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瑢&語@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母乳的好處多多

2008年08月17日
公開
2

●母乳是人類最自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嬰兒食物 母乳含各種營養素,最適合寶寶消化吸收,蛋白質不會過量,也不會引起過 敏。母乳中含有的保護因子是配方奶無法提供的,缺乏保護因子的寶寶容易造 成過敏,發育不均衡的現象。母乳內含豐富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增加 寶寶的抵抗力。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機會。有過敏體 質的寶寶以母乳哺育,可避免發生由牛奶過敏所引起的腹瀉、嘔吐、氣管炎、 氣喘、溼疹、生長不良等症狀。嬰兒得感冒、腹瀉、便秘、皮膚病等的發生率 及死亡率都比餵牛奶的嬰兒來得低。反之,若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食用配方 奶,產生過敏的機率較母奶高出許多。 ●吸允母乳的運動可增進寶寶臉型之完美 能滿足吸允的本能,促進心理平衡。能增進母子間的親情,促進嬰兒身心健全發育。母乳是寶寶心理發展的糧食,滿足其吸允的需求。給予寶寶安全感及促進寶寶的調適能力。母乳寶寶對於智商、認知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 ●母乳最能幫助寶寶智能與腦力的發展,因為它含有豐富而優質的DHA及ARA,是幫助寶寶腦部發育的重要營養素。 ●根據統計哺餵母乳越久的媽媽,停經前罹患乳癌的機會越低。母乳哺育可幫助子宮收縮促進子宮復舊。可促進新陳代謝,每天比一般人多消耗400-1000卡的熱量,可早日恢復身材。哺餵母乳可延長產後月經恢復時間達到自然避免。 ●衛生─母乳乾淨無菌可直接飲用,可避免奶瓶不潔或母親洗手未完全所造成的污染。 ●安全─可防止因沖泡或製造錯誤所造成的危險。 ●經濟─減少家庭開支。 ●方便─不須器具或消毒可隨時飲用,減少外出的不便。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2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呂麗絲】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和孩子說話時,老是以「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非長久之計,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還一邊說「媽咪,我要看這個」,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只見她跟小女孩說:「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 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威脅」孩子的習慣,並當做1種教養方式,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呂麗絲表示,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 過去農業時代,以求溫飽為目的,父母多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暇重視親子相處的氣氛,以「多做事、少說話」為主,且父親威權強大,只要孩子犯了錯,父親一瞪眼、稍微嚇阻就有極大功效,而母親甚至會將父親拿來當作教條,跟孩子說「你再不吃,我叫你爸來修理你」,使父親被塑造成凶狠的形象。這樣的教養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相處之道,不過,情急之下,還是容易脫口而出。 恐嚇是父母束手無策的表現 呂麗絲進一步表示,恐嚇語句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有極大的權威,但仔細探究「警察會把你抓去關」、「叫魔鬼來抓你」這些話深層的意義,在於父母將第三者,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當作教條來威脅,其實不具實質意義,只是在「嚇」孩子。而教養方式到了嚇孩子的階段,也往往是父母用盡辦法後才採用的殺手?,代表已經束手無策了。 恐嚇對孩子的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不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極大,也依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可能造成下列影響: 1. 敏感度高易賴皮:敏感度高的孩子,容易察覺父母說的話只是恐嚇,明白真相後會不取信於大人,也不再害怕或聽進大人的話語,因他認為大人只是說說而已,反倒易變成較賴皮、頑皮的孩子。 2. 缺乏安全感易創傷:若是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創傷。像是「不聽話就把你賣掉」就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隨時擔心會失去父母,也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雖然會因此而聽話,卻也讓孩子變成易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個性。 3. 順從者易討好:較順從的孩子會為了不要被警察抓走,而盡量聽令於父母、討好父母,好讓自己留在父母身邊,但卻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害怕分離。 恐嚇語句Top3 Sentence 1. 再哭就把你丟掉 解析:不論父母是否已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說出這句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就連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被父母丟棄,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 正確做法: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先轉移或給予支持,若孩子不願意談,則允許他發洩情緒,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聲,也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像是「你一直哭會讓我覺得心煩,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你要不要跟我說」,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Sentence 2. 再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 解析:警察、醫生或阿兵哥,往往會成為父母管教時的利器,有些人可能也發現,即使長大成人,看到警察還是會有些恐懼,這都是因為長輩從小為這些職業加諸權威所致。此說法會讓孩子對該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警察、醫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時,便怎麼樣也不肯去了。另一方面,家長也不可能真的請來警察、醫生或阿兵哥來懲罰孩子,當孩子發現真相後,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正確做法:家長不應將其他職業的角色污名化,應反省自己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否只想嚇孩子。當孩子不聽話時,應該和孩子說道理。 Sentence 3. 一直看電視會變笨 解析:家長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著電視看,一方面影響視力,一方面可能也影響課業或思考邏輯。呂麗絲表示,看電視和笨蛋並沒有直接關聯,且對愛看電視的孩子來說,此舉一點效用也沒有,因他或許還能從電視上獲得樂趣和知識。 正確做法:「做什麼事會變笨」絕不是有效的教養語句,任何父母應該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並把原因明白說出,像是「看電視可以,但是不希望你看這麼久,之前我們也已經說好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 下次孩子不聽話時,可別只會恐嚇孩子,要正視孩子不聽話或鬧脾氣的原因,並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就是父母要聽孩子說話,並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讓他練習思考,一味的恐嚇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肝臟亮紅燈的四個現象

