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愉愉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書推薦-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2007年07月01日
公開
35

1.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作者:汪培珽 2.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作者:汪培珽 3.我數到3ㄛ!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作者:湯姆斯. 編�譯者:李千毅 以上書在金石網路書店購買,請外婆帶來美國嘍!^^ ------------------------------------------------------------------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作者採訪精華~~2則。有參考價值喔~~ 進網址 點 ---第一行字 ( 用對方法 讓孩子愛上英文) 就可直接聽 http://blog.yam.com/babylily/article/9864169 電台採訪線上聽..網址 http://mymedia.yam.com/m/1303638 �汪培珽(更多內容詳閱本書《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相關資料 “It`s spoiling hot out there”酷熱的暑假,幾乎整天開著冷氣,剛好請小三的女兒幫忙去沒有冷氣的後陽台拿衣服,這是她鑽回冷氣房的第一句話。 「什麼?妳說什麼……spoil-ing?」學了三十年英文的我,驚訝得不知如何是好。「妳-妳-妳怎麼會用這個字?」熱就熱嘛,媽媽頂多只會加「very」來形容「非常」熱,壓根兒沒想到還有別的字可以用。 女兒回道:「『Junie B. Jones』上面就有啊!」一副「媽媽,妳的英文要好好加油啊」的偷笑模樣。這是一本英語系國家約為小學中年級程度的系列章節故事書。 仔細一想,「spoil」這個字根本就是課本教過、字典查過、聯考考過的東西嘛!再怎麼說,我也到美國唸了碩士回來,怎麼可能不知道呢!但是,今天如果不是孩子給媽媽上了這一課,可能我活到八十歲,都不會將這個字用在日常生活上。因為媽媽那一代受的英文教育,英文是學來考試的,不是學來講話的。 說到對孩子的教養,媽媽沒錢沒閒沒知識,不要緊,重點在-有心。只要有心,對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有心,就能細心觀察、因材施教。一個孩子的養成,是慢慢累積起來的,無論在哪一方面,包括好的、壞的。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就是一個不能「一蹴可及」的故事。 以我們五、六十年次這一代父母所受的英文教育來說,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卻根本不能、或是不敢開口的比比皆是。該慚愧嗎?我甚至沒有責怪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以我們每個人花的時間和力氣來計算,如果能配合更好的英文啟蒙教育,早就不用「老大徒傷悲」了。 「好的英文啟蒙教育在哪裡?」不想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又不能等待大環境的教育政策改變,我必須-先下手為強。 於是,我和孩子的英文故事書之旅就此開啟,至今十年。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這本書,其實是《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的續集。當然,它們是可以被獨立閱讀的兩本書,不過它們談的也都是同一件事-故事書,只是主角從中文故事書換成了英文故事書而已。