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帆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請為誇獎道歉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35

朋友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 >> 她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週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 >> 進屋看到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頭金髮, 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純藍的一潭湖水,簡 >> >> >> >> 直驚為天人。 >> >> 收下朋友帶去的中國禮物,小女孩奶聲奶氣的微笑道謝,朋友經不住誇獎說:「你 > 長 >> 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當時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女兒走了後,她的臉 > 色 >> 嚴肅起來:「你傷害了我的女 兒,你要向她道歉。」 朋友大驚:「我一番好意誇獎 >> >> 她,傷害二字從何談起?」 教授搖搖頭: 「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這 >> >> 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 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沒有關係。 >> 但 >> 孩子還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是她的本領。 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 > 漂 >> 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或是醜陋的孩 子, 這就給孩子造成了誤 >> >> 解。」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 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所以, > 教 >> 授聳聳肩:「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 後來呢?我不禁問朋友。 後來,我就很 >> >> 正式的 向 教授的女兒道歉了。同時表揚她的微笑和有禮貌。 朋友說。而且從那以 >> 後,每當我看到漂亮的孩子,我都會對自己說,忍住你對他們容 貌的誇獎, 從他們 >> >> 成長的角度來說,這種事要處之淡然。 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賞的瓷器或是一片可供 > 撫 >> 摸的羽毛。 他們的心靈像很軟的透明皂, 每次不當的誇獎都會留下劃痕。 >

獨立冷靜的水瓶寶寶

2006年09月13日
公開
54

http://www.s26mama.com.tw/mybaby/horoscope_aquarius.html 獨立冷靜的水瓶寶寶 1/20-2/18 水瓶寶寶通常都聰明過人,並且也都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所以很容易從生活、環境的人、事、物上去學習。而且水瓶寶寶的邏輯觀念比一般星座的寶寶都來得強很多,因此對事物都能夠分析歸納得清清楚楚。水瓶寶寶的個性,很能讓媽媽拿捏清楚,因為他們就像瓶中水般,可以依據瓶型將自己變幻出各種不同的形體。他們可能一會兒成為團體的開心果;一會兒又自己一個人孤獨在旁,讓人搞不清楚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因為水瓶寶寶的守護星為天王星,所以從水瓶寶寶小的時候,媽媽就會發覺他們特別需要朋友。水瓶寶寶不喜歡小圈圈的朋友關係,他們喜歡和大家都是朋友。水瓶寶寶重視朋友的程度,常常是超過家庭,甚至超過情人、伴侶。所以媽媽要試著瞭解朋友對水瓶寶寶的重要性,才不會和水瓶寶寶的天性產生衝突。雖然水瓶寶寶平日給人的個性為柔和、好相處,但媽媽們要注意,水瓶寶寶一旦拗起來,很可能如暴風雨決堤般的可怕。而且過分冷靜的水瓶寶寶,會變得不講情份,一味地追求自我的需求。水瓶寶寶很需要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他們喜歡和周圍人事有牽連,但是不羈絆;和大家熟悉熱絡,但不執意和誰深交。所以媽媽們只需要給水瓶寶寶一個方向,而不需要要求他們按部就班,水瓶寶寶自會以自己的步履往前行去。水瓶寶寶的學習能力相當不錯,但是偶而會有突發異想的情況發生,此時媽媽們就要糾正水瓶寶寶脫離常軌的舉止,引導有想法的水瓶寶寶發揮其天生的創意和特點。

