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媽-Sandr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這10個“殺手”摧毀孩子自信

2010年09月05日
公開
36

這10個“殺手”摧毀孩子自信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專案,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為輕浮    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于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   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   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注地聽孩子講話,沒有盡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   4.破壞性批評孩子    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資訊:“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負面的心錨。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   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于壓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   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   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

好文分享--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3月25日
公開
39

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本文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hmind/11363426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洪蘭

2009年12月16日
公開
46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文.洪蘭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 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 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 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 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 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 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 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 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 使孩子的記憶衰退。 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 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腸病毒拉警報,大人應該常洗手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46

潮濕氣候適合病毒滋生 腸病毒疫情創十年來新高,台南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5個縣市,已列為腸病毒紅色警戒區域。疾管局預測,今(97)年8月底,全台腸病毒重症可能攀升到340例,到年底可能有450例,讓不少家長聞之色變! 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季。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2-5歲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症發生率亦較高。但今年疫情較往長不同,重症者年齡層有往上推廣的趨勢,新竹市甚至出現14歲併發重症案例。 目前正進入梅雨季節,潮濕的氣候最適合腸病毒滋生,注意個人及居家環境衛生,就是遠離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 用肥皂洗手才算真乾淨 正確洗手方式: 乾淨的水搭配傳統肥皂,仔細的「搓」洗,再用大量清水沖淨,才能有效的將病菌清除。 在許多公共場所皆提供酒精洗手,但是腸病毒的結構,不容易被酒精所破壞,防疫效果沒有用傳統的肥皂洗手佳,卻是一般民眾缺乏的知識。 日前部份電視媒體報導,室內遊樂場業者響應防疫措施,要求入場者都要用酒精洗手消毒,其實是錯誤誘導。 酒精無法破壞腸病毒結構 標榜免用水的乾洗手商品、消毒溼紙巾等,絕大部份都聲明含有酒精成份可殺菌,但是對腸病毒卻無法構成威脅,而且過份使用酒精性商品,反而容易傷害嬰、幼童細嫩的肌膚。 八成重症者,感染來自家人! 今年腸病毒案例中,將近八成的重症患者,感染源都來自家人!以高雄縣為例,重症患者多為兩歲以下的幼兒,根本都還沒有就學。 成人們只要求孩子要勤洗手,卻忘了自己也要注意衛生。 回家換衣並清洗雙手 由於大人或大孩子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不明顯,一半以上大人感染無症狀,但接觸傳染家中嬰幼兒,則會造成明顯病情!所以大人或大孩子從外面返家,務必先更換乾淨衣物,抹上肥皂正確洗手之後,才能摟抱或餵食、或與幼童玩耍,接觸家中嬰幼兒。 建議不妨讓外出返家後的較大兒童,先行沐浴,再進行其他活動。 孩子出現昏睡、嘔吐、抽搐速就醫 當孩子出現腸病毒類似症狀時,父母親要提高警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孩童送醫就治,不宜延誤。當孩童出現昏睡、嘔吐、抽搐,重症腸病毒的三大症狀時,更應儘速送往醫學中心治療。 