然而,《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呈現的是我所有教育理念的主軸-閱讀和愛,也就是強調「理念」和「熱情」;而續集《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則是著重於「方法」與「原則」的闡釋。 當然,光有方法而沒有理念和熱情,事情是很難持之以恆的;而持之以恆又是聚沙成塔的基本馬步,馬步不蹲好,怎麼能期待打出好拳呢?所以,正在看這本書的爸爸媽媽們,如果還沒有看過《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建議你們可以從基本做起,先回頭看看這本書,培植起自己的理念與熱情,這樣一來,相信你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體會與想法。 英文不是才藝,它與音樂、繪畫完全不同,甚至與美育沒有多大關連。英文只是語言、只是工具,與世界接軌的語言工具。所以,應該傾其一生來學英文嗎?英文,這個人生所需眾多工具中的一項,到底應該讓孩子花多少童年時光在上面呢? 這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應該細細思考的問題。 教育是急不得的,我堅持用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力氣的方法-唸故事書,去「等」出孩子的英文能力。 「當自己已經很疲倦時,要如何鼓勵自己加油,繼續唸故事書陪孩子?」這是一位認真媽媽的問題,看得我心驚膽戰。想必,她一定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絕不是輕鬆、不花力氣的事,尤其是光唸中文故事還不夠,竟然連英文的也要唸,真是累死媽媽不償命嗎? 媽媽需要的不是「加油」,而是「休息」;我要給媽媽的是「幸福」,而不是「罪惡感」。成就孩子不是父母唯一的工作。沒有目的,就是愛著他,捏捏他的小腳、親親他的小手、唸唸他喜歡的故事,就是最美的人生。 當父母的心態輕鬆了,不再只是掛記著孩子的競爭力、學習力,而是盡情地優游在這個和孩子心靈相繫、情感相通的美好時空裡,愛孩子也愛自己的幸福感覺,就會在不預期的角落等著你。 「以後每個星期六和星期日,可不可以幫孩子唸一本故事書?」事隔五、六年,我又對孩子的爸爸提出這樣的建議。 孩子還小時,每當媽媽忙不過來或是想喘口氣,爸爸就只好趕鴨子上架幫孩子唸故事書,但常常一唸起來,又開始亂編故事、胡說一通,惹來孩子抗議:「爸爸唸得不好聽!」結果一陣嬉戲打鬧之後,爸爸才又恢復正常的語調唸故事。別看孩子似乎不習慣爸爸不按牌理出牌的唸故事法,可是,他們到底愛不愛聽爸爸唸故事呢? 愛啊!當然愛!而且,這會是孩子對爸爸的愛和溫暖,一輩子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也會是有一天當孩子走出父母羽翼、面對人生起伏時,很關鍵的情感支持力量。 「好!」爸爸一口答應。雖然孩子已不再那麼幼小,他的事業也更重更忙了,但他或許已經發現:孩子的童年,也就是父母最幸福的時光,稍縱既逝,再不把握,只是自己人生的損失。 媽媽為什麼要請已經辛苦賺錢養家的爸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呢?不是因為她累了,而是因為-媽媽愛爸爸,不希望看到爸爸只忙著賺錢養家活口,當個搖錢樹過一生。那種陪伴孩子成長的寧靜、單純的幸福感覺,人生怎能錯過!事實上,養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量並不輕,真的需要父母兩人,一起同心協力才能成功。 希望天底下有愈來愈多的爸爸,也願意花時間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論是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 「媽媽,不是『spoiling』,是『boiling』哪,就是『煮開水』那個字哪!」正在寫這篇序文時,稿子散落一地,無意間女兒主動拿起來幫我「校對」,竟冒出了這樣一句。頓時,我五雷轟頂,好似國中時猛背英文時態、文法的情景,又穿越時空來到眼前。印象中,好像只要是英文老師特別強調、要我們不能搞混的英文用法,我到現在還是從沒弄懂過,總覺得不強調還好,愈強調好像就愈容易搞混。 