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星星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瞬間收心操~讓孩子不要再說等一下!

2010年10月25日
公開
19

瞬間收心操~讓孩子不要再說等一下! 彭菊仙◎著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瞬間收心」,操控自己的節奏。並非斷絕物欲,而是懂得在心花怒放之後,收斂狂奔的腳步,從公園大踏步走回家去!這個小腳步正是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一大步!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要他們乾脆的踏出公園就是一道難題,當時我就知道,我將與「媽媽,等一下!」這個棘手的問題長期抗戰。果然,接下來的日子裡,該收玩具時,孩子會說:「媽媽,等一下!」;該關DVD時,也是一句:「媽媽,等一下!」;該起床時,「媽媽,等一下!」;該寫功課時,「媽媽,等一下!」;該練琴時,「媽媽,等一下」…… 將來,我還會看著他們在電腦桌前說出一句又一句的「媽媽,等一下!」;更遠一點的將來,對象可能換成「老闆,等一下!」、「老婆、等一下!」、「孩子、等一下」…… 先給五分鐘,再喊STOP! 幾年前我就決定,到公園玩,只要時間一到,一定要讓孩子能放下一切,跟所有人大聲說bye-bye,然後義無反顧、迅速確實的從公園離去。因為收放自如、控制自我的能力攸關一個人的成功,更攸關一個人甚至一家子的幸福。無法有效自我控制的人必定經常處於懊悔之中,常在懊悔邊緣的人必定與幸福無緣。 要讓孩子自動收心,我有兩個法寶: 1.再讓孩子多玩五分鐘; 2.掉頭就走。 我深深了解,要這麼小的孩子心甘情願打道回府,比登天還難,所以一定會給予五分鐘的收心時間,讓他們一面多玩一下,一面整頓好即將離去的心情。 時間到了,我一聲令下,回家!當然小人兒根本充耳不聞,繼續嬉鬧追逐,我便從一數到十,一數完,扭頭就走,就當沒孩子似的,瀟瀟灑灑大踏步而去。走了約十數公尺之後,小人兒「媽──」一長聲呼喚畫破天際,健步如飛,立刻趕到我前頭了! 這個方法從未失誤過,因為能夠多玩五分鐘,孩子通常會覺得是賺到的,由衷感激,而我也深深體會到這寥寥幾分鐘是一定得執行的例行儀式。 就像啟動煞車裝置的火車在進站前,裡頭的引擎要經歷一段時間方能真正停止轉動,因此必須留一段安全靠站的緩衝距離。要孩子停穩瘋狂追逐的腳步,也得讓內心的玩興先行熄火,才能由內而外逐漸冷卻,平穩順利的銜接到下一個任務。 收心之前,必須大玩特玩 孩子知所進退,節制克己,正是因為他們的玩興已被滿足。等到他們長大一些,我則運用「多送十分鐘」的緩兵政策來舒緩他們熾熱的玩興。 每天下午四點一刻進門,我從不逼迫孩子立刻放下一切「從容就義」寫功課,因為不僅孩子幼兒期的公園經驗告訴我,不可躁進,自己以前下班後的慵懶心情也提醒我,要「收」之前,得先大「放」──好好的放鬆、放逐、放牛吃草,直到放浪形駭到一個饜足的境界,才可能心甘情願進入「收」的階段,而且此時一收,就能收得一乾二淨,漂漂亮亮。 因此,當我觀察到孩子眉開眼笑的聲浪與頻率都走下坡時,就會注入一劑強心針──多玩十分鐘。與其說是福利相贈,不如說是加速滅火之巧技。原本孩子的興頭必須再過半把個鐘頭始能消耗殆盡,一聽到「可再多玩」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心頭的警示燈反而會瞬間亮起,自動收斂玩心,加速減滅熱情!等到結束時刻一到,所有興頭就順勢熄滅了! 如果一開始就緊張兮兮,認為孩子一放學就放任他們玩樂是浪費時間,硬要趕鴨子上架,他們是絕對進不了書房的;即使進了書房,玩心必定也是野火燃不盡,春風吹又生!因此,在孩子興頭稍減的時候,適時給予緩衝時間,就能加快他們收心、從容赴義的腳步。 讓孩子從平靜中再出發,是順利轉換情境與心境的要素。否則,未被滿足的心念將如同貪得無厭的猛獸,漫無止境的擴散,成為不可自拔的耽溺。現在三個孩子最讓我寬慰之處,就是做功課的時間一到,便各自拖著書包回房,絕對不會戀棧任何的玩具、電腦、遊戲。當他們進入「閉關」狀態時,除了喝水、上洗手間、或是碰到不會寫的內容之外,都不會離開房間,直到完成所有功課,將一整落的學校作業外加媽媽出的練習題,放在桌上等我檢查完畢。 別讓耽溺成為孩子人生中的悲劇因子 耽溺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性格,一種無法有效控制自我的人生悲劇。 耽溺於糖果的孩子,頂多壞了一嘴的牙,長大後無法拒絕美食,頂多變成一個胖子。然而,無法克制口腹之欲雖然害不了人,卻會害了健康的身體,毀了美麗光彩的人生。