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天使的腳印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網路郵件轉貼~~兒子沒有說話

2009年06月23日
公開
6

網路郵件轉貼~~兒子沒有說話 2007-10-28 07:15 |迴響:22|點閱:11779 早上看到資優生燒炭自殺的新聞。很小的孩子,才 15 歲。買報紙的地方是 7-11,兩個店員都很年輕,看上去頂多二十出頭。我問他們:「你們小孩子能不能瞭解他為什麼會自殺?」 兩個人跟我說了滿多的。 報紙上登了很多人的意見,家長的,醫生的,專家的。奇怪的就是沒有人去問其他的,玩《曙光 Online》的孩子,尤其是只有15歲的孩子的意見。 要知道這個 15 歲的男孩為什麼會自殺,不是應該跟他同年齡同背景同喜好的孩子最能懂嗎? 我家小孩也玩線上遊戲。看到這個消息,三個人共同意見是: 1.一定會有大官要來禁止線上遊戲了。 2.許多作父母的作師長的,對孩子玩線上遊戲一定管制更嚴了。 3.玩線上遊戲被當成為小孩學壞或自殺的入口。好像是因為沈迷線上遊戲,才導致孩子們的負面傾向。導致他脫離現實,反社會....等等等等。 我不玩線上遊戲。不過說實話,我有親戚玩線上麻將。看她打麻將時跟那些不熟識的網友互動的不亦樂乎,寒暄招呼打屁調情飛來飛去。她說她每天都要去摸上幾圈,偶而無法節制時會玩上十幾個鐘頭。阿麻將就不是線上遊戲?一定是小朋友玩的才叫做線上遊戲?我親戚因為和我一樣老人家,所以沒有人去把她電腦鎖起來。不然我猜她大半也會燒炭自殺。 她今年八十七歲,腰腿骨都不大方便了,玩線上麻將是她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她唯一的生趣。 線上遊戲對一個15歲的孩子,最大意義可能不是「玩」,而其實只是人際互動而已。 我跟小兒子聊天,他說線上遊戲:「有時好玩,有時不好玩。」那好不好玩是取決於難易度嗎?取決於打死幾個怪獸拿到多少寶物嗎?他說不是。朋友在的時候好玩,不在的時候不好玩。 現在人際關係的互動,其實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了。 如果一昧認定走出門去才交得到朋友,未免狹隘。某方面來說,大人世界裡 MSN,雅虎通,Skype,不也一樣是網路交友嗎?為什麼要認定孩子們在線上遊戲裡交到的就不是朋友呢? 要認真說起來,線上遊戲裡交到的朋友,可能比 MSN,Skype 或雅虎通裡交到的更可靠呢。 線上遊戲是這樣一種東西,所有玩家進入虛擬世界中,使用各自挑選的身份。在這身份背後,可能是 15 歲的小孩子,可能是 87 歲老人家。都無礙。重點是進入線上遊戲世界之後共同建立出的生死交情。 在這虛擬世界裡,有一個狀態是現實世界不能相比也無法想像的。 在虛擬世界裡出現的都是「真」人。 由於使用的是虛假的身份,在線上遊戲裡,一個人往往會直接了當的暴露他的本質。當然有大的裝小,小的裝老,男裝女,女裝男,或是恐龍裝美女,美女裝帥哥的情形。不過選擇角色這件事的微妙處就在於,會做的選擇,往往透露出我們本質的某個部分。 參與遊戲之後,會結交同伴。就算在虛擬世界,獨行俠也是難以成事的。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幫助人,會心有餘力不足。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陷害人,會左顧忌右害怕。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在遊戲世界裡,大家呈露的,極大部分是本性。在遊戲裡會為你兩肋插刀的人,通常在現實社會,他會做同樣選擇,雖然未必能做到。而會陷害你的人,現實世界裡,就算外表觀之似人君,給他機會,他下手不會留情的。 因為無須負責,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惹了再大的事,消失便是。換個帳號再上來,不用二十年,兩分鐘之後就又是一條英雄好漢。 在無須負責,匿名,隨時可以消失隱藏,隨時可以重來的這個虛擬世界裡,唯一需要負責的,只是自己的良心而已。 所以,一個人本性如何,在玩線上遊戲時,看的最清楚。 跟小孩聊時,他們說到一件事讓我震動。 兒子說他們在遊戲裡要攻城,必須跟陌生人結盟,幾場戰役下來,誰忠誠誰可靠就看出來了。這些線上朋友,後來就培養了生死交情,有一次相約見面。見到本人的時候,真是不可思議,有小學生,有老頭,有上班族,也有檳榔辣妹。但是因為是同好,互通一下線上的暱稱,立刻就熟起來。他們在相處時,看到的是「真」人,是那在攻城掠地時呈現自己本質的「真」人。