,造成兩個孩子受傷。 注意大小孩的偏差行為   道爾敦雙語課輔中心主任賴映秀表示,家長對於三歲內的孩子的教養方法,最主要是給大孩子建立「他的長大是被父母所期待」的觀念。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爸媽必須留意大小孩是否有異常行為出現,如果忽略了孩子因感受到不被重視,而刻意以異常行為吸引大人關注時,時間一久,這些偏差行為就會成為一種壞習慣。切記,不可以「應該」或「不應該」的口氣來要求孩子,盡可能用期待取代命令。 分清楚玩具所有權   由於這兩個小孩的年齡很接近,最容易出現搶玩具的情形。家長應該屏除傳統觀念,認為大的就應該讓小的,應採是非分明的處理態度,分清楚東西屬於誰的。如果爸媽一眛地要大小孩禮讓弟弟或妹妹,只會時時提醒他打翻一缸醋罈子。   三歲內的小孩心思還不會細膩到與弟妹計較,但有時候他可能會打小的,不代表他不愛弟妹,有可能只是想引起注意而已。賴映秀認為,媽媽可以帶領大小孩一起照顧小小孩,藉由參與感讓他知道小小孩是屬於他和爸媽的,他就比較不會產生排斥感,同時多利用對比方法,讓大的了解他和弟妹的差異之處。

成功父母40個特徵

2006年12月18日
公開
50

1. 能認真並很有耐性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 2. 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3. 提供場所給孩子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4.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例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種雜亂的工作空間. 5. 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份供他單獨使用. 6. 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愛他的. 7. 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8. 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活動計劃. 9. 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行. 10. 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1. 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睦相處. 12. 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仔是否確實遵守. 13. 從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 14. 從不以辱罵方式去懲罰孩子. 15. 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6. 鼓勵孩子客觀地思考. 17. 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18. 很早就教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19. 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及幻想. 20. 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21. 每天有一定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2. 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機會. 23. 從不因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24. 鼓勵孩子講故事和吟誦詩歌. 25. 鼓勵孩子能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 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來源. 27. 讓孩子利用各種物品去做遊戲. 28. 鼓勵孩子去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法. 29. 仔細地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 避免空洞的稱讚. 31. 很真誠地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 每一樣主題都願與孩子討論. 33. 在孩子權力範圍內,給孩子作決定的機會. 34.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 幫助孩子找出值得看的電視節目. 36. 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亢不卑. 37. 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我也一樣做得不好"讓孩子面對而非逃避挫敗. 38. 鼓勵孩子盡量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 對孩子好的意見具有信心. 40. 寧願孩子因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不願替他做了大部份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的勤勞成果.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52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謝謝◇泓瑋媽咪◇分享

【好文】這也要教?

