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Karen ◕‿◕

五種針對對抗的行為模式

2008年01月05日
《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10.對抗
  孩子們在探索周圍和遠處新東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險、未知的對抗以及新的社會關係,他可以從中受益匪淺。這裡有五種行為模式、五種針對對抗的反應行為:攻擊性反應(積極進取),逃避(逃跑),恐懼(躲藏),社會規範行為(尋求幫助),放棄(屈服)。

  我們的身體很熟悉這五種行為方式,並把它們作為基本的行為方式。

  當孩子快速地東張西望時,我們把它作為尋求幫助的信號。

  把一樣東西扔開表示逃避:我不要!

  而在攻擊性行為中,孩子執著於實現自己的願望。

  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行為很熟悉:孩子把自己藏起來,嘗試著以此去解決問題或避開對抗。父母由於孩子把自己藏起來而找不到他們,這對父母幾乎是一種創傷。

  孩子因為害怕對抗而聳起肩膀,他想要退回去,他的消極抵抗還體現在聳肩造成的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像成年人一樣全身挺直,他抬起頭,眼睛直視「對手」並試圖表明,自己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

  如果孩子屈服了或者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對抗,他會把頭偏向一邊,露出脖子,彷彿在說:你可以咬我,我不會反抗的。同時這也是信任的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咬我的!所以我把脖子露出來!他抬起睜得大大的眼睛,以這種方式向進攻者宣佈:你不會咬我,因為我非常確定你不會對我做什麼。一個肩膀略微抬起,腦袋稍稍傾向一邊,這構成了一個畫面,我們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這表示:我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我想和你交流一下!

  在孩子身上發生這種行為被稱為膽怯。孩子一方面不想別人對他做什麼,另一方面又嘗試著要與人交流。明顯的羞澀以及我們這裡所描述的信號,並不是一種拒絕,不是拒絕交流的標誌,恰恰相反,而是在為接受將要進行的交流做準備。而生理上的信號卻始終如一。他們縮著身子,稚嫩的臉上睜著大大的眼睛向外張望。

  這種羞澀或者膽怯和一種天生的恐懼有關,也就是害怕陌生人,以及周圍那些與自己的照料人不同的人。最初,當父親剃光鬍子後,兒童會認為那個長滿鬍子的男人一下子不見了。好似來了一個陌生人,家裡的節律也變了,讓人不習慣了。孩子最初的反應是合乎天性的,他跑開,或者把自己藏到母親的背後,他只敢睜大眼睛遠遠地觀察,這個陌生人是不是會威脅到他,還是可以和他和平相處。一般而言,孩子在觀察的時候,頭略微歪著。而如果孩子把頭擺正,則表達了他對某個目標有興趣。這個動作只是給人以目的明確的印象。

  11.沒有攻擊性?

  我認識一家人,他們聲稱,在他們家裡沒有攻擊性。這也是一種錯誤。攻擊性是存在的,人們必須正視它,就像對恐懼一樣,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孩子必須學會克服他的恐懼。為了擺脫恐懼,為了對付那些引起我們恐懼的事物,他可以做些什麼呢?陌生的現象一旦變為熟悉,就不再可怕了。我們的情感需要得到回應,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而忽視它肯定是錯誤的。陌生就像是一種突然而至的疾病,同時引起我們的恐懼和好奇。通過接近(克服逃跑反應)和詢問,我們試著去熟悉它。

  在那些表面上不存在攻擊性的家庭中,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是怎樣一種冷漠而微妙的愛的剝奪(這正是攻擊性中最糟的形式)。太多的東西被忽略了,而這正是對現實的漠視,也就是從真實感情中抽身而去;人們迴避對抗,對著現實眨眨眼睛,它不適合我。不去注意別人,這正是遭遇對抗的表現。這是我們的一種自我欺騙,這種自我欺騙並非由於人與人之間正在進行的和將要進行的交互關係而引起。

  此外還存在一種避雷針效應:洋娃娃被拆散,東西(意外)破了。忘記別人說過些什麼(愛的剝奪);無法準確理解(對愛的剝奪的壓抑)。僵硬的笑容根本無法表達什麼。他人的感情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期待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