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mama3983

日期

#Tag

轉載*管教方式不當,孩子更容易行為偏差!

2005年06月21日
公開
18

管教方式不當,孩子更容易行為偏差! 父母常有的教養迷思 教養迷思一:「天生氣質」不代表一切都無法改變! 很多人都以聽過老一輩的人說過「壞骨(台語)」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覺得怎麼教都教不乖的孩子身上。然而,孩子的天生氣質難道就注定了一切嗎? 國外曾有研究,一對雙胞胎,被兩個不同家庭領養,初期兩個孩子的行為很相似,半夜經常吵鬧,但經過兩個家庭的不同對待、教養方式之後,一個孩子越吵越厲害,另一個卻越來越乖。由此顯示,經過行為教養的調整,孩子的脾氣與情緒表達方式的確是可以改變的。 教養迷思二:一犯錯立刻打,才能立竿見影! 在學校的訓導處,常能看到闖禍的孩子站在老師跟前,而心急的家長一趕到,二話不說就「海扁」孩子一頓,彷彿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椎心之痛! 孩子犯了錯,是該懲罰。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犯了錯,而且是什麼樣的錯,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這些必須是可以明白的道理,而不是讓他以為犯錯的結果就是吃一頓飽拳! 若仔細留意,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教育專家會贊成用暴力處罰的方式來作為「教養方式」。因為家長的行為模式是孩子的示範,如果每每家長都用體罰來教導,孩子會無形中學會一種處理事件最快速方法及技巧,就是一個拳頭過去,便可將一個人制服,以為這樣就解決了一個錯誤,一個問題,而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該怎麼教孩子? 1. 父母的教養態度要一致 有不少家庭常常上演這樣的情況:爸爸方才肯定的點頭,媽媽馬上回頭嚴肅的說:「不可以」;媽媽鼓勵讚美聲剛出,爸爸隨即奚落兩句;爸爸吃飯時和孩子親密的對話,媽媽就都罵:「吃飯不要說話」…! 這樣的情形,往往讓孩子無所適從;而若一直沒有改善,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父親母親的話都不想聽,只依自己的想法來行事;或者孩子會變得懦弱,至此,孩子的行為調整會更難。 建議父母們,當夫妻雙方在教養理念上有所出入時,先靜觀另一方如何處理,事後再做協調,尋求合理合宜的共識,切勿因管教問題在孩子面前起爭執,或演出全武行,那可會加深孩子的罪惡感。 2. 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 根據研究,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父母無法以身作則佔最大!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模範,試問,當媽咪爸比叫孩子上床睡覺時,自己的視線依然留戀在電視機前,孩子會真的聽話去睡嗎?他只會覺得:「爸媽可以看,我就得去睡覺,不公平!」;當媽咪爸比自己也不吃青椒、紅蘿蔔,光跟孩子說這兩種食物有多好,孩子也一樣不會肯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佔了最大的部分,因此當父母言行不一致時,孩子會從迷惑到變成不信任,甚至學會用「說謊」來敷衍父母,將成為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傷力。 3.不必打罵,只要堅持原則! 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這般經驗,臨出門前對孩子的百般耳提面命、交待再三,孩子也點頭如倒蒜,快樂達成出門的種種協議。但一旦面臨孩子無理的破壞「規則」時,家長卻常屈於孩子的哭鬧,成了破壞原則的共謀,也因為「不能堅持」的這份因素,使得家長與孩子的抗爭時常上演。 一再「得逞」的孩子無法了解、尊重別人,驕傲、自私為所欲為的行為,常常就在這種不經意中形成了。在孩子建立許多生活自理與行為態度時,「堅持原則」在行為制約學習上,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方法,否則在家長搖擺不定、標準不一的態度下,孩子根本無從判定是非對錯! 叮嚀 在經濟的不景氣,以及現代人自我意識的提升中,越來越多人選擇不育,使得每一個得來不易的小寶貝,都成為老人家或父母心中的寶,捨不得他痛、捨不得他被罵!甚至,吃飯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整盤端給他,大人們一口都不敢吃! 如此下來,孩子當然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他如何能懂什麼是尊重他人?如果要等長大再來教,不但調整不過來,對孩子的心理也不好。他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小時候什麼都可以,長大以後通通不行!?因此,媽咪爸比們,教養孩子要趁早,而且從己身做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態度。

