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豆豆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沙門氏菌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67

這是由麻吉向日葵媽咪家分享過來的∼∼ 沙門氏菌的感染與預防 沙門氏菌的感染來源 好發於夏天的「沙門氏菌」,雖然號稱「五月殺手」,但在台灣,卻是一年四季均流行,尤其最大感染來源的雞蛋,在冬天是常吃的食物。如眾所知,雞蛋的蛋殼上幾乎都遭雞糞污染。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資料顯示,一個雞蛋的蛋殼約含三萬四千個細菌,這其中當然有可能含許多的沙門氏菌。因此如果我們從市場買回的雞蛋,不經清潔就收入冰箱,則很有可能污染到其他的食品。不過,標準的「洗選蛋」,則可除掉大部份細菌(並非絕對)。 冬天,全家吃火鍋時,將生蛋打在沙茶醬中,是國人所喜歡的佐料,然而在打蛋時,又有多少細菌會同時落入我們的碗中?沙門氏菌不僅污染蛋殼而已,它也會侵犯蛋本身,所以,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更得小心。一般在吃到污染物後十二至廿四小時症狀出現。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糞便最適當的形容是「無人清理的臭水溝中,長滿青苔的污泥又加上一些番茄汁」。 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與預防 由於腸道受侵犯極為厲害,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因此除急性期症狀較毒外,慢性期長期腹瀉,導致營養不良和生長遲滯的機會亦遠較其他腸炎為高。急性期的合併症尚包括:壞死性腸炎、腸出血和腸破裂穿孔。由於腹瀉造成的急性脫水和休克,是任何一種腸炎均可能發生的,沙門氏菌腸炎也不例外。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可能侵入血液而成菌血症、敗血症,侵入腦膜而成腦膜炎,或造成肝腫瘍、肌肉腫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合併症機會愈多,嬰兒或就沒有得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幼兒。一旦有這些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而且施用時間需較長。 急性期過後,雖然病人之症狀已獲得改善,甚至外觀看來完全正常,但是,沙門氏菌還是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造成公共衛生上的問題,而病人在某些時候(如病毒感染或體力變差時),亦有再病發之可能。沙門氏菌腸炎固然愈來愈多,卻是可預防的。注意公共衛生,及上述感染源之隔絕或預先處理,給寶寶餵食前一定先自己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否則,一旦得病,對嬰幼兒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實在不小。 2.→ http//www.dryahoo.org.tw/....../... 沙門氏菌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台灣地區夏天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大多以急性腸炎表現。當寶寶有腹瀉、持續高燒3~4天不退,明顯腹脹與嘔吐,小心是否是沙門氏菌感染,應及早就醫。 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格蘭氏陰性桿菌。會引起人類的傷寒病的傷寒沙門式菌,近年來因醫藥衛生的進步,台灣雖已少見,但另一種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台灣地區夏天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沙門氏菌主要的宿主是動物,包括 家禽、家畜及爬蟲類(如烏龜、蜥蜴)這些動物的糞便或分泌物,經由動物製品(雞蛋)或人類吃下被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有可能被感染。 沙門氏菌引發的急性腸胃炎,常人體在接觸污染的食物六至八小時後發作,感染初期症狀以噁心、嘔吐及腹絞痛最常見;接者,出現帶有黏液或血絲的腹瀉,偶有水瀉。且合併有頭痛、不適、肌肉痠痛、發燒;此時,若施以支援性療法,上述症狀一般於二至七天內緩解。 一旦併發菌血症或局部感染,則會有發燒、寒顫、發汗、厭食等症狀,可持續數天到數週之久。如果血液培養呈陽性反應,約一成沙門氏菌菌血症患者併發局部化膿性感染;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骨骼、關節腔、腦或腦膜、肺,其次為腎臟、心內膜、心包膜。一般說來,沙門氏菌腦膜炎常見於嬰幼兒,預後通常不好,即使存活,也可能有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 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如果感染者走出生不足三個月嬰兒、罹患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免疫抑制性藥物治療或有嚴重結腸炎等高危險群,則須小心使用抗生素。 絕大多數的兒童,若不幸得到沙門氏菌感染,是以急性腸炎來表現,通常病兒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症狀治療,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但是有少數病人,卻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脫水、敗血症、腦膜炎或是腸阻垂、腸穿孔,對於這一群病人,如能早期診斷,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最重要的課題。 研究發現年於較小(3歲以下),病發時有嚴重血液學的變化(白血球上升,不成 熟白血球增加及急性發炎指數上升)及感染到某些較侵犯性的血清理,是發生腸道外沙門氏菌感染(如敗血症或腦膜炎)的重要危險因子。 很少數厲害合併症如:嚴重腸炎,導致腸子破裂而需要緊急開刀治療,根據分析,持續高燒超過4天,嚴重腹脹、感染指數持續升高,X光願示大腸前後徑大於5公分,超音波顯示嚴重腸壁腫大均在統計學上。明顯與發生腸子破裂有相關性。 治療這些重症沙門氏病童,適時矯正脫水及早給予有效的第三代抗生素與腸導減壓(包括插胃管與肛管引流腸液、糞便、空氣),可以 減少腸子破裂的產生,並可縮短病程。 防治上,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特別是家裡有飼養家禽、家畜,或是有養寵物的,應適善處理糞便或分泌物, 並應多洗手,勿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沙門氏菌一般在攝氏55度以上一小時或60以上15分鐘即可被殺死)。 發現寶寶有腹瀉、持續高燒3~4天不退,明顯腹脹與嘔吐,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針對沙門氏菌腸胃炎,目前市面上有三種疫苗可用(台灣未上市) 一、注射型,對四至七歲兒童保護效力為51-76%; 二、口服型,保護效力可達96%。但六歲以上兒童方可接種; 三、肌肉注射純化多醣體疫苗, 保護效力為64-72%,兩歲以上兒童接種才有效。

