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蛋頭家的蜜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媽咪職場狗屁]超想發颷的

2010年01月08日
公開
6

現在在做特助的專案 今天在等資料的時候 花了一些時間也做了儲運所的事情 結果被特助看到 被臭罵了一頓 問我為什麼還在做儲運的事 為什麼不花時間做他的事情 我跟他說我在等資料 所以先做了別的事 結果他很生氣的說 協理怎麼跟你說的 你在沒做完我的事 就去做別的事情 那我的事怎麼辦 後來我跟他說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我是儲運的人卻不做儲運的事 他一直問我說是誰在講的 後來就說要去找協理 結果他就跟協理說 現在還是有人在找我做儲運的事 讓我沒辦法專心做他的事 (其實我覺得協理大概也是撫衍他) 協理說我怎麼跟你說的 是誰在問的 協理很大聲跟我說別理別人說什麼 你就是好好做專案的事 我再去跟你副理講 特助跟協理要求說我是不是可以到樓上來坐 協理說不要搬來搬去的這麼麻煩 你打一通電話就好了 (拜託...協理怎麼會讓我上來 他恨不得不要看見我了) 後來協理遇到我們主任 跟主任說以後我就是用專案的東西 今天用專案的東西讓我用到了六點多 我真的整個快捉狂了 捉狂的原因是技術規範的東西 為什麼不給專業的人來弄呢 我做好了 特助又東挑一點 西挑一點的 一直弄到後來 我實在受不了 到六點四十分 我跟他說我真的要走了 他才說好... (媽的...) 今天也跟主任小聊了一下 跟主任說我對於部門的歸屬感越來越少了 我覺得我好像不是儲運的人 也不屬於任何部門 只跟著特助在做事 但我要的東西 特助也沒辦法爭取 我很怕到時候儲運回不去 特助的東西到時候又給別的部門做 今天真的超想發颷

孩子說謊怎麼辦?