一群人,在不相干的人看來,可能是怪異的集合吧,但是他們很快進入狀況,毫無隔閡的開始交流。 兒子說:「談到後來,你根本就不覺得他是老頭子,覺得他就是遊戲裡那個角色。」 我聽了覺得真是天人的場合。所有人是直心見性,以「本我」相交。他們越過了皮相的表面,直接看到了人的內在。 看到林志翔在《曙光 Online 》上是「囤墾團團長」的位置,可以想見他手底下一定不少人馬。會有這種威望,坐到這位置,我相信困難度與現實社會並無不同。不同處只是現實世界裡不會有人去信服一個 15 歲少年。在林志翔,想必他自己也覺得他帶領的那些團員是他必須負責的。跟王永慶覺得要對他的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一個鎖電腦的動作,不僅只是阻隔了他上網,其實也等於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 聽7-11店員講,電視新聞上說,他雖然以榜首進入羅東高工,其實想念另一所學校。15歲的「囤墾團團長」,連選擇自己未來的路的權力都沒有。家裡說他「沈迷」網路遊戲,考完基測後玩得更凶。家裡沒有理解到,他在放棄念自己想念的學校之後,唯一紓解的管道就是線上遊戲。母親說:「以前也曾經鎖過電腦,都沒出事。」我從這話裡聽到的是,這是個一直被約束的孩子,他想做的任何事,如果不是大人認可的,基本上都有隨時被中止的風險。 他這一生裡,究竟退讓過多少事情,我們不知道。他書念的不錯。或可推知他其實盡到他身為子女或學生的本分。但是,依然必須在生活裡退讓。 林志翔遺書裡寫:「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死,我別無選擇。」 我兒子說:「看到遺書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他一定在心裡給自己設了底線,告訴自己,如果這條底線也被越過,那我就不活了。」 對於這15歲男孩,如果還可以玩《曙光 Online 》,那麼生活多麼無奈,他就可以忍受下去。但是家裡鎖住了電腦。沒有人知道那是把他逼到了沒有退路之處。 大約十年前吧,台灣有個植物人,昏睡七年之後醒來了。當時是很大的新聞。但是後續的情況,知道的就很少了。 這男孩念大學的時候出了車禍,就此成了植物人。當時在班上有個要好的女友。 昏迷之後,這女孩天天來看他,一年過去了,男孩沒醒來。母親於是勸那女孩放棄自己的兒子,因為他可能永遠也不會醒來。 但是女孩子離開之後,六年,男孩醒來了。 由於肢體萎縮,雖然醒來了,如同半殘廢,必須坐輪椅。母親給他弄了個刻圖章的小店讓他維生。這時候,當年的女朋友回來了。依然愛他,願意和他在一起。可是現在的男孩是個靠刻印章維生的半殘廢,而女方大學畢業,在外商公司工作。母親強力阻攔,不讓兩個人在一起。終於拆散了兩人。女孩再度離開。 母親告訴兒子,她是為他好。女方條件和他太懸殊,兩個人在一起不可能幸福。她怕女方有一天會拋棄他,她不忍心讓兒子受那種打擊,所以為了保護他,才勸女方離開。 兒子沒有說話。 但是當天晚上就上吊自殺了。 家裡把電腦鎖住的時候,林志翔也沒有做任何表示。 母親作主的時候,兒子沒有說話。 他只是把廁所門縫用報紙塞住,燒炭自殺。 我有時候認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夠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他的能力,然後站在一旁,看他成長,並且欣賞。 身為父母應該像園丁,給樹木澆水,除蟲之後,就看他生長。 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花。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

文章收錄~~~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5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 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 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 ,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 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 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 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90/10 的定律