12星座媽媽

2006年09月12日
公開
60

12星座女生當媽媽之後的樣子(參考太陽跟水星)。 1. 牡羊座…變成社區導護媽媽。 牡羊座的女生當媽媽之後會開始非常積極參予社區活動,例如導護媽媽、社區服務…等等義務付出的工作,牡羊媽媽一定熱心參予,而且會跟大家打成一片。 2. 金牛座…像個男人有擔當且精打細算。 金牛座的女生年輕的時候還會有少女的意識,例如寵愛自己亂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手軟,可是在當了媽之後,她就變成買小孩的東西不手軟,而且會開始考慮到小孩未來的一個規劃,當媽之前是個嬌嬌女,但是當了媽之後沒有什麼事情嚇的了她。 3. 雙子座…神經質兼提心吊膽。 雙子座的女生在少女時期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在她當了媽媽之後,只要小孩一離開她的視線外,她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因此很多雙子座當了媽媽之後就吃不飽睡不好,整天提心吊膽,隨時準備護衛自己的小孩。 4. 巨蟹座…散發幸福光彩。 巨蟹座的女生當了媽媽之後往往會變的更美,全身上下散發出母性的光輝,神態讓人感覺非常慈祥,讓人很清楚的感覺她幸福洋溢的風采。 5. 獅子座…不顧形象的大家長。 獅子座的女生少女時期最重視形象了,可是當了媽媽之後她就不在意自己外在的模樣,形象美不美已經無關要緊了,保護自己的家庭才是她最看重的。 6. 女座…變成無敵鐵金剛。 處女座的女生本性就有堅毅的一面,當了媽媽之後就更能把方面的潛能發揮出來,以前的執著、瑣碎、潔癖…等等,在當了媽媽之後,為了保護小孩,再髒的東西她都願意碰,再惡劣的環境她都願意呆,什麼苦都能吃。 7. 天秤座…越來越瑣碎嘮叨。 天秤座的女生在當媽媽之前給人家的感覺是優雅大方的,可是當了媽媽之後,就會越來越像歐巴桑,一天到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整天唸個不停,越來越嘮叨。 8. 天蠍座…變的溫柔更像女人。 天蠍座的女生給人家的感覺就是女強人,可是在當了媽媽之後她的女性特質顯現,比之前更具女人味,她的萬種柔情都在孩子面前散發出來。 9. 射手座…變成嚴厲老師。 射手座的女生在當媽媽之前個性大而化之,可是在當媽媽之後就會開始嚴厲起來,為了讓小孩有個好的開始,她會對小孩要求很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成為一個嚴格的老師。 10. 魔羯座…沒有太大改變。 魔羯座的女生凡事自己規劃,結婚生子也都在她的計劃之中,因此她的生活節奏跟有小孩之前沒有太大差別。 11. 水瓶座…本來不愛小孩變的很愛。 水瓶座喜歡跟人家有距離,對於小孩一向是敬而遠之,因為她覺得小孩是很難控制預期的,可是當了媽媽之後,水瓶女完全放下自己的心防向小孩臣服,爆發的母愛連她自己都無法預期。 12. 雙魚座…還像少女完全不像媽。 雙魚座的女生很善於經營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之後,雖然她會很疼愛照顧小孩,可是會盡量把自己打扮的像是還沒有結婚的少女一樣,她最喜歡聽的一句話就是:「妳一點都不像是當了媽媽的人!」。

