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徐小謙的媽

日期

#Tag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寫的真好!!)

2008年08月19日
公開
50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3/04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學前教育�提供)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4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分類:BB生活教養2008/08/11 14:20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一、疊疊樂積木 *做  法: 1.準備一盒疊疊樂積木,告訴孩子遊戲的方式。 2.合作將積木疊起來(剛開始可以疊低一點),依孩子的能力增加難度。 3.輪流擲骰子,抽掉積木。 4.積木抽倒後,就結束這局遊戲,再來一次。 ●重  點:   在抽積木的過程中,家長提醒孩子觀察較安全的抽法以及評估各個角度的安全性,讓孩子了解做決定前先看清楚當下的情況,再下手不遲;積木倒掉之後,討論為什麼會倒,是已經沒有安全的積木、手碰到、判斷錯誤,讓孩子知道遇上挫折時,有很多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記住錯誤,重新修正做法,再挑戰一次。 *技  巧:   思考前因後果、記取失敗經驗。 ※二、把球拍上去 ◎做  法: 1.準備兩、三顆吹好的汽球。 2.家長和孩子一起來玩拍球遊戲。 3.球掉下來之前,必須出力再拍一下,才能使球一直不掉下來。 4.看誰可以撐得最久。 ●重  點:   拍球可以訓練孩子手、眼及肢體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從遊戲中學會控制力量及快速移動。在拍打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得到情緒的發洩,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球掉下來,孩子能學會一而再、再而三,堅持下去的耐心。 *技  巧:   良性的情緒發洩、培養挫折忍耐力。 ※三、一起來溜溜球 ◎做  法: 1.準備一塊板子,將它固定成斜坡。再準備幾個小球及可以接住小球的筒子或盒子。 2.家長與孩子輪流,一個負責將球從上方滾下來,另一個就要負責在下方以筒子或盒子把   球接起來。 3.家長可以改變斜度及使用不同材質的球,例如乒乓球、網球、球團球等,讓滾球速度不   一樣。 4.看誰可以接到最多的球。 ●重  點:   這個遊戲非常重視合作的精神,兩個人必須多玩幾次才有很好的協調默契,成功接到滾下來的球。孩子可以學會如何互助、與他人溝通、手眼協調能力等,未來當孩子遇上問題時,能了解很多事情都必須合作才能完成,可磨練他的應變能力。 *技  巧:   相互合作、應變反應。 ※四、雙面人 ◎做  法: 1.準備一個紙杯,將一面畫成開心的笑臉,另一面畫成悲傷的哭臉。 2.家長及孩子輪流翻轉紙杯,當笑臉出現在面前時,就要分享一件令你快樂的事,例如去   吃冰淇淋、去買玩具、媽媽陪我玩遊戲。 3.當哭臉出現時,就要說一件令人難過或生氣的事情,例如妹妹弄壞我的玩具、今天下雨   不能出去、和小朋友吵架。 4.除了孩子表達情緒之外,家長也能對孩子說大人的心情。 ●重  點:   這是訓練情緒表達的好方法,可以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心情、成功與失敗的事情,特別是把不好的感覺、失敗的事情說出來,情緒能得到紓解,未來孩子面對困難時,就有勇氣說出來,如果家長此時扮演我支持你、我理解你的角色,相信孩子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與信心。 *技  巧:   把喜怒哀樂說出口、體諒別人。 ※五、我要去旅行 *做  法: 1.安排一趟旅行(去附近公園、兒童樂園、兩天一夜之旅都可以)。 2.先教孩子準備自己要揹的行李,並告訴他可能需要走一段路或是遇上有   點熱的天氣,問孩子去不去。 3.家長在途中嘗試讓孩子了解,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目的地、堅持一下就   玩到遊戲。 4.利用各種情境問孩子,我們現在要怎麼做:例如排隊玩遊戲的人很多,   我們是否先去吃飯;天氣很熱,我們可以撐傘、戴帽、走在樹蔭下等。 5.讓孩子自己提行李,負責承擔他自己的需求。 ●重  點:   出去玩是每個孩子都愛的事情,因此,利用旅行中安排一些挫折或選擇,讓孩子了解想要得到後頭的快樂就必須有所付出,可能是等待、走路、曬太陽都很好,讓孩子學會樂於吃苦、而遇上問題時不是生氣,是找出下一個決定。 *技  巧:   先苦後樂、對自己負責。 ※六、打破碗了 ◎做  法: 1.當孩子不小心打破碗、弄倒湯時,父母不要僵在原地,不停責罵他。 2.應該當機立斷,告訴他趕快去拿抹布或掃把給大人,交代他去換一套衣服等。 3.接著告訴他處理破碗時,要注意玻璃會割傷手,不要直接用手去撿;因為有散開的碎片   一定要整個地板再掃一遍等。 4.整理好之後,重新為他盛一碗湯。 ●重  點:   孩子做錯事時,通常會覺得很緊張、不知所措,父母應該教育他,收拾善後的做法及技巧,等收拾好之後,再來討論剛才打破的原因,讓孩子了解有問題時,盡快處理到最安全的情況,最後再反省自己疏忽的地方。也要讓他知道,大人在意的是安全問題、吃飯習慣,而不是一個碗值多少錢。 *技  巧:   收拾善後的能力、記取經驗。 七、請等一下 ◎做  法: 1.