2009年06月16日
公開
5

90/10 的定律就是--生命的 10% 是由你的際遇所組成,餘下的 90% 則由你的反應而決定。 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無法掌握 10% 的際遇。 我們無法控制汽車壞掉、航班誤點,延誤行程,甚或因為一個魯莽的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 我們無法控制那 10% 的際遇,但餘下的 90% 則不然。你可以決定餘下的90%。 如何做到呢? ... 憑你的反應。 你不能改變一個紅燈,但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 別讓他人操控你的情緒,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 讓我們舉個例子。你與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兒不小心把咖啡潑倒在你的襯衫上,這件事你無可奈何。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由由你的反應而定。 你開始責罵。你狠狠地臭罵女兒一頓,她開始哭了起來。 然後你又把怨氣發洩在太太身上,責難她把咖啡放在桌邊。 接踵而來的是一 場夫妻爭辯。你生氣地上樓更換你的襯衫。 你下樓時,發現你的女兒正一面哭著吃早餐 ,一面整理上學的書包,結果,她錯過了上學的巴士。 太太趕著上班,你匆忙開車把女兒送回學校。 因為已經遲到了,你以時速四十英里在一條限速三十英里上的路奔馳。 由 於被警察延誤,並付了六十元罰款,你到達女兒學校時,已經遲到十五分鐘。 你的女兒 沒有跟你道別,便急急忙忙跑入學校。 而你到達公司,已是九時二十分了,這時你竟然 發現──你忘了帶公事包。 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而你感到你的運氣每況越下,你開始渴望回家。 可是當你下班回家,你感到你與太太及女兒的關係上出現微小裂痕..........為什麼? ... 一切皆由你早上的反應而起。 為何你會有如此糟糕的一天? 選擇題來了 A)是咖啡所造成的嗎? B)是你的女兒所造成的嗎? C)是警察所造成的嗎? D)是你所造成的嗎? 正確答案是D。你無法控制女兒打翻咖啡一事,但你在緊接那五秒內的反應,讓一整天的壞事開始發生。 接下來是由於你不同的反應,造成所有的事情有所不同的故事........ 咖啡翻倒在你身上,你的女兒幾乎要哭了,但你溫柔 地說:「親愛的,這並不算什麼,但你下次得小心一點了。」 你拿起毛巾便上樓去。在 你更衣完畢並拿起你的公事包後,你走下樓去,望出窗外,你看到你的孩子正在上巴士。她回頭並向你揮手。 你早了五分鐘回到公司,並親切地與你的同事打招呼。你的上司亦對你新的一天給予正面的評價。 看到兩者的分別嗎?由同一個開端所引起的兩個情境,但結局完全兩樣。為什麼? 皆因你的不同的反應而起。 你或許真的無法掌控 10% 的際遇,但剩下的 90% 則可以由你的反應而定。 **以下有一些實踐 90/10 定律的方法。 如有人說起你的是非,千萬別當一塊「海綿」,讓那些攻擊性的說話像擋風玻璃上的雨水般的流走。 別讓那些負面評價纏繞著你!對際遇適當的回應能夠使你的生活不受破壞 。 一個錯誤的反應能夠使你失去朋友、過度生氣、甚或讓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車子拋錨了,你會如何感想?你會生氣嗎?你會否猛擊車上的方向盤?我的一個朋友就把 方向盤打得掉下來! 你會怒罵嗎?你的血壓是否急速上升?你會否嘗試去打車子?誰都不會在意你上班遲到了十秒?何必讓一輛拋錨的車破壞你的心情? 記著 90/10 的定律,別在意。 你被通知說你被辭退了。你為何失眠與憤怒,事情總是發生了。不如用你拿來擔心的精力及時間去找尋新工作吧! 航班延誤了,而它將影響你一整天的行程。為何 將你的怒氣發洩在服務員的身上?她並不能阻止事情發生。你大可以用延遲的時間看一些書,或認識旁邊的乘客。不要憤怒,它將令你的一天變的更糟。 現在,你懂得了 90/10 的定律。實踐它,你將會發現它的驚人效果。嘗試實行它,你將不會有任何損失。90/10 的定律非常神奇,而只有很少數的人懂得運用它。 你實行的結果會如何呢?超過百萬人沈溺在痛苦、挫折、陷落在各種問題與心傷之中。我們必須理解並實踐 90/10 的定律。它將改變你的一生。願與各位共勉!

