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如何讓寶寶從小喜歡學數學

2008年03月24日
如何讓寶寶從小喜歡學數學

■ 39健康網
  數學是研究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是要經歷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千萬不要以為數學是上學之後的事情哦,專家告訴我們,嬰幼兒期是人類數學能力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寶寶0-3歲年齡段,就應該引導和啟發他們接近數學、喜歡數學、學習數學了,因為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從這樣一些基本的「細胞」開始的。

  幼兒數學所涵蓋層面簡單地可概括為數、量、圖形空間和邏輯關係四個方面。數 主要是對數字的理解,如能數數、計數;量 主要是對多與少的理解,如能比較一杯水與半杯水哪個多;圖形空間 包括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和空間感,如能識別圓形、三角形,能辨別前後左右等;邏輯關係 主要是推理能力,如能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等特點進行分類,能比較大小、高矮、遠近等。

  說到這裡,媽媽一定犯愁了:如何讓小baby在生活中快樂輕鬆地學數學,覺得數學好玩呢?如何將數學學習設計成一件件寶貴而誘人的禮物,讓小baby樂於獲取呢?哈哈,小菜在這裡教您一招,那就是:遊戲!和你的寶寶玩各種數學遊戲,讓他們在遊戲中玩樂,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得到數學能力的培養。

  下面這些遊戲,可都是對培養寶寶的數學能力的「科學配方」哦!既簡單又很有效。看了之後,不妨和寶寶試試吧。

  適合年齡:0-1歲

  剛出生的嬰兒分不清自身與客體,慢慢地,就有了這種區分能力,活動的東西已經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尤其喜歡顏色鮮艷的、能發出響聲的物品,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對嬰兒多「灌輸」一些數字。媽媽還可以把數字唱給寶寶聽,培養寶寶的數感。

  數字謠,唱一唱(培養數感)

  媽媽可以將1-9用自己熟悉的曲調唱給寶寶聽,並且邊唱邊拍手,這樣既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又能培養寶寶的節奏感。

  寶寶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內容的數字兒歌,這裡推薦一首好聽易學的數字歌謠(曲調任意,只要表現出歡快的節奏就可以):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

  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搖,

  5像衣鉤掛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道,

  9像勺子能盛飯,0像雞蛋做蛋糕。

  唱的時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實物、手勢或動作,讓孩子感受到歌謠對應的內容。雖然不滿1歲的寶寶還不能跟著你唱,但他(她)對這些數字歌謠可感興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這首歌,你會發現他(她)很快就學會了,或許還會做出幾個可愛的動作呢!

  母嬰提示:在唱數字的時候,語速盡量緩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體屬性)

  大人可準備1支香蕉、1個蘋果,拿著香蕉和蘋果先後在小孩眼前晃動,並說出物品的名稱:「香蕉。」「蘋果。」反覆幾次後,讓孩子接觸這些物品,感知物體的個別性,並給他(她)描述:「香蕉,長長的,黃黃的。」「蘋果,圓圓的,紅紅的。」反覆多次。然後,把香蕉、蘋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個,都要加以鼓勵,並告訴他(她)抓到的是什麼:「呀,寶貝抓到了1個蘋果!」「哇,寶貝好聰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嬰提示:勿讓孩子抓握一些過大過重或尖銳的物品,一般選擇沒有尖角的較輕物品,顏色亮麗的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鏈接:玩積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積木,然後讓孩子將其推倒,促進孩子理解因果關係;在收拾積木的時候教孩子數數。


-----------------------------


通過遊戲促進幼兒邏輯推理


■ 39健康網
  適合年齡:1-1歲半

  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開始形成較為成熟的空間感,知道「上」和「下」的意思,對躲貓貓遊戲不感興趣了。他們已經能區分物品的一些顯著特徵,大人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事物,教小兒識別物體的各種形狀和特性。大人可以指著具體物體,告訴寶寶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徵,反覆多次,最後引導孩子自己說出。這樣可以讓孩子認識一些基本形狀和一些基本顏色。在數字能力方面,則可以從讓孩子聽數發展成教孩子數數。

