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zoe.CH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

2009年09月03日
公開
39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

NO ? YES 應對孩子任性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14

孩子會針對所處的環境,選擇應對的方式。任性,是孩子爲達到目的而常用的手段。面對孩子的任性,大人任何粗暴急躁的行爲都會適得其反。面對孩子的“小聰明”,大人可以選擇聰明的做法。 面對任性孩子的“2NO,2YES” 通常,大人都會采取下面4種做法——體罰、遷就、轉移注意力、冷處理。對于這4種方法,專家的評價態度也很鮮明——YES或NO。 對“體罰”說NO 體罰的做法一般“見效最快”。脾氣急躁的大人常常會這麽做。孩子在受到皮肉之苦後似乎很快放弃了不合理要求,在家裏,本來哭喊著不想吃飯的孩子重又乖乖地坐到餐桌旁;在街上,本來鬧著要這要那的孩子,又乖乖地安靜地跟在大人身後,儘管他還在抹眼泪。但實際上,問題幷沒有得到真正解决。孩子被體罰手段威逼著時,可能會假裝服從;可一旦威脅消失,孩子就會更加放任他本來的傾向。他們只會從心底更加厭惡被逼著做的事情,更加盼望再一次的“反抗”。一旦下一次的機會來了,孩子的做法就會變本加厲。 對“遷就”說NO 其實,有些孩子的任性,是大人長期慣出來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但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就容易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爲定勢。比方,有的孩子偏食現象很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一概不吃,大人怎麽說也不行。這種任性的表現,就是以往遷就的結果。再比方,在多子女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往往因爲大家都遷就他而最任性。有的家長表示,自己那麽忙,回家面對孩子提的小要求也懶得爭了,隨他吧。家長的苦衷,可以理解,但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這樣的惰性做法最終還是會讓家長吃苦頭。 聰明錦囊:以任性對任性 任性就是不講理。大人切記,不可以任性對任性。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拗不過你,當他覺得大人沒有道理、而自己很委屈的時候,孩子是絕對不會輕易認錯的。因爲孩子比成人更直接,在他眼裏,1就是1,2就是2,是沒有什麽可以改變的。大人如果以任性對任性,只會讓大人和孩子兩敗俱傷。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都是模仿大人的。孩子通常會根據對環境的判斷來决定自己點行爲方式。比方說,在幼稚園的集體環境中,孩子知道這裏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自己任性不僅沒有用而且要受孤立的,所以孩子會表現的乖一些;而在家時,孩子發現,大人通過任性得到了不少好處——像爸爸不想洗碗就不洗,最後還是媽媽洗,那麽自己的任性也可以得到好處。 轉移注意力,YES! 轉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吵著、鬧著要條狗,跟他講道理可能他還不是很明白。這時如果大人帶他上街,看到別的新奇熱鬧,他就會把興奮點轉移開,從任性中解脫出來。 但有的大人爲了讓孩子不任性吵鬧,就用孩子的心愛之物去獎勵孩子。比方,大人說,“只要你肯吃飯,媽媽就給你買‘奧特曼’。”