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徐小謙的媽

日期

#Tag

侯文詠: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2010年08月10日
公開
18

侯文詠: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 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 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 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都要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 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 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 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雙語文化的思考」加拿大:學外語,不嫌早、不怕多

2010年07月06日
公開
10

文�楊淑娟 梅蘭妮、凱特、茱莉亞與海倫在街上巧遇,沒想到一聊就停不下來。因為她們的小孩都快一歲半了,大家正分頭打聽,有什麼好的幼稚園或托兒所,可以讓小孩盡早入學,不要輸在起跑點。她們共同的目標之一是,最好兩歲就可以入學,而且學校要敎法語。 兩歲?法語?有沒有搞錯?兩歲的小孩,連母語英文都在咿咿呀呀,更何況雖然加拿大也視法語為官方語言,但沒有一處是非要會說法語才能生活、求學、步步高昇。 就像台灣的家長積極為小孩的英文水準鋪路,加拿大也有許多父母為小孩不一定用得到的法文著急。 包括蒙特梭利等招收兩歲半或三歲以上小孩的幼兒園,即使標榜自由學習、沒有制式課程,仍然以雙語為訴求,開設法語課程。 不同的是,加拿大政府的做法,與台灣大相逕庭。加拿大政府主持的公立教育,在每個學區都設有好幾個同時也提供法語課程的學校。其中名揚國際、經學術研究證明學習第二語言效果最好的法語沉浸系統(French Immersion),從幼稚園到小學二、三年級,全部用法語上課。 因為僧多粥少,許多家長清晨五點就得去排隊,希望子女能進入這些學校。 三十多年來,加拿大政府每年增班、增校進行法語沉浸課程。近幾年,這類學生每年成長超過一成,有些英語區上法語沉浸課程的學生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學習機會卻仍然供不應求。 孩子沒能進入法語沉浸課程的朱威特感嘆:「就像節食的人在麵包店窗口向內看一樣,(裡面的東西)如此接近,不斷地撩逗人。」 現在,連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也起而效法加拿大這種教授第二語言的方法。 台灣人不會英文就無法走入地球村,加拿大不會法文卻還是能靠著英文縱橫世界,為什麼加拿大政府如此積極、帶領年輕一代學法文? 加拿大政府知道,家長們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期待無法抵擋。 法語是加拿大官方語言之一,父母們相信,會法文的小孩,將來有更多機會。例如,全加拿大有三成人口母語是法文,法語區魁北克的法文人口約佔八成。另外,加拿大聯邦政府有五萬多個職位需要英、法雙語皆通。「如果孩子不會法文,以後就沒機會當政府高官、甚至總理!」一名家長指出法文對他們的重要。 在國際化社會中,法文也是重要的溝通媒介。全球有三十幾個國家視法文為官方語言,共有一億三千萬人會說法文。懂法文,就有一扇窗口了解不同的文化,增進國際觀。 此外,在聯合國、北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甚至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等機構,法文都是重要的工作語言之一,加拿大政府與人民,都希望有機會在這些國際組織與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加拿大政府與學界對第二語言教育的邏輯,也與台灣不同。台灣政府與不少學者近來呼籲,太早將孩子放在不熟悉的英文環境中,反而容易招致反效果。但加拿大發現,全面沉浸在另一個語言,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撇開私人經營的幼兒教育不談,加拿大政府主導的法語沉浸課程,主要針對父母不說法文的家庭開設。課程內容與一般英語學校一樣,只是用法文授課。 因為各省教育制度不同,主要有三種入學時機。 第一種是從幼稚園開始,到二或三年級全部用法文上課,之後才漸次增加英語教學的時數。到了高中,用英文教學的時數比重就拉高到二五%∼七五%。這是目前最普遍、也最受歡迎的做法。 如果錯過從小就開始學法文的時機,也有學校提供六年級開始的雙語課程。同樣的,第一年全部用法語教學,第二年起,英文教學的時數從二成開始逐年往上調。 另一種存在於少數省份的做法是,從四年級開始引入法語課程。 不管從何時開始上法文課,到高中畢業時,他們的法文程度都足以進入以法文教學的大學,或以法文謀職、生活。 更有趣的是,政府不只鼓勵大家從小學法文,而是鼓勵大家從小就學各種語言,多多益善。 