輪狀病毒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39

一、傳染途徑: 此病毒於電子顯微鏡下呈輪子狀,因此而得名。活躍於秋冬季節,天氣愈冷愈 流行,喜犯兩歲以下幼兒,及抵抗力弱的老人,大孩子或成人若免疫力差亦會 感染。主要感染是由人對人的飲食和接觸傳染所引起,傳染力極強,可在短期 間﹝潛伏期1~3天﹞內,造成整個家庭、幼稚園及至於杜區的流行。 二、症狀: 此病毒主要侵襲胃部及小腸,所以幼兒在病發初期主要以嘔吐為主,經過12至24小時,才轉為發燒及水瀉,水瀉可持續4至8天,整個過程約需7至10天。在嘔吐及水瀉階段,若處置不當,極易引起脫水,乃至於休克及死亡。因此發現幼兒有昏迷嗜睡,小便減少,眼眶凹陷,嘴乾無口水,皮膚乾燥皺縮無汗,都是脫水現象,應緊急送醫診治,不可延誤。   三、治療: 目前並無有效抵抗病毒的藥或疫苗可用,幸運約是大部份的病人多會自行產生抗體而痊癒。但有些病人卻會因嚴重脫水而死亡。所以治療上以口服電解質液或注射式點滴液補充為主,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在治療上是極為重要,牛奶、甜食及油膩食物則要完全避開,因為輪狀病毒通常會破壞腸胃道中的乳糖脢,造成乳糖不耐症,無法吸收牛奶中的乳糖,一但餵食牛奶,會使腸道黏膜的破壞更形惡化,所以禁食牛奶是很重要的。正確的做法應是先禁食,給予點滴注射治療。等病況穩定再考慮餵食電解質液或清淡飲食,只要充分禁食,讓腸胃休息。經過半天到一天的時間,無需藥物,病人自會停止嘔吐或腹瀉。乳糖脢的復原,一般須5至7天,所以約一週時間才可恢復正常的牛奶餵食。 四、預防: 輪狀病毒的傳染,多半是經由手接觸病人排泄物,再傳染給別人,所以家長在 處理完病人排泄物時,一定要用肥皂勤加洗手,另外病人亦應做適當的隔離措施,病童應停止上學以免流行擴大,疫區亦應行消毒清潔工作,只要預防得當,此病是極易控制的。 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李宏昌 氣喘病固然是秋冬的最愛,胃腸疾病也是冬天的常客。一般說來,輪狀病毒胃腸炎喜歡在台灣的冬天流行。最典型的症狀是:第一天像輕微感冒的樣子,第二天開始嘔吐,接下去就是肚子拉個不停,如果繼續平常的飲食,那麼拉個十天、八天也不足為奇。 止瀉藥好似只有使病兒的肚子更脹(本來沒有吸收、欲排出來的糞便,因為止瀉藥的使用,全脹在肚子裡,拉不出來)。由於輪狀病毒胃腸炎喜歡侵犯空腸(最重的消化場所),影響到消化及吸收,因此糞便常常又水又酸,是其特色。 病兒的飲食照顧 對較小的嬰兒、母乳餵食者,一般繼續飲用,如果腹瀉不能改善,考慮吸出母乳後,加以稀釋餵食,再不行,則應考慮點滴注射。嬰兒配方餵食者,我們建議暫時改用不含乳糖的嬰兒配方。較大的孩子,則不妨餵以米湯、稀飯……等,均有助於腹瀉的改善。 臨床上常說的BRAT diet,B是banana(香蕉),R是rice(米飯),A是apple(蘋果),T是toast(土司),這些是小腸功能受損後較易吸收的食品,大孩子可以考慮使用。然而,如果連這些簡單的飲食或給予「電解質飲料」之後,腹瀉仍不止,禁食並打點滴輸液是最適切的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腹瀉,更可預防脫水。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