要是孩子欣然接受這一建議,乖乖吃了這頓飯,媽媽多半都會滿心歡喜。可這麽做,孩子的任性不會因爲媽媽的討好而有所减弱,反而是更加强烈。下次當這個孩子想多看會電視、多打會電腦游戲的時候,他就會“聰明”地用不吃正餐來要挾大人。所以,大人在使用轉移注意力法時,不要靠滿足孩子的其他不合理想法,來解决眼前問題。 冷處理,YES! 孩子任性哭鬧時,根本聽不進大人講的道理。這個時候,大人可以暫時不理睬他,即使他不哭不鬧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時間,待他沈不住氣主動搭訕著接近大人時,大人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嚴肅地向他講清不滿足他無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的任性是不對的,讓他保證再也不這樣做。只有這時,家長針對孩子的講道理才是有效的。有的大人擔心,冷處理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造成親子關係的冷淡。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短時間的冷淡,會讓孩子回復冷靜,就算孩子出現“媽媽不喜歡我”這樣的念頭,大人只要在稍後的談話中告訴他,大人是愛他的。孩子還是會接受大人的做法的。 聰明提醒:不要忽視隔代長輩對孩子的影響力 大人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千萬不要在孩子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出面袒護、干涉。如果大人之間遇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也要避開孩子去商量。爲人父母者在教養孩子的立場上,應該從孩子出生前,就和自己的父母好好溝通、保持一致

徹底改造幼兒驕縱性格

2009年08月11日
公開
18

徹底改造幼兒驕縱性格 文 / 米可.林凌  專家 / 王淑真(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技術長)李麗君(基隆七堵復興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 現代的幼兒多半給人很有主見的印象,但是,從某一個角度去看,卻也發現有許多的孩子,不只是有主見,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有不順心的事情,立刻抗議、耍賴,甚至開口頂嘴。相信有許多家長, 對這些驕縱成性的幼兒性格感到無奈,卻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改變這些不合適的言行。本期,我們將針對幼兒十大驕縱問題,一一提出破解之道,徹底改造幼兒驕縱的習性。 PART 1 十大驕縱症狀報你知 *自以為是 行為特徵:這類型的孩子充滿自信,很有可能是一群孩子中的意見領袖,他覺得自己樣樣行,玩遊戲或是遇到新鮮事情時,常會在第一時間內,口頭上傳達出「我最厲害、我沒問題、你們都比我笨」的意思,展現出得意驕傲的模樣。 未來問題:過於自信,挫折忍受力較低,會給人太過驕傲,不懂謙虛的壞印象。 *壞脾氣 行為特徵:這類型的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原則和喜好,不論是家長所泡的牛奶溫度、親人的髮型、衣著或是和別的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事事非得要順著他的意思走,只要遇到他不喜歡、不熟悉的情形,就會哭鬧、生氣發飆、不高興。 未來問題:完美主義、適應環應能力較低。沒有人願意和他成為好友,給人EQ低的負面印象。 *需索無度 行為特徵:常常可以在百貨公司或是大賣場中遇到這樣的孩子,和媽媽哭鬧:「我要買這個!