當孩子有問題或有麻煩需要你來協助的時候。 2.如果家長判斷孩子沒有立即危險或是非得立即解決時,可請他等一下,但是要給他一個   時間,例如下午三點或吃完晚餐之後我再幫你。 3.之間可以請他自己再處理一次,如果還是不行,那請他等你方便的時間。 ●重  點:   適當延宕孩子的需求,可以增加耐心訓練,讓他了解如果有些事情沒辦法立即解決,那麼可以等別人來協助,但是,父母切記不要食言,要讓孩子對等待有信心,等待過程中,也可讓孩子平心靜氣重新面對問題。 *技  巧:   增加耐心、換個方法。 ※八、改編故事 ◎做  法: 1.媽媽先把原來的故事說一遍,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 2.接著媽媽告訴孩子,現在要來改編故事,媽媽先舉例:「兔子輸了之後決定再約烏龜比   賽一次,這一次兔子記得帶鬧鐘,所以,沒有睡過頭,跑贏烏龜了。」 3.換孩子再想新的方法,例如烏龜改穿溜冰鞋,所以,跑贏兔子。 4.兩人不停腦力激盪,看誰想的方法最特別。 5.可以再改編其他的故事,例如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 ●重  點:   從改編故事中可讓孩子投射自己的看法,使他了解事情有很多種可能性,只要花點時間想一想,結果就變得不一樣了。 *技  巧:   想像力、換個角度看事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44

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分類:BB生活教養2008/08/07 13:32培養專注力從2歲開始! 媽媽帶著2歲的小寶去走親戚,他在親戚家裏上躥下跳,一點也不安分,十足一隻搗蛋的小猴子,連媽媽要和他一塊兒玩玩具都堅持不了3分鐘。媽媽在心裏嘀咕了:“這孩子,怎麼一點專注力都沒有?長大那還得了?”   無法把精力集中在應該做的事情上,是讓爸爸媽媽頭痛欲裂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專注,做任何事情都難以成功。如果孩子到了唸書上學的年齡,你才發現他不能夠專注,那可就太晚了!   2歲之前的寶寶年紀甚小,對於週遭的事物大多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要等到他稍微懂事,心性比較穩定的時候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判斷。   從孩子滿2歲起,就應該多多訓練他的專注能力。一般來說,專注力比較高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半功倍。當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充足的自信心和高度的學習意願,這就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他更多的求知欲。相反,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倍功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人就會膽小、畏縮、缺乏自信,不敢或不願去嘗試新的事物,造成惡性迴圈。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專注力”,它可是深深影響著一個人人生成敗與否的關鍵呢!   判斷孩子的專心程度   玩具測試 把孩子置於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只給他一種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的反應。   測評 給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優良的專注力。如果他不到3分鐘就表現出厭倦、煩躁的情緒,就說明他的專注力不夠。   注意:孩子本來就是喜新厭舊的,如果給太多種選擇,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測試不出他的專心程度。   不專心孩子的情緒特徵   ※情緒不穩,易發脾氣,經常出現較大波動,做出一些類似敲打頭部的動作;   ※缺乏耐性,即使在吃飯時也不肯安靜地坐立;   ※缺乏集中的意志,容易健忘和心不在焉;   ※說話或聽覺障礙,睡眠不良、行為笨拙;   ※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產生挫敗感,一般問題也會引起壓力。   孩子不專心的原因   ■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周圍干擾太多;■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把興趣和專注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新奇有趣、富於變化的物體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會唱歌的小鴨子、爬梯子的小木偶、轉動的風鈴都是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觀察的玩具,爸爸媽媽不妨買一些會走動、會發出聲響的玩具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對於0-3歲的孩子,採取這種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   擴大生活經驗   孩子的天性是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爸爸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新環境中去玩,比如,家周圍的小區公園、城市中的主題公園、動物園之類的地方,帶著他觀察一些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花草樹木、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美麗的景觀和建築物。