~~~生命中的磚頭

2009年06月15日
公開
3

我們都花了太多時間在追尋遙不可及的幸福上, 卻忽略了一直在自己身邊,觸手可及,最平凡卻重要的幸福。 幾杯黃湯下肚後,我朋友一時興起,說要帶我去拜訪他爸爸, 「現在?不會太晚了嗎?」「沒問題,他還沒睡的」 隨手外帶了些魯味小菜,我想這是老人家下酒愛吃的。 「你不是說找你老爸,怎越走越遠」 「沒錯啊,就在彎過那個山坡,我爸住的那兒很漂亮喔」 往車窗外眺望,山腳下的景緻的確漂亮,心理想,老人家雅興倒挺高的嘛。 下了車,朋友一逕的往裡走,「來來…我幫你介紹」 「喂喂…這裡是?!」我驚訝的問, 朋友笑著,「這裡很漂亮吧」,我當下明白了。 「他年輕時很愛泡茶,你知道小孩嘛,怎麼可能靜靜的坐在旁邊,三五好友時就叫我去買些嗑牙的,我倒是樂的輕鬆,如果沒朋友來那我就慘了,他愛熱鬧,泡茶也得拉人作伴,小板凳這麼一拉吆喝著我坐下,問問學校問問老師朋友,連有沒有女朋友也要問,煩都煩死了」 「哈哈,大家的爸爸都一樣任性嘛」我們兩相視而笑 「後來我唸了書,很少回家,你知道,男孩子長大了跟父親總有一種疏遠感,電話裡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結了婚更少回家了,我老爸總是說,少了我都沒人幫他買嗑牙的,呵」,順著點起一直叼著的煙,斗光一滅一亮的。 「他還真不夠意思!前些年身體突然不好,也不說,剛好那陣子我也剛升主管,業務忙的不得了,就連電話也少打了」,吐了口氤煙,「後來有一天,我回國來述職,想說剛好趁機會可以回家一趟,但得先回公司幾天業務簡報,剛回國一堆區域會議要開,結果就在會議中間我家裡急電,說是他不行了」 「我都回到台灣了啊!我都要回家看他了啊!他很不夠意思,他真的很不夠意思!」說著說著激動起來,「後來匆匆結束了會議,急忙的趕回家,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不等我,想著眼淚就掉了下來…好不容易趕回家後,我衝上前緊握他的手,發現,怎麼多久沒見老爸手上的繭厚了、臉上的皺紋深了,我才驚覺,我有多久沒好好仔細看看他了」 「老媽走進房裡又走了出來,說是老爸特別交代我回來要給我的,我看到是什麼後當場就崩潰了,你知道是什麼嗎?那個我從小最討厭的小板凳,他一直留著,他一直為我留著一個位置。」 「我把小板凳拉來,就這麼一直坐著,嘴裡叨叨絮絮的不停念著:」 「爸,我回來了」 朋友幾乎是顫抖哽咽著擠出這句話,我只能拍拍他的肩膀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沉默了好一陣子,他才又緩緩的說著, 「後來我有空就上來找他,跟他聊天、陪他泡茶,就像小時候一樣,」 「這裡是小時候爸爸帶我們來玩的地方,很美,這是現在我唯一能為他作的。」 看著山腳下的燈火渺渺,我想他老爸應該也在天空的某顆星眨著眼笑他吧。 朋友的事讓我想到那位開著新Jaguar的年輕總裁,經過住宅區的巷道的他被一個小朋友丟了一塊磚頭打到了車門,他很生氣的踩了煞車並後退到磚頭丟出來的地方。 他跳出車外,抓了那個小孩,把他頂在車門上說: 「你為什麼這樣做,你知道你剛剛做了什麼嗎?」 接著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賠多少錢來修理這台新車,你到底為什麼要這樣 做?」 小孩子求著說:「先生,對不起,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辦?」 「我丟磚塊是因為沒有人停下來」,小朋友一邊說一邊眼淚從臉頰落到車門上。 他接著說:「因為我哥哥從輪椅上掉下來,我沒辦法把他抬回去。」 那男孩啜泣著說: 「你可以幫我把他抬回去嗎?他受傷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動。」 這些話讓年輕總裁深受感動,他抱起男孩受傷的哥哥,幫他坐回輪椅上。 並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傷口,以確定他哥哥沒有什麼大問題。 那個小男孩感激地說:「謝謝你,先生,上帝保佑你。」 然後他看著男孩推著他哥哥回去。 年輕總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車上,他決定不修它了。 他要讓那個凹洞時時提醒自己, 「不要等周遭的人丟磚塊過來了,自己才注意到生命的腳步已走得過快。」 當生命想與你的心靈竊竊私語時,若你沒有時間,你有兩種選擇:傾聽你心靈的聲音或讓磚頭來砸你! 我重新思考著老問題:是否曾因為生活太快、太忙碌而忽略了我所愛的人,然後讓他們開始懷疑起我是不是真的愛他們呢? 《白色巨塔》裡的關欣對蘇怡華這樣說: 「如果你要幸福,你要堅定的伸出手,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愛你身邊最愛你的人,不要等,因為幸福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你有沒有看見。」 這句話讓人很有感觸,因為我們都花了太多時間在追尋遙不可及的幸福上,卻忽略了一直在自己身邊,觸手可及,最平凡卻重要的幸福。