「真的假的?好險哦。」我發自內心感激孩子。如果等書印好,都到了書店才被發現,真是會讓媽媽傷腦筋一輩子。 原來-孩子是生來幫忙父母長大的。 (更多內容詳閱本書《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書摘》第一章 用英文故事書,打造英文環境 不論專家說過什麼,以下兩項是我對語言學習的想法,要以成見待之也無妨: ● 如果準備讓孩子學習一種語言,愈早接觸愈好。 ●不論生來是什麼人種,孩子置身在某種語言環境裡,就會自然習得這種語言。 第一項的時間點我可以控制,但是第二項-環境呢?我們家又沒有說英文的爸媽,要如何給孩子語言的環境呢?不妨看看生活週遭那些跟爸媽說國語、跟阿公阿媽說閩南語的孩子就知道了,對孩子來說,那種「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自然轉換本領,就是環境影響語言學習的最好見證。 十年前,當專家們還在琢磨什麼是教孩子英文的最好方法時,我的第一個孩子呱呱落地。當我開始為襁褓中的孩子唸第一本中文故事書時,也就靈機一動地,發明了一個給孩子英文環境的最好方法-唸英文故事書。 我知道,如果家裡有一個人的母語是英文,只要跟孩子說話,就根本不用擔心孩子的英文口語能力。但是,我根本不敢拿自己的英文口語程度來跟孩子對話。即使我說出來的文法沒有錯誤、發音語調也不差,可是我卻不能確定真正的英文日常對話裡,到底有沒有人這樣用呢?因為我自己聽到英文的經驗太少了,在聽得不夠多的情況下,我講出來的英文,自己都覺得像是在翻譯國中英文課本裡的句型。 然而英文故事書-也就是外國原版的英文故事書,怎麼說都比我的英文強多了,不論是在句型、文法或字彙等各方面。我照著唸,唸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學會這種語言,沒有一百分、也有七十分,不是嗎?我和孩子的英文故事書之旅,就在媽媽這種試試看的心態下展開囉! 嬰兒時期 對嬰兒來說,中文和英文有差別嗎? 這段時間,籠統來說,應該是指孩子還聽不懂國語之前。此時不管是中文、英文、法文、日文、阿拉伯文……,任何一種語言對嬰兒來說,通通都差不多。於是,我在幫孩子唸中文故事書的同時,也唸英文故事書。 當時我對故事書的態度是:看到國語唸中文,看到ABC唸英文,維持原汁原味。「孩子聽得懂英文嗎?」反正,這個年紀的孩子只會咿咿啊啊地對你笑,沒人知道他們到底聽進去了什麼,中文英文有什麼差別嗎?其實,父母不要斤斤計較「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事情往往就在順其自然的輕鬆心情下,偷偷進行著。 幼兒時期 故事書也要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孩子的英文故事書也會慢慢長大。從文字少的,變成文字多的;從文意簡單的,變成文意複雜的。 以下介紹的這本故事書,我依稀記得是孩子一歲半時,全家出國旅遊所帶的隨身書。這個年紀的他還只會叫「媽媽」、「爸爸」,連國語都還不會說,怎麼聽得懂那麼多文字的英文故事書呢? 《Oliver Pig At School》-The First Day "Wake up, Oliver," said mother. "Do you remember what day it is?" "Yes!" said Oliver. This was the day he`d been waiting for,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Oliver jumped out of bed. He put on his new striped shirt and his new red overalls. (我從來不知道「overalls」是什麼意思,這時Oliver 穿的是一件吊帶褲。) "How do I look?" he asked. "All grown up," said mother. "And handsome." …… 事實告訴我,孩子可以從頭聽到尾,絕不走開;我三不五時就拿這本書唸給他聽,他也不感厭倦。 但是,請注意一個事實,這是我唸給他聽的「第二十幾本」英文故事書。而且,這本之前的每一本,本本都已經被他聽得滾瓜爛熟。 入幼稚園前 「媽媽唸」加上「孩子自己聽」 我讓孩子到了五歲才上學,也就是幼稚園中班。