我們應該放手訓練一下小孩了

2006年09月10日
公開
51

我們應該放手訓練一下小孩了 每次回國,我都會為女兒買幾件衣服。 但是最近這次,我經過童裝店時,想了又想,沒買。 到家,女兒找我要新衣服。我手一攤,對她說;「老爸沒買,因為不知道妳會喜歡什麼衣服。妳已經六歲,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如改天,我帶妳去服裝店,由妳自己挑!」 ◎不對也是對!? 隔日,我就帶她去買了衣服。她先不敢挑,非要我幫忙,經過再三鼓勵,才終於下手。 她居然挑了幾件我平常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衣服。 問題是,她自己挑的,她特別愛穿,穿在身上怎麼看都不對,卻也怎樣看都對。 我發覺, 真正的「創意」和「突破」,往往是這樣來的。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比上一代強,就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讓他們作主。 ◎你的風格在哪裡? 記得我以前在美國大學的國畫班上,有個美術系的學生, 起初上課非常認真,一板一眼照我規定的去做。 但是當他學會了國畫的基本筆法,就不再臨摹,而東一筆、西一筆地亂塗。 我當時很為他惋惜, 覺得他如果照傳統方法苦練,一定能成很好的國畫家。 幾年之後,我接到他畫展的請帖,走進會場,才發覺自己錯了。 他對了!因為他把中國畫的技巧,融入了他的繪畫當中。 那確實不再是國畫,卻是「他」的畫! 就藝術創作而言,什麼能比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更重要呢? ◎你的感覺在哪裡? 從那天開始,我常想: 中國式的教育,在嚴格的管束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覺? 尤其是今天,孩子都少,都寵得像寶。 「你該喝水了!免得流汗太多,上火。」 「你該吃水果了,免得便秘!」 「你該吃這個菜,少吃那個菜,因為這菜比較營養!」 「你該脫一件衣服了!天熱了!」 「你應該換蓋厚被了,天涼了!」 「你該念書了,是不是後天要考試?」 想想看!有多少父母不是這樣叮囑孩子?問題是,孩子也是人,他難道不知冷、不知餓?不曉得穿衣、吃飯? 十幾年這樣「伺候」下來,那天生的本能,只怕反而變得遲鈍了! 我們一方面用無微不至、不必孩子操心的方法去帶他, 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成為獨立思考、有為有守的人。 這樣的教育,能成功嗎? ◎你敢跟他談戀愛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這樣帶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作主」的能力; 遇到問題,他不自己面對、解決,卻退到父母的身後,等「大人」幫忙。 連上大學,都可以看到許多「大孩子」,在比他矮一個頭的老媽的帶領下註冊。 跟這樣的「男生」或「女生」談戀愛,你能放心嗎? 你能確定他說出的話,代表他自己,他作的「允諾」必然會實現嗎? 基於這個原因,我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製造機會,要他作主。 他要買電腦,我教他自己看資料、打電話,討價還價。 碰到問題,我要他自己打免費諮詢專線,一項項跟人討論。 有時候,他來問我,我甚至故意裝傻:「對不起!老爸不懂!你自己看著辦,自己決定吧!」 我也早早為他開了信用卡和銀行戶頭,存了一筆不算少的錢進去,然後對他說: 「如果我發現你亂花,以後就別指望我給你更多錢。 相反的,如果我發現你很懂理財,則可能以後把大筆的錢交給你管!」 我發現,他愈獲得尊重,愈會自重。尤其要緊的,是他學會了自負盈虧,也學會了負責。 ◎你的頭在哪裡? 當我念研究所時,有位教授說得好,「研究所教你作學問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 我覺得這何必等研究所?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已經應該教他。至少我們可以教他怎麼思考,而不直接幫他作答。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獨立的個人,憑什麼要求人人的答案一樣呢? 只要他思考的方法正確,看法不偏激,又經過他自己的反覆辯證,就應該被尊重。 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就算他錯了,失敗了! 也是他自己的失敗,必須由他自己汲取教訓。 他有他的世界,要面對他的戰鬥,再強的父母,也不可能保護子女一輩子啊! 你愈希望他禁得起打擊,愈要教他早早用自己的腳去站立。 一直到今天,我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我還常對他說那句老話: 「這是你的事,老爸不懂。我也有我要忙的,你的頭在哪裡?還是你自己決定吧 ... 」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06年09月01日
公開
49

Subject: Fw: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于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 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 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發燒的應變守則