腸病毒重症的表徵,包括嚴重吞嚥困難或拒食、持續高燒三天以上、嚴重嘔吐、呼吸喘或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病童退燒後仍嗜睡、感覺倦怠,或是出現類似手腳抽筋、肢體無力等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家中小孩要隔離 如果家裡有小孩染上腸病毒,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將其他子女送至親友家暫住一個星期,一定要隔離,以免相互傳染;通常家中第二個小孩受到感染,症狀會較嚴重,因接受較多的腸病毒之故。 感染病童宜在家休息 患童於痊癒過程中病毒仍會從糞便中排出持續約1-2個月,故在餵食前、解便後、準備食物前應洗淨雙手。 腸病毒疫情有持續升高趨勢,就是部份家長及幼教單位隱而不報,讓疫情持續擴展。不少家長為了要上班、無法照顧孩童,仍將孩子送往學校、幼稚園、安親班,卻讓其他不知情的小朋友跟著受害。 建議師長可利用每天晨間時光,詢問班上小朋友有誰喉嚨痛?以便早期發現,早日跟其他小朋友隔離,避免校園大規模感染。 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函至全國各縣市衛生局宣布停課新規定,若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幼稚園與托兒所,於一週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含二名)幼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或疑似腸病毒感染時,全班應停止上課10天;如應停課而未停課者,衛生局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依同法第七十條處3000元到1萬5000元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按次連續處罰。 如要求停課而拒不停課者,則依同法第六十七條重處6萬元到30萬元罰鍰。 兒童應禁止前往室內遊戲區 充分的睡眠、良好的營養狀況及運動,可增強兒童的免疫力,遠離腸病毒威脅;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可保護新生兒及嬰兒免受腸病毒的感染。 當腸病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帶小朋友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通風不良的室內遊戲區、大賣場、百貨公司,更該避免。特別是小朋友喜愛的球池,若未定期清潔,最容易滋生細菌,防範病毒疫情,家長不該有僥倖的心態。 要提醒孩童不要挖鼻孔 •腸病毒怕紫外線,所以可以帶小朋友親近大自然,曬曬太陽、或是在陽光下從事運動,但別忘記事先做好防曬工作。 • 咳嗽的時候,記得掩口,減少口沫中病菌的散布! • 病菌最容易從鼻黏膜進入,要告戒小朋友不可挖鼻孔。 • 夏天至公共場所戲水,應前往至符合衛生標準的游泳池,下水之前先沖洗,游泳完後漱漱口。 •天氣悶熱,忌吃下未煮熟的食物、另外應盡量讓孩童吃新鮮食材,勿吃下保存不良的隔餐食物。 避免幼兒吸吮手指 • 要禁止小朋友將手放入口中,拒絕糞口傳染,吃飯前後、如廁後要徹底將手洗乾淨;洗手之後也要記得不要再摸眼睛、嘴巴、鼻子等五官。 • 成人切忌與幼童共飲共食,勿以手、口餵養食物予幼童。 •此外教室與居家環境,宜清潔通風;應每週二次進行清潔工作,可將一瓶蓋的漂白水放入2公升清水中稀釋,用來擦拭傢俱、清潔地版、擦拭小朋友常接觸的玩具或設施,預防病毒殘留。 就醫時間 是治癒關鍵 腸病毒特性: •可在室溫及潮濕環境中存活好幾天。 •不怕胃酸刺激,可在腸胃迅速繁殖。 •不怕酒精、乙醛等消毒物品。 •傳染途徑多、散播能力強。 •無特效藥 腸病毐是一群病毐的總稱,因病毒的特性可耐酸,進入小腸繁殖之後從糞便排出,故稱之為腸病毒。 此病毒有68種,又可分為:小兒麻痹病毒(3種),A群克沙奇病毒(23種),B 群克沙奇病毒(6種),新型腸病毒(4種,68型-71) Echovirus (32種)。 在六十多型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其餘腸病毒並沒有疫苗可預防,亦無特效藥可治療,且其傳染力相當強;一般給予支持性療法,但在出現合併症時,馬上就醫,給予正確、適當的重症加護治療,可提高治癒率。 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 第一飛沫傳染: 咽峽炎發病初期兩週,病毒集中在咽喉,咳嗽所散布的飛沫就有病毒存在! 第二是糞口傳染: 腸病毒生存力、繁殖力強,經腸胃道排出長達2個月,如廁後、或是清理小朋友的糞便時,都要確實洗手,並妥善丟棄排洩物。 第三是接觸傳染: 污染的手接觸摸眼、口、鼻而受到感染,尤其以鼻黏膜、口腔最易感染,要請小朋友不要有挖鼻孔、吃手指的行為。 足口症─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通常不發燒或微燒一、二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臂部有紅疹、小水泡。 咽峽炎咽峽炎─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咽峽炎可高燒二至四天,咽 喉、口腔內有紅腫、小水泡而後潰瘍、口腔疼痛、流口水。 合併症─極少數出現合併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類似小兒麻痺),步態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導致死亡,尤其是腸病毒71型。 建議照護及注意事項:由於口腔潰瘍,非常疼痛,常影響患兒的餵食。冰涼及軟的食物較不會造成口腔疼痛,可儘量選擇此類食物,來鼓勵或勉強患兒進食,以補充患兒的體力及避免脫水。 需注意維持口腔的清潔,吃完東西後立即喝開水或漱口;若疼痛不已,可依醫師指示予以止痛藥。 若病童合併有發燒症狀,別忘記該給予水分補充,調節室溫(攝氏24∼16度),必要時予以冰枕,嬰兒則予以水枕。體溫上升至38度半則依醫囑予以退燒藥,或予溫水拭浴。 填充玩具 以曝曬方式殺菌 為了避免傳染,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接觸患兒的分泌物後及飯前,更應該做好清潔工作。避免與患兒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並以清水清洗孩子所接觸過的玩具,填充玩具則可用黑色大塑膠袋包裹置於太陽下曝曬,食物餐具則利用煮沸法以去除腸病毒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朱台翔校長演講筆記