身為移民國家,加拿大許多家庭的母語是英、法以外的語言,加上異國通婚比例高,很多小孩從小就在雙語、甚至三語、四語的環境長大。 加拿大政府在各種家庭服務與育兒諮詢中,都鼓勵父母在家與孩子們說母語,保留孩子們能說不同語言、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例如,茱莉亞會說韓文,他的丈夫會說法文與中文,他們用英文溝通,所以兒子從小就懂得四種語言。同樣的,凱特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英、韓、義三語,海倫的兒子同時學英文、波斯與阿拉伯文,未來,他們都還要學法文。 除了家庭,學校也提供多語環境或課程。除了英、法的雙語學校,華人移民眾多的西岸,就有許多學校也提供中文課程。中部的曼尼托巴省,則有羅馬尼亞語的雙語課程。在內陸的亞伯達省,除了讓學生在學校學德、日、西、法等語言,政府還贊助學生到這些國家當交換學生,增進這些語言的能力與對當地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十八∼二十九歲的加拿大人中,有四分之一能完全流利使用兩種以上的語言聽說讀寫,這是全球最高的比例。 加拿大政府這麼積極地在多語教育往前衝,難道沒有台灣正擔憂的種種問題嗎? 例如,愈早學不同語言,效果真的比較好嗎?加拿大的經驗是:「正是如此!」 他們發現,正在學說話的小孩,不會排斥學習不同的語言,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多語能力。母語是中文的布藍登,十四個月開始上托兒所時,學校老師特別叮嚀,不要怕他在學校聽不懂,而在家只跟他說英文。現在,一歲半的他兩種語言都聽得懂,在家裡看到車子會說「BuBu」或「車車」,在學校則說「car」。 即使從幼稚園、五歲開始進入法語沉浸系統,加拿大人也不擔心新語言帶給孩子們太大壓力。加拿大的教育工作者發現,年幼的孩子喜歡模仿、重複,並因此能記憶許多事,對新語言沒有偏見,也沒有先入為主的母語概念等語言本位主義。他們願意多用新語言,不怕錯。因此,一年之後,已經能認得一些法文字彙、用簡單的字和短句,完全能聽從老師的指示,理解簡單的故事。 加拿大三十多年的經驗還發現,從幼稚園就進入法語沉浸課程的學生,學習效果比四年級、或六年級才開始的學生好。從四年級以後才開始上法語沉浸課程的學生與他們的家長,適應期比較長,學生也不那麼勇於練習。 加拿大政府也提供資源,縮短父母和孩子的適應期。例如,加拿大在孩子們申請入學前,要求父母一定要參加說明會,了解實際教學狀況,並提醒父母,自尊與自信較高的孩子,較能適應這種新語言環境。 進入法語沉浸系統後,政府則發給父母們種種書面指引,也有期刊與家長團體讓家長們能相互聯誼,討論或解決問題。整體而言,加拿大的經驗發現,父母的態度比法文能力重要,他們不需要會法文,但要給孩子鼓勵,問他們功課作完了沒。 這種做法看起來太重視法文,會不會影響母語和其他科目的成績? 令人驚訝的是,答案竟然是不會!在加拿大全國或各省的測驗中都發現,參加法語沉浸系統的學生,在閱讀、自然科學、數學、社會科學等各科目平均成績,都跟只用英文學習的學生一樣、或更好,而且有九八%以上的法語沉浸系統學生是用英文應考,法語教學並不影響他們的英文能力。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因為受雙語教育的學生,多半家長的社經地位較高,所以他們的成績較佳。但是現有資料卻無法證明,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子女就會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與成績。 加拿大《Free Press》專欄作家吉利斯比指出,根據研究,這是因為學生在學不同語言時,刺激與運用了不同的思考能力,所以會兩種語言以上的學生,成績普遍比只學一個語言的學生好。 加拿大是用什麼方法,避免第二語言排擠母語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 多數學校承認,部分學生在剛進入完全用法語教學的初期,英文會出現暫時落後的現象,但是最多在一、兩年內就可以趕上,尤其是引入英文課程後。因此,他們鼓勵父母在家仍對小孩朗讀英文的書籍。 此外,加拿大處處是英文環境,即使在課堂上用法文,學生們在下課後也還是會用英語交談、一起玩,有更多機會接觸英文。「英文?對她不是問題,我們根本不擔心啊!」上法語沉浸課程的梅樂蒂,即使在家說的是中文,她的母親也不覺得她的英文有什麼問題。 至於台灣擔心的,外語教育推廣到極致,會不會影響到對主流、本土文化的認同,加拿大反而把對跨文化的了解當成是一種資產。加拿大傳統文化部政策開宗明義就指出,尊重與了解、發展多元文化是加拿大的「傳統」與資產,這讓加拿大更瞭解世界,是重要的競爭力。 儘管加拿大的雙語、多語教育克服了種種台灣擔心的問題,他們也面臨自己的難處。 愈來愈多人批評,法語教育有濃厚的菁英傾向,多數學生來自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彷彿是政府出資的私人教育。因為一般而言,社經地位較高的父母比較會多注意這些相關資訊,比別人知道要提早為子女申請、入學。 另外,師資也面臨供不應求的問題。因為愈來愈多人想參加法語沉浸課程,在二○一○年,還需要增加三○○名教師,但是從現在到那時,將有四成的老師要退休。 對台灣的外語教育而言,這些未嘗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