2006年09月01日
公開
52

發燒的應變守則 (丁綺文醫師)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乳牙的保健

2006年08月25日
公開
37

「七坐、八爬、九發牙」,當媽咪發現寶寶的牙齦開始冒出小小的、硬硬的白色小牙苞,表示寶寶開始「發牙」了!長牙階段是口腔保健的重要時期,父母的關注與保健,能為寶寶的牙齒奠定健康的基礎。 寶寶長牙了 每個寶寶長牙時間、順序不定 多數的寶寶在六、七個月大會開始萌牙,通常先長出下排及上排的 4 顆乳門,然後是上、下後面第一乳臼齒,再來是乳犬齒,最後長出第二乳臼齒,一般在三歲前,20 顆乳牙就會全部「萌牙」完畢了! 雖然長牙的時間和順序有一個大約的平均值,然而並不是每個寶寶狀況都一樣: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胎生齒),有的十二個月大才冒出牙齒;而有些則先長出乳犬齒而不是下門牙。 其實長牙就像生長發育一樣,有快有慢,不一定按照平均值,若超過一歲半還未萌牙,可以先至牙醫診所照張 X 光片,確認是否有牙胚存在。 寶寶長牙時的反應 當媽咪發現寶寶怎麼一直流口水,而且喜歡咬人或咬玩具,脾氣變得暴躁,愛哭鬧,可以先觀察寶寶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或是牙齦已經開始冒出小牙苞了?寶寶長牙時,牙齦處會癢癢的,所以會去咬東西讓自己舒服些,而且也會因為疼痛,變得情緒不好,只能以哭鬧來表示長牙時的不適。 簡易舒緩寶寶長牙的不適 寶寶長牙會有不舒服甚至疼痛的感覺,這時媽咪可以這樣做:   ★ 用手指輕輕按摩寶寶的牙床,讓他感覺舒服一些。   ★ 準備固齒器讓寶寶咬。   ★ 可吃些涼涼軟軟的食物,如水果泥、優格等。   ★ 做好口腔清潔,減少牙齦發炎的機會。   ★ 適時地給寶寶呵護與關懷,緩和寶寶不舒服的情緒。 給孩子一口健康的牙 乳牙的功能 當寶寶開始長出乳牙之後,他所能吃的食物也越來越廣,從流質到固體,寶寶開始會咀嚼、吞嚥食物;而且隨著牙齒越來越齊全,頷骨的生長發育也越健全,對於發音、說話也有幫助。但是若沒有健全的乳牙,就沒有辦法完全咀嚼食物,口腔消化功能相對不佳、容易牙痛,最嚴重的還會影響日後恆齒的生長。 如何維持口腔清潔 寶寶牙齒尚未長出前,就要做好口腔的清潔工作。每當寶寶喝完奶,媽咪可先用紗布或棉花棒以開水沾濕後,輕拭寶寶的舌頭與牙齦;當寶寶長出牙齒後,也要用紗布或棉花棒沾濕擦拭牙面,最好每次餵食後都要清潔,保持口腔乾淨減少牙齦發炎的現象。待寶寶兩歲左右,長出乳臼齒後,可改用細小柔軟的幼兒牙刷刷牙。 而每當寶寶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後,可先讓寶寶喝些開水漱漱口,且避免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並少吃甜食。寶寶的口腔清潔,需要由父母做好第一線的把關喔! 乳牙的健康檢查 有人認為乳牙反正會換,蛀了也無所謂?乳牙如果不健康,不但會影響牙齒的功能,也會影響日後恆齒的生長。父母除了幫忙清潔寶寶的口腔之外,還要幫寶寶的小乳牙做好健康檢查:   1. 當寶寶長牙時,可先去看牙醫,主要是要讓媽咪知道如何幫寶寶作好口腔清潔。   2. 乳牙長齊後,應每半年做一次牙齒健康檢查及局部塗氟,並配合每天徹底清潔牙齒,就能達     到不錯的防蛀效果。 叮嚀 寶寶不配合潔牙是最令媽咪頭痛的問題,建議媽咪在幫寶寶潔牙時,可以哼哼歌、跟寶寶說話,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持續一段時間後,寶寶就會適應潔牙的感覺了。牙齒保健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請媽咪要加油喔!

三歲前 領袖氣質培養關鍵期

2006年08月21日
公開
53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採訪�林潔欣 諮詢�心理諮商顧問、腦神經訓練師 王秀園 參考資料�兒童心理魔法書(童心房出版) 所謂領袖氣質,可以說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能夠帶領大家的人,一定不是需要依賴別人指令動作的人,所以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且也願意接受他人想法很重要。此外,家長必須給孩子成長空間,不要什麼事都幫他決定,如此他才會成為自己,而不是你的縮影。 領袖的特質 心理諮商顧問、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表示,人是群居的動物,所有的問題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而人際問題的解決,卻無法完全脫離EQ,解決之道,更必須依賴長期有系統化的培育EQ,才能適時紓解自己的情緒,在最完美的情況下,面對人與人間的衝突與摩擦。而一位好的領袖,更需具備高EQ的條件,因為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他人,這時溝通技巧就顯得重要,他提出幾點優秀的領袖所必備的特質: 1. 穩定的情緒─雖然有溫和的個性,但卻不是沒有原則的爛好人,必須堅持自己方向。 2. 有自省能力─時時自省,看自己有哪些需要修正的地方。 3. 知己知彼─不但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他人,這樣才能用人惟才。 4. 有統籌能力─除了情緒管理得好之外,事情也處理的井井有條,不時常慌張混亂。 5. 交友廣泛─社交能力好,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時,都能找出對方的優點。 6. 願意傾聽─與朋友在一起時,不是一味的只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願意傾聽別人說話,別人有心事也願意跟他討論,聽聽他的意見。 雖然有以上的人格特質,不一定都能成為領袖,但至少人際關係良好,在同儕團體中會是受歡迎的人。 領袖培養從小做起 王秀園說,領袖的人格特質其實可以從小培養,因為0∼3歲為孩子的情感發展關鍵期,而之後的未來十年,才是知識成長的黃金時期,所以奉勸大人,不要在這時只想著讓孩子學英文、智能開發,錯過了學習溝通及觀察別人的最佳時期。以下為領袖培養的訣竅: 1. 父母要適時給予關愛。 2. 時常和孩子說話。 3. 要適時的放手。 4. 多傾聽孩子說話。 5. 養成講道理的習慣。 如果父母能用以上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到孩子上幼稚園時,其他的小朋友自然而然的會喜歡他,有困難也會找他幫忙,或者覺得跟他在一起很開心,自然朋友就很多,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跟哪些朋友在一起,就算不成為領袖人物,也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BOX:多多觀察別人的優點喔! 王秀園提醒家長,希望孩子在同儕團體中成為一個領導人物,最重要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必須要有了解自己及了解他人的特質,了解自己可以隨時修正缺失,了解他人就能用人惟才。她舉美國前總統雷根的例子來說,雖然他不是學識最好、政策最完善的總統,但他卻是最會用人的一任總統,由於了解他人,因此知道每個人適合擺在什麼位置,擺對了位置,自然能做到最大的發揮,這全歸功於他知道每個人的優缺點在哪,因此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觀察別人的能力。