在觀察的時候,可以邊問邊答,這個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常識,還能借此擴大孩子對事物的注意範圍,增強他的觀察能力。   從培養孩子的興趣著手   孩子會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全神貫注地投入最多的精力;而在做父母要求的、自己卻毫無興趣的事情時表現出心不在焉、無所謂的樣子。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他的情緒控制。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培養、刺激他們的良好的愛好,把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與培養專注力結合起來。   ◆培養孩子的興趣,要採取誘導的方式去激發。   ◆太過簡單的道具和遊戲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因此,要讓孩子接觸新的玩具、新的遊戲,設法引起他的興趣以及注意力。   二、明確活動目的,   在遊戲中訓練孩子自覺專注的能力   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心情愉快,保持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孩子對活動的目的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就越長,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所以,平時爸爸媽媽可以有選擇性地與孩子一同玩親子遊戲,並在遊戲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例如:找回“不見的玩具”。   在桌子上擺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教他分辨玩具的種類,說出玩具的名稱和數清楚玩具的數量。然後,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拿走其中的某一樣玩具,問孩子:“什麼東西不見了?”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尋找,如果他能很自然地回答出被拿走的玩具的名稱,下一次,可以拿走幾種來考察孩子的記憶。這樣的訓練方式,靈活、實用,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逐步養成圍繞目標、自覺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三、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不斷地、有計劃地向孩子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鼓勵他按時完成所交待的任務,把每一件事情都好好地做完,不要半途而廢。   專家認為,專注力是穩定集中的注意力和自製力的結合,這需要具備相當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養專注力的方式很多,具體實施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點,採取科學的態度和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專注力的錯誤之舉   錯誤1:孩子在畫圖,父母卻在一旁指指點點,嫌這個形狀畫得太難看,那個顏色涂得太刺眼,比例應該如何……   Tips:還孩子自由的創作空間   過分干涉孩子的自由,會對孩子正在進行的工作造成干擾;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孩子失去信心,注意力也就更不集中了。所以,當孩子在玩沒有什麼危險的遊戲時,爸爸媽媽不應該過多地去干預。   錯誤2:孩子在搭積木、玩配對及其他要求專注的遊戲,一旁卻充滿著電視機裏的喧鬧聲。   Tips: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各種刺激而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這就需要父母的合作,創造出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就像上述的情況,應該立即關閉電視機,排除一切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干擾因素,為他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或遊戲的環境,協助他專注力的發展。   錯誤3:有些父母特別性急,為了加快對孩子專注力的培訓速度,一次性地提出很多要求和任務。   