2008年06月14日
公開
39

幸運如我,在小A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接觸到BUBU以及朱台翔校長。 她們的言論還有主張,對我這個才當兩年的媽媽來說, 真的是很營養的養分,很強地力量,讓我隨時修正自己當媽媽的態度。 經營更好的親子、家庭關係。 這天,台南下了將近100公釐的大雨,中午煮了中餐, 開著車就趕緊到會場。 雖然外面是滂陀大雨,會場裡面還是大爆滿。 演講還沒開始之前,就發了一本愛的手冊, 『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以啟發取代懲罰。 以下為筆記: 人的價值建立在思考之上,之所以為人,是因為頭腦會做很細微的思考。 而父母應該提供小孩一個自信的環境,讓他有勇氣、有信心、會思考。 相信他會,他就一定會,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看事情的光明面。 對小孩的支持、溫暖跟瞭解,才能使她們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 都能站穩腳步,踏下往前邁進的一步。 對小孩的期待太高,相對的對小孩來說也是極大的壓力。 他可能會為了討好大人,委屈自己來迎合大人。 『乖』、『聽話』不是好事,相對的,『叛逆』的小孩, 是用自己的力量在維護自己的地盤。 叛逆是小孩子保護自己的機制,用來爭取自己的空間。 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大人要予與尊重。 一昧的要他聽話,要他乖,只會讓他沒主見、只會聽從別人的指令,像奴隸一樣。 自然腦子就懶得動。 大人不好的行為--『打他、罵他、吼他、忽視他、關他、威嚇他』, 就算是開玩笑,也可能造就出凡事畏縮的小孩。 我們要像大人一樣的尊重他,而疼他愛他要像剛出生的小嬰兒。 另外『命令句』對小孩來說也很具有殺傷力。 大人一講命令句,小孩不服從,衝突就發生。 想請他接受我們的建議時,可以講一個話題。 不要以為小孩小就聽不懂,小孩可以瞭解的範圍超乎我們的想像。 跟他講話、跟他說理,世界不會因為妳的年紀大小而改變他複雜的程度。 用原貌呈獻給小孩,不要怕太難、不需簡化, 不要預設他會學到哪裡。 給他深刻的知識,其實他可以懂很多。 『沒有人可以打人,也沒有人應該被打。』 『凡人皆生而平等,不因血統、性別、年齡、階級等等而有差別待遇; 凡人皆受保護,應免於傷害與侵犯; 凡心靈皆得自由,應免於威脅與恐嚇!』 傷害小孩子很容易,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動作就可以傷害他。 但要修復卻不容易,要很長的時間跟心力與耐力。 會思考,是人的價值,每個小孩都要有一個自己的界線,外人包括父母都不能越界去侵犯他。 家庭其實也會傷人,太多毒性的教條、家庭規範, 都會留在小孩的心裡,一直到離開家庭到40歲才會脫離。 過渡控制、強迫餵食、吃東西時過渡干預,也是種暴力行為。 大人決定吃什麼、在哪裡吃。 讓小孩自己決定要不要吃、怎麼吃、吃多少。 不說命令句,說理給他聽,靠自己的力量吃飯, 有助身心並發展自主能力。 看到別人的東西想據為己有--說理: 自從你出生以來,你以為所有你看到的東西都是你的,可是事實不是如此。 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東西是別人的,沒有他的同意,你就不能拿走。 這樣你知道嗎?這個是『別人的』『別人的』『別人的』! 說理有效率、有話題、花十分鐘,發展小孩的思維,也發展自己的思維。 不用命令句、不用打罵、威嚇,也可以教小孩。 46個有過動傾向的2歲小孩,經過四年後,有23個現象已消失。 因為兩個重點:媽媽完全包容接納,父母沒有敵意。 這也顯示,就算是先天基因的缺陷,也可以靠家庭的力量修補。 過動的小孩思想活躍、勇往直前、敢衝敢做,容易分心,但是卻又高度專注(只是時間不長)。 愛講話的小孩是很好的,小孩以講話來跟世界溝通, 發展人際關係,展現意志和能力。 但是社會大環境並不鼓勵小孩子講話。 在學校要被記點、被處罰。 集體的步調、壓力下被迫讓自己走向『奴化』。 禁止他講話,不如跟他說理,說久了,他自然就懂得設身處地幫別人想。 瞭解老師的處境,上課時就不會講話,而會專心聽講。 家裡已經有問題產生的孩子,父母要怎麼做? 1.不打罵、不制止、不威嚇 2.五句讚美、五句甜言蜜語:你最棒,我好愛你,心肝寶貝。 3.跟小孩說話前先微笑10秒鐘 對小孩有方法,可以避免衝突、解決問題,讓感情提升。 以他為主,疼愛、疼惜、瞭解、相信。 日子要怎麼過,自己可以決定。 小孩子能力的展現,你卻以為是災難的開始嗎? 試著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力道,其實就會豁然開攮。 父母提供『乳』與『蜜』。 乳--讓他長大。 蜜--讓他覺得生在世上、作為一個人有意義。 配合小孩、接納他、包容他、疼他、愛他、呵護他。 有暴力的小孩來自於『希望受挫』。 講不出內心的感受,就用肢體來解決。 大人可以是著把他的感覺說出來:『我猜你那時候一定很生氣,我猜你一定很想離家出走,我猜你一定很不想看到他.....』 小孩覺得被瞭解,心裡會好過些。 家是大家的,沒有人有資格破壞氣氛。 想想看我們當年怎麼被對待? 這樣是好的嗎? 我們還要不要延續這樣的方法? 還是用自己的方法,來帶自己的心肝寶貝? 想想當他還在肚子裡的時候,你會大聲跟他講話嗎? 你會對他數到三嗎? 你會因為他踢你就打他嗎? 善待我們的孩子、愛他、疼他、講道理給他聽。 在乎他、重視他、尊重他。 知道父母體罰孩子(包括傷人的言語)所造成的長遠負面影響, 就該用和平又理智的方式來開導他。 除了打罵威嚇,都會有方法的。 現代新父母,好好想一想要怎麼對待你的孩子。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轉貼-不是生來被罵的