2006年12月08日
公開
40

這也要教? 【王蘭芬】 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 我第一次看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也要教?」 書中列出給家長、教育工作者五十五條「超基本」的教育小學生的教條,說超基本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光看第一條就令人昏倒:「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這個誰不知道,是不是?出版這本書的是我的好朋友,我問她,這樣的書竟然有人要買?她很冷靜地告訴我:《優秀是教出來的》在美國賣出一百萬冊,在台灣也賣了十幾萬本。 十幾萬本!為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居然無法克制自己地不斷在生活裡隨時想起書中內容。在看電視新聞裡播出的立法院質詢畫面時,我想起了第四條「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腦中發出嗶嗶聲:台灣的官員和立法委員都做不到!看到某國小學生與家長不滿意獎品是一包薯條的新聞時,則想起了第十條「收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使用公共場所的廁所,發現許多穿著時尚的大人做不到第二十四條「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至最少」。當我挺著大肚子走過某個設有沉重大門的地方,前面的人明知我在後方卻順手將門一放撞到我時,不禁悲從中來地想起第三十六條「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在票價昂貴的華納威秀看電影,前後左右穿著打扮極度時髦的年輕男女除了大嚼爆米花、猛力吸飲料外,還如同坐在家裡看DVD般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電影情節,我知道,沒人教過他們第四十六條「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當我面對未來,總是感到憂心忡忡、萬分苦惱時,則很不好意思地想起第五十條「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於是終於明白了這本書賣得如此好的原因了。美國是這麼一個民主先進的國家,每個人的人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時間久了難免個人主義高張,常常會忘記別人的權益,所以這樣一本顯然是教導小朋友要處處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的書,變得如此基本而重要。 而在台灣,先不說我們的民主之「質」如何,至少我們民主的「量」可是多得嚇人。天天都有各種名目的示威、遊行、抗議;警察拿那些發酒瘋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學生家長對老師稍有不滿,便可打到學校去;立法院、市議會等等地方總是吵鬧不休;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我們只記得「我該有人權」,早就忘了「我該有教養」。一些心頭雪亮的小老百姓改變不了什麼大局,只好買《優秀是教出來的》回家讀,回憶那古老的、自己曾被明理老人家教導的美好時光,並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用這五十五條教育自己的小孩,希望他們不會被這個亂七八糟的社會污染。 這也要教?是的,要教!■ 【2005/04/26 聯合報】 我要給每個學生一個不同的人生 超基本 一 :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有分寸 超基本 二 :與人互動,眼睛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超基本 三 :別人有好表現,要替他高興 超基本 四 :尊重別人的發言與想法 超基本 五 :自己有什麼好表現,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 超基本 六 :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也要回問他問題 超基本 七 :打噴嚏、咳嗽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 八 :不可以有不禮貌的小動作 超基本 九 :別人送你任何東西,都要說謝謝 超基本 十 :接到獎品和禮物,不可以嫌棄 超基本 十一 :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製造驚喜 超基本 十二 :改同學考卷時要謹慎 超基本 十三 :全班一起唸課文時,要看著正在唸的一字一句 超基本 十四 :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問題 超基本 十五 :不要主動討獎品 超基本 十六 :每天都要做完作業 超基本 十七 :換科目的時候,動作要快,要安靜,要守秩序 超基本 十八 :做什麼事都要有條理 超基本 十九 :老師在指定作業的時候,不要叫苦 超基本 二十 :別的老師來代課,也要守班規 超基本 二十一 :課堂上發言或起身,應該講規矩 超基本 二十二 :不可以上課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超基本 二十三 :見到每個老師,都要說某某老師好 超基本 二十四 :注意洗手間的衛生,把身邊的病原減到最少 超基本 二十五 :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超基本 二十六 :不要幫同學佔位子 超基本 二十七 :同學受罰的時候,不要看著他 超基本 二十八 :對作業有問題,可以打電話來我家,我沒接的話,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夠了 超基本 二十九 :用餐的基本禮儀 超基本 三十 :吃完飯,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 超基本 三十一 :接受別人的服務要惜福 超基本 三十二 :坐校車或公車,都要坐好,別打擾到司機 超基本 三十三 :認識新朋友,要記住對方的名字 超基本 三十四 :吃自助餐,或與人同桌,取菜不可以貪多 超基本 三十五 :別人掉東西,請彎身去幫他撿 超基本 三十六 :進門時,如果後面還有人,請幫他扶住門 超基本 三十七 :別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沒有錯,都要說對不起 超基本 三十八 :進行校外教學時,無論是到哪一個公共場所,都要安安靜靜 超基本 三十九 :去參觀別人的地方,要不吝於讚美 超基本 四十 :全校師生開會的時候,不要講話 超基本 四十一 :接電話時的言談要得體 超基本 四十二 :一趟校外教學結束,要謝謝所有隨行的老師和家長 超基本 四十三 :搭乘電扶梯時,要站右邊,讓趕時間的人走左邊超基本 四十四 :列隊行進時不要說話 超基本 四十五 :不可以插隊;但看到別人插隊不可以大呼小叫,讓老師知道就好 超基本 四十六 :看電影時不可以說話 超基本 四十七 :不可以帶「多力多滋」來學校 超基本 四十八 :有誰欺負你,讓老師知道 超基本 四十九 :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堅持 超基本 五十 :要樂觀,要享受人生 超基本 五十一 :別讓將來有遺憾 超基本 五十二 :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向前邁進 超基本 五十三 :不管如何,一定要誠實 超基本 五十四 :抓住今天 超基本 五十五 :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好、最好的人 傳授心法一: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二: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 傳授心法三:懲戒和獎勵 結語:我總是想為別人製造一些特別的時刻 ================ 謝謝"安琪 "分享

【好文】做父母是一輩子的事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28

小孩有很強型的想取悅心愛的父母的期望,也知道達成父母的期許是使父母高興的最好方法,他們也一直在努力著。   努力著 努力著.....卻發現陸雖然是自己走的,目標 行程表和速度卻是父母訂的。這中間,路況也許崎嶇,又刮風下雨,也許體力不濟,心神不寧,也許欣野鴨,忘了趕路,也許鞋子打腳,疼痛難行.....,這些都會影響達目標的間間。所以做為目標的訂定者,必須隨時考慮到小孩的資質 性向 能力 興趣 情緒以及外來的環境影響等而調整自己的期望,否則小孩有可能因為害怕困難,怕達不到目標,受不了挫折而中途放棄!   父母的期望常常以愛做為包裝,許多父母 小孩也以為這是同樣一件事,互為表裡。於是當期望太高時,這愛也就變得很沉重,而當小孩無法達到這些期望時,他就會以為愛也會跟著減少或甚至遠去,或自以為已不值得人愛,有的人還會以大吵大鬧 離經叛道的行為來反抗父母的愛!       期望是以目標為導向,目的在行事的完成。    鼓勵是以心志為導向,目的在心的安撫與激勵。    不要訂太高的目標,才不完不了事,又失了孩子的信心!                     ∼諾貝爾 教研組 來自 emma麻麻的分享