  這些都是圓的(識別圖形,歸類)

  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圓形物品,像氣球、鐘錶、小球、圓形鏡子、棋子等。媽媽抱著寶寶,指著這些圓形的物品說:「寶寶快來看,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圓圓的氣球,圓圓的鐘錶……」媽媽反覆地對寶寶說。然後問寶寶:「這些東西都是什麼形狀的?」引起寶寶回答「圓形的」,反覆這樣問。接著讓寶寶說出(或指出)家中常見的圓形物體,如碗、車輪、圓形的盤子、臉盆、鍋等。

  母嬰提示:寶寶還不能分清圓和橢圓的區別,所以先讓他(她)認識籠統的「圓形」。

  每人分1個(理解數字1)

  先準備一盤蘋果,一盤梨(每樣3個左右)。 家長先問寶寶「這是什麼」,讓寶寶認一認盤子裡放的是什麼。家長對寶寶說:「我們來分蘋果吃,請寶寶來給大家分,1人分1個。」寶寶分時,「爸爸1個」、「媽媽1個」、「我1個」,分對了,家長要說謝謝並同寶寶一起高高興興地吃蘋果。吃完後,家長又讓寶寶分梨,方法同上。

  母嬰提示:遊戲時用的材料可任意選用,如是食品,別讓寶寶吃得過飽。

  鏈接:識別顏色。媽媽手中拿一塊紅方塊,要小兒從幾個方塊中挑選一個和媽媽手中一樣顏色的方塊。小兒學畫時,讓孩於注意到小草是綠色的,西紅柿是紅顏色的,讓小兒拿綠色畫筆畫小草,紅色的畫筆畫西紅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注意周圍物品的顏色,如媽媽的圍巾是藍色的,小兒的帽子也是藍色的,這時便可告訴這兩件東西的顏色是一樣的。

  適合年齡:1歲半-2歲

  這個時期的小孩空間意識加強。他們具備上下、裡外、前後方位意識,並且知道空間是一個具體概念,如果一個球消失在長沙發後面,他知道球還存在著,並能夠去翻找。同時,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加強,對於圖形、色彩、分類等與數學能力相關的概念更能掌握。因此,大人應該在生活和遊戲中多教小孩一些相對概念,如大與小,高與矮等,並讓小孩進行比較;同時和小孩多玩一些歸類、配對遊戲,促進他們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

  誰的多(比較多少)

  可以準備一副棋和一個棋盤,媽媽和寶寶圍著棋盤坐下。媽媽讓寶寶決定要哪種顏色的棋,寶寶決定好後,媽媽和寶寶各拿好自己的棋子。媽媽說:「開始!」寶寶和媽媽將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盤上,直到媽媽喊「停」為止,然後讓寶寶比較誰排的多,誰排的少,遊戲可反覆進行。

  當遊戲結束時,將棋子一個一個收回盒子裡。比如,放一個,說:「1個。」再放一個,再說「1個」。這樣同時使寶寶理解1。

  母嬰提示:家長應根據寶寶排的多少來決定自己排的多少,因為要使寶寶有一個明顯區別。比如,寶寶排5個,爸爸可排10個左右。爸爸也可比寶寶排的少,激發寶寶的遊戲興趣。


---------------------------------


遊戲能培養孩子的計數能力


■ 39健康網
  分分類,配配對

  取紅色、黃色、白色等不同顏色的小球各若干。家長任意取出一種顏色的小球,讓孩子取顏色相同的小球,進行配對。當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時,還可以進行「看誰拿得對和快」的遊戲。

  母嬰提示:也可以準備一些顏色相同但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小孩分類、配對,以訓練小孩對圖形的觀察和判斷能力。

  鏈接:撲克分類。準備一副撲克牌,讓孩子按花色形狀分成幾堆,如按方塊和紅心等。隨後,可以讓孩子按紅色和黑色分類,最後可按數字分類。這是一種學習顏色、形狀和數字概念的極佳的遊戲。