我一定要買啦!」如果遇到有毅力的媽媽,他也會展現出被遺傳的毅力性格,和媽媽耗到底。如果媽媽如願買了他要的東西,可能下一秒他又想要別的東西了。 未來問題:需索無度、容易不珍惜身邊事物。如果有一天無法得到滿足時,可能會用不法的手段強取。 *霸道 行為特徵:在公園玩遊樂器材不喜歡排隊輪流玩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帶有這樣的性格。他想玩就玩,覺得大家都應該先讓他玩,或者是覺得自己可以在這個環境中決定一些事情或是不用遵守一些事情。 未來問題:缺乏同理心、不尊重他人,會給人難相處、不遵守規定的印象,而不願意與他合作。 *目中無人 行為特徵:不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聽人說話時也不能夠專心,容易予人沒有禮貌的感覺。或許會針對其他小朋友的衣著或是聊天中的經驗給予批評或比較,總以為自己就是最厲害的那一個人。 未來問題:驕傲、不易結交朋友,讓人覺得太過自大,不謙虛。 *自私 行為特徵:會把自己和別人的東西區分得非常清楚,任何人都不能任意拿走他的東西。例如會希望媽媽就是他一個人的;手邊有好吃、好玩的東西,更不想與別人分享,如果看見有好的東西時,就想要佔為己有。 未來問題:不合群、缺乏同理心。給人自私自利,無法與人分享的壞印象,久了別人也乾脆不與他往來。 *小心眼 行為特徵:常常會覺得父母比較疼愛誰;記憶力很強,常常會記得誰說過什麼話、誰上回做錯事情等。有時大家根本都快忘了的小事,他卻記得一清二楚,特別是對他有影響的事情,他更是不忘記。 未來問題:自私、愛記仇。和他相處的人總是特別提防他,很難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故意作對 行為特徵:老愛抱持相反意見,例如:因為菜裡有紅蘿蔔,所以就整頓飯都不想吃或吃得慢吞吞;「不要」很可能是他的口頭禪之一,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經常給人愛找麻煩,沒事找事的印象。 未來問題:明知故問、難以接近。順他的心思就好,不順他的心意時,就立即唱反調,會給人不好合作的感覺。 *輸不起 行為特徵:為了在遊戲中求勝利,甚至會故意不遵守一些遊戲規則,或是偷偷的作弊,如果玩遊戲輸了,就會大哭大鬧,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希望父母看見自己最優秀的一面,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有弱點。 未來問題:得失心太重、容易因為壓力過大產生學習倦怠,甚至缺乏自信。 *愛頂嘴 行為特徵:「凡事都是別人的錯!」愛頂嘴的孩子對於每件事情抽絲剝繭到最後,總會歸結到這樣的結論,所以很容易會有受委屈的感覺。如果有長輩要處罰他的時候,他就會據以力爭!有時候給人不會看場合,一張嘴什麼話都能說的感覺。 未來問題:沒有長幼觀念、叛逆。遇上事情不先反省自己,多半是採先聲奪人的作法,讓人覺得很沒禮貌。 態度是可以改變的 幼兒的態度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受到了先天氣質的影響以及後天的長期習慣所養成,了解行為的背後成因後,才能夠治本。透過觀察孩子,你甚至可以歸類出孩子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面對什麼事情、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展現出壞脾氣、霸道、輸不起......等行為,即可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是如何,哪一些習慣是如何被養成,並尋找合適的方式因材施教,只要父母持之以恆,還是有機會改造孩子的偏差行為。 