避免給寶寶使用酵素洗澡

2006年08月21日
公開
54

當有別的媽媽跟你建議「我覺得洗酵素很好ㄟ,而且洗起來滑滑的,還香香的…」於是你也開始替小寶寶洗得很開心,每次倒下一小匙,水就變得綠綠的,加上寶寶滑嫩的肌膚觸感,讓許多年輕媽媽渾然不覺,酵素背後可能帶來的肌膚危害… 一位皮膚科醫師說,5年前,妹妹的兩個小孩約6個月大時,臉、四肢開始出現紅疹、易癢,她開始懷疑是酵素所造成,因為她說,家族裡均無異位性皮膚炎,可是兩個姪子當時皆罹患異位皮膚炎。 後來門診中詢問,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約5成皆使用酵素洗澡。 許多年輕媽媽愛用酵素,皮膚科醫師說,也許現在的年輕媽媽較有主見,也捨得花錢,似乎酵素就像是個高科技的時髦代名詞,週遭的媽媽們道相報,往往就容易陷入人云亦云、趕時興的情境中。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戴仰霞說,1/5的小孩會有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通常3成3左右於滿月後、5成約於1歲後發作,這種體質性濕疹,好發於頭部、軀幹四肢及關節外側。 她說,新生兒剛生下來身上還擁有媽媽體內荷爾蒙的保護膜,其實並不需要過度清潔,用清水洗就可以了。 學理上來說,酵素結構為易過敏的蛋白質成分,而具有分解蛋白質的功能,就會分解正常皮膚上的保護膜,同時可能將好與壞的蛋白質通通洗掉…皮膚科醫師說,許多過敏寶寶往往在6個月之後就表現出來了。 至於該如何選擇給寶寶的洗澡用品?皮膚科醫師建議,新生兒其實用清水就好了,若是要用肥皂,重點部位清洗即可,最好選擇不含皂類,或者是註明異位性皮膚炎專用,也就是要避開高鹼性的成分,以免清潔力過強,使細胞膜受損。 此外,有異位性家族史的過敏兒,舉凡沐浴乳中若是添加牛奶蛋白、燕麥蛋白等成分,皆應避免;若是有洗起來香香的肥皂,皮膚科醫師也不建議,除了可能增加皮膚刺激性,也可能造成日後易對香精過敏。 --------------------------------------------------------------------------------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2006年08月17日
公開
43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本文轉載自《社會團體工作與親職教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日本田中教育研究所教育相談部的品川孝子在《親子關係》一書中,對父母親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有所論述。他將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整理為一般性的知識,把父母的教育態度分為七類:拒絕型、溺愛型、過度保護型、嚴格型(權威型)、期待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等,有時有的父母會單獨表現一類態度,但有時亦會同時表現二、三種態度。本文將再加上筆者整合的通融型,逐一說明這八類態度,並描述孩子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態度下會有何種行為產生。 一、拒絕型: 『父母的態度』   拒絕型的父母較常表現的態度有忽視、丟棄、否定、處罰及虐待、威脅恐嚇、屈辱等。 *忽  視   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當父母採忽視的態度時,最容易動搖孩子的安全感。忽視的態度亦有輕重之分。 ◎「輕」:   係指父母通常聽不到孩子所說的話,不關心孩子四肢及衣著的髒污,對孩子感興趣的事則興趣缺缺、漠不關心。 ●「重」:   則是置孩子隻身於陌生處等待父母,將孩子單獨留在髒亂的家中,不顧其飲食而在外流連忘返,出外應酬時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不論忽視的程度是輕是重,皆易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定。會讓孩子不易養成飲食、排泄、睡眠、清潔、穿脫衣服等基本習慣,不易與朋友協調,而且也較不易學習社會性習慣。 *丟  棄   對孩子而言,與父母分開是一件痛苦之事,但成人卻不太明瞭,而孩子又無法(或不易)向父母傳達此等感受。常見到只想依偎在父母身邊,而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的孩子,或是父母若不留在幼稚園陪讀就不上學的情形,這是表示孩子對分離會感到痛苦。丟棄又可分為「行動上」實質的丟棄,以及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時以「處罰式或口頭上」予以丟棄這兩種對待方式。 *實質的丟棄   將孩子趕出家門、廿四小時托嬰、未達適合離家年齡便將孩子寄宿他人住處或學校。表面上父母是關心孩子,但在孩子實際的感受中,認為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方便與否。 *處罰性的丟棄   將孩子關在廁所、門外、陽台等處,不時在口頭上表示要丟棄孩子,如:不乖就丟掉你、不乖我就不回來、或我討厭跟不乖的小孩在一起等。這裡並不意否定讓孩子獨處能建立其自主性的觀念,而是鼓勵父母若在日常生活中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必然能獨立。