  適合年齡:2歲-2歲半

  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在生活中要多對孩子進行「數量與數字的積累」教育,如和小孩一邊走,一邊說:「1步,2步,3步……」或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也可以數給孩子聽,並鼓勵孩子自己數一數:「1隻猴子,2隻猴子……」總之,讓小孩數生活裡一切能數的東西,培養孩子對數與量的理解能力,並學會數10以下的數字。同時還要注意小孩邏輯能力的培養,如讓孩子比較遠近。家長可以問小孩:「媽媽現在離電視機近還是離床近?」「你現在離爸爸遠還是離媽媽遠?」

  上一上,數一數(數數,理解數字)

  媽媽和孩子各站在樓梯的兩端,媽媽喊「開始」,兩人一起往上走,邊上邊領著孩子數:「1個台階,2個台階……」數到10的時候,可以重新開始數。這樣反覆多次,然後給出一個數字,讓小孩上相同的台階數,一般不要超過10。

  母嬰提示:所上樓梯不宜太陡,並且要注意對小孩的扶護。

  比一比,哪個近(比較遠近)

  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瞭解遠與近的概念,同時還能鍛煉孩子控制力度的能力。

  家長準備2∼3顆小球、1條粗一點的線。將線拉直放在地上,家長與孩子分別拿著一顆小球,然後看誰能將小球滾得離線最近。開始幾次,由家長告訴孩子哪個離線近,哪個離得遠。慢慢地,讓小孩判斷遊戲的結果,比較哪個小球離線最近。

  母嬰提示:小球大小、輕重要適中,以免小孩誤吞或砸傷自己。

  鏈接:撲克接龍。準備一副撲克,先讓小孩把不同的花色歸類,然後根據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起來。還可以用撲克比大小,幫助孩子熟悉數字、理解數字。

  適合年齡: 2歲半-3歲

  俗話說:「3歲小孩粘人精。」這個年齡的小孩對任何事物態度認真,凡事喜歡追根究底,「動手動腳」。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壞毛病哦。小寶貝們之所以這麼「調皮搗蛋」,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簡單的邏輯思考,可以運用自己瞭解的數目、概念及工具架構自己的小世界了。因此,大人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耐心,給小天才們更多思考的機會和動手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主動權,如從識別圖形改為畫出認識的圖形,讓孩子組合、拆分一些結構較複雜的物品,讓孩子做一些簡單小實驗等。

  誰的厚(比較厚薄)

  準備幾本薄厚不同的書。讓孩子拿一本小畫書,你拿一本更厚一點的書,同孩子比較,說:「我的書比你的書厚。」「你的書比我的書薄。」然後,鼓勵孩子尋找一本更厚的書,孩子就可以說上邊的話,其後你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類推。以後可以倒過來玩:「我的書比你的薄。」「你的書比我的厚。」

  母嬰提示:這種遊戲也可以用於比較被子、衣服等其他物品。

  冰塊到哪裡去了(因果關係,邏輯能力)

  準備一塊冰塊,先讓小孩摸一摸冰塊,感受一下冰涼,讓小孩記住冰是涼的。把冰塊放進不透明的杯子,倒進熱水,蓋上杯子。過上幾分鐘,讓小孩打開杯蓋,看看杯子裡的冰塊:是不是變小了?還是不見了?讓小孩想一想:冰塊到哪裡去了?然後,再取一塊冰塊放進透明玻璃杯,倒進熱水,讓小孩仔細觀察冰塊慢慢變小、直至消失的過程。並告訴他(她)這種現象叫「融化」,冰遇到熱水就會融化,變成水。「看一看,杯裡的水不是變多了?」

  母嬰提示:冰塊體積要稍大些,使小孩能更好地觀察清楚冰融化的過程,並感覺到杯子裡的水在增加。

  鏈接:量一量。給孩子一把尺,教小孩認識尺寸,並讓他(她)去量一些物體,如枕頭、小板凳等。也可以用尺子或一定長度的繩子來測量身高或桌子、床等物品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