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我的一畝田•三坑百年老街之旅

2011年08月20日
我的一畝田•三坑百年老街之旅,這是公司今年辦的family day,去年Sandy也有帶Sandy mom參加,下田體驗農夫插秧的辛苦,不過插秧是下午活動,早上我們是坐遊覽車到龍潭三坑百年老街逛逛(有騎單車行程及步行逛老街行程),因為Sandy mom 膝蓋不好,所以我們沒有騎單車,是跟著專業導遊步行聽著導遊解釋三坑老街的歷史,因為天氣真的太熱了,聽完導覽Sandy 和Sandy mom有在老街附近吃剉冰消暑,一整個有中暑的感覺~
早上行程:上午:自行車遊賞三坑子老街景觀與歷史人文,現場有專業導覽,並享用道地風味桌菜∼
下午行程:下午:移至大溪,透過集團認養農地進行水稻插秧,體驗質樸率真的農村之美!
當日行程 活動時間 行程內容
09:00-09:15 桃園總部廠區集合(車上點名)
09:50-11:50 三坑子自行車道(老街/古厝/大水圳)
12:30-13:30 午餐時間
14:00-16:00 我的一畝田•農村生活插秧體驗
16:30 -歡樂賦歸
整個行程從匆促中度過了~~這次Sandy並沒下田插秧,因為報名參加的人實在太多了@@,這次參加插秧活動,到了過年前,公司會贈送參加這次活動的同仁每人一盒米的禮盒~

三坑子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三坑子地名是由三條的小坑得名,位於北邊是『鴨母坑』,中央則是『火劫尾坑』,而位於南邊則是『蔗部坑』。
三坑子的起源至少可以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最早開發的地區,首推臨近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直到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並且建立的永福宮,就是現在的三坑村。
早年的三坑子在沒有陸運的開展時候,所有的貨運一切皆是仰賴水運,透過大漢溪的水利之便,在三坑子集貨站的物品,一部分可以將運輸到國外去,一部分物品也可直接從三坑仔送到新莊、萬華,甚至於大稻埕、淡水等地,在此情形之下,三坑子逐漸發展成了商業街屋,當時的街屋的風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坑街屋。

在大漢溪河道水深時,船隻可航行到三坑,因此三坑是早年客家族群貨品的集散中心。在以前三坑老街的聚落是商店的型態,其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在當時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在廟前有一廣場,在三坑子以前繁華時,每天幾乎都會有茶及日用雜貨的交易。
  後來因為桃園大圳的修築,使得大漢溪水位的下降,加上陸路以及鐵路的開通,也讓三坑吃足了苦頭,再加上石門水庫的庫建攔截了大漢溪的水,至此也因此註定水運的停擺,也因為如此有禁建及水源保護區的限制,使得 三坑多 年來一 直無法改建,保留了原有景象,三坑老街沒落了。
  三坑老街的範圍大致上是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向外至黑白洗,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當時的三坑老街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老街聚落幾乎全是商店,在廟前有一廣場,是老街中最大的活動空間,每天幾乎都會有茶及日用雜貨的交易。 
  三坑子街形成於清朝,永福宮為信仰中心,當時有派出所、雜貨店、啤酒屋、棺材店…等。現今三坑老街大的房屋大致上有二種:所存最多的是「步廊式街屋」不論是街屋的形式、屋頂的形式都相類似。 屋內的牆以夯土塊疊砌而成,牆壁是與鄰居共用,從屋外可以看到在窗板有二個窗戶,除了有透氣功能之外,還有吊卸物品及防盜的功能。
  以往晚上關店時,若有人要購物,就會用二樓的窗戶來探視,若是熟人才會開門,不熟的人就會沿窗戶將物品垂下以完成交易,確保安全。

黑白洗
黑白洗的水源部分來自石門水庫的水,部分來自於泉水,水道以前比較窄。
側邊的磚造房子,是屬於葉老闆91~1號,以前是開電子工廠的,現在已經廢棄了,常年往來的大陸經商,鮮少回來。現在的黑白洗和以前前稍有不同,最初遮雨棚是較靠外的 ,因為曾被車子撞毀 ,因向內移了一些。 第二次則因有位老婆婆頭部撞到 ,因此又把雨棚的高度調高。黑白洗當初的規劃, 是以不破壞原始風貌為主。 故而在建築遮雨棚時 ,將其基座, 至於水道側邊, 故而影響了水流 ,每逢下雨此處便會淹水 ,但這是基於保存地方文化古蹟的考量。

永福宮
民國前八十七年村民創建永福宮,當時供奉三山國王,以保護居民的安全,因為當時開始開墾,水土不服,而且有瘧疾,再加上附近的大平山上有土著生蕃,時常會出現在村裡 ,獵取人頭來供奉他們的祖先,所幸由於神靈庇佑,加上村民守望相助,共同防禦,土著生蕃不在下山害人,人們因此過得安居樂業的生活。
  永福宮遷移了三次,部分因為廟宇狹窄簡陋,部分是因為地理位置不佳,最後還是遷回了永福宮的現址。
  此外在民國三十年(昭和六年)因為日本掀起了大東亞戰爭,對我們實施皇民化運動,一切神像都要廢止,所有神像都不准人民膜拜,開漳聖王的神像被日本請走不知去向,後來台灣光復後,經龍潭村民葉發木發現金身藏於臺灣大學研究院中,後經地方善信請回。

■永福宮的遷移總表
事件 時間 起因 發起人 地點 神靈
源起 民國前八十七年
(清道光五年) 保護家園 張崇位、陳寬元、黃德裕、李接興等人 三坑村六鄰五六號 三山國王
第一次遷移 民國前五十年
(清同治元年) 廟宇狹窄
廟宇簡陋 張崇位、李接興、陳寬元等人 三坑村四鄰五六號 主祀:三官大帝
配祀:三山國王
   文昌帝君 
第二次遷移 民國前二十六年
(清光緒十年) 位置不適 陳文生、黃元春、李萬琴、李蓋泉等人 三坑村三鄰五一號 主祀:三官大帝
配祀:三山國王
   文昌帝君
第三次遷移 民國十三年
(大正十三年) 地理不佳 邱禮壽、邱禮象、陸昌義、李火來、鄔鼎昌,張金登、張金芳、邱禮昌、李蓋發、陳立榮、胡庚輝等人。 三坑村四鄰五六號 主祀:三官大帝
配祀:三山國王
   文昌帝君
   開漳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