耽溺於電玩的孩子闖不了大禍,頂多荒廢正業,但是將來也可能因為性格的擺布,導致走不出賭場,離不開聲色場所,沾染一身的酒色財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最終成為悲劇人物,往往就是因為栽在這種性格上!他離成功很遠,離幸福更遠!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瞬間收心」,懂得操控自己的節奏。並非斷絕他們的物欲,而是讓孩子懂得在心花怒放之後,收斂狂奔的腳步,從公園大踏步走回家去!這個小腳步正是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一大步! 在孩子的心裡安裝一個定時器 我的孩子都沒有上安親班,常常有人問我要如何一次要盯三個孩子寫作業?事實上,我根本不用盯!老大進入中高年級之後,常常一進房門就是兩個多小時,不會發出半句怨言,低年級時我得隨侍在側的夢魘都已恍如隔世(參見《教養好好玩》p172);老二凱凱打從進小學的第一天起,就沒讓我陪寫過半個字,完全把我擋在門外;老三鈞鈞也開始有模有樣的學著哥哥們寫功課了。 讓我安心寬慰的倒不是耳根得以清靜,而是他們已經養成「閉關」的習慣,即使將來課業愈來愈繁重,我也不必過於擔心。 家裡的計時器因為電池用罄,已經荒廢一陣子了。說也奇怪,計時器怎麼從一個顯要角色變得可有可無呢?還記得孩子低年級時一放學,我就按下計時器,等待精準而公正的機器聲響起,讓孩子心服口服,瀟灑離去。如今,時鐘好像擺在孩子的心裡了,自制逐漸變成一種習慣,不必藉由外物提醒他們「該收心了」! 未來,希望我也能變成一個虛位老媽,不再需要補充嘮叨的電池,孩子們能在每一個環節做到「瞬間收心」。只要將計時器就內建在孩子的心裡,父母就能省下嘮叨的力氣。

堅持與妥協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35

堅持與妥協~談親子互動 文�台安醫院臨床心理師劉千睿 堅持度高一定不好嗎?容易妥協就好照顧嗎?那可不一定!親子教養的品質,很大的因素決定於父母本身的教養特質與孩子的氣質特質之間的適配性(fit)。 或許很多爸爸媽媽都曾遇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要買最新出的超昂貴模型機器人,並且賴著不走不聽話,你越勸他就越來勁兒,最後乾脆躺在地上、滿場滾地讓你覺得好丟臉。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順著他的意思買給他嗎?如果買給他下次又用這一招,這樣沒有止盡地強求著該怎麼辦呢?還是把他丟著不管?不過孩子往往會又哭又鬧的追上來,繼續糾纏。當場給他一頓好打嗎?兩個人鬧了個滿擰,好好地出去玩心情都被破壞了。請先想一想,如果是您會怎麼做呢?或是您曾經怎麼處理過呢? 堅持度高的孩子往往遇到困難也比較不容易放棄,他們特別會談判、會保護自己的權益、好勝、有競爭心,但常需要費盡唇舌又哄又騙才能妥協。堅持度低的孩子有時因為氣質溫和,容易被說服,遇到挫折也比較容易自我安慰,缺乏問題解決動機,但整天開開心心,有點阿Q的味道。每一個孩子的氣質特色都不同,沒有一定的好壞之分,但是如何應用孩子的氣質特色,給予適當的引導,將特質變成優點,是父母的功課。 就臨床觀察經驗,在堅持度這個軸向的兩端來看,不適切的親子的互動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種常見的問題: 兒童氣質特質 父母教養特質 堅持度高(固執型) 堅持度低(安逸型) 堅持度高(權威型) 硬碰硬,常吵架,親子衝突高。 孩子聽話但較被動、缺乏判斷的能力。父母過於嚴格時,孩子容易有憂鬱或焦慮的情緒問題。 堅持度低(放任型)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度寵溺,孩子較自我中心,不體貼別人的付出。 親子間互動缺乏界限(boundary),管教效率不佳,予人散漫印象。 看完了嗎?您跟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呢?不過也別太快對號入座,就開始窮擔心,因為這四種親子組合,只要找對方法,一樣能輕輕鬆鬆地管教小孩,提升親子互動品質。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事先約定、事後鼓勵 首先,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您的孩子,在什麼樣的場合最容易有強求的情形出現,例如外出買東西、想要看電視、不想上床睡覺、到陌生環境不願意跟您分開等等,那麼下次碰到這一類場合、或是會有情境轉換的問題時,建議您要事先告知孩子可能要去的地方、可能會遇到的人、事情的流程、可能需要多少時間、他可能會有的感覺等等。 