是愛?還是礙?

2006年08月15日
公開
57

是愛?還是礙? 父母若真愛孩子,應該給他一個可以面對人生大風大浪考驗的生命態度; 握在手中的線放得愈長,孩子遨遊天際的空間就會愈大。 麗蓉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一心照顧三個成長中的孩子;孩子也很爭氣,成績都相當優秀,尤其就讀國三的大女兒,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全班第一。但這樣的光彩,最近蒙上了一層令麗蓉十分憂心的陰影。 一個下午,是該到補習班接大女兒回家的時間,麗蓉因臨時有事而耽擱了近二十分鐘,只見女兒臭著一張臉,沒好氣地對媽媽說:「我還以為妳發生車禍呢!」這句刻薄的話,深深刺傷了麗蓉的心。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問題,麗蓉不知如何處理,到處詢問好友:「如果是你,會怎麼做?」而她又如何面對女兒呢?她選擇冷戰,一個星期不和女兒說話。 每個月有一個星期的早上,我會到孩子已畢業的小學當導護媽媽,幫忙維持校門口的行車秩序;也藉這段時間,近距離感受親子間的互動情形。我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孩子會自行走路上學了,大都由父母或爺爺奶奶載送,即使離家只有五分鐘路程,父母也捨不得讓孩子走路。有些孩子到校門口,下車後便直挺挺站著,由父母為他取下安全帽、口罩或外套,再把書包掛到孩子身上,孩子幾乎不必動手,這一貫作業便由父母全自動完成。 有一次,一個三年級的男生下車後,發現便當盒沒帶,竟大聲地對媽媽吼著:「每次都是妳沒準備好,害我忘了帶!」媽媽只笑笑 地對他說:「你先進教室,我回家幫你拿。」孩子一轉身便走進教室。 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們到底帶給孩子怎樣的教育,竟將他們善良、純真的本性磨滅殆盡?我們一味地溺愛孩子,來滿足自己身為父母的需求,以為這樣對孩子就是好的;當有一天,孩子投入社會競爭的漩渦裏,將何以立足呢?為什麼現代年輕人的抗壓性如此薄弱?不是父母太多盲目的愛造成的嗎?只一 味要求孩子成績出類拔萃,全不管人格的養成,難怪現代父母老是怨嘆「養兒難以防老」了。 有位高三的孩子,父母因病雙亡,只和讀大學的姊姊相依為命。平常姊弟倆都住校,每逢假日回到家,就得面對一屋子的孤寂。他告訴我:「有時想念父母,就會跑進他們生前的房間,回憶父母在世時的身影,感受爸媽留下的愛。」他沉痛地 說:「有時看到同學對父母親那種不耐煩的態度,動不動就大小聲的和父母親說話,就替他們覺得難過。人為什麼總要等到失去了,才會珍惜曾經擁有的呢? 」父母若真愛孩子,應該給他一個可以面對未來人生大風大浪考驗的生命態度;握在手中的線放得愈長,孩子遨遊天際的空間就會愈大,不是嗎?

