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為何「蒙特梭利教學法」那麼吸引人?【1-3】

2007年11月06日
為何「蒙特梭利教學法」那麼吸引人?【1】
用心、認真的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做最正確的選擇!
【尊重孩子,以孩子為中心】
「尊重孩子」是指:「認同」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在跟孩子講話時,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孩子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羞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孩子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提供孩子需要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孩子為中心」。
【給予孩子自由的選擇權】
很多人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為何「蒙特梭利教學法」那麼吸引人?【2】

人的一生在比「誰做錯的少」,誰就離「成功」愈近!
【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一歲半至六歲混合教學。
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三、四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協助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
有一個小女生的個案,她二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一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四歲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是班上的中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二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分齡的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因材施教,尊重個別差異】
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當孩子做他能力不及的事情,會很吃力、沒有成就感,也造成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更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相反的,若老是讓他做已經會的「工作(學習)」,他會覺得沒有新鮮感、沒有挑戰,覺得很無聊,那些我都會了,造就孩子「學習不專心」的態度及習慣。
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其實很多愛搗蛋的孩子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
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而規劃設計,讓孩子都能在「有自信心、有成就感」中逐步學會。


為何「蒙特梭利教學法」那麼吸引人?【3】

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及習慣的養成」!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兩、三歲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
所以,在蒙特梭利學校常常聽到孩子說:「數學好簡單喔!」絕對不是吹牛的,若從幼幼班(約2歲)的年紀進入蒙特梭利學校,一般到大班(約7歲)都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地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