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玉筍『呈祥』丞翔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給自己的警愓~學會讓自己的孩子獨立

2009年02月26日
公開
2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5/17/1f0xg.html 父母太寵!小孩成「生活白痴」 從不知道芭樂有籽 更新日期:2009/02/25 00:41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現在的家長都很溺愛孩子,很多事從小到大都沒做過與太依賴父母的結果,就是讓不少小孩失去生活本能,包括削水果、摺衣服、綁鞋帶,甚至還有人因為爸媽常把芭樂切好,根本不知道原來芭樂有籽,儼然變成生活白痴。 芭樂有沒有籽?這麼簡單的問題有人竟然不知道!很多小孩因為受父母溺愛,見到的芭樂大多都早已去籽,一片片切好,也難怪他們以為芭樂沒有籽。不過,家長真的得小心,因為什麼事都幫孩子打點好,恐怕會造成他們變成生活白痴。 一位男同學拿著刀削蘋果,連刀都拿不穩,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削蘋果,一顆蘋果在男同學手下變得坑坑疤疤,那剝葡萄夠簡單了吧!沒想到男同學一樣剝的亂七八糟。不過,還有人更扯,鞋帶掉了也不綁,原來是因為他不太會綁鞋帶,乾脆就不綁了。 因為家長太過保護和寵愛,很多事從小到大都沒做過,太依賴父母讓不少青少年失去生活本能,甚至有些人到了大學一樣是個生活白癡,如果不想孩子變成這樣,家長從現在起可不能太過溺愛,免得害了他們。(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楊淑芃、許家驥)

小舅與他的小兒子誤會

2009年02月23日
公開
9

原因說來話長 小舅與小舅媽離婚了 後來小舅又和令外一個女人在一起(也就是現在的舅媽) 小舅的工作是營造公司(所謂的承包商) 舅媽有跟小舅討論過說他的弟弟在花蓮沒有工作,那小舅的那個家可以給他弟弟暫時住嗎?舅媽的弟弟暫時在小舅那工作,舅媽叫小舅告知他們家的小孩,結果小舅也沒跟小孩講,小孩當兵一回來就看到了小舅媽弟弟,他的弟弟還第一句話就說你是老幾,結果小舅的兒子聽了很火大,你住我家還問我是老幾,其實是問你是第幾個小孩啦!也可能年輕人比較不會說話,小舅的兒子就說你要不是姐姐(叫舅媽叫姐姐)的弟弟我早就打下去了,其實是個誤會啦。就這樣… 後來小舅叫舅媽的弟弟回花蓮了,因為住那邊也不好,舅兒子的女朋友也住在那個家,結果搬走時小舅的兒子發現說他來住時爸爸就買了一台電視給他看,搬出去了連電視也搬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是他在當兵時電視已經壞掉了,小舅跟二舅搬出去丟掉的,小舅就沒有在買電視了,是舅媽的弟弟搬進來時帶來的搬走時也帶走了,結果小舅的兒子到處跟人家講說爸爸帶一個外人來住還買電視給他看人家搬走了電視也被搬走了,小舅也奇怪為什麼不講清楚說明白,才不會很大的誤會,就這樣…小舅跟兒子一直吵鬧不休到現在

元宵節(小過年)

2009年02月09日
公開
36

土地公廟求龜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綵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來源: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yuanxiao/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