建議您先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你是否在身教及言教上做過不好的示範: ◎先檢討自己是否成為了壞榜樣? ◎面對孩子大發脾氣時,你通常的反應是什麼? ◎是否能夠堅守約定好的原則? PART 2 徹底改造計畫 為了有效改造幼兒的負面性格,我們特地將專家們設計出許多情境及方法,只要家長加以運用,讓孩子從中體會出自己的缺點,就可以在不傷及顏面下,讓他「回心轉意」,讓你的寶貝從小惡魔變成小天使。 自以為是 有一天,陳媽媽帶著小強出門作客,到朋友家之後,小強和朋友的孩子比賽玩光碟遊戲,結果小強贏了,還對另一個孩子說:「你很笨耶!根本都不能贏我,我隨便用一根手指按一按就贏了,太簡單了。」 (舉例部分,請換字體,下面的每一個例子都一樣) 改造計畫一:一起來比賽 1.先找出一項孩子自認為非常得意的能力,例如他覺得自己投球很準,家長就以這項活動來挑戰,當然家長也必須衡量自己是否有把握可以贏過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改造計畫的目的。 2.爸爸可向孩子提出比賽的邀請,並認真的投球,手下不留情,贏過孩子,殺殺孩子的銳氣,但請記得不要和孩子一樣,使用言語來展現自己的能力。 3.此時,和孩子一起討論,怎麼投球才會高分。 4.爸爸贏了,但是和他一起討論,通常自以為是的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會不想再玩了,或是拉不下臉來承認自己技不如人,家長要讓他知道每個人擅長的能力不同,即使是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也還有人比爸爸厲害啊!爸爸還可以教孩子投球高分的密訣,和孩子分享。 對症下藥:謙虛、分享快樂、殺殺銳氣 改造計畫二:龜兔賽跑 1.準備一個烏龜布偶和兔子布偶,如果布偶不易準備的話,也可以利用圖畫紙做出紙偶即可。 2.和孩子先一起閱讀「龜兔賽跑」的圖畫書。 3.閱讀完畢後,和孩子一起利用布偶配合圖畫書,演出「龜兔賽跑」的故事。 4.讓孩子擔任兔子的角色,由媽媽引導故事進行。 5.演出結束後,仍以布偶的身分進行對談,聊一聊為什麼兔子會輸呢?如果他沒有這麼自大驕傲的話,會贏嗎? 6.和孩子一起改造兔子的性格後,一起演出「新龜兔賽跑」。 對症下藥:反省、同理心、謙虛 壞脾氣 小風和新搬來的芹芹正在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本來說好了要小風當醫生,芹芹當病人,玩過一遍之後再輪流交換角色,可是小風說什麼都不要當病人,他大聲的說:「我—要—當—醫—生!」把芹芹都給嚇哭了! 改造計畫一:安靜空間 1.跟孩子一起發現他壞脾氣發作的徵兆和一些小動作,像是聲音愈來愈大、胸口悶、拳頭緊握、心跳加快等等。 2.在孩子的房間設定一個安靜空間,可以聆聽音樂、畫畫或是打枕頭的地方。 3.和孩子約定:每次當他感覺到好像有壞脾氣要發作的時候,先沉靜下來,並離開現場,回到他的房間裡去聆聽一段具有舒緩情趣的大自然音樂,或是去畫出心中的憤怒,或是直接槌槌枕頭。 4.直到心情覺得平緩一點,自己不再怒氣沖沖時,才能回到現場。 對症下藥:冷靜、反省、EQ培養 改造計畫二 :改錯 1.當孩子畫畫時,發生畫錯或是令他不滿意的作品,媽媽可以請他改一改、修一修,並請孩子把改好的作品當成禮物送給媽媽。 2.當媽媽收到這個禮物時,請不要隨意的丟棄,最好可以把作品裱框起來收藏,讓孩子知道你非常的珍惜這個從挫折中修改完成的禮物。 3.提醒孩子,下一次如果還有畫錯、剪錯的作品,請他不要因為不滿意自己一時的表現,而急著生氣或是想要撕掉紙張,請他發揮創意,修一修、改一改,將它送給媽媽,因為媽媽好喜歡孩子面對問題,和平解決問題的作品! 對症下藥:學會接受、讚美、創意 需索無度 「我要我要我要買!我要買那個洋娃娃!」可可已經擁有好多個漂亮的洋娃娃了,可是今天一上街卻又吵著要買一個新的,還在大庭廣眾下哭鬧,直接坐在地上不走了,媽媽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改造計畫一:勾勾手大約定 1.