2007年10月01日
公開
37

文章出處:汪培珽的部落格--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是最近某文教機構宣傳的教育議題,這當然是很值得重視的事情,卻沒有引起我太大的共鳴。因為認識的朋友裡,我們都不打小孩。但是,我們卻都罵孩子。 「不管牠做了什麼,都不可以罵牠哦!」 「為什麼不可以罵牠?」 「因為我們不知道牠將來會是一隻什麼樣的狗。」這是電影『再見了,可魯』,導盲犬中心將剛出生沒多久的小狗,交給寄養家庭時,最重要的交待。 不打小孩,沒有太大的爭議,但是,罵孩子呢?可魯是隻狗都不可以罵,那孩子呢?那天你說很後悔,兒子又被你罵哭了,原因只是他不小心將剛疊好的衣服弄亂了。前天我那幼稚園大班的兒子,也突然若有所思地對我說:「媽媽,你為什麼那麼容易生氣,一點點小事,就喜歡罵人。」冤望啊!我只是常常因為叫不動他去刷牙或洗澡這等小事,而大聲了一點,那怎麼算罵人呢? 我們家的兩個寶貝都是那麼好的孩子,幾乎沒做過任何讓我操心事情,我何必需要罵人呢?但是,其實我是當局者迷,孩子的爸爸曾不只一次提醒我說:「你有時確實太凶了,不相信,下次罵人的時候,照鏡子看看你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了。」 哪家父母不罵孩子的呢!問問四周的朋友,幾乎沒有。我知道自己有時候真的不必要那麼凶,但是現在緊張忙碌的生活,要時時刻刻和藹,似乎真的很難做到。但是,電影的對白提醒了我,孩子對「罵」的定義是什麼?絕不只是大聲和小聲的區別而已,一定是我們的語氣帶有不耐煩、輕蔑、貶低或是厭惡,甚至只是臉部的表情,讓孩子解讀成「我不是個好孩子」時,才構成「罵人」的要件。如果我們只是說道理,語氣是尊重的,即使大聲了點,孩子也會區別其中的不同。 可是小華的爸爸說,也很想做個慈祥的父母,但是好好說道理時,孩子都不聽,可是如果大吼一聲,馬上乖乖聽話。其實,這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孩子小時候,「凶」的確可以收到一時之效,父母方便很多。但是等一天孩子不怕你罵他時,再想回頭說道理,都一定聽不進去了。「罵人」好用,卻只是短暫的效果,孩子沒有從中學到什麼東西。「說道理」辛苦,卻可以用一輩子。 我一直認為,常常被罵的孩子,絕對乖不起來,這裡乖了,那裡又壞了,永遠讓你疲於罵人。時時被尊重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這樣的孩子,只要輕輕一點,馬上就知道事情的輕重,不會讓你有「說也說不聽」的煩惱。 父母罵孩子,常常不是無心的,就是不覺得罵孩子有什麼不對。於是愈罵愈習慣,愈罵愈順口,殊不知罵人也有輕重之分,輕蔑和厭惡的語氣,不會比打人來的值得原諒。這種看不見的傷害,其實受傷的是孩子的心。而且,我們心理應該明白,有時候孩子被罵,不是因為他們真正做了什麼錯事,只是我們拿他們當生活裡的出氣筒而不自覺。 人都不喜歡被罵,孩子更是如此。最需要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時候,會不會總被我門所謂「無心」的罵人給抹殺了。「玩具為什麼不收好,你要我說幾遍?」我們認為很平常的對話,試著把它套在老闆對我們的對話裡,看看自己舒不舒服就知道了。 有一次帶孩子在公園裡玩,見一位媽媽坐在公園的椅子上,讀國中年紀的女兒直直站在面前,還背著書包,明明是上課時間,可能逃學被抓吧。前三十分鐘,這位母親一語不發,目露怒光,即使我有點距離望去,也可以感受到她快被孩子氣死的模樣。後來媽媽終於開口罵人,滔滔不絕,怒不可抑,又是整整三十分鐘。我八歲的女兒突然跑過來跟我說:「她媽媽在罵人耶!你知道小叮噹卡通裡有一種『人的遙控器』嗎?我想給那個姊姊,只要轉到快轉鍵,咭哩咕嚕一下就罵完了,她就可以走了。」 被罵的人,可能從頭到尾想的只是:「媽媽的氣什麼時候可以出完?我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根本認不清父母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當時我想,即使這個媽媽真的如願以償,罵出了一個她心目中想要的孩子,可是母女的感情可能也被罵的蕩然無存。這是做媽媽最終想要的嗎? 當然,孩子是需要父母的限制和規矩,來幫助其建立成熟的品格,但是隨口罵孩子絕對不是好習慣。其實,做父母的常常有盲點而不自覺。希望我們倆有機會互相提醒,孩子是生來被愛的,不是生來被罵的。