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2006年08月14日
公開
70

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 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 難…… 文╱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 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 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 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 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 ○○○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 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 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 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 況。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 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 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 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 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 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 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 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 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 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 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 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 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 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 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 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 「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 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 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 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 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 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 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 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 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 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 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 小。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 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 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 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 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 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 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 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 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 隻手吧!

讓寶寶睡出漂亮頭型

2006年08月13日
公開
59

安全第一 美觀其次 在照顧嬰兒睡覺時,安全是首要重點,其次才是如何兼顧嬰兒頭型、臉型的美觀。提醒媽媽,讓嬰兒睡出漂亮頭型所要掌握的重點有: 1.時間:出生後三個月決定頭型,六個月內可矯正。 2.變化:孩子頭型要漂亮,媽媽就要辛苦、勤勞。每隔幾個小時就要幫嬰兒變換姿勢,側睡、趴睡時要幫寶寶的臉換邊,才不會睡出歪臉蛋。 3.安全:不管是那一種睡姿,都要保持床上平整、沒有雜物。寶寶趴睡時,雙手要露出,不可以離開大人視線範圍內,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是確保嬰兒安全的最佳方法。 4.健康:不同狀況下的嬰兒有不同的禁忌。像是寶寶生病時,最好不要讓他趴睡或側睡;但是當嬰兒喝完奶之後,讓他右側睡可以幫助消化、讓嬰兒感覺舒服,這時仰睡反而容易吐奶。視不同狀況給予嬰兒不同的照顧,是較好的選擇。 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廖郁芳指出,嬰兒出生後前三個月頭型是可以改變的,如果覺得寶寶頭型不太對稱,或是形狀有異,父母親要探討原因為何,再對症治療,一般可能的原因分為兩大類: (一)可能是頭顱骨縫癒合過早,嚴重者必須就醫開刀。 (二)是姿勢變形,其中又細分為四種原因: 1.胎兒頭部在自然生產時受到產道壓迫,產生產瘤,這種狀況通常幾天之後就會消失。 2.頭歪向一邊,脖子無法自由轉動,脖子有硬塊或筋較緊,形成斜頸症;這種狀況要接受專業復健,嚴重時要開刀。 3.神經系統發育差,這種狀況通常早產兒較常發生。 4.長期睡在同一側所造成;這個原因所造成的變形,在嬰兒出生六個月內可透過睡姿加以矯正。 睡姿對牙齒的影響 睡姿除了會影響頭型之外,對牙齒的咬合也會有所影響。廖醫師指出,趴睡會讓嬰兒頭型較長窄,形成所謂的高額頭,上顎牙床的牙弓會比較窄,易造成牙齒空間不夠,長得比較擠。至於仰睡雖會造成頭型短扁,但較不會有牙齒空間不夠、長得擠的問題發生;至於仰睡會不會造成戽斗?廖醫師表示,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沒有這方面的科學證據可以證實。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6年08月10日
公開
56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媽媽溫柔的呼喚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