毎次出門前,都和孩子進行「勾勾手大約訂」,把今天出門要約定的事情和行為說好後,就大拇指貼大拇指當作蓋印章,約定好了。 2.如果出門後,孩子仍然提出要求,就可以和他做出大拇指貼大拇指的動作,提醒他:「我們今天有約定嘍!」 3.如果孩子仍然哭鬧不止,父母應該把孩子帶到角落,重複2的說明,並告訴他:「其實媽媽才想哭呢!因為你沒有遵守我們勾勾手的約定!」 4.或讓孩子情緒發洩完畢,或是態度堅決的離開現場,總之要讓孩子了解約定不能被破壞。 5.約定,不一定是全面禁止性的,也可以約定:「今天只買一個喔!」、「今天不買,因為後天再買」等等。 對症下藥:遵守承諾、再次提醒 改造計畫二:存錢遊戲 1.家長幫孩子準備一個小撲滿,每次孩子有優良行為的時候,就讓他自己投下錢幣,作為紀錄。 2.如果孩子出現比較偏差的行為,家長就可以取出撲滿中的錢幣。 3.當要出門時,家長可以一起和孩子聽一聽撲滿的聲音,抱抱看撲滿,看看有多重,數數看裡頭有幾個錢幣,然後再決定這回出門是不是可以買東西了。 4.如果可以買東西的話,就要把錢幣取出,如果錢幣不夠的話,就可以和孩子商量,因為錢幣還不夠,只要再加上幾個就可以了,讓我們一起努力,希望下次出門就可達成。 5.毎次要投入或是取出的錢幣數量以及購物時所等同的錢幣個數,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來決定。 對症下藥:自我控制、知足、儲蓄 霸道 安安在公園玩溜滑梯的時候,故意一直坐在溜滑梯最上面的地方,不讓其他小朋友有機會玩,別的小朋友推推他,請他趕快溜下去的時候,他就馬上翻臉,不但罵人,而且故意霸住滑梯不動。 改造計畫一:角色扮演 1.和小孩約定好,要玩「交換身份」的遊戲。 2.在玩之前先約定好時間,例如以三十分鐘為限,在這段期間內,媽媽變成小孩子,小孩子變成媽媽。 3.準備好道具,例如:媽媽的圍裙、小孩的玩偶。 4.在遊戲的時限內,媽媽可以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小孩必須做出判斷,如果自己是媽媽,什麼要求應該要答應,什麼要求不可以答應。 5.遊戲結束之後,與小孩一起討論剛剛的各種狀況,藉此讓小孩思考自己的行為究竟對或不對。 對症下藥:同理心、換個角度思考 改造計畫二:信任遊戲 1.爸媽佈置一個曲曲折折、充滿路障的路線。 2.請孩子閉上眼睛,由爸媽牽著手在家中走,路程中要有點設計,例如有舖不一樣觸感的泡棉地板,放置幾個娃娃成為路障,放置一張桌子要孩子穿過。 3.爸媽在遊戲的過程中,要牽引孩子穿越重重障礙,但不要主動幫她排除路障,讓他嘗試被阻擋的滋味。 4.遊戲結束之後,請與孩子一起討論剛才過程中,有哪些地方讓他不舒服,藉此讓他反省阻擋別人的霸道行為,會讓別人多麼不舒服。 對症下藥:尊重、信任、合作 沒禮貌 叔叔來到丁丁家,爸爸要丁丁跟叔叔打招呼,丁丁不僅沒有打招呼,反而吵著要媽媽幫她找一個玩具,媽媽請丁丁等一下,丁丁馬上就生氣,而且大吵大鬧起來,讓爸爸媽媽很尷尬。 改造計畫一:手偶劇場 1.準備幾個手偶,請爸爸媽媽和小孩一起演戲。 2.爸爸媽媽設計劇情,在與小孩演戲的過程中,示範「請、謝謝、對不起、你好」等應該常有的禮貌用語;另外,也要引導小孩說出這些禮貌用語。例如:媽媽手上的偶做對不起的模樣,孩子手上的偶則拍拍媽媽手上偶的背部表示沒關係。 3.遊戲結束之後,請小孩感受一下剛剛使用那些禮貌用語的同時,大家是不是可以相處得更和諧。 對症下藥:角色扮演、戲劇體驗、尊重 改造計畫二:情境卡片遊戲 1.爸爸媽媽設計許多情境卡片。 2.然後請孩子找出,什麼時候該用「請」,什麼時候該用「謝謝」和「對不起」。 3.讓孩子學習這些禮貌用語的應用時機。 對症下藥:角色扮演、親子討論、辨別能力 自私 小阿姨帶來了芭比娃娃和小熊分別送給姊姊君君和妹妹萱萱,妹妹想和姊姊交換娃娃,但是君君卻不肯,甚至不准萱萱觸碰她的芭比娃娃,小阿姨帶來的日本餅乾,分給他們一人一包,君君一個都不願意拿出來分享。 改造計畫一:玩具交換 1.大部分的幼稚園都會有類似的活動,如果沒有的話,父母也可自行和鄰居舉行小型的玩具交換活動。 2.和孩子一起挑選玩具,觀察孩子的反應和選擇。 3.