【好文】與其稱讚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努力

2006年12月03日
公開
28

現代父母大多能接受"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自信心比較強"的說法,當孩子完成小拼圖給父母看時,父母總不忘讚美一番"你好棒!好聰明喔!"不過,父母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稱讚可能適得其反。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經常被人稱讚"聰明"的孩子,挫折容忍度會比較低,由於害怕失敗,常會選擇做一些他比較有把握的事;然而,如果父母懂得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那麼孩子就會選擇做一些他覺得可以學習的事。    要避免讚美孩子"聰明"可能帶來的反效果,大母要具體指出孩子在哪些地方顯得聰明,心如"拼圖時有先找出圖形周邊的小圖,沒有盲目拼湊",或是"你今天在畫圖時,色彩選擇或運用很適當"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孩子[你很聰明]。   另外,也不要擔心指正孩子的錯誤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相反地,要讓他知道犯錯並不是可恥的事,而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然而,要誇獎或指正時必須"言之有物",父母就必須與孩子一起拼圖,才能嘉許孩子在拼圖過程中先分辨圖案,顏色的策略,以及不斷嘗試的努力,或是在過程中有哪些錯誤的方法,將他們確實的提出來後,更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後再告訴孩子應有的正確方式。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讚美不應該是有口無心的,而是花時間觀察後,發自內心的感受,這樣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幫助。 hhb's emma麻麻分享

【好文共享】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2006年11月30日
公開
27

確實是好文章!發人深省!!! 請各位耐心一讀。 上海摩西會館遺族見證 :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學習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裏生下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裏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裏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捲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 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裏,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 ,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 。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 — 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 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 — 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 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 — 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 — 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 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這句話很難說嗎? 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如何從生活中教孩子理財?