之前,孩子最主要的活動就是:每天早、中、晚加宵夜,聽媽媽唸故事書。 大約在孩子四歲時,我開始加上英文故事書的原版錄音帶,變成「媽媽唸」加上「孩子自己聽」。有一回,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天晚上- 四歲的兒子拿了故事書,坐到錄音機前、放進錄音帶,開始有板有眼地翻書。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不是光聽,而是跟著錄音帶的速度,完全同步唸著整個故事。以下這本《Sam the Minuteman》,就是當時可以被他完全背誦的故事書之一,大意是敘述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一個小男孩克服恐懼,與大人一起爭取自由的勇敢故事。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ago, a boy named Sam Brown lived with his parents on a farm in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near Boston. At that time, America was not a country of its own. It belonged to England. The farm was small, and the earth was rocky…… 請注意- 我們家裡的日常對話只有國語。 孩子從未被教過任何英文發音。 孩子沒用過任何語文教學教材。 孩子甚至連ABC是圓的還是方的,都不知道。 只見兒子一字不漏地唸著,而每當錄音帶在故事書換頁的當口,「嘟」地一聲以示提醒,他也會有板有眼地跟著翻頁,乍看之下,真的會以為他看得懂那些字呢。我還記得當時趕緊召集全家,躲在不被發現的角落偷看他煞有介事唸書的專注模樣,那個可愛的小小背影,從未在我腦海中消失過。只是轉眼間,這個背影已經小學二年級了。 幼稚園時期 聽英文,就像聽國語一樣輕鬆 孩子讀幼稚園中班、大班這兩年,我依然循著往常的步伐前進,完全沒有因為其他事而影響唸故事書這項親子活動。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我唸的英文故事書不只是字數增多,故事內容也愈來愈多樣。 經過這個時期,幾乎書店的外文童書繪本,隨手拈來一本,孩子都可以聽得津津有味。而這時對他們來說,英文「聽」的能力,已經與聽國語並無二致了。 如何只靠父母,就能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輕鬆? 答案就是:持續地為孩子唸英文故事書。 就這麼簡單嗎? 沒錯,不要懷疑,就是這麼簡單。 除了唸英文故事書之外,我什麼也沒做。 小學一年級 選書時,不要低估孩子對書本的接受度 女兒剛升小一時,聽朋友推薦,有一套在美國極受小學生歡迎的系列故事書「Magic Tree House」,有三十多本作品,以冒險故事為基調。由於作者在故事中設計了一個時間轉換器,所以這個系列的故事可以從恐龍時代跳到美國南北戰爭,場景也可以從愛斯基摩人生活的北極變成登陸月球的太空之旅。 聽起來煞是有趣的書,等我找到機會去書店一瞧後,「哎喲!嚇我一跳,幾乎都是文字的章節故事,一路聽繪本長大的孩子,哪裡聽得下去。」當下,我便馬上縮手把書放回書架-放棄,等孩子大一點再說吧。 然而我一直強調:選書時,不要低估孩子對書本的接受度。這其實就是我自己在反覆摸索中學到的經驗。 沒多久,在一次書店的短暫停留中,我隨手拿起這個系列的第一集《Dinosaurs Before Dark》唸給女兒聽,用十分鐘唸完一個章節,當我正準備再次把書放回去時,心裡想的是:「剛開始只是好奇吧,後面還有九個章節,字多圖少,女兒不可能有耐心聽完的。」 但這時女兒提議了:「媽媽,我喜歡,妳要不要買?」「妳喜歡?」即使心裡有些猶豫,但一向用「買書絕對不會浪費」來鼓勵自己花錢買書的我,此時心一橫、付了錢,還是把書帶回家了。反正,孩子會長大,即使現在不適合,總有用得著的一天。 結果…… 當天晚上,一口氣唸完整本書,花了我一個半鐘頭的時間。當時左邊坐的是小一的女兒、右邊坐的是幼稚園中班的兒子,媽媽真偉大,拚死拚活也要唸完它嗎?