不論孩子挑選了哪一種玩具,他最不喜歡的、即將要丟掉的、或者是他最喜歡的玩具,都不要制止,請詢問他為何要挑選這一個玩具。 4.傾聽孩子的理由,並讓他了解到,如果他想玩其他同學的好玩玩具,那麼他也應該提供一個有趣的玩具,這樣才有可能大家都輪流玩到更多好玩的東西。 對症下藥:分享、同理心 改造計畫二:輪流排隊 1.挑選一個有安全遊樂器材且吸引孩子的公園,或者是直接到兒童樂園也可以,重點是孩子想玩,且人潮稍微多一點,遊樂器材都要排隊等候才能玩。 2.觀察孩子的反應,也讓他看看其他的孩子都是會遵守排隊輪流玩的規則,和孩子以腦力激盪的方式,來發嚮不輪流排隊玩可能會造成什麼結果。 對症下藥:輪流、真實情境、等待 小心眼 上個星期,東東玩遊戲的時候,因為來不及停下來,所以就不小心推倒了小春。沒想到小春一直記得這件事情,下午點心時間時,他竟然對東東說:「你上次把我推倒了,那你的餅乾給我一片,好不好,因為上次是你不對?」 改造計畫一:優點轟炸 1.透過一個生日派對或是有許多孩子聚集在一起的機會,由父母帶領遊戲進行。 2.讓孩子們圍坐成一圈,先利用他們所熟悉、喜愛的卡通人物當成優點轟炸的主角,同時也是做為遊戲的開場與示範,也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例如,以多啦A夢為主角,讓小朋友舉手發表他覺得多啦A夢有什麼優點,想必場面一定會非常熱烈。說出最多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份小獎品。 4.接著,推舉一個孩子出來站在中間,進行優點轟炸,看看哪一個小朋友能夠說出中間孩子最多的優點,一樣可以獲得小獎品。 5.透過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去思索平常他比較不喜歡的孩子的優點,想想他是不是也有很多優點呢?進而可以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和令人不喜愛的舉動,但也都具備了優點和令人喜愛的行為喔! 對症下藥:人際互動、同理心 改造計畫二:圈圈叉叉 1.製作一張分數板,張貼在家中的冰箱或是其他明顯的地方。分數板上面分別有媽媽、爸爸和孩子的名字,下方有可以打上圈圈或是叉叉的空間。 2.大家可以依照相處過程中的行為和感受去給對方打上圈圈或叉叉。 3.一兩天後就可以一起討論,我們應該時時記住別人的優點或缺點,家長適時的引導,讓孩子覺得多看別人的好處,才是有意義的。 對症下藥:放大別人的優點、分數評比 唱反調 當大夥興高采烈要出門的時候,小芳卻說,他現在想要在家裡玩玩具,大家跟她說已經決定好要去公園打球了啊,她依舊故我的說:「我就是不想出去了,我只想在家裡玩玩具」,一掃大家的興致。 改造計畫一:大家一起唱反調 1.和孩子說,現在來玩「唱反調」,在這段時間內,媽媽會故意和他唱反調,如果先說不玩的人,要認輸。 2.當孩子要求媽媽一起從事某些活動時,媽媽或是其他家庭成員,刻意唱反調,大掃孩子的興致。 3.當孩子委屈,或是「不玩了」,爸媽再加入適時引導,讓孩子瞭解他平時「唱反調」的行為,讓大家也有同樣的心情,進而鼓勵孩子認同、或是接受其他人的想法,而不要一意孤行。 對症下藥:同理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改造計畫二:音樂不同調 1.和孩子一起進行音樂遊戲,可以是簡單的樂器,或是任何可以發出聲響的鍋碗瓢盆。 2.進行音樂演奏的同時,媽媽特異製造出不和諧的聲音。 3.當孩子受不了抗議的時候,爸媽可以主動問問孩子:「好聽嗎?」藉此和孩子討論「唱反調」的情況。 對症下藥:同理心、特立獨行 輸不起 小真和姊姊玩跳棋,玩到最後,以一格之差輸給了姊姊,氣不過的她就把整個棋盤打翻了,還有一次和小朋友玩「一二三木頭人」,小真明明已經身體移動了,可是他就是不認輸,直說自己剛剛沒有動,是風吹讓他看起來好像有動。 改造計畫一:遊戲本有輸贏 1.和孩子下棋或是玩撲克牌,一開始故意輸小孩幾次,爸媽面對失敗的態度即是稍後要討論、引導的重要部分,所以爸媽可以先想想看應該怎麼樣展現較佳。 