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讓孩子乖乖用餐、健康飲食

2008年01月08日
爸爸媽媽都希望家中的小寶貝,用餐時表現得像小紳士、小淑女,但是寶貝們並不是馬上就會拿起湯匙、乖乖吃飯,總得經過一番你跑我追、滿臉食物的適應期,其實用餐的學習不限於餐桌上,用對方法將讓寶貝的學習更豐富有趣。

寶寶小手的發展過程

還記得寶寶剛出生時,小手都握得緊緊的,抓到東西就會緊握在掌心,不知道怎麼放鬆,等寶寶到了四、五個月大時,才逐漸學會控制手部肌肉,可以握手、又放開。寶寶又更大一點,約六、七個月時,配合視覺的發展,眼睛看到東西之後,手才會抓得到,還會自己把手放到嘴巴裡。

關於寶寶小手功能的發展過程,人幼工作室兼職早療教師蔡心湄這麼說明:寶寶大約在零到六個月大時,會粗略的抓握,等到七到九個月以後,寶寶會開始扒抓,並慢慢學會運用手指頭,拿東西時會稍微離開掌心一點,到了寶寶一歲大,手指的動作就開始出現了,只是靈活度和協調度還沒有很好,持續練習嘗試之後,寶寶在二歲左右開始就能進階到有三指以上的動作,慢慢更細部再學會只用兩指,二∼三歲大的寶寶就能夠靈活運用手部,做很多像拔、轉、拉扯的動作。

訓練使用餐具時機

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習自己拿餐具用餐?蔡心湄老師表示,寶寶在八、九個月大會抓握東西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使用湯匙,國外的寶寶在這麼大的時候,家長就會讓他坐在自己的嬰兒餐椅上吃東西,可能用手拿,也許會因為不太會使用餐具而搞得小臉黏呼呼,但放手讓寶寶多嘗試的結果也讓國外的嬰兒成熟度比較快。蔡心湄老師表示,其實家長不用在意小朋友吃得完不完美,如果擔心吃得不好可以少量多餐的給予,很多家長沒有給小朋友練習的機會,只是把食物餐具準備好,覺得小朋友看了就應該會,一開頭就希望小朋友做得很完美,這是行不通的,小孩子需要很多練習的機會,從他開始會抓握東西並送到嘴巴時就可以開始練習。

放手讓孩子自己吃自己握

要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餐具,不能忽略寶寶用手拿東西的階段,蔡心湄老師表示,當寶寶七、八個月大能自己拿乳餅時,就可以開始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讓他去習慣小手到嘴巴的距離,她指出,許多家長會忽略讓孩子拿東西的功能練習,就直接教孩子使用湯匙,但是其實手是人類進食最初的工具,她叮嚀家長不要限制小朋友用手抓食物進食的動作,等孩子適應嘴巴與手的距離,也能自己順利進食時,湯匙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工具。至於家長擔心的衛生問題,家長可以勤幫寶寶洗手、穿圍兜兜、在地上鋪上乾淨的布為寶寶把關。

此外,小朋友一開始拿湯匙的方式會和大人不太一樣,他會直接抓起來握,蔡心湄老師提醒爸爸媽媽,這時候不用特別去糾正小朋友湯匙的握法,因為八、九個月的寶寶,手部發育不像大人一樣成熟,握湯匙的方式是勉強不來的,開頭讓小寶寶用習慣的方式快樂用餐吧!

家長要注意盡量選擇把柄粗一點、凹槽(放食物的地方)深一點的湯匙,湯匙的凹槽太淺,小朋友就必須要有很精細的動作才有辦法取到食物,所以一開始練習時可以挑選凹槽深一點的湯匙,避免小朋友挖不到東西,之後再視小朋友抓握情況,在三歲以後可以更換成一般大人用的湯匙。

雙手並用不可偏廢

由於台灣社會環境設計是針對慣用右手者,部分家長會擔心及在意孩子慣用左手,蔡心湄老師認為,小朋友要使用左手或者右手吃飯,家長並不需要加以限制。蔡心湄老師認為,在三歲前(甚至六歲前)應該讓孩子的左右手都去開發使用,除了慣用手之外,另一隻手也要訓練輔助的功能。她建議孩子的雙手最好在六歲以前都能被均衡訓練,不必太在乎左右撇子的問題,兩手的協調性才是完成動作的重點。

用餐原則:定時、定點、定量

營造適當的環境有助於寶寶學習用餐,這也是爸爸媽媽要特別用心之處,有些大人總是邊吃飯邊看電視,怎麼去要求小孩子必須乖乖坐在餐桌前用餐!

蔡心湄老師指出,用餐習慣的養成,就像早上起床自動去刷牙洗臉的生活習慣,小孩子需要大人去幫助他們營造環境,而定時、定點、定量是幫助小朋友將用餐內化為生活常規的好方法。

定時:每次用餐的時間應該依照小朋友的年紀而有不同,比如說小寶寶的專注力可能十到十五分鐘就很理想了,比較大的小朋友可能可以二十分鐘到半小時,三歲的小朋友最多三十分鐘,吃飯的時間應該盡量控制在這個時間範圍之內。

定量:少量多餐為原則,正餐和點心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正餐為主,點心為輔,小盤小盤地讓孩子吃。另外,蔡老師建議家長,一餐前面的5∼10口趁小朋友肚子餓還有動機時要讓孩子自己吃,5口之後如果孩子抗拒,剩下的部分家長再自己餵。讓寶寶進食採少量多碗的方式,避免孩子一開始看到很大一碗食物擺在面前,會先抗拒要吃完這麼大碗,可是如果只有5口份量在那邊,等孩子吃完了再鼓勵他說:「你吃完一小碗了,再給你一小碗。」這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

溫柔的堅持讓孩子快樂用餐

蔡心湄老師表示,家長在教導孩子用餐時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剛開始吃飯要小朋友拿湯匙他很開心,但他後來喪失了新鮮感,就會期望大人餵他,這時要教導小朋友這是生活中他應該要做的事情,這也是和自我概念有關,建立「這是我該做的事」的概念,而不是「大人要求我吃」的。她也提醒家長,要用心營造一個快樂、愉悅的用餐氣氛,不要讓孩子覺得用餐是很痛苦的事,否則當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選擇躲避。

小朋友不願意自己吃飯,不知道家長會不會餵他,於是每次吃飯時都鬧著要爸爸媽媽餵,如果他知道今天有餵明天就不會餵,他可能今天鬧,明天就不會鬧,因為他抓到一個規律。蔡心湄老師建議,家長的態度不應該一次或兩次就鬆軟下來,讓小朋友想:下次你還會不會再心軟餵我,家長一旦心軟,問題暫時解決了,可是明天同一個戲碼會再上演,因為「媽媽餵他」這個動作就是增強「孩子不要自己吃」的信念。她提醒家長要規律地執行規則、不變動,用「溫柔的堅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完而非用打罵的方式,家長可以先對小孩子做預告和準備,寧願在第一次練習時花時間去建立規則,免得日後花上更多的時間傷神。

寶寶食物的選擇

一歲以前的寶寶進食量不多,一天總要吃上個五∼六餐,天主教耕莘醫院康甄真營養師表示,隨著小朋友年紀漸大,進食量如果是足夠,就可以與大人一起吃三餐再另加一次的點心。根據牙齒發育和咀嚼能力,食物中的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脂類、蔬菜及水果類都要均衡的攝取。並且不要擔心在打泥或煮爛以後的營養成分會完全消失,其實還是會有很多的營養素仍存在,寶寶獲得的營養取決於食物的種類,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其所包含的營養素也越多、越完整。

本文轉載自"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