轉貼..粉紅色的心蝴蝶

2005年06月10日
公開
19

粉紅色的心蝴蝶 來源:網路流傳 那天,我陪著父親到醫院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 在候診室裡待診時,看到旁邊有個年輕媽媽,帶著約四歲的小女兒;說真的,這小女孩長得好漂亮、好可愛,皮膚十分白皙細嫩。 當這媽媽對小妹妹講話時,速度好慢,「嘴型」也張得很大,又重複了好幾次。 這年輕媽媽看到我正注視著小女兒時,很大方地主動對我說:「我帶我女兒來做『聽力測驗』,她聽不到,她有『重度聽障』!」 「啊小妹妹這麼小就聽不到啊?」我說。 「是啊!她一生下來就聽不到,她要戴助聽器」年輕媽媽說道。 「那助聽器在哪裡呢?」我問。 「在她耳朵上啊,那個『粉紅色的心蝴蝶』就是助聽器!」 「啊?……好可愛哦!妳不說,我還不知道那是助聽器呢!」 「是啊,她是小女生嘛,買這種『粉紅色小蝴蝶』的形狀比較可愛!」年輕媽媽對我笑著說。 小妹妹張著大大的眼睛,很乖巧地看著媽媽在跟我說話,一點都不吵鬧。 「本來我們以為她是『智障』,因為2歲上幼稚園時,老師叫她的名字,她都不知道;每次都要把她拉到前面來,才知道是在叫她,好像『笨笨的』,連自己叫什麼名字都不曉得!……我曾經帶她去看醫生,醫生說她『智力很正常』啊,可能是比較『晚熟』,不習慣幼稚園的生活,或不太喜歡表達……」 「那後來你們怎麼發現她「聽不到」呢?」我問。 「因為有一次,我們家客廳裝冷氣,工人用機器鑽洞時,聲音嘎嘎響,吵得要命,可是我女兒卻躺在客廳沙發上,睡得很甜、很安穩,動都不動,絲毫沒感覺有吵雜聲。當時,我和我先生一看,嚇了一大跳,心想──完了,完了,女兒聽不到,她是不是『天生耳聾』?我一邊哭,一邊趕快和先生抱起女兒,衝到醫院去看醫生……後來,真的證實我女兒不是『智障』,而是『聽障』!所以,她不知道人家在叫她,也不知道外面在做什麼,也不喜歡聽兒歌……」年輕媽媽娓娓道出這段傷心往事,不過臉上卻流露出母愛的堅強」。 此時,可愛的小妹妹仍然天真地依偎在媽媽大腿旁,甜甜她笑著。 「那妳做媽媽的,一定很辛苦噢!」我說。 「還好啦!本來我還想生第二個小孩,可是就這樣給拖了下來。我現在都要去上『特殊教育』的課,回來後,再教我女兒聽、或學講些簡單的話。譬如:『鞋子』,一般小孩教一次就懂了,可是我女兒,我可能必須指著鞋子,用誇大的嘴型,大聲地教她一百次『鞋子』,她才知道──噢,那是『鞋子』,因她聽不到外界的聲音……」 我一聽,愣住了,連簡單的「鞋子」兩個字,媽媽都必須極耐心地教她,即使是「一百次」、「兩百次」…… 「其實,我去上特殊教育的課後,也認識了許多聽障小孩的父母」年輕媽媽繼續對我說:「有一對夫妻,兩個人都很正常,可是連續生了三個小孩,都是『重度聽障』;後來,他們就不敢再生了,實在是沒辦法照顧啊!」 此時,另一位穿牛仔褲的媽媽,也帶著一個約四歲的小男孩從走廊走過,兩個媽媽彼此微笑、打一下招呼。 「那個小男孩也是『重度聽障』!原先的年輕媽媽小聲地對我說:「那小男孩好乖哦,上次來做聽力測驗時,叫他怎麼做、或是有些折騰,他都很配合,從不哭鬧,連醫生、護士都說,他真的很乖!」 「那妳女兒呢?是不是也很乖?」我問。 「她呀?」年輕媽媽看了女兒一眼,笑笑地說:「她是真的很乖! ……你知道,有些小孩到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玩具,就『非買不可』,否則就大吵大鬧、哭個不停!但是,我女兒就不會!有一次,我帶她去百貨公司,她看到漂亮的洋娃娃,就指著洋娃娃,吃力地對我說:『媽……媽……買……買……』」 年輕媽媽眠著嘴,眼角有些淚光,繼續說道:「當時,我抱著我女兒,對她說:『小芸,妳要買,可以,可是買了以後,就只能在家裡玩,以後我們就不來了!……但是,如果妳不買,媽媽以後每個禮拜,都帶你來這裡玩、來這裡看玩具,好不好?』……我對她講了兩次,她想一想。就拉著我的手,走開了!」 這時,年輕媽媽拉著女兒的手,拍拍她小小細嫩的手掌,一副十分滿足的口吻對我說:「她真的很乖、很懂事,很好帶!不像有些正常的小孩,耳朵很好,聽得到,但不守規矩,很皮、很難帶!」 診療室的燈亮了 「24號」! 「該我們了,我們要進去檢查了!」年輕媽媽拉著女兒的手,用誇大的嘴型,慢慢地對她說:「跟-叔-叔-說-再-見!」 只見小女孩對我揮揮手,用細緻的聲音,微笑、吃力地說:「叔-叔-再-見!」 看著母女離去的身影,我的眼眶也溼紅了! 「快樂」和「痛苦」,經常像是一對孿生姊妹,如影隨形、互為因果。有時,我們看到「快樂、美好」的一面,卻常是從「苦難、煎熬」之後得來的! 因此,學習如何「忍受痛苦」,成為我們必修的功課之一。正如本文中的年輕媽媽,她震驚、她哭號、她痛苦、她悲傷……直至慢慢學習「忍受煎熬」,才使心情逐漸轉為「堅強、接納、欣慰、惜福、喜樂」……。 現在,她已經沒有時間再天天哭泣、以淚洗面,也不再靠別人的同情過日子;她反而用更積極的精神,奮鬥向前──教導女兒「突破聽障」、「戰勝愁慮」因此,讓我們學習成為有智慧的人,懂得將「痛苦」轉換成「快樂」;也讓我們的臉孔迎向陽光」,而不再躲在「陰暗角落」中低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