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幼稚園非念不可?

2009年04月01日
公開
67

作者:林佩蓉 幼稚園非念不可嗎?孩子幾歲念幼稚園較適當?幼教專家認為,學校永遠無法取代親職,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上幼稚園主要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而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向下開的櫻花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28

【2009/03/19 】聯合報╱王文華 它長在樹枝上,並不是努力向上猛開。而是低下頭,慢慢對地面綻放…… 滿級分的福與禍 2月19日,大學學測成績公布。2月20日,陽明山花季開始。這兩件事,其實有密切關係。 今年學測共有十四萬名考生,109人得到滿分。放榜隔天,媒體自然大幅報導了這109人:讀書方法、未來志向,甚至拿他們漂亮的外表做文章。 每一次大考,都會看到這些報導。看到後當然為滿分同學高興,但同時也為他們擔心。 擔心什麼呢?我很幸運,會考試,上過第一志願。我擔心,是因為我知道這些第一志願的學生,後來怎麼了。 當你考上狀元時,大家爭相報導。 二十年後,當你憂鬱、破產、入獄,甚至自殺時,很少人會關心,更少人會把你跟當年那個狀元聯想在一起。 但我認識這些二十年後的狀元,其實你也認識。 滿級分,滿級壓力 古代的科舉,現代的學測,讓台灣孩子永遠活在競爭中。考上狀元,有些是天資聰穎,有些是對自己苦苦相逼。不管是哪種,滿分的孩子在得滿分之前,有極大的期望。得滿分之後,有更大的負擔。他們必須帶著這些心理包袱成長,繼續優秀下去。 但沒有人教過他們:考試的滿分,跟學習的滿分、工作的滿分、人生的滿分,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它們需要不同的條件、心態,和能力。 比如說: 考試滿分,需要博聞強記、勤做考古題, 但學習滿分,需要熱情好奇、探索新事物。 考試滿分,只要顧好自己,或打敗別人, 但工作滿分,需要團隊合作、互相幫襯。 考試滿分,要快速精準、小心翼翼。 而人生滿分,需要悠然自得、大膽前進。 或是說,考試有滿分,但人生沒有滿分。 學測有排名,但幸福沒有排名。 你有權有勢,幫你打掃的阿姨沒沒無聞,你們倆誰幸福?我常聽到富翁憂鬱,很少聽到阿姨失眠。 菁英的迷思 因為學校沒教滿級分不代表一切,而爸媽覺得會考試的兒女一定十項全能,於是期望永無止盡,孩子們永遠無法休養生息。 我有四位建中的同學,畢業後二十年內都自殺了。 他們當年都是明星學生,如今卻是社會版的一條新聞。為什麼? 這還只是我認識的人。我不認識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任何社會的成功,都要靠菁英。但台灣對「菁英」的定義特別狹窄,對「菁英」的價值特別迷信。我們是最現代的華人社會,但骨子裡仍擺脫不了最古老的封建思想。 我們對「菁英」的定義,就是名校和名公司。我們對「菁英」的迷信,就是只要某人是名校和名公司,他就可以做好任何事。 但事實呢?的確有菁英改變了世界,如哈佛大學的歐巴馬。但也有「菁英」,如耶魯大學的布希,用假證據欺騙民眾,一心孤行打伊拉克。 我沒看過布希,但在史丹佛商學研究所中,我看過同學把老師指定的書籍從圖書館偷走,讓其他人無法準備。 他們當年考上名校的優異到哪去了? 進入社會後,品德和成績更不成正比。搞出金融海嘯的華爾街,用的人都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結果這些人既沒品德,也沒能力,比較擅長的,是貪婪和投機。 本世紀最大的金融騙子馬多夫(Bernard Madoff),曾是納斯達克交易所的主席,並且是為人敬重的慈善家。沒想到他的人脈和慈善,都用來編織騙局。被他騙的投資人也都是菁英。一流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被馬多夫騙了近十億美金。 台灣的例子更多,電視天天在報,不必我說了。 每當看到菁英墮落的新聞,我總是在想:如果這些人不曾是菁英,如果學校、公司、政府、社會從不曾給這些人屬於菁英的權力和待遇,他們墮落的機率會變高,還是減少? 我不知道統計學的答案,但知道他們墮落的原因之一是傲慢: 因為我是菁英,你們都是死老百姓, 所以我是對的,你們都要聽我的。 所以我可以偷走指定的書, 我可以打伊拉克, 我可以賣次級房貸, 我可以假造財務報表。 你們是老百姓,不會了解我的苦心孤詣 你們現在罵我沒關係,歷史有一天會還我公道。 我猜,很多狀元、老闆、領導人,不管有沒有犯法,都曾這麼想過。嘿,別說他們,連我都曾經這麼想。 這就讓我想起:陽明山的花季。 向下開的櫻花 2月20日,陽明山花季開始。陽明公園裡的櫻花,擠得像公園外的交通。台灣的櫻花並不像日本,一整片燃燒過去。 台灣的櫻花是在一片綠樹間,偶爾開出一兩株。 所以那一兩株,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遊客搶著在稀有的紅花前拍照,就像媒體搶著去採訪滿級分的同學。 人潮好不容易散去,輪到我看時,我注意到一個,與滿級分同學息息相關的現象,那就是:美麗的櫻花,是向下開的。 也就是說,它長在樹枝上,並不是努力向上猛開。 而是低下頭,慢慢對地面綻放。 這就是我對今年滿級分同學的祝福。 由於台灣對「菁英」定義狹窄、迷信太強,每一位成績好的同學,都必須「向上猛開」。每一位考得不好的同學,就遭到全盤否定。 天知道滿級分的同學未必真喜歡念書,而考不好的同學中也許有下一個王建民。 但不管是不是「菁英」,櫻花都教我們要謙遜。 你可以發光發亮,但不用趾高氣昂。 你可以鶴立雞群,但低著頭,別人還是會不顧塞車來看你。 你不會永遠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要聽你的。 三個臭皮匠,思慮絕對會比你周密。 當你犯了錯,法律和歷史會以同樣的標準來判斷你。 你不用自我膨脹,也不要自怨自憐。 放輕鬆、慢慢走。 今天過後,媒體不會再盯著你。你可以慢慢呼吸、緩緩綻放。 記得你是櫻花,此時美極,但不久後也會凋零。 第一名、滿級分這些絕對的字眼,只在求學時有意義。 進入社會,有了家庭,很少人還在乎這些東西。 因為我們都慢慢了解:人生的考題很難,沒有人能每一科都高分。 到頭來,能在花季時上陽明山,塞車時旁邊有個伴,就算滿分。 當年滿分的同學正要步入更年期,今年滿分的同學正要變成新鮮人。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考試和人生都沒得過滿分。但我會比大多數人早起,趁交通管制之前,上山看今年的花季。 然後在回家的路上,低下頭,迎接人生下一個考題。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45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 尼特族」( NEET ),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 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 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 trial and error),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 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 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在親友面前抬不起 頭來。 四、憤怒: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呆坐沙發哭一場。」 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 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 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 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 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 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 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 )可以解釋其中關鍵: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見圖)。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 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有三個選項: 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 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 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 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 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 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 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 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 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 Robert Epstein ),在二○○ 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 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 )建議父母:「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 他強調,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 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挫折不能無止境 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 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 ,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黃世琤表示,「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 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 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 MBA 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 …… ,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 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 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