才沒有,是一個章節接著一個章節,孩子欲罷不能,沒唸完根本不肯放我走。我又一次低估了孩子。什麼「姊姊不能接受?」,連小姊姊兩歲半的弟弟都聽得目不轉睛,興奮地直想知道後面的情節如何發展呢。至此,這套章節故事書一發不可收拾,一本接一本,孩子聽到第二十一集才打住。 小學二年級 從只聽故事、只看繪圖,到主動閱讀文字 經過一年的時間,在無預期的情況下,我突然發現原本只用耳朵聽故事、用眼睛看繪圖的女兒,竟然主動地開始閱讀英文故事書裡的文字(認字的基本技巧是從幼稚園學來的)。 「大乖,妳會讀字啊?媽媽都不曉得。」「對啊!家裡這種字比較少的書,我全都讀過了。」其實,孩子是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書來看的。 日積月累,沒過多久,家裡的繪本全被她讀完後,她就主動讀起了章節故事。我猜想,孩子大概覺得等媽媽唸太慢了,不如自己讀來得痛快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Magic Tree House」只唸到第二十一集的原因-接下來,媽媽只要負責買書就好。 自此之後,我這個媽媽的工作就是上書店挑書、買書,而女兒對英文故事書的興趣,和中文故事書沒有兩樣。 小學三年級 「媽媽,什麼時候買《哈利波特》第五集?」 故事書唸著唸著,已經邁過了九個年頭。這一年到美國探親過暑假,美國的大型連鎖書店,對兩個「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來說,簡直媲美玩具反斗城,只要大老遠見著,就興奮地吵著要進去,常常因此阻礙媽媽的大好血拼計畫。老實說,我對美國書店的興趣沒有孩子高,況且裡面又沒有我愛的中文書,對英文非母語的我來說,若不是也有要事在身,是很難久留的。 什麼要事?-就是幫孩子添購家中日漸被消化的英文故事書。 所以,孩子悠遊於書海裡看書;媽媽也悠遊於書海裡選英文故事書和錄音帶。選著選著,「咦?《哈利波特》也出版有聲書啊。」而且還是請英國非常有名的演員 Jim Dale 原聲錄製,他甚至因為錄製第四集《火盃的考驗》而贏得葛萊美獎。 我雖然很想買,卻又想到自己只讀過《哈利波特》第一集,第二集則看了五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而且還是中文的翻譯本呢。這一系列的書,字都小得密密麻麻、又厚如字典,而我當時猶豫的是:「掂掂自己的英文能力,我是不可能有興趣幫孩子唸這書的。可是,直接丟給孩子錄音帶,他們聽得下去嗎?」「大乖,想要買《哈利波特》的錄音帶嗎?」我試探性地詢問,希望從孩子的答案中尋得蛛絲馬跡,以便幫忙下決定。 「哇!我最喜歡《哈利波特》的電影了。要買!要買!」「可是,有六卷錄音帶,一共是八小時耶,跟看電影不一樣哦,妳會有興趣嗎?」我還在千方百計、旁敲側擊地進行確認工作。 「會啊!會啊!媽咪,妳放心,我一定沒問題。可是,弟弟我就不敢確定了。」我早該知道,故事可以給孩子極大的心靈滿足感,所以他們一向來者不拒。將錄音帶買回家的一個星期裡,因為手邊只有一台隨身聽,姊弟倆在一人只能聽一隻耳朵的「艱困」情況下,把六卷錄音帶通通聽光光。 「好不好聽啊?你們真的聽得懂嗎?」我知道,這是自己的英文能力無法勝任的事。 「媽媽,什麼時候可以買第二集呢?」孩子對故事的渴求,永遠跑在大人前面。至今,第一集,六卷八小時;第二集,六卷九小時;第三集,七卷十二小時;第四集,十二卷二十小時;總共三十一卷四十九小時,他們倆可以從前面聽、從後面聽、從中間聽,百聽不厭。甚至到現在,孩子還不死心地繼續在問: 「媽媽,什麼時候可以買第五集呢?」 兩年後…… 第五集的《哈利波特》錄音帶,媽媽還沒買,因為家裡的錄音帶已經堆積如山了。喜歡睡前窩在床上看書的小四女兒,一天看著看著,早已超過了媽媽的熄燈時間。「媽媽數到三,快把書收起來,我要關燈了。」女兒心不甘情不願闔上的故事書,就是《哈利波特》第五集,英文版。 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卻讓我猜不透:「這麼小的年紀,為什麼看得下這書呢?」「她是怎麼辦到的?七百多頁耶!」 「我-好-想,一口氣就把它看完哦。」這是她鑽進被窩前發出的一句深深的感嘆。 那份濃得化不開的熱忱和渴望,就是孩子成長裡最好的養分。 (更多內容詳閱本書《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