2006年08月10日
公開
49

啟發0歲幼兒的智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摘錄自《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志村洋子◎著世茂出版社出版 別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超乎大人的想像,能敏感地察覺到媽媽說話時的態度;因此,當媽媽以舒暢的心情、緩慢的語調和愉快的表情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並讓日後的身心成長與人格發展良好。媽媽對還不能言語的寶寶說話這件事情,稱為「媽媽的呼喚」(Motherese),是美國的語言學者在1970年代所極力提倡的。 在離開寶寶前呼喚他一聲,他就會安心 寶寶還很小時,不管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只要肚子餓、尿布濕了,他就會哭個不停;但五、六個月大時,只要看不到媽媽,他也會哭泣。這種現象表示寶寶已經認得自己的媽媽。對媽媽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不過話又說回來,媽媽稍微離開就會哭泣,實在讓人傷腦筋。 正因為如此,媽媽在準備離開寶寶以前,最好告訴他離開的理由,例如「媽媽要去洗手間,你不要哭哦!」「或是「媽媽要去洗澡,你要乖乖的哦!」經妳一說,寶寶似乎聽懂妳的意思,就比較不會大吵大鬧。當你從洗手間或是浴室走出來時,不妨對寶寶說:「你看!媽媽不是很快就出來了嗎?」這樣一來,寶寶就會在頭腦裡把媽媽離開的事情以及媽媽說的話連在一起,以後他小小的心靈就會逐漸明白──「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了。」當他暫時看不到媽媽也不會感到害怕。 吭聲不響離開寶寶身邊,會使寶寶心生恐懼不安 當寶寶長到將近七、八個月大時,連媽媽以外的人也認得出來。以致看到了鄰居的伯伯、伯母等人都會怕生,而且他也開始懂得認識房子了,一旦進入他人的房子就會哭泣。到了這個階段,媽媽在離開寶寶之前最好是先「報告」去處,不宜從寶寶面前突然消失,那些媽媽總是默默地離開的嬰孩,即使到了三歲進入幼稚園時,仍然不肯離開媽媽。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想著──「媽媽,會不會拋棄我呢?」「媽媽一走,可能就不會回來啦!」以致於感到非常不安。寶寶無論何時何地都希望──保護者不要虐待他,不要認為他是一種累贅,千萬別拋棄他,並且能夠時時保護他。 把寶寶交給保姆時,給他安心的呼喚及擁抱 女性婚後仍然工作已經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有相當多的媽媽在上班前會把寶寶交給托兒所,但是在把寶寶交給托兒所的那一瞬間,有些媽媽對寶寶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感情,久久不忍離去;也有一些媽媽非常的乾脆俐落,把寶寶交給保姆後,頭也不回的就趕著去上班。 對寶寶來說,這是處於跟最信賴的人以及最喜歡的人分離的狀態,所以把寶寶交給保姆時,媽媽的呼喚及一個寵愛的擁抱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每天早上跟寶寶擁抱,他就會產生一種被媽媽疼愛的感覺,能夠從容的跟媽媽道別,並且感到某種程度的安心。 早晨對寶寶打招呼將成為最好的教養 時常可聽到小學生及國中生的媽媽如此感嘆:「我的孩子不懂得跟別人打招呼…」凡是這種家庭的父母,在家中本來就極少跟對方打招呼,孩子最會學習父母,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彼此打招呼的話,就是家長不叮嚀,孩子也會跟別人打招呼。 在早晨醒來時,不妨和顏悅色的對寶寶說一聲:「早安」如果你認為寶寶還小,跟他說什麼它都不會懂的話,那就錯了。對寶寶來說,早晨是他感到最為愉快的時段,即使你再忙碌張羅著家事,也要盡量克制自己慌亂的情緒,以優閒而柔和的聲調對他說話,媽媽的溫言婉語,最能讓寶寶喜悅,並促進頭腦迅速發達呢。 教寶寶說話時,也要讓他模仿動作 三個月大的寶寶,即使媽媽說:「向爸爸揮手說再見!」寶寶也不會模仿。不過到了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發出各種聲音,對任何東西也會感到好奇,你必須巧妙的抓住這個機會,在對寶寶說話時最好也加上動作,例如對老公說「再見」時,如果也同時揮手的話,寶寶也會學你揮手,假如寶寶還無法做到,妳不妨把他的小手舉起來揮一揮,只要做到這種地步他就會記牢。 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坐公車時,寶寶會對著隔壁的乘客微笑,碰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寶寶很可愛,往往會對寶寶說:「你要跟媽媽到哪裡啊?」但是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擺出那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的冷漠眼神,讓人感到非常掃興。因為妳的寶寶太可愛,所以別人才會想跟他說話,因此媽媽不妨代替寶寶回答說:「我們去買東西啊!叔叔再見。」寶寶就會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溫情,以及彼此的關心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媽媽採取那種「別理睬別人」的態度,將等於自己斷了寶寶學習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以更廣闊的心胸去面對這個世界,以作為寶寶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