2008年08月15日
公開
2

注意!肝臟有問題,尤其是得了肝炎時,以下的四個現象,不可以有任何一個現象是經常性的發作。 一、右上腹悶痛。 二、右後腰酸痛。 三、右肩感覺酸、麻、痛,甚至造成右手舉不起來。 四、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抽筋。 肝臟出現問題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的現象會有: ●肝臟像拳頭一樣,有正面,有背面,正面如果硬化、腫大,會擠到我們的肋間神經,肋間神經就會脹痛;如果在背後,會造成右腰酸痛。 ●全身的筋,都由肝臟主管,晚上血液必須進到肝,若肝臟有問題,血液進到肝臟會比較困難,所以翻來覆去睡不著;血液好不容易進入肝臟,出去也相對的困難,全身的筋需要血來滋養,人在睡覺翻身的時後需要動,動就需要血液提供,血液不容易從肝臟出來,筋就會僵硬,僵硬過度就會抽筋。 ●肝臟不好,晚上睡眠品質會不好,翻來覆去不容易睡著;起床後口乾、口苦、口臭,刷牙時牙齦會流血。 ●平常為食物沒有興趣,不吃不餓,吃一點點就有飽感;走路走個兩步小腿就會很酸,會感覺全身越來越疲勞,手腳也是越來越沒有力。 ●肝臟不好的人,腳會經常扭到,扭到了又好不了,不小心割傷了,傷口也不容易癒合。 ●喜歡喝酒的朋友,忽然酒量減少了。或是有久治不癒的皮膚病,週而復始好不了。 有前述的任何一個現象,有經常性發作的,就要注意『肝』了!