Tips:讓孩子專注于一件事   過多的任務會使孩子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既要注意這個,又要注意那個,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事都不能順利地完成,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   培養專注力的正確之舉   舉措1 加強體質的鍛鍊   體質不好會對專注力的發展造成障礙。因此,鼓勵孩子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能增強孩子的體質和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這是專注力發展的生理基礎。   舉措2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   不規律的作息安排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固定的飲食起居和玩遊戲的時間,讓孩子愉快地專注地去學習和遊戲。   舉措3 不作過多過分要求   爸爸媽媽派給孩子的任務一定要指示清晰、要求明確,恰當地符合他的能力。順利完成之後,要當面讚揚他,一個微笑、一個親吻、一個擁抱,都是很好的獎勵方式。不足的地方,要耐心地示範,鼓勵他再一次地去完成。   舉措4 不和他人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徵,您的孩子是惟一的,所以,在培訓他的專注力時,不要拿別的孩子來作比較,這麼做會打擊他的自信。應該從基礎開始,耐心地加以教育和訓練。   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體驗成功,讓他充滿成就和充實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方式。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2008年07月10日
公開
21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七田真~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7月09日
公開
16

antonia 新手上路 個人空間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8-7-9 11:58 只看該作者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好文】全腦操作開發篇(二歲)

2008年06月13日
公開
23

【好文】全腦操作開發篇(二歲) 2008 / 5 / 14 (1 歲 10 個月) 2歲自我中心期 「那個是別人的,還給人家好不好?」2歲幼兒喜歡什麼就拿什麼,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一旦成為他的目標,就沒有人可以把它拿走,否則後果自負,這一哭鬧起來,可不是三分鐘五分鐘的小事,保證絕對是威力驚人,令人不得不畏懼三分呢!雖然聽起來這個年齡的孩子十分固執和令人傷腦筋,不過也是孩子愈來愈活潑可愛的時期。 家長也必須瞭解到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分享、合作,或是輪流使用,而是他們的思考方式還未發展成熟,所以根本無法顧慮到他人,因此可別誤把「不乖」、「壞壞」的標誌貼在孩子身上哦! 另外,若是希望一群2歲的孩子能夠自己和平地玩遊戲,可說是超級任務呢!「自我中心」和「溝通障礙」是發生紛爭的二大源頭,所以大人最好在旁陪伴,以免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當然您也可以嘗試透過一些方式讓幼兒理解合作和友誼的觀念,如增加玩具數量,減少爭奪的問題;或是以計時的方式輪流玩;再不然用說故事的方式慢慢讓孩子接受這些觀念。只要孩子和平相處的次數增加,自然會漸漸體會到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了。 身心發展特色 1. 「自我中心」是2歲孩子給人的印象,或許,在大人的眼中2歲幼兒是「霸道」與「固執」的,不過那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才剛剛脫離嬰兒時期的無助,所以在心理層面產生強烈想要表現自己的慾望。 2. 2歲幼兒已有行走的能力,所以對他而言,原來平面的世界變成立體的空間,實在是新奇又好玩,因此他也會像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小冒險家一樣,到處闖蕩。 學習特徵 1. 慢慢產生數、量、形的概念,但還沒有合成的觀念,如會數手指頭的數量,知道一隻手有5根手指頭,不過因為思考的成熟度還不夠,所以無法理解2根手指頭加上3根手指頭等於5根手指頭的觀念。 2. 能聽得懂大人說的話,所以開始對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會注意和觀察事物的「異」、「同」之處,所以喜歡探索新奇的事物,並勇於嘗試不同的經驗,也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見。 遊戲開始 <名稱> 故事重現...全腦活動 <目的> 培養幼兒快速的觀察力、判斷力及記憶力。 <材料> 各種圖卡、海報。 <方法> 任選5張圖卡讓孩子看10-40秒,然後收起。請孩子用口語表達出圖卡的物品或動物名稱,接著家長以這5張圖卡編出20字左右的創意故事,請孩子依故事內容順序排出圖卡的優先順序,如「獅子」在「冰箱」拿「香蕉」和「蘋果」給「熊」吃。 <功能> 利用圖卡發揮幼兒右腦的想像力,並藉由幼兒依序排列及口語正確表達來訓練左腦,以此促進左右腦均衡發展。 <小訣竅> 1. 家長可用問句引導,讓孩子回想故事的前後順序,如「誰去拿東西」、「東西放在哪裡」、「最後誰吃了東西」& & 等。 2. 2歲孩子喜歡新奇事物,所以特別愛聽故事及創造故事,因此可多加利用有趣的故事引發孩子動動腦。 3. 多加利用不同故事的相異處,讓孩子找出不同之處,學習觀察及表達意見。 <名稱> 好玩拼圖...右腦活動 <目的> 培養幼兒精細的觀察力,並強化小肌肉的手眼協調能力。 <材料> 大小不同的DM(拼圖)、膠水(剪刀由家長協助使用)。 <方法> DM是最方便的訓練用品,先由小張開始,把DM裁減成幾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再請孩子把裁減後的DM,黏貼成完整的DM,再用原來完整的DM讓他比對。 <功能> 訓練幼兒左腦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藉由彩色的DM再加上幾何圖形的拼圖來強化右腦,便可形成左右腦並重迴路的全腦遊戲。 <小訣竅> 1. 拼圖可從3片開始,再視幼兒的完成能力,向上累加。 2. 如果孩子無法順利完成時,家長可把拼圖加上框邊,再讓孩子於框邊內組合DM,或是減少塊數。完成時別忘了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3. 孩子受挫時,家長可協助孩子,同時並能增加親子互動,如你一片、我一片,我們一起完成拼圖囉! 4. 若是家長沒有空閒時間自製拼圖,亦可用市售的拼圖,只須讓孩子用反面拼(全腦)即可。 <名稱> 趣味尋寶...全腦觸覺活動 <目的> 讓幼兒用手觸摸不同質感的物品,可提昇觸覺敏銳度。 <材料> 黑色布袋一個、六到七樣的各式物品,如養樂多、鋁鉑紙團、貝殼、塑膠椰子樹等。 <方法> 先確定幼兒是否真的認識所挑選的東西,然後再慢慢增加放的物品,教導幼兒用正確口語形容物品的外形及觸感,如大小、長短、軟硬、輕重、粗細等。 <功能> 右腦連結想像力,可幫助幼兒辨識物品的大小、長短、軟硬& & 等,以提昇幼兒的視覺圖像力,而正確文字的口語表達正好強化左腦的訓練,因此形成全腦訓練的迴路。 <小訣竅> 1. 請家長挑選觸感明顯的物品,如沙紙、地毯布、魔鬼粘等。 2. 物品的尺寸以不超過幼兒的手掌大小為基準,以便幼兒拿取及摸索。 3. 家中若無黑色布袋,亦可以不透明洗衣袋取代之。 4. 若幼兒已能熟練回答正確的物品名稱,可替換不同的物品或增加數量,以變化玩法。

左右腦同時開發

2008年06月04日
公開
48

-------------------------------------------------------------------------------- 左右腦同時開發-左撇子寶寶穩佔學習優勢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用右手寫字,但也有少數人擅長使用左手。右手用得多,左手用得少,稱為右利手;左手用得多,右手用很少,稱為左利手,俗稱「左撇子」;而能左右開弓,左右手使用得差不多者,稱為均利手。由於左撇子人口隸屬少數,大多數產品都是針對右手使用者而設計,因此左撇子或多或少都不免承受到些許社會壓力,以致許多父母總會不由自主地對孩子的「左撇子」產生各種想法,其中包括某些擔憂,有的甚至強行糾正孩子的左撇子習慣。難道左撇子真的那麼不好嗎?非糾正不可嗎?其實也不盡然。 •睪丸激素是主要成因 根據統計,全球人口中有10%左右是左撇子,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1人習慣以左手為做事主力。1932年,美國用左手的人口占2.1%,到1972年則達到11%,1990年甚至高達20%以上,可見左撇子的數量在增加。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左撇子的產生呢? 根據調查顯示,世界上約有2/3的左撇子是男性。若父母雙方都是左撇子,其子女肯定有半數的機率也是左撇子,這說明左撇子具有遺傳性;但並非所有的左撇子均與遺傳有關,也就是說,遺傳並不是左撇子的唯一成因,因為至少有84%的左撇子其父母不是左撇子,12%的雙胞胎中一個不是左撇子,另一個是左撇子。美國哈佛醫學院的一位神經病學家研究指出,左撇子是由於睾丸激素太多或胎兒期對睾丸激素太過敏所造成。換言之,睾丸激素會使得大腦右半球占支配地位,結果便使人成為左撇子。 •左撇子是不是較聰明? 大約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左撇子是一種不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種疾病,以為這是由於產婦遇到難產時,嬰兒的左側大腦(具有控制右手及文字和語言功能)受到損害,所以才使得嬰兒在以後的生長過程中,經常地使用左手,也因此,凡是左撇子者往往伴隨有口吃和智力遲鈍等現象。 但事實證明情況並不完全如此,我們周圍的許多左撇子,不僅沒有口吃和智力遲鈍的現象,而且他們的才智聰慧過人,特別是在一些需要想像力和空間距離感的職業中,很多左撇子都是最優秀的人才。 據1982年日、美等國所做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左撇子成長為藝術家、建築師的比率,要比右利手的人高。如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傑: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菲爾都是左撇子,西班牙的繪畫大師畢卡索、美國電影藝術家卓別林等著名人物也都是左撇子;而在其他的領域中,左撇子表現傑出者也大有人在,如俄國的亞力山大、法國的拿破侖、美國前總統福特等政治家,也都是左撇子;在運動名將中,左撇子棒球投手占1/2,在網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中,左撇子的表現也很突出。 