2.輸了幾次之後,爸媽可以大展身手,贏孩子幾次,觀察孩子的反應。 3.如果他又展現輸不起的模樣,可以幫助他回想剛才爸媽輸棋的態度,或是讓他知道他還要生氣的話,遊戲就必須馬上停止,他也就沒有機會贏。 4.反覆的讓孩子連續輸幾次,連續贏幾次,一直到遊戲結束。 5.爸媽於最後結束時,可以展現玩完遊戲的禮儀和風度,讚美孩子在過程中所表現的態度,和他一起討論遊戲本來就有輸和贏。 對症下藥:得失心、情境模擬、面對挫折 改造計畫二:失敗開心圖卡 1.和孩子約定一個下棋週、運動週或是遊戲週,該星期內遇到比賽,如果孩子贏了,就可以得到一張勝利謙虛卡。 2.如果他失敗了,像是下棋輸了或是跑步慢了,但仍然可以維持良好的態度,並肯認輸時,就會擁有一張失敗開心圖卡。 3.累積5張勝利謙虛卡,有一份獎勵小禮物。 4.累積3 張失敗開心卡,也可以獲得一份獎勵小禮物。 5.父母可以自行設定卡片張數,但是禮物方面則可以在一開始就準備好,但是不讓他知道是什麼,一直到孩子拿卡來換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是失敗開心卡的兌換禮物才是他夢想中的獎品。 6.父母可以把握每次發卡和發禮物的機會,和孩子分享過去失敗經驗、面對失敗的態度等等。 對症下藥:收集卡片、兌換獎品、逆向思考 愛頂嘴 成成在牆上亂塗鴉,被媽媽指責,卻嘴巴不服,直說自己沒有錯!媽媽提醒他上次有跟他說過牆壁不可以畫畫,成成還一直強辯,這是他第一次在牆上畫畫,讓媽媽傷透腦筋。 改造計畫一:共創家庭樹 1.和孩子一起剪輯家庭成員的照片。 2.請孩子畫一棵大樹,並從根部到樹枝,貼上成員的位置。 3.媽媽和小孩講述「家庭的概念」,並請孩子想想,每個人的處境及應有的行為。 對症下藥:倫常觀念、思考與討論 改造計畫二:圖卡對對碰 1.準備一套相對應的圖卡。例如:兔子圖卡與胡蘿蔔圖卡相對應、桌子的圖卡與椅子的圖卡相對應、彩色筆的圖卡與圖畫紙相對應、帶著游泳圈的小朋友圖卡與游泳池相對應。 2.把這些對應的圖卡打散,引導孩子將每一樣對應的東西配起來。 3.在遊戲過程中,爸媽可以做提示的動作,但不要直接進行遊戲,以免破壞孩子遊戲的樂趣與成就感。 4.如果孩子做得很好,要適時地鼓勵他。 5.孩子完成配對遊戲之後,在「對答案」的同時,和孩子討論什麼樣的角色可以做什麼的事情,什麼事情做了之後會有危險,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不然會讓大家擔心或傷心。經由討論過程,請他反思爸媽的制止有沒有道理,而自己頂嘴的態度究竟對不對。 對症下藥:倫常觀念、常識測驗 PART 3父母Q&A 問: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性格表現,我必須不停的告訴他不要這麼做,你應該怎麼做,可是好像有過度壓抑他的感覺,該怎麼辦? 答: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能怎麼做,很難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甚至可能會造成缺乏自信的狀況,比較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說出他想要怎麼做、為什麼,然後再逐步引導孩子認識、了解家長要他做的事情,並讓他自己說出來。 以收拾玩具為例,孩子的第一個反應會是:「我不想收,因為等一下還要玩。」那麼,可以告訴孩子因為目前要進行別的活動,將會需要這個場地喔!如果孩子只是把玩具堆在一起,沒有物歸原位,家長可以告訴他:「那麼,等一下你想玩的時候,就會找不到啦!把它們放在哪裡才不會不見呢?」讓孩子想一想,讓他自己將玩具放在它們自己的家,或者是家長邀請小朋友一起收拾,一人一次收一個,結束時家長即時的反應和回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訴他:「好棒喔!你是玩具的好主人!」、「好厲害!你是媽媽的小助手!」 