轉貼∼以後你也可以跟你兒子這麼說.. ..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29

不管你是男是女,我想女人真的是很辛苦 ~所以請你們要善待你周遭的女人 ~ 以後你也可以跟你兒子這麼說.....^^ 老婆是拿來疼的,所以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不服氣嗎?誰叫你當初追人家。" 最後面那段話是經典,當媽的如果聽到老公這麼說,應該會很爽吧! 男人要學著點................ 曾在廣播裡聽到,當孩子頂嘴甚至步入叛逆期 時的因應之道。 做媽媽的總是嘮叨,有一次已經高中的兒子不耐煩的頂撞了母親,母親氣得半死。做父親的便約兒子一起出門散步。兩人走了好久,父親一路上不發一語 , 兒子納 悶。 一直到要進家門口時,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以男人對男人的語氣說:『等一下進去時,給我女人一點面子!』 兒子驚訝於老爸用哥兒們的語氣對他說話,並因男人跟男人之間的義氣, 從此對母親畢恭畢敬的。所以,有的時候,父親這個角色還是頗重要的! 當我的小孩頂撞我時,我想告訴他,下列的事任選一樣,做到後才有頂撞的權利: 1.連續3 個月每吃完一餐就須催吐 (孕吐) 2.乳頭被別人吸到破皮達一個月 (餵奶 ) 3.肚子裡塞顆籃球達 10 個月 ( 懷孕) 4.接受皮鞭抽打達 48小時 (生小孩) 5.10 個月不能喝冰水、咖啡、茶 6.5個月睡覺不能翻身 7.10個月不能出遊遠行,不能跑跳 8.10個月不能生病,要不,生病不能吃藥 9.至育嬰室把屎把尿一個月 10.晚上睡覺每二個小時起床一次,清醒30 分鐘達一個月 寫完上述 10項,我覺得當娘的真不是人幹的。 想起一個高中同學他說:有一次頂撞母親,父親把他從椅子上踹下來 ,斥責他: 你媽是我捧在手心的寶,我呵護她,照顧她,對她輕聲細語,你憑什麼對他大小聲 !!! 我的同學再也不敢頂撞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