救命飲食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2

《救命飲食》 英文書名為 The China Study 作者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 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強力推薦 ===================================================================== 本書是作者經過數十年研究,終於發現「肉、奶、蛋」此動物性飲食與疾病的關聯,以下是原文部分重點節錄……好書筆記 1.最容易罹患慢性病是吃最多動物性食物的人,就算只攝取少量動物性食物,也有負面效果。 2.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質中占87%),可促進任何階段的癌細胞生長,而來自小麥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質,就算攝取高單位也不會致癌。 3.酪蛋白甚至所有的動物性蛋白,可能是食物裡致癌可能性最高的物質,只要調整飲食中酪蛋白的份量,就可以啟動或阻斷癌症生長。 4.每日攝取15%至16%的動物蛋白,就可能啟動癌症;降低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可大幅減少腫瘤啟動。 5.即便有明顯罹癌基因體質,只要改變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就能決定壞基因的開啟或關閉。 6.動物性食品會促進腫瘤發生,植物性食品則可減少腫瘤發生。 7.飲食富含動物性食品,會讓生育年齡延長九到十年,而生育年齡增長會提高乳癌風險。 8.人體發育和蛋白質有關,而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一樣有效;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但比較穩定。 9.沒有任何手術或化學藥物能和飲食(低脂植物性飲食)一樣,對心臟病的成效這麼令人印象深刻。 10.無論科學研究人員、醫師或制定政策的官員怎麼說,外行人一定要知道,全食物蔬食絕對是最健康的飲食。 11.高纖的全食物蔬食能避免糖尿病,而高脂高蛋白的動物性飲食,則會促成糖尿病。 12.飲食最西化的地區(攝取高動物性蛋白質、高動物性脂肪),居民膽固醇濃度最高。 13.乳癌風險高的女性除了看著辦、終生服藥、乳房切除外,還有一種選擇:不吃動物性食品、少精緻碳水化合物、輔以定期監測。 14.雌激素和提高乳癌風險有關,而低脂全植物飲食可降低雌激素。 15.我們會接觸環境中有毒化學物,90%至95%是因為吃了動物性產品。 16.動物性蛋白質、肉、乳製品、蛋等主要促成因素,與高比例的攝護腺癌相關。 17.專業協會、醫生和政府所推崇的「正常」飲食,卻會造成癱瘓、癌症、心臟病、肥胖、自體免疫疾病和糖尿病的比例極高。 18.牛奶喝越多,骨折率越高;植物蛋白的攝取量越高於動物蛋白,越不會出現骨折。 19.現在的父母或孩童都不曉得牛乳和第一型糖尿病、攝護腺癌、骨質疏鬆症、多發性硬化症、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20.縱然證據顯示乳製品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但因攸關大筆金錢,業者或專家仍鼓勵人多喝牛奶。 21.黃斑病變和白內障這兩種眼疾,都是因為未攝取足夠深綠色蔬菜。 22.攝取過多脂肪和膽固醇,易增加各種失智症的罹患機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 23.植物性食品沒有膽固醇,人體需要膽固醇時,身體會自行製造,不需從食物中攝取。 24.肉類真正的危險是造成營養失衡,就算改吃有機牛肉也不安全,因為營養成分相似。 25.自體免疫疾病可藉由飲食,減緩速度或減輕病情。 26.任何手術或藥丸,都不能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27.在疾病早期階段(診斷前)能預防疾病的營養物質,在疾病後期階段(診斷後)同樣能終止或扭轉病情。 28.藉由攝取全植物性的飲食,我們使用的水、土地和資源不會變少,製造的汙染減少,也讓農場動物承受較少痛苦;食物的選擇不僅影響身心健康,並影響全球環境。 29.最營養健康的飲食:攝取全食物蔬食,將精緻食物、鹽分、脂肪降到最低,盡量避免動物性食品,最理想的建議攝取量是零。 30.一般人以為減少脂肪攝取量就一定健康,其實是大錯特錯,因為你可能吃下更多動物性蛋白質。 31.要防止人民痛苦,政府最好提倡全食物蔬食,但政府卻說動物性食品、乳製品、肉類、精緻糖和脂肪對人類有益。 32.其實人體只需要5%至6%的膳食蛋白質,代替體內定期流失的蛋白質(像胺基酸)。 33.飲食含有越多動物蛋白,會使血膽固醇含量增加,也提高動脈硬化症、癌症、阿茲海默症和腎結石等等的罹患機率。 34.整個體制都落入企業界的掌控中,政府和學術界各司其職,但大多是在做業者希望他們做的事。 35.你不該認定醫師就比你的鄰居和同事,更了解食物與健康的關聯,因為沒受營養訓練的醫生可能讓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喝過多牛奶。 36.令人心驚的是,大多數醫生沒受過營養學訓練,也不知道營養和健康的相關性。 37.大部分的癌症機構都不願討論關於飲食的建議,甚至嗤之以鼻,因為這嚴重挑戰了以藥物和手術為本的傳統醫學。 38.醫師決定如何進行醫治的考量要點,通常是基於金錢。 39.醫師習慣接受藥物業界的好處,而業界就利用「殷勤」的服務,影響醫師此後所受的醫學教育;導致負責人民健康的醫療體系正在損害我們的健康。 40.營養專家竟當眾讚美麥當勞漢堡的營養價值,難怪消費者對健康資訊感到一頭霧水。 41.「研究過程中,我一再看到蔬食的好處與效果,遠勝過醫療上所使用的藥物或手術…若科學或醫學界的人還對此不聞不問,那麼這些人不光是固執,更是不負責任」。 42.「堆積如山的證據部分來自我自己,部分來自其他科學家,再加上中國營養研究的結果,說服了我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十五年前我就不再吃肉,六到八年來也幾乎不碰動物性食品,包括乳製品…我的家人也採取了新的飲食法」 ●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禍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質。 ●研究統計,飲食中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初期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有80%會死亡。 ●只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動物性蛋白質,腎結石復發的病患就能不藥而癒。 ●以肉食為主的美國男性,死於心臟病的比例是以植物為主食的中國男性的十七倍! ●醫師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考量要點,通常是基於金錢,而不是健康。 ●有的醫生讓病人吃了許多苦、花了很多冤枉錢,甚至快要死掉,但其實只要吃燕麥片就可以好了! ●醫師會動手術和開藥,卻不懂營養,因為他們根本沒受過營養學的訓練。 ●沒有任何手術或藥丸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作者介紹 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 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柯林.坎貝爾博士,出身傳統酪農家庭,他也曾深信牛奶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食物,鼓勵人多攝取牛奶、蛋和肉,以為這是「優質」動物性蛋白質。 他是全球最受敬重的營養學權威,四十多年來一直位居營養研究最前線,撰寫超過三百篇研究論文,做過無數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為期二十七年、由最具聲望的基金會贊助的實驗室計劃,還有「中國營養研究」,集結康乃爾大學、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二十年結晶,是生化研究史上,涵蓋範圍最廣泛的一次關於人類飲食、生活型態和疾病的調查,加上逾七百五十項的參考書目所完成的《救命飲食》,是健康和營養領域中,最全面而完整的研究著作。