2010年01月05日
公開
32

幼兒開始說謊,是故意還是無心?家長該如何正面管教,而非讓孩子更害怕說實話?波士頓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提出「同理、進入問題核心、傳達愛」的三階段處理方法。 作者: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 大多數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說謊大約是在三歲左右。通常孩子說謊的原因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想像與真實不分,也就是編造故事,常見於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另一種則是趨利避害,希望自己沒有做過某些行為以逃避懲罰,或是想要達成某些目的。 虛實不分的非事實性言語 虛實不分是學齡前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的常見原因。三到五歲孩子正處於想像力發展的階段,尤其四歲半會到達顛峰,在難以區分想像與真實世界的情況下,孩子常會編造故事,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背後也往往透露出孩子的期望。例如,明明沒去過迪士尼樂園,卻跟同學說自己昨天去了迪士尼樂園;或是告訴同學,上學途中看到一頭好大的獅子,自己還被獅子吞到肚子裡。這些編造的故事都與想像力發展有關。 三到五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當他們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並不是刻意說謊,而是認為想像世界是存在的。如果父母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將與事實不符的言語都視為說謊,就會覺得五歲半以下的孩子經常在說謊。 參與想像但不鼓勵說謊 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虛實不分,父母應該謹慎面對,不可以當成錯誤行為處理。通常孩子說出這種想像式言語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內心的期待,例如想去迪士尼樂園、想看到很大的獅子。 以我班上四歲多的孩子為例,當孩子告訴我:「昨天媽媽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但我清楚知道沒有這件事,我不會說:「哇!好棒喔!」因為若大人過度反應,會鼓勵他這種行為。我的處理方式是告訴他:「你很想去迪士尼樂園玩對不對?所以你想像了去迪士尼樂園玩,那麼玩了些什麼……」我會先用很清楚的直述句,讓孩子知道他很希望去樂園玩,所以想像了自己去樂園玩,接著才問他玩些什麼,不動聲色的開始參與他的想像世界。 運用想像力將不存在的事物變成真實想像,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特性,父母一方面不能鼓勵孩子說謊,一方面也要導引他了解想像是有可能的,大人喜歡他的想像力、願意參與。上述處理方式的優點,在於孩子不會認為大人是在戳破他、指責他,甚至讓他感受到想像是有可能的,並不算說謊。而大人在參與他的想像世界時,也達到鼓勵他發揮想像、幫助想像力發展的效果。等孩子五歲多之後,可以漸漸區分出真實和虛幻,也就不會出現這種非事實的言語。 相反的,如果大人劈頭就說:「你騙人,那是假的。」立刻給孩子貼標籤,在分不清真實與想像的階段,會讓他以為自己的想像是錯的,反而扼殺了想像力發展。 透過謊言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孩子說謊的另一種最常見原因,是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例如,當孩子打破玻璃杯,他看得出來大人會生氣,因為害怕被懲罰,就說是妹妹或小狗打破的。或是為了買太空超人的玩具,即使媽媽不答應,卻私下告訴爸爸已獲得媽媽的同意。 父母若發現,孩子說謊大多是因趨利避害而不敢說實話,大人必須先自我檢討:為什麼孩子會一天到晚說謊?是不是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能讓他產生安全感?是不是大人沒有提供鼓勵孩子說實話的環境?因為一個在安全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實是敢於指正大人的;但如果孩子發現每次說實話,只會挨罵挨打,他為了保護自己,自然會編織許多謊言以求得生存。因此,提供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即便還是可能說謊,但機率會比較低。 使用直述句切入說謊事件 面對孩子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我建議父母應保持理性的處理態度,藉此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養成誠實的習慣。例如,若很清楚是孩子打翻了牛奶,他卻推說是別人做的,我會平心靜氣的對他說:「我知道你把牛奶打翻了,現在該怎麼辦?」立刻進入事情的中心點,接著告訴孩子:「我教你怎麼清理灑在地上的牛奶。」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做的行為負責,同時學習如何處理。 過程中,我會用直述句切入事件本身,避免使用「你有沒有打翻牛奶」這類的問句,因為當大人這麼問,孩子就知道大人在生氣,一定不會說實話。但是也不能對孩子說:「牛奶打翻了沒關係,媽媽幫你處理」,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什麼事情都有大人幫忙收尾,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若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立刻稱讚:「你說牛奶是你打翻的,媽媽很高興,因為你對我說實話,你很棒。」透過這種正向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誠實是好的、會被讚許的行為。 三大處理原則:同理、進入問題核心、傳達愛 從兒童發展理論來看,五歲半以下的孩子還無法完整區辨想像和真實,不清楚自己是在說謊,也不了解這是錯誤的行為。六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說謊,則大多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同時明白這是錯誤行為。 處理六歲以上孩子說謊,父母可以掌握「同理孩子→切入事件問題核心→傳達愛」這三個基本步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並懂得改以正確的方式面對類似問題。 我記得兒子國小二年級時曾對我說謊。原因是白天他和同學在學校玩電動玩具,老師發現後,要他們寫下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帶回家讓家長簽名。兒子擔心我們生氣,回家後拿一張小紙條來找我,說要看我怎麼簽名,我一時沒想太多,就在紙上簽了名。隔天老師跟我提起這件事,我一臉茫然,隨後才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老師這時也才發現那是假簽名。 這件事讓我非常生氣,但我還是靜下心來處理。我告訴兒子:「昨天你拿了媽媽的假簽名,我知道你是怕被罵才這麼做。但你做錯了兩件事:第一是在不對的時間和場合玩電動玩具;第二是偽造文書,那是說謊欺騙的行為。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接著我提出一個月不准玩電動玩具的處罰方式,並再一次明白的告訴他做錯了什麼。最後我跟他說:「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但這件事你做錯了,不過只要你肯改過、負責任,我們還是很愛你,你是一個很棒的小孩。」 面對這個說謊事件,我第一步先同理孩子怕被罵而說謊的想法;第二步是清楚讓他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必須要負責任、接受懲罰;第三步則是再次表達爸媽的愛,讓他了解爸媽的愛沒有條件,和事件是分開的,雖然他處理這件事情的行為錯了,不過可以改正,改正之後永遠都是好孩子。 開啟親子討論及對談的大門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若想要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父母應該主動打開與孩子討論的大門。當孩子知道只要透過正向討論的方式,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消除擔心害怕,自然不會倚賴說謊。 保持親子之間的良好對談應該從小開始,但即使孩子已經多次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建立對談關係也永遠不嫌晚。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重新信任這種溝通模式,說謊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 有些大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他人認同,增加自信。面對這種形式的說謊行為,父母要先懂得反省,為什麼孩子無法建立自信,必須靠說謊讓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或自己和別人一樣。同時,父母也要找機會與孩子溝通,讓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培養一定的自信。 最後也別忘記,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大人做錯事被孩子知道時,一定要誠實以對。尤其六歲以上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說謊,大人應該勇於承認錯誤行為,當大人很誠實的面對錯誤,孩子也比較容易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希望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用自身的正確行為來指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