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珽寶貝&晴心肝的MA

什麼是三伏貼??

2010年08月03日
什麼是三伏貼 ?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
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
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遵循古法改善體質:三伏貼療法
所謂的三伏貼療法,其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
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
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 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
到了秋冬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
古代和現代中醫師皆指出確實有其療效。

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
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
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
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
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
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
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三伏貼療法的現代臨床實驗
到了現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在臨床上也印證了
三伏貼確實能夠治療過敏、氣喘等疾病,
他曾蒐集了 80 名 2 歲到 70 歲非急性期氣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於每年的三伏日,在背部的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等穴接受藥物敷貼;
其藥物為白芥子、細辛、甘遂、仙茅各一份,將其烘乾研成細末,
加薑汁調成小丸子,貼在穴上 6 到 8 小時。
療效評估是依據患者咳嗽、喘息、痰多、哮鳴聲等症狀的嚴重度及發作頻率來計分,
結果顯示, 80 名受試者中 55 人症狀改善,
即病情由重度變中度、或中度變輕度、或輕度轉為緩解。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過去的經驗,三伏貼確實有助於改善病情、減少發作,
而且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改善可達八成以上,
尚有多篇相關的醫學報告並發表在美國的東方 (SCI) 醫學期刊上。

經過媽咪這樣一解釋,蓓比終於懂了!
原來不是有3個東西會趴在地上啊!而是一種由古代流傳至今的中醫治療方法啊,
現代醫學實驗也証明這是對多數人確實有療效的一種方式,
怪不得中醫院和診所要大力宣導這件事呢!

====================================================================

困擾台灣民眾的過敏性鼻炎

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過敏性鼻炎在成人的盛行率為20%~30%,在兒童則高達42%。
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溼熱、溫差大,且空氣污染嚴重,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就更常見。
國內,根據已故謝貴雄教授於1994年針對台北市國小學童的過敏病報告,
發現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為33%,且近年來國內的各項研究數據顯示,
過敏病不論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均有上升的趨勢;
大數的患者並沒就醫,只是自行用藥,
但實際上這類患者是可以藉由中醫三伏貼這種冬病夏治的療法來獲得可能的改善。

屬於東方人的冬病夏治:

過敏性鼻炎主要的臨床症狀為流鼻水、鼻癢、鼻塞、打噴嚏。
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便是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
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
並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亦即所謂的冬病夏治。

除了台灣和大陸的三伏貼之外,
韓國在三伏天時,也會吃參雞湯。
而與台灣淵源最深的日本,
每年的“土用之丑日”(今年為7月26日)被定為是日本的“鰻魚節”,
在日本人的眼裡,鰻魚營養豐富、極易消化,
而且從中醫的角度看,鰻魚還具有補虛養血、祛濕、抗癆等功效,
也是冬病夏治的另一個例子喔!

==================================================================
前面兩篇介紹完三伏貼的原理、適合的病症及療效,
今天就要來講解現代中醫三伏貼的實際療程。

何時貼—三伏日的具體日期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
也就是在農民曆上「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日子。
這三日可說是夏季最熱的時候,為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三天,
而「三伏貼」即是在這日前後,使用某些稍具刺激及中藥補養、溫通的藥物,
製成藥布形式,貼敷於病患的穴位皮膚上,透過皮膚的吸收,
達到防治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作用。

今年 2010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9 日 ( 星期一 ) 、
7 月 29日 ( 星期四 ) 、 8 月 8 日 ( 星期日 ) 。

貼什麼—三伏貼的具體內容
三伏貼的具體療法就是,於三伏日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療哮喘的穴位上,
貼上化痰定喘的益元膏,以減緩氣喘的發作,
對於常年受氣喘、過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這期間,過敏、氣喘等疾病症狀較輕,毛細孔張開,易由皮膚吸收藥效,
將元胡、細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藥磨粉後,薑汁糊丸,
敷貼於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貼。

穴位敷貼源起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五十二病方(古醫書 ),
屬天灸,又稱發泡療法,它是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背部的穴位,
運用中藥餅劑敷貼於穴位,透過經絡入臟腑,
既可除體內伏痰,又能溫陽補肺,從而達到調節肺、脾、腎功能,增加免疫力。

三伏貼的治療在中醫是屬於貼敷的外治療法,而在某些疾患也可使用穴位貼藥的方法,
如小兒的食慾不振、婦女的經痛等,都有人運用此種療法來做處理,
其好處是不用口服的方式,可以減少腸胃的刺激和副作用。

三伏貼藥餅成分:白介子、細辛、乾薑、附子、艾葉、麻黃、半夏、杏仁、
黃芩、甘草,薑汁調敷。

敷貼穴位:大椎、定喘、大抒、肺俞、風門、厥陰、膏盲、腎俞等穴位。

怎麼貼—三伏貼療法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