家長一定要去觀察、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不這麼做的動機和想法,再從中一一拆解引導,轉化為孩子主動認知的行為,才可能避免對於同一件事情,反覆的嘮叨提醒。 問:三歲以下的孩子,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我跟他們講理有用嗎? 答: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世界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身體感官感覺,當然他們的大腦發展和語言能力也是在零到三歲時急速的發展,可是聽得懂或理解大人的要求,卻不代表他們就一定做得到,所以使用「講理」的方式,不如採用「身教」,反而是更好的方法。 例如,我們和孩子約定上街只能買一個玩具,可是孩子就是在百貨公司大庭廣眾之下,哭鬧著要買洋娃娃,如果媽媽因為人群眼光、耳語或是面子的壓力下,馬上向孩子屈服,那麼講再多道理都是沒有用的,因為父母失去原則、也沒有遵守規定,那麼他未來就知道不需要聽你講道理,只要哭鬧就萬事OK。 所以,父母言行務必前後一致,還要執行約定好的原則。如果孩子真的哭鬧不已,應該帶孩子到角落,讓他將情緒發洩完畢,也可以告訴孩子,其實他沒有遵守事前的約定,媽媽反而比他更難過呢! 問:我和婆婆同住,婆婆總是非常寵愛孩子,我該如何面對孩子教養問題? 答:「西瓜偎大邊」不僅是一般成年人常出現的心態,在孩子身上也特別明顯呢!常常可以聽到與長輩同住的媽媽提出教養不易、孩子仗著爺爺奶奶寵愛難管教、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話……等煩惱,事事反求諸己,或許我們可以先想想是不是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和空間的確稍微少了一點?常常都是由這些長輩(如婆婆)照顧孩子大部分的起居生活?這樣的提問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回歸問題的基本面:「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和品質,多傾聽孩子真正的需要」,這不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必須花時間和心力身體力行的。 面對長輩寵壞孩子及教養兩面化的情形,除了上述的不二法則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長輩面前教訓孩子,除了顧及孩子的面子與身心發展外,同時也是減少長輩介入教養的機會,降低同一時間出現不同意見的情形發生。 如果長輩賦予孩子的價值觀或是行為觀念和你的不一樣,謹守上述原則,不要當面指正,而是私下和孩子討論、引導,和長輩溝通的時候,可以先接納他們的作法,再給予適當的修改建議,或是朝一個大方向的原則來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是比較好的方式。 問:如果發現孩子驕縱的行為特別明顯時,可以尋求醫院協助嗎? 答:通常孩子的行為在某一個年齡階段都會出現一些比較常見的行為,例如自我中心、不喜歡分享、喜歡打人等情形,家長應該不用過於擔心,只需要多觀察、多傾聽,適時的提醒和稍加引導即可。 除非是行為明顯比較極端,或是遭逢重大事故,則可考慮到設有兒童心智科的醫院看診,如果小朋友年齡較大一點,也可以至復健科,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診斷協助,進行個別相關的療程。此外,各縣市的早期療育中心,也提供了初步諮詢的服務,家長可就近利用。 基本上,家長不是專家,如果真的查覺異狀,不妨尋求專家的幫助,平時不要緊張看待孩子的小問題,但也不要忽略可能存在的發展問題,不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