文章收錄~~~做錯事的小孩,怎麼了?

2009年06月14日
公開
8

載自 (文摘自87年8月98期人本札記) 文�陳榮明  幼兒教育碩士 在幼兒園裡,這樣的衝突事件一天應該會發生好幾次:兩個孩子為了玩一輛汽車而爭吵。老師甲走了過來,把汽車拿起來,並指責孩子們「不乖」、「只會吵來吵去」,因此要孩子們「玩別的東西」。 有一個孩子呆呆的坐在椅子上,眼中充滿了淚水;另一個孩子在老師的背後吐舌頭、裝鬼臉。同樣事件,老師乙走過來,蹲了下來,她說:「好像發生了什麼事情吧?請你們說出來,讓大家聽聽看。」一陣子以後,一個孩子說:「我先拿到的」,另一個孩子也說:「我現在就要玩汽車」。老師看他們僵持不下,就說了:「讓我們找找看還有沒有其它的車子,或是沒人在玩的玩具。」幾秒鐘以後,兩個孩子各自有了一些汽車,而且玩得不亦樂乎! 處罰是解決紛爭,找出答案的唯一方法嗎?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看到明顯的差別:老師甲使用了傳統的教室管理方法,老師乙利用「在爭執中找出兩方都有好處」的解決技巧。如此的事件時常出現在「幼兒——大人」的互動之中,我們時常也用「聽話」、「乖乖的」來要求幼兒壓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處罰」很容易就披上了「你們都要聽大人標準」的外衣。當大人很高興的是「孩子不再吵鬧了」,身為孩子們所背的負擔卻是:「我很壞」、「學習真不好玩」、「老師沒啥了不起」、「同學也很煩」等負面的心態。 以上教育的盲點在我們的社會已有多時,大家也幾乎習以為常了: 傳統的方法公開的指責孩子有那些行為「不可以」,但卻忘了告訴孩子「有那些可能性」、「我還可以選擇什麼」。先人不是鼓勵我們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嗎?很可惜的是,我們卻創造了「有叫無累」、「毀人不厭」的教育文化!其實,用些心思、技巧去指導,孩子就會更容易學到與人相處:「如何才是合理的界限」。 不會,就要接受處罰嗎? 教室的各種秩序與學習氣氛,是需要經營與維護的。就以常見的「不聽話」、「講不聽」的行為來說吧:不少人直接的反應就是「他一定是故意的」、「我非訓他一頓不可!」結果呢?真的達到「教育」的目標嗎?非也!孩子經過一連串的羞辱以後,往往更內化自己就是「很壞」、「很笨」、「很爛」的印象,因為他一直缺乏正向的示範。 成人世界很習慣的把孩子分成「好孩子」、「壞孩子」,但萬一我們聽到孩子們的「耳語」:「××大人好爛」,我們會心甘情願接受嗎?孩子會願意自己被放在秤子上「論斤道兩」嗎?與其強調孩子的「好」、「壞」,還不如將重點放在「引導的技巧」;與其將眼光停留在「講不聽」而動怒,何不將重心放在「成人——幼兒」互動的品質呢?如果我們大人處理事情只有二分法,那麼如何要求孩子學會理性思考?當我們一直將「不會」看成「不可以」、「不聽話」時,我們就很容易在語言、行為上去傷害孩子,並不斷的丟給孩子道德上的包袱標籤。 「做錯」在教育上可以有哪些思考方向? 現今的幼兒教育大師們,如福祿貝爾(Frobel)、蒙特梭利(Montessori)、杜威(Dewey)、皮亞傑(Piaget)、吉諾(Ginott)、布爾基(Purkey)皆有以下共同的看法:   △幼兒的發展是動態的。   △發展和學習的過程是複雜的。   △除了注重「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外,更要考慮到孩子的「生活經驗」與「發展階段」。   △老師最重要的角色扮演是「引導」而不是「限制」。 不少大人習慣的以為「好孩子永遠就錯不了」、「壞孩子永遠都是錯的」。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從嬰幼兒開始,孩子就有想『做好』、『做對』的潛能,他有極強的動機想學習、想受人重視、想快樂、想進步、想要得到愛與關心……。 在一連串的學習嚐試中,「情緒」可以決定孩子是要「再試試看」或「放棄」——而這個先決條件就在於他的潛力是否受到了引導或壓抑,說的更清楚一些就是:身為大人的我們,都對孩子說了什麼話? 親師會上,有一個幼兒在教室裡對同伴大吼:「你有夠笨!」,所有的家長都瞪大眼睛,要看老師如何處理。老師走了過去,在孩子耳邊悄悄的說一些話,孩子立即又恢復了正常。下課時,一群家長留下來和老師討論剛剛發生過的事:「請問老師,你剛才對那個小朋友說了什麼悄悄話?」「我說『加油,你在進步了!』」老師繼續說道:「這個孩子,以往生氣時就打人、咬人、踢人、丟東西,我們試著讓他把『生氣、不滿』用說的表達。