一組美國生理學家對一所建築學院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整個學院的教授有29%是左撇子,而且在準備應考博士或碩士學位的優秀學生中,左撇子占23%。除此之外,幾位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的法國專家,也對優秀運動員進行了類似的調查,他們發現,世界上4名最佳網球選手中,有3名是左撇子;而法國擊劍隊的15名男女隊員中,有8名是左手選手。可見,有相當比例的左撇子智慧頗高。 人的大腦左半球支配著右半身的活動,具有處理語言、進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數位運算及分析等功能;而大腦右半球支配著左半身的活動,是處理總體形象、空間概念、鑒別幾何圖形、識別記憶音樂旋律和進行模仿的中樞。在一般情況下,左腦的抽象思維功能較發達,右腦則形象思維功能較發達;也就是說,左半球是邏輯半球,右半球則是情感半球。 手的活動對大腦功能的開發利用,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常右利手的人,大腦僅左半球的功能較發達,右半球的功能開發利用較少;而左撇子的右腦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這就能極大地提高其整個大腦的工作效率,並且唯獨左撇子才有可能將大腦左半球的抽象思維功能與右半球的形象思維功能合二為一。法國學者研究發現,從大腦「看東西」到進行動作,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神經反應通路有所不同,右撇子必須走「大腦右半球=>大腦左半球=>右手」這條路線;而左撇子則是走「大腦右半球=>左手」的路線。顯然從「看」到「動」的過程中,左撇子可以少繞一個彎,資訊直接從大腦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傳遞到左側,這要比傳遞到右側快,所以左撇子的智商相對較高。而美國高智商協會的有關調查也證實,左撇子高智商是一種普遍現象。 •左撇子須要糾正嗎? 一般而言,孩子在3歲前做什麼事都用左手,就很可能是左撇子;到了5歲左右,孩子的習慣會明顯地表現在握筆、拿筷子上,父母若在此時糾正孩子,將會造成孩子左腦的負擔過重,左右腦功能失調,且右腦功能混亂,阻礙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再者,強行糾正左撇子還可能造成孩子口吃、語音不清、唱歌走調、閱讀困難、智力發育遲滯,甚至神經質,因此,對習慣用左手的孩子,家長千萬不可去強迫他們改用右手,也不要限制他們使用左手,應該順其自然,同時鼓勵孩子也學會用右手,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增加使用右手的練習機會。 走文至此,相信各位爸爸媽媽在瞭解了左撇子的優勢之後,不會再強迫糾正孩子的左撇子習慣了,因為你的寶寶很聰明呀! •讓右撇子多練習使用左半身 左撇子,右腦用得多;右撇子,左腦用得多。如果孩子左半身的活動頻繁,就會促使右腦發達,從而使左右腦的功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因此,心理學家建議,應該多多訓練孩子使用左手、左腳。父母可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訓練: ◆夾積木 要求孩子用左手拿筷子把積木圖案擺出來。 ◆拍皮球 要求孩子在拍皮球時雙手交替進行。 ◆撿火柴 要求孩子用左手把火柴一根一根地擺進火柴盒內。 ◆跳房子 要求孩子用左腳跳,而不能用右腳跳。 總之,多引導孩子進行類似的鍛鍊,孩子就會更加聰明。 •左撇子生活用品日益豐富 雖然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絕大多數的相應配套措施,均是為右撇子所設計,如文字的排列、書法的次序、杯筷的排列、門鎖的安排、交通規則、握手的方式……等,相對地為左撇子帶來許多不便(這也是許多父母糾正孩子左撇子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隨著人們生活素質的提高,左撇子已經得到愈來愈多人的關注,所以有些左撇子生活用品也就應運而生,尤其是在國外,這一類的產品已經相當豐富,比如左撇子用的吉他、剪刀、鍵盤、滑鼠、掛鐘等;除此之外,只要你在搜索引擎裡鍵入「左撇子」,很輕易就可找到上萬筆相關網站,可見左撇子的世界也很精彩,相信左撇子寶寶的未來生活,一樣會很方便、很幸福呢! 怎麼確定寶寶是左撇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制訂過一個確定左撇子的標準,其中規定了10項檢查項目,包括: .執筆寫字 .拿筷子 .擲東西 .刷牙 .用剪刀 .擦火柴 .穿針線 .敲打錘子 .握球拍 .用毛巾洗臉 同時,為避免接受測試者的主觀意識受到干擾,測試前不能讓其知道他正在接受測試,以便使測試能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倘若測試的結果,上述10項均用左手,或其中前6項用左手,後4項有1∼4項用右手者,界定為左撇子;前6項中有1∼5項使用右手者,則為均利手(即左右手的活動無固定偏向)。假使按照此一標準去觀察孩子,父母將會發現,被自己誤認為左撇子的孩子,其實多數是均利手。 -------------------------------------------------------------------------------- Copyright 2008,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