2006年11月14日
公開
17

如何從生活中教孩子理財? 文�張靖姿、攝影�鄭暐琪 理財,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與其留給孩子很多財產,還不如灌輸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否則再龐大的資產,在不善理財的狀況下,一下子便會被揮霍殆盡,所以理財教育要趁早開始。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財,就可以使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財產,所以理財教育是重要又不可或缺的。 • 理財教育從小開始,避免成為「月光族」、「信用卡奴」 現在有不少年輕人花費闊綽大方,習慣先享受後付款,而支撐起這些高額消費的力量,有些靠的是日益氾濫的信用工具。 現在申辦信用卡、現金卡甚至小額信貸的手續都相當簡便,申請門檻又低,可支用的消費金額往往是本身薪資水準的好幾倍,甚至連沒有工作的學生族群都能輕易的申辦,於是一些面臨消費誘惑的年輕人,見到心愛的精品服飾就拼命刷卡、預支現金,如果沒有預算規劃,可能等到支付帳單時才驚覺成了花光薪水的「月光族」,或是背負高額債務的「信用卡奴」,這都是因為沒有建立良好的理財觀。 • 八個秘訣,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理財 要給予孩子理財教育,必須自平日生活中做起,並且應該要避免制式、說教型態,這樣才不會讓孩子以為「理財」是複雜且令人感到厭煩的事情,而產生排斥,不願意接受任何相關的資訊。 但是,對於父母來說,要教育孩子如何理財,沒有學校可以教你,到底該怎麼讓孩子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學習,實在是一大考驗,所以,我們特別汲取一些父母的理財教育經驗,歸納出八個秘訣,提供給讀者參考: 秘訣1 盡早訓練孩子的數字敏感度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即使會數數了,也未必懂得數錢,因為那只是抽象的聲音或文字,必須讓孩子感受數字的多與少到底有什麼不同,才能建立金錢觀。 例如,點心對孩子相當具有吸引力,有個會計師女兒和銀行經理兒子的陳媽媽就表示,因為自己是一個全職家庭主婦,所以當孩子上學前,每天下午三、四點時,都會為他們安排點心時間,而從孩子三、四歲開始接觸數字後,她便將數字觀念教育,透過點心來執行。 陳媽媽準備孩子喜歡的可愛造型小餅乾,例如飛機、兔子、星星,甚至是數字等造型,以此引起孩子的注意,當發給孩子餅乾後,會先讓孩子算清楚有多少塊餅乾,陳媽媽發現,很快的,孩子便會清楚的感受到,十個餅乾比五個多,也可以吃得比較久,如此對數字的概念就更具體化了。 秘訣2 讓孩子幫忙購物,了解錢的價值 此外,讓孩子陪你去購物,在採買中,教孩子看價錢,並且清楚的讓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的價錢過於昂貴所以你不買;而家裡的沐浴乳用完了必須再買一瓶,此時選家庭號胖胖瓶是因為用得久比較划算;今天購物的預算用完了,所以不考慮多買一瓶汽水回家,以上總總藉此灌輸給孩子,貨比三家不吃虧,以及要有購物預算等概念。 另外,在付款的時候,可以把錢交給孩子請他支付,甚至對於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便利超商買醬油、鹽的時候,請孩子幫忙跑腿,偶爾把找回來的零錢給孩子當獎勵,並教孩子將錢投到撲滿裡,開始建立儲蓄的觀念,不過,請注意次數別太頻繁,否則孩子若養成要有獎賞才幫忙跑腿的心態,那就不好了。 秘訣3 教孩子具體設定理財目標 當孩子開始有零用錢的時候,就可以教他們定期審視自己存了多少錢,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計算,並記錄下來,而當孩子會寫數字,並且具有基本的加減概念後,可以給孩子一本帳簿,讓他們學習如何記帳。 不過,對孩子來說,單純的記錄很快便會失去新鮮感,一旦如此,便很難持之以恆,幸福人壽業務經理邱瑞蓮就將帳簿加了點趣味,使兩個兒子對記帳相當熱衷。 邱瑞蓮表示,孩子一定有想要買的東西,例如現在最流行的遊戲卡,或是遇到節日、家人朋友的生日,就會想要買禮物,她在帳本上設計一個欄位,讓孩子放置想購買物品的照片或圖像,並將價格標註在旁邊,還會加上在幾月幾號前想要購買,這樣一來,孩子可以確切的知道什麼是理財目標,並學習計算自己是否有能力負擔這筆資金?拿到零用金時,該怎麼存、怎麼分配,才能達到目標?你會發現,孩子為了達成目標,會自動節省平時不必要的支出。 秘訣4 讓孩子記帳,導正消費觀 而就算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理財消費觀念也可能差距很大,有些孩子天生個性慷慨、不拘小節,長大後往往容易成為入不敷出的人,但有些孩子則對錢有相當大的不安全感,進而成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但這些都是不健康的理財行為,父母必須從旁協助導正。 家中有兩個女兒的惠普科技財務長葉素秋表示,她每周固定發給女兒每人五○元的零用錢,讓她們自由運用,但是要求她們必須用電腦Excel軟體製作收支表,記錄下每筆花費和結餘,然後,每月的家庭會議中,會讓兩個孩子將收支表秀出來,報告她們這個月如何達成理財目標,是否有出現過於浪費的不必要開銷,或太過節省的狀況,並讓姊妹兩人互相交換心得,父母則站在協助的顧問角度,經由相互討論以導正孩子理財消費的觀念。 秘訣5 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 教孩子儲蓄,一般先從存撲滿開始,但當撲滿已經有不少的存款時,不妨帶孩子一起到銀行去開設一個屬於他的存款帳戶,且最好讓孩子保管自己的存款簿,如果不放心,也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你將簿子放在哪邊。有了這個帳戶後,不管存錢或是領錢,最好都讓孩子全程參與,藉此使其明白銀行的功能,並教孩子看懂存款帳簿,以了解當活儲存款達五千元以上會開始孳息,而帳簿裡的錢愈多,那麼利息就會愈來愈多。 