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四千金+皮公子=五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遲到

2007年06月25日
公開
14

真是對不起大家ㄚ…原本與大家約好了, 但網路一直沒辦法如期弄好, 害我每天都好想上網但都不能上,老公都快被我煩死了, 但老公今天終於肯將網路弄好了, 我又可以開始幫小薰薰寫成長日記, 經過這些日子小薰薰又成長不少了, 已經會正確姿勢爬爬而且已經會扶東西站起來, 有時都站不穩還想放手,哎呀…明明就站不穩還想放手, 真是逞強的小薰薰; 雖然有一些成長但是這兩個禮拜小薰薰變的很盧又很歡, 也不曉得是發生什麼事,婆婆說跟小薰薰長牙齒有關吧, 也聽其他人描述過長牙齒的小孩會變很難帶, 現在的小薰薰情緒真很不穩定, 之前的小薰薰是一個不愛哭的小孩, 但這一陣子真的變的好愛哭ㄚ, 只要不順心一律用哭來表達, 哭到我心中一把火,不不不…我想有十幾把火, 真的很想一巴掌打下去; 不要覺得我殘忍實在是太歡了又太盧,我已經忍無可忍了, 尤其是我在忙的時候又一直哭我就真的很想打人, 而且現在變的很黏我,而且只要看不到我就會一直哭, 連我洗澡都會一直大哭直到我洗好出來, 或者就直接爬近浴室看我洗澡才甘願, 我想想可能跟換環境有關也或許剛好又在長牙齒吧! 唉…我也不知道啦!只希望這恐怖的日子能趕快過去, 天啊!看看缺好多日記要好好來補補日記了, 希望大家有空來逛逛囉!

