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oo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1項技巧幫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2009年12月06日
公開
41

■《媽媽寶寶》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當寶寶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表現,一旦處理不當,將對寶寶日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造成惡劣影響。因此,父母親應掌握正確的態度與方法,陪伴寶寶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1歲至1歲半是高發期   所謂「分離焦慮」,就是指孩子離開父母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面情緒,比如緊張不安、沮喪、悶悶不樂,或者特別黏人、愛哭、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   一般來說,寶寶的分離焦慮在6∼8個月時出現,通常在1歲至1歲半時會比較嚴重,這與寶寶的表達能力增強、探索範圍擴大、分離機會增加有關。不過,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和自我狀態的掌握越來越有信心,分離焦慮的狀況就會逐漸改善。   11項技巧應對分離焦慮   1 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如果要將寶寶托給保姆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而且能經常陪伴在寶寶身旁,另外托育環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2 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建議父母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就能讓寶寶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更為順利。   3 記得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大人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與寶寶建立信任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4 慎選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都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5 帶上喜歡的物品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6 帶上主要照顧者的物品   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還可讓他帶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如鑰匙、梳子、包,讓寶寶對父母親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   7 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瞭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8 盡可能遵守承諾   父母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施行,也應該及時讓寶寶瞭解自己的狀況,以免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9 閱讀教育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增進對分離的瞭解和處理方式。   10 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經學習行走的寶寶,父母可和他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   11 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的情境。 3大常見分離焦慮   家有小尾巴   焦慮狀況   1 只要沒看見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就開始大哭,即使爸爸抱著也不行,有時連媽媽上廁所都不准關門。   2 媽媽走到哪兒,孩子就跟到哪兒,幾乎一直要媽媽抱著,只要一放下來就大哭,最後導致媽媽出現嚴重的手部肌肉勞損。   3 當家裡有客人來訪時,寶寶拚命躲在媽媽身後,客人多看寶寶幾眼或出手要抱他時,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覺時要媽媽陪伴,媽媽一起身就沒辦法安心入眠。   5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可能會把爸爸視為敵人,無法接受爸爸和媽媽太   親近,認為媽媽是專屬於他的。   克服方法   1 經常帶孩子出門   從孩子五六個月大開始,媽媽就應該經常帶寶寶去接觸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園、去親友家,讓寶寶認為很多人都會對他友好,逐漸減少怕生的問題。   2 培養自理能力   寶寶之所以太過於依賴媽媽,主要因為事事都是媽媽幫著做,一旦媽媽離開,寶寶就好像少了手腳。所以,平常要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也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   3 多和其他家人相處   如果家中有其他大人,例如爸爸、奶奶,當他們照顧寶寶時,媽媽就不要隨時出現在寶寶眼前,或是寶寶一哭就立即接手回來,讓其他家人也有機會和寶寶較長時間相處在一起,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不同的照顧者。   4 明確告知   當媽媽要離開寶寶一會時,就清楚告訴他:「媽媽要去哪裡,等鐘錶的長針走到這裡,媽媽就會回來,你要耐心等一下。」或許寶寶一開始並不是很理解,但只要媽媽做到清楚說明並準時出現,寶寶慢慢就會有信心等待,媽媽也可以逐漸拉長離開的時間。    我不要去上學   焦慮狀況   1 剛開始試讀時,寶寶的狀況可能還不錯,可是沒過幾天,寶寶每天早上都哭著不肯進教室。   2 寶寶回家後可能向媽媽反映,上學很恐怖、不喜歡同學教師、學校很黑等,總之就是不要再去上學。   3 多數寶寶的哭鬧可能會持續一兩個星期,也有少數寶寶的焦慮狀況長達一兩個月。   克服方法   1 正面教育   在開始上幼兒園的前幾個月,就可以有意無意地給寶寶做正面教育,比如上學很有趣、有很多友好的小朋友做夥伴、幼兒園裡的玩具非常好玩等。請注意,平時千萬不可用「不聽話,明天就送你去幼兒園」這種說法來嚇唬寶寶。   2 提前觀察環境   在沒有入園之前,不妨先帶寶寶去幼兒園看一看,讓他對幼兒園有個初步印象。當寶寶看到其他同齡人在幼兒園中快樂生活時,他的排斥感就會大大降低。   3 遵守約定   在送孩子上學時,清楚告訴他要乖乖上學,等時鐘的短針走到幾點,媽媽就會來接他,然後毅然離開。千萬不要留下來又勸又哄,那樣反而拉長孩子哭泣的時間。   4 堅持到底   不要被孩子眼淚擊倒,如果受不了孩子的哭鬧而把他接回家,那麼下次入園就會更加困難。只要堅持每天送孩子去上學,你就會發現孩子哭泣的時間會慢慢縮短。   5 請老師多加照顧   通常寶寶會直接交給未來帶他的老師照顧,老師前幾天會先讓他跟在身邊並盡量安撫,並找幾位個性活潑的同學陪他玩耍,睡午覺時可先睡在老師旁邊,等寶寶熟悉環境後,再慢慢訓練他更好地融入團體生活。   我要爺爺奶奶!   焦慮狀況   1 孩子每天哭著要找爺爺奶奶,或說他不喜歡新家(爸爸媽媽住的地方),他要回「原來的家」。   2 回到父母居住的地方之後,寶寶對媽媽非常依賴,很怕看不到媽媽,始終要呆在媽媽身邊,一會兒也不離開。   克服方法   1 每天通電話   不要立刻切斷孩子和爺爺奶奶的連緊,不妨每天讓他們通個電話。請注意,不要讓電話加重孩子與老人的分離焦慮,最好事先和長輩溝通好,讓他們告訴孩子「你在家裡要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一樣愛你」「如果你很乖,假日就可以回來看爺爺奶奶」,盡量不要說「我們也非常想你」「你也想回來對不對」之類的話。   2不要急於改變   把孩子接回家之後,一開始不要急於調整孩子的個性及生活習慣,先讓他建立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盡快在新家中找到快樂,比如多帶他去外面走走逛逛,讓他認為跟著爸爸媽媽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3 佈置專屬天地   帶幾個孩子原來熟悉的物品回來,例如玩具娃娃、枕頭等,並特別為他佈置一張可愛的床,讓他覺得新家有他的專屬天地。   4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因為思念爺爺奶奶而哭泣時,不要去責備他,盡量先哄哄他,並對   他的情緒表示理解,然後拿出一些玩具或安排其他活動來轉移注意力,讓他有其他事情來分心,盡快從對爺爺奶奶的思念中走出來。   5 事先小住幾天   在寶寶小的時候,如果有長假就把孩子接回來小住幾天,在即將把孩子接回來長住之前,更可以經常安排這種短期的適應性小住,讓他對這個家盡快產生熟悉和認同感。 {轉貼自這裡!}

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2009年12月05日
公開
52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轉貼自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