秘訣6 借錢給孩子,培養貸款觀念 邱瑞蓮並指出,孩子有時候想購買物品的價格和自己能存的錢,有很大的落差,這時候,除了要孩子調整目標之外,其實可以適度的「借錢」給孩子,讓他有借錢、還錢、並支付利息的觀念。 以她家為例,需要購買父親節禮物時,大家商量好了媽媽出五百元,兩兄弟各出二五○元,如果在父親節前夕孩子中有人存款還差五○元,那麼不妨讓孩子先以預支零用錢的方式,從下次的零用錢扣除,或是分次扣款,不過,一定要先讓孩子提出還款的方案後,才能借出,並且要徹底執行,避免孩子耍賴,另外,孩子也可以向兄弟姊妹借款,這時父母最好當仲裁人,讓其約定如何還款、何時還清等,最好可以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使孩子了解到借、還錢的重要性,培養其責任感。 秘訣7 從遊戲中體認,善於理財才能致富 其實,坊間常見的「大富翁遊戲」算是入門的理財學習法,有買賣、投資行為,而機會、運氣的設置,更是讓參與遊戲的人可以體認到,人生有許多不能預期的變數和風險,所以必須要有適度的規劃,否則有可能面臨負債累累甚至破產的情況。 林太太家中有個即將上小學的兒子,今年過年一家三口一起玩大富翁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林太太發現第一次玩的時候,兒子拚命的買地、建屋,幾乎什麼東西都想擁有,一點也不考慮手上資金的多寡,最後雖然擁有最多的房地產,卻是最早破產,但當第二次玩的時候,兒子開始會去思考,手上必須要預留多少資金,再決定是否可以做投資,漸漸的從遊戲中,發展出一套穩健的理財模式,反而累積下不少財富。 而若是國小五、六年級,甚至國高中的孩子,則可以用國外流行的「現金流遊戲」來教育,這個遊戲更加複雜,每個參與遊戲者,都有一個工作身分,可能是醫生,也可能是大廈管理員,而銀行每個月會依據身分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收入,當然日常支出也會因此而不同,藉由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知道,收入多不一定就是富有的代表,只要善於理財、投資,就能完成許多理財目標,當達到想要做什麼不怕沒錢支付的財富自由時,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秘訣8 從生活週遭找投資標的 「投資」可以說是理財項目中,較為困難的一課,要讓孩子徹底了解投資,更不容易。其實,父母只要讓孩子知道,所謂的投資股票就是用錢購買該公司的股票,當公司獲利,所投入的本金便會因此增加利息,反之,該公司一旦經營不善,則這些資金將會貶值。 坊間有許多人提倡為孩子開戶投資基金,甚至是購買股票A但是卻忽略了讓孩子參與,林太太建議,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所投資的企業,可盡量選擇孩子熟悉的公司股票,像是家裡有宏碁的個人電腦,媽媽持有英業達子公司英華達生產的OKWAP手機,常去買茶葉蛋的統一超商等,這些品牌都出現在孩子週邊,他們並不陌生,進而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資公司的相關營運消息,藉此讓他們知道,哪些訊息會促使其股票漲價或跌價,以及對所投資的錢會有何影響等,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學會簡易的股票投資原則。 謹守三大原則,避免教出反效果。不過,在教孩子理財時,為人父母往往會出現一些盲點,使得教導的過程中出現反效果,因此有三項原則是父母們要謹記的: 原則1 讓孩子真正擁有錢 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中,父母都會支應零用錢,逢年過節也會從長輩手中拿到不少的紅包,可是父母通常都會將孩子好不容易存下的零用錢或是長輩送的紅包,用「爸媽替你存下來」的藉口,全數收回去,這反而會造成孩子一拿到錢就趕快花掉的壞習慣,因為他們多會認為,存下來只會被大人「沒收」。 原則2 給建議但支配權交給孩子 大衛•歐文在其《我家老爸是銀行》一書中點出,多數父母即使讓孩子擁有存款,卻完全不給他們支配權,往往孩子要買什麼,父母認為不必要,便極力阻止,徒然留下不好的溝通經驗,倒不如給意見由孩子自行評估。他以兒子想換新腳踏車為例,他們不贊同但也不阻止,只是分析原本的腳踏車仍新且堪用,而想購新腳踏車除外型炫之外,並沒有特別好用的功能,但價格高出很多,可能花掉他所有的存款,分析後決定權還是在孩子,終於讓兒子不再堅持。 大衛•歐文認為,畢竟孩子未來還是要自己決定如何支配金錢,現在做錯決定也許只是損失幾十元,最多幾千元,可是卻能換取一個教訓,以免長大後一賠可能就上萬元,或甚至傾家蕩產。 原則3 讓孩子花自己的錢 孩子開始有零用錢之後,就要讓他學習如何花自己的錢,這樣才會懂得珍惜金錢。可以和孩子協商,如果是學費、教材費用或是全家一起的花費,就由父母出錢,但如果是自己想買的玩具、出遊時的紀念品、朋友的生日禮物等,則要讓他們自己付錢,因為人性都是一樣,一旦是別人付帳,就容易流於濫花、浪費的情況。 只要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引導他們採用合理的理財方式,加上秉持上述這些原則,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去干涉孩子的理財細節,那麼孩子便可以從中學習一輩子受用的金錢價值觀,輕易藉由理財就能致富。(本文摘錄自錢MONEY雜誌第209期)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分享]

2006年06月06日
公開
23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 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他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