寶寶學走完全手冊

2007年06月16日
公開
20

寶寶學走完全手冊 學習走路是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所以不容輕視但也不用過於擔心,就算你的孩子進步略慢,只要你有耐心,懂得步行只是遲早的事而已。孩子學會走路以後標誌著孩子今後活動範圍將逐漸擴大,視野逐漸開闊,給體能和智力方面尤其是體質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學走路呢?期間有什麼注意事項麼? ★嬰兒學走階段的七大重點 ★發展時機: 十至十五個月 ★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1階段(十至十一個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能穩定站立時,就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2階段(十二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3階段(十二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4階段(十三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5個階段(十三至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寶寶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正常還是異常呢?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勿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 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緻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三種情況多注意 ◎八字腳需補充鈣 寶寶的八字腳表現在腿上,也就是常說的X型腿和O型腿。X型腿的寶寶愛夾著大腿走,一般都不愛走長路,老嚷著讓媽媽抱,有時候這種姿勢的寶寶是缺乏肌肉負重鍛煉,媽媽別老寵著,要讓他多做些鍛煉;O型腿的寶寶走路像騎馬,不過不用擔心,慢慢自己就能調整過來。這兩種走態一般在2歲就能慢慢恢復正常,但如果一直這樣,就有缺鈣和維生素的跡象,需要治療。像O型腿嚴重的寶寶甚至要給雙腿打上石膏來糾正。 ◎跌撞易影響平衡 剪刀步和醉步,這兩種步態的共同點是跌撞、不穩。事實上,寶寶學步時的跌撞、摔跤都是正常的,在跌撞中他能很好地控制腳步。不過,如果到2歲後還是這麼跌撞著走,那麼就要帶他去醫院,一種可能是骨架結構的問題;另一種可能是小腦疾病影響平衡,也可能是腦缺氧或腦癱。 ◎跛行要查髖關節 鴨子步和跛行。有的寶寶走起來像小鴨子,兩條腿移動很慢。如果不小心摔倒了,要用手撐地、彎腰,或用手撐膝關節才能站起來。這種步態一開始學步就很明顯,一種原因是因為他還是平足,走的過程中要慢慢練,不妨讓他蹬小轱轆童車,一般到5歲前就會自然出現弧度;另一種原因是由於兩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要趕緊去醫院。走路跛行的多是得過小兒麻痺的孩子,若是一開始走就這樣,那可能是單側髖關節脫位引起的。 ★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階段: 1.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階段: 2.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階段: 3.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階段: 4.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階段: 5.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 寶寶在使用學步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安全環境的安排 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陽台: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厘米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厘米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傢俱: 傢俱的擺設應盡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門、窗: 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電動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寶寶學走,媽媽幫忙 ◎扶物走 讓寶寶扶站於嬰兒床的一側,媽媽手拿玩具站在床的另一側,媽媽邊搖手中的玩具,邊說:「寶寶,走過來拿玩具了。」寶寶扶著欄杆走向媽媽。 ◎領走 媽媽領著寶寶的雙手,同向站好,媽媽說:「寶寶,我們去那邊看看。」 提示: 隨著寶寶自己平衡和協調能力的增強,媽媽可以逐漸由雙手領著寶寶,改為單手領著寶寶。 媽媽領著寶寶向前走。 ★專家指導 適宜寶寶: 滿11個月、扶站很穩的寶貝。 最佳時間: 寶寶飯後1小時、精神愉快的時候,是練習的好時機。 練習時間: 每天2、3次,每次3分鐘左右即可,可逐漸延長練習時間。 ★特別提示: 不宜過早開始訓練,每天練習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孩子的腿可能彎曲變形。 ◎推車走 讓寶寶扶著嬰兒車的扶手站好,媽媽也用手扶著扶手,說:「寶寶,我們推車走了。」媽媽寶寶一起推車向前。 提示: 媽媽一定要和寶寶一起扶著扶手,幫助寶寶控制嬰兒車的速度和方向,因為寶寶個子矮,看不清前面的情況,容易出危險;開始時,寶寶不會控制車速,猛地一推,車快人慢,很容易摔跤,所以需要媽媽的幫助。 ◎學步帶助走 讓寶寶站好,將學步帶套在孩子的胸前,媽媽從寶寶背後拎著帶子,幫寶寶掌握平衡。媽媽說:「寶寶,我們走了。」媽媽寶寶一起走向前。 ◎獨走 媽媽爸爸相距1米面對面蹲好,寶寶站在媽媽身邊,爸爸拍手呼喚:「寶寶,來,找爸爸。」寶寶蹣跚撲爸爸懷裡。媽媽拍手呼喚:「寶寶來,找媽媽。」寶寶撲進媽媽懷中。 提示: 用學步帶得好處就是媽媽不用彎著腰了,如果沒有學步帶,媽媽可以用一條毛巾代替學步帶。 ★專家指導 適宜寶寶: 滿11個月、自己能獨站的寶貝。 最佳時間: 寶寶飯後1小時、精神愉快的時候,是練習的好時機。 練習時間: 每天2、3次,每次走5、6次即可,可逐漸增加練習次數、拉長距離。 ★特別提示: ★嬰兒學走莫貪早 嬰幼兒運動功能的發育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嬰兒的骨骼組織中含膠質多,含鈣質少,骨質比較軟弱,容易因受外力的牽引而變形。其肌肉組織中,尤其是下肢及足部肌群比較嬌嫩,肌纖維細軟含水分多,故肌力欠缺。若練習走路的時間過早,全身的重量必為雙下肢所承受,由於垂直重力的持續作用,往往使雙腿產生彎曲畸形,甚至形成「X」或「O」形。 日常生活中,可見到一些家長為盡早鍛煉嬰兒下肢的運動功能,常用兩手支撐嬰兒兩側腋窩,助力向上,反覆使之做「跳躍運動」,這對嬰兒下肢畸形的形成和發展起著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過早學走路也使嬰兒雙足弓罹受重力壓迫,加之維護足弓部位的肌力又較軟弱,可使足弓漸漸變得扁而平,易於形成「平板足」。 可見,過早學走路或不適當地「鍛煉」有導致嬰兒肢體畸形的可能,影響今後的體態健美和運動潛能的發揮。 因此,根據小兒體格發育的一般規律,應將嬰兒學走路的時期定在11個月月齡之後為宜,此時骨骼及肌肉組織有了進一步的發育,已基本具備了承受自身重力的條件。 ★選擇一雙合適的鞋 孩子會走路後,為他選擇合適的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個人一生中,至少要走1萬公里以上的路,因此,從小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腳,這不是一樁小事。 1.可先打聽一下,哪些商店可買到質量較好的童鞋,大人可自己先去商店看一看,是否有適合孩子穿的鞋。 2.給孩子買鞋一定要帶孩子去試穿,帶孩子試鞋,最好不要匆匆忙忙,要有充分的時間。 3.為孩子選擇鞋子首先必須考慮穿著舒服。由於每個孩子腳的長、寬、厚度都不同,鞋的式樣也有差別,因此,選擇時要根據腳的實際尺寸,既要有空間讓腳生長,又不能使空隙過大以免不合腳,不便走路。最好用你的食指插在後跟處試一下,以不緊不松為宜,並要讓孩子站起來,行走幾步,感到舒適才可。也要考慮孩子脫穿鞋子是否方便。兩隻腳都要試穿。 4.鞋的質地、樣式、顏色也需考慮。這個年齡的孩子適於穿布底或軟皮底童鞋,要求鞋底稍柔軟而不滑。鞋面也是以布或軟皮製的為好。質地要牢固、柔軟,冬日能保暖,夏日能透氣。鞋的樣式,要簡單舒適,以方頭鞋為宜,有空隙使腳趾可活動,有利於腳的健康生長。不能穿尖頭鞋,有些父母常以成人的審美標準來為孩子選擇鞋,而未考慮保護孩子的腳的生長發育。一雙鮮亮的鞋能激起孩子學走的興趣。 5.適中的價格比較適合,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腳生長速度很快。一般孩子3~4個月就要換新鞋,不像成人一雙鞋要穿1~2年之久。 來源:好孩子 加工: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