培養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2

在這個不景氣的失業年代,哪一種人受到的打擊最小? 我相信一定是那些具備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的人。 什麼是核心能力呢? 不是指法律、會記、電機等專業知識, 而是指溝通能力、領導能力(leadership)和團隊合作能力(team work) 。這些核心能力是不論任何行業都需要的能力。 尤其在企業裁員時,更是衡量留人的標準。 像在中鋼,做生產的人可以改作業務,做業務的可以去作品管, 生產的廠長也可以調去做公共關係處長, 雖說隔行如隔山,其實專業部份是可以在短時間學習養成的, 而溝通協調、領導等核心能力,卻需要長期培養。 康柏電腦董事長何薇玲當年在美國矽谷工作時, 有一天,總經理告訴她,另一個部門出缺一個經理,但沒有派遣她過去。 何薇玲覺得不公平,總經理交代的工作,她都已圓滿達成, 而且比別人認真努力,為什麼派別人卻不派她? 總經理說,因為那個工作需要做很多溝通, 但平常只看到她一個人埋頭苦幹做事,很少跟別人溝通,所以不能派她去。 最近,我在一本美國雜誌上看到一個例子, 一位美國高科技公司員工被裁員後強烈反彈, 「我比別人認真工作,不遲到、不早退,但為什麼先裁掉我?」, 對方回答, 「就是因為你只做好我們交代的工作,開會時很少看到你發表意見,沒有發揮領導力。 將來我們一個人要當兩、三個人用,只能留下擁有更多能力的人」。 哈佛大學心裡學博士、「EQ」作者丹尼爾•高曼曾經說過, 「一個人的成功,EQ(情緒智商)佔80%的關鍵,IQ(專業能力)只佔20%」。 像現在不景氣,很多企業要把兩個部門裁併成一個部門, 想想,哪種人才會被留下來?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印證。 多投資增進自己的核心能力 我一直很鼓勵不論是初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工作多年的人,要多投資一點時間在培養EQ這些核心能力。 以前在學校,為了多拼一點分數,經常「開夜車」、甚至作弊, 可是去應徵工作時,沒有人會問你總平均成績是幾分, 工作10年後,也沒有人會對你從哪裡畢業感興趣。 我們應該把對自己的投資,包投資時間、精力或金錢,重新做一個調整, 要多投資在溝通、領導和團隊合作等核心能力的進步上。 像我的姪女黑若蘭,她在UCLA快畢業時, 就去應徵KPMG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 她在學校功課不是特別好, 但她在面談時提到自己受過卡內基訓練, 讓對方很感興趣,問她為什麼去受訓? 她回答,「因為我將來要做的會計工作是一種服務業,而跟客戶溝通的品質很重要 」,沒想到後來對方真的錄取她了。 畢業後,她計畫先去歐洲旅行幾個月再上班, 那時美國正值不景氣的年代,想不到對方也答應了。 兩個月前,中時萬象人力網針對高科技產業做了一項調查, 發現企業晉用新進人員的條件中,與人相處態度」(理直氣和)是用人最重要的關鍵。 經營人脈要從平常做起 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被裁員,建立很好的人脈關係很重要。 景氣好的時候,人脈往往不被重視。 一般人的生活就是天天上、下班, 下了班就窩在家裡,偶而看場電影或跑跑步, 除了工作,都不認得其他人, 就像作家吳娟瑜說的, 把人生最寶貴的晚上7點到9點都浪費在家裡。 這樣很危險,萬一工作丟了、公司關門了,都只能一個人面對。 在國外,教會組內的兄弟都會彼此伸出援手; 在台灣,有些人參加社團,像在青商會擔任義工,彼此互相幫忙, 這不是施捨,而是一 種「雙贏」。 經營人脈關係真的很重要。 --------------------------------------------------------------------- 花時間思考--這是智慧的根源 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代價 花時間助人--這是快樂的泉源 花時間閱讀--這是知識的基礎 花時間去笑--這是去除煩憂的妙藥 花時間健身--這是財富與生命的保障 花時間沉思--這是淨化心靈,身心合一的捷徑 花時間娛樂--這是享受人生,永保青春的祕方 花時間愛人--這是生命最動人的樂章; 花時間計畫--這是如何有時間做前九件事的要訣 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的人將它草草翻過, 聰明的人卻會將它細細閱讀。 為什麼呢? 因為聰明的人知道,只能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