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分享)Cheers雜誌 126期 文/吳永佳、黃亞琪

2014年05月02日
最近sandy開始早起跳鄭多燕30分鐘,如何在跳完之後沖完澡還要來的及在7點40分前到公司(sandy公司八點上班),最近剛好遇到生理期,生理期是最適合減重時期,因為代謝加快,如果這時安排每天都規律運動,對減重有很大幫助~5/07就要開始上公司開的中午每天30分運動課程,希望自己基礎代謝變快,瘦一點對膝蓋和身體都好~對即將要邁入不惑之年做準備~加油要健康才能自助走遍全世界~

「時間」是我們生命過程中最寶貴的資產,它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此覺悟,我們應該不斷省視自己與時間的「親密關係」,把主導權從他人手中搶救回來。調整你的心態和習慣,只要多出30%的餘裕,就能充分以有限時光,經營無限人生幸福!

Cheers雜誌 126期 文/吳永佳、黃亞琪
過勞死,是新經濟時代的工作夢魘。
2010年一位29歲年輕工程師猝死,引起社會譁然,對於何謂「過勞」認定過嚴的爭議,重新浮上台面。
終於,勞委會在去年12月宣布放寬標準,比照日本,把可能造成過勞死的腦血管跟心臟疾病納入,只要發病前一天有特別過度且長時間的工作,或工作負荷太重,都將作為過勞死的判斷標準。
儘管如此,加班仍是目前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台灣「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工作形式,儼然成為職場文化,1111人力銀行去年進行「職場責任加班調查」,結果顯示,7成8上班族被要求以責任制型態加班,尤其資訊科技業最普遍,平均每個月多加32.92小時。
主計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調查也指出,台灣員工「平均週工時」僅次於新加坡與香港。根據去年10月份數據,台灣勞工每月平均工時達到179.2小時,較前年同期增加6.6小時,其中有3.3小時是加班,創下近年新高!
然而對照於所得,近10年來,勞工實質薪資卻僅成長1.01%,付出更多,所得卻相對減少。
工時愈來愈長,生產力卻愈來愈低,究竟當中癥結在哪裡?
日本黛安芬內衣公司前社長吉越浩一郎,任內創造業績連續19年的驚人成長,更獲選為日本Top100知名經營者,他曾以成功施行23年的經驗,發出「零加班,業績才能長紅」之語。台灣也有高科技業者開始正視、反思企業的加班問題。
相對於企業,小小上班族無法瞬間改變結構性問題,但至少可以學會聰明、有效的工作,把「賣給公司」的人生賺一些回來,多出時間及空間,好好休息、玩樂,經營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1個10%:抓住輕忽的「夾縫」
事實上,時間管理不僅是一種「工作術」或「整理術」,它與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工作習慣息息相關。作家吳淡如在其《時間管理幸福學》一書即指出:
「一個人的時間管理,和他的自信度、對生活的掌握度和他的能力與理想,都有絕對的關係。」
換句話說,現代人必須接受「忙碌」是生活的常態,重點在於讓自己「忙而不亂」;心不慌亂,忙碌的成就感就會蓋過壓力與焦慮感。
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若想要多出30%的人生,可能嗎?別以為這只是空想,關鍵只在於方法。
首先,抓住本來忽略的時間「夾縫」,就可馬上多出10%自由!
你可能從沒察覺自己在每件事的空隙中浪費了多少時間:不斷重覆某動作,耽溺於電腦、電視、手機,常閒聊八卦,與某個你並不真正在乎的人纏鬥,或是不斷找不在其位的東西……。
相反的,若能善用空檔學習新事物(最好把學習當作娛樂來看待),或用來沉思、計畫、整理心緒、恢復元氣,並懂得「取捨」,選擇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來「浪費」,你將發現,時間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2個10%:殺死「時間劊子手」
其次,殺死「時間的劊子手」,可再多出10%自由!
「情緒」是時間的頭號劊子手。
很多時候,當你說「沒時間」做某件事,其實是你內心不想做那件事。不妨檢視一下,哪些事情你總是拖延?不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如何打破自己常用的藉口?
習慣這東西,就像老鼠喜歡躲進的巢穴一樣,舒適且黑暗。內在情緒與習慣的力量往往遠超乎想像,只有面對、處理、改變,該做的事才能順利推動。
第3個10%:師法成功者的「態度」
最後,向時間管理大師們借鏡,建立成功者的「態度」,會使你對時間的視野大大改觀,再多出10%自由!
在有限的人生中,一定要找到一條喜歡、且「讓自己與眾不同的路」,然後真正的樂在工作,賺取最大報酬。並且,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甚至「燃燒靈魂」去做,綻放最亮光芒!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的時間管理原則很簡單:
1. 記錄時間運用狀況,經常檢視;
2. 系統化管理時間,盡量避免無生產力的活動;
3. 找出完整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
問題是,你知道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嗎?環顧世間所有成功人物,真正的能者都不會太多勞,而是借助深刻的自律來達成目標。
別再把虛耗的人生,全部歸罪於你的老闆了!管理好自己與時間的關係,你就不必擔心被它追殺,在「時間大神」的面前,人人都是「長命人」。
同場加映:活化時間,只要這樣做!
每日行程提早到清晨,增加可用時間
只要是上班族,每天都會被朝九晚五的行程綁住,動彈不得。想再另外擠出「自己的時間」,首要做法就是利用清晨。
若公司規定早上9點打卡,那就提早1個鐘頭到,創造屬於個人的早晨,讓工作更快上軌道。
一年出版10本書以上的日本暢銷作家,同時也是腦科專家的米山公啟,早從擔任住院醫師時,為擠出時間寫稿,他就養成清晨6點上班的習慣。每天比別人多出2小時,持續1年在成果上就有顯著不同。
練習同時處理2件事,提升腦力
人的大腦並不擅長一心二用,但是刻意訓練後,自然更能「這個做一點、那個做一點」。
米山公啟從平常就開始練習,他指出,人在一心二用時,大腦主要運作部位「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cortex)具有短期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功能,會因此擴大記憶裝置的容量,亦即反覆練習一心二用,久之有助於提高效率。
記錄24小時作息,「抓漏」浪費點
時間管理和減肥非常類似,對自己吃了什麼、吃了多少要有自覺,最好就是一五一十記錄下來。同樣的,你不妨寫下24小時的作息內容,以便發現自己運用時間的樣貌。透過「抓漏」這個動作,可減少無形中浪費的時間。
擬定時間帳本
準備一本筆記本,作為公事包裡最溫暖的角落,除了記下靈感,還包括健康、金錢、人際關係、工作及家庭。照著你的人生羅盤,清楚寫下目標,每天檢視有無偏離正軌,並隨時修正。
擬定時間帳本有4個策略:
●記錄自己的時間運用狀況。當場記下自己做了什麼,而非事後記憶。
●訂定目標,擬訂改進之道。
●找出一段完整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
●分配時間時,可帶點幽默跟彈性,不要太呆板或無法調整。
感受「1小時」的長度
若想優雅從容的工作,適度的休息絕對必要。人類的緊張感大約以1個鐘頭為極限。若持續下去,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因此,在伏案1小時後休息10分鐘,反而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此外,腦科專家建議,這1小時不要仰賴時鐘計時,要學會用身體感受。
休息的方法也很重要,若工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休息時就多用右腦,看看影像;相反地,若工作是處理畫面,休息時可閱讀文字刺激右腦。此外,走路也可有效調整心情。
按表操課,刪掉完成項目,創造成就感
作家吳淡如在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要考中文研究所時,就是利用化繁為簡的概念,將任務轉換為「切披薩」,不到一年靠自修念完4年中文系課程。
碰到複雜的目標,不妨想像它是個大披薩,乍看很大,若一片片切開,就可較不費力的消化掉,甚至提早完成。
善用數位工具
日本《President》雜誌調查,比較年收入1,500萬日圓以上(約新台幣535萬元)的所得者和400萬日圓(約新台幣112萬元)的所得者,發現前者更懂得運用各種科技利器節省時間。
例如先將電腦中的電子郵件傳送到手機,立即處理重要且有時效性的事務,就能減少耽擱或延遲的風險。聰明運用新工具,可找回很多因處理瑣事而流失的時間。
有目標地使用通勤時間
不妨在搭車前備妥要讀的書或文件,把通勤時間當做為達成某個確實目標來使用的研讀時間。或是將車廂廣告有意識地默讀一遍,吸收多樣資訊一段時間後,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家侯文詠曾為了鍛練英文聽力,每天開車都聽ICRT電台,剛開始只能抓住幾個字,但持之以恆下,後來他可不費力了解所有內容。抓住這類非花不可的時間,創造其他效用,長期下來效益驚人。
掌握On�Off的切換
明確區隔工作時間,就不會讓自己陷在老是很忙的「感覺」中。如果沒有On�Off的切換,你會經常感到忙碌,腦袋裡永遠擺脫不掉工作。
總之,就是要有意識地把控制時間的主權交給自己,不要讓“deadline”追著你跑。工作時把效率發揮到極致,休假時利用各種活動豐富體驗,更能創造新觀點,回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