所以我說他進步了。」 以上這個例子,帶給您什麼樣的感受?其實,孩子「學不會」,往往包括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不乖的孩子怎麼了? (一)從成長的經驗而言:   有些孩子的成長充滿了痛苦,而他們根本無法去控制它,因此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防衛。事實上,這些孩子首先需要和成人們建立「信任」,才能談「進步」;他們的「不乖」、「不聽話」,其實更意味著「我需要幫助!」的內在呼喊。 (二)從學習的環境而言:   不少教育工作者希望孩子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凡事以考試、標準答案為至上」,而我們的教育環境(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則更加地「發揚光大」!如此「大規模製造罐頭」的教育品質,所造成的答案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全人發展的完全被否定!」   只看重齊頭式的進度,不重個別差異,只會讓孩子們「斤斤計較」,更遑論「因材施教」了!   除此之外,孩子的很多令人「受不了的行為」,亦多來自模仿學習,其對象可能是同學、朋友、甚至是周圍的大人。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大聲吵嘴了,大人怒氣一來,也大吼回去:「小聲一點聽不懂嗎?」;孩子們打架了,大人也氣得揍他一頓,並加以教訓:「我不是說不可以打人的嗎?」說完又「啪」的一掌過去。這就是「錯誤示範」,也是模仿學習常見的例子。 (三)從學習的成熟度而言:   孩子就是好奇、想嚐試,但由於經驗不足,往往「錯誤百出」,甚至「一錯再錯」!如果做大人的不了解其發展的階段性,往往為了「省略大人的麻煩」,而禁止孩子嚐試,或「凡事代勞」。如此孩子們會愈沒機會去錯誤嚐試,所擁有的經驗就愈不成熟,而問題也就更循環不斷。   孩子之所以「講不聽、學不會」,其實正意味著他不知如何更成熟地,和複雜的環境互動罷了!而這種內在「想學」的衝動與外在的「技巧不足」相衝突,很容易就造成了許多大人受不了的行為。而當大人用「不乖」的字眼來看待孩子不成熟的行為時,很容易便會情緒化地用「他一定是故意的」做為判斷,而進一步採用「我要好好教訓你」的手段。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可愛的」、「博人一笑」的發展,當然也有「可氣的」、「讓人心煩」的行為發生,但,做為一個大人,尤其是期望孩子終能成為一個能充份表達自己、接納他人、有自信的人,那麼,就請試著培養「了解他」、「包容他」、「接受他」的雅量,我們不也是如此走過成長之路的嗎?

~~~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

2009年06月07日
公開
4

今天聽到中廣的廣播, 來賓正在分享最近與孩子互動的遊戲…「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發現,口袋裡的十元不見了,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見的不是一百元…」 父親回答:「撿到的人一定很高興…」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後剛始下起大雨,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舅舅家住的近,可以幫我送傘…」 媽媽問孩子:「很用功的準備段考後,成績非常的不理想,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是聯考…」 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凡事往好處想,整個心情就變的不一樣了,還記得有個故事,一個女孩遺失了一支心愛的手錶,一直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神父來探病時問她:「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塊錢,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神父又說:「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支手錶之後,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甚至還陪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說:「對!!我拒絕繼續損失下去,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再賺回一支手錶。」 人生嘛!! 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更是有挑戰性的,輸了又何妨。 只要真真切切地為自己而活,這才叫做真正的《生命》。 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肯接受事實重新開始以致越輸越多,終至不可收拾。 如果已輸了,請記得我們打麻將輸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 「少輸為贏」。為自己訂製一個停損點吧!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怨天尤人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心情鬱悶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一厥不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苦無出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離樂得苦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一個停損點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樂觀、開朗的性格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慈悲的胸懷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這個遊戲或許大家真可以用在生活中,道理不在懂不懂,只在做不做,改變就從此刻開始!!!

~~~他山之石---美國教育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6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 什麼樣的學校啊! 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 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 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 ! 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致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這叫作業嗎? 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 說明自己的看法。 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 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 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 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 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 「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 再一想,也難怪,連文章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 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式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 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 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 ! 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