接著,再告訴孩子您期待他的表現是什麼(不要超過2項,孩子會記不住,且要具體清楚,例如走路時要牽著我的手、只能要求買一項30元以內的東西、生氣時要在5分鐘內恢復、準時9點半上床等),要求孩子複誦一遍,並且同意孩子若能不違規,可以得到什麼獎賞(例如:回家後可以吃一隻甜筒、用泡泡沐浴乳泡澡、玩30分鐘電腦、晚上睡覺前多聽一個故事等),讓孩子有一個獎賞的動機來自我控制。 最後,做一個約定的儀式,例如手指打勾勾或寫在紙條上(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圖案表示)。若孩子確實有遵守約定,那麼您也要確實的給予約定好的獎賞,不可以找藉口、拖延或隨意更換獎賞內容,這樣您和孩子之間就會建立起「說到做到」的信任關係,也可以有效的事先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爭執。所以無法給的獎賞,請您不要承諾,因為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是一個超大的牛角尖唷。 給堅持度高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參與討論、策略學習 堅持度低的孩子常顯得較乖、較順從,但有時會過於安逸散漫,有要求的事情才做,沒有要求的事情就「乎伊去」,或是太容易被同儕慫恿,做了些傻不拉嘰的事情而闖禍。若父母因為堅持自己理念的因素,也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商量,而做了過多的限制及要求,孩子可能會變成沒有自己的意見,或因為很愛爸爸媽媽,將父母的期待放在自己的期待之前,想要令大人滿意而過度壓抑忍耐自己。長期而言,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制訂規則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討論,先不要急著講自己的看法或說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與希望,然後討論出兩個人都覺得合理的做法。並且爸爸媽媽要協助孩子去看到「真實情境」,例如孩子說:「我這次一定要考一百分」或是「沒問題,我15分鐘就可以把功課寫完」時,父母不要太快的認同,反而要跟孩子一起檢視這些目標的可能性,給予一點彈性,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想要考一百分很不錯,表示你很想考好,但是我的期望是你因為粗心錯的分數不要超過3分,真的太難不會的盡量想就好。」或是「今天的功課比較多一點,我想你可能需要30分鐘」。讓孩子知道當要求不合理,或期望不合理時,他可以多一點彈性,並將因應策略變得更具體,讓自己真的可以成功、並且獲得成就感,增加願意持續嘗試的動機。這就是妥協,良好的妥協過程與結果,其實是幫助孩子更堅持的方法。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高孩子的小秘訣;情境區分、同理感恩 建議當您覺得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沒有問題時,可以附帶多一點的說明,例如:「看來你真的很喜歡這個機器人,而且你這個月表現都很好,沒有買過其他的玩具,所以我買這個給你當做獎勵」。但是若您已決定買給他,不要拿來當做未來行為的條件交換,例如請不要說「那你之後一個月都要幫我拖地」、「你一定要分給弟弟玩我才要買給你」等等,因為孩子當下一定會答應你,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是增加了他被罵的機會,因為如果他不遵守,你是要沒收玩具嗎?還是處罰他呢?這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來說,可是另一個爭吵的導火線呀!所以如果您要買給他,就買給他吧,不要交換條件,但要附帶道德建議:「有了新玩具可以跟弟弟分享」、「這個玩具很貴,請你要珍惜」等。 當您覺得這個要求真的不合理時,也要毫不猶豫的告訴您的孩子「這個機器人要3000元耶!我覺得太貴了,想想看,你一天吃飯要花150元,這樣可以吃20天,還要都不可以吃零食才行呢!而且這個月已經有買過其他的玩具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並且在說了不能買的以後,就要切實的執行,忽略孩子的哭鬧或哀求,什麼「那把舊的捐出去」啦、「我就不吃零食」啦等等,都回應「你可以捐出去,但那是你的決定,我還是不能買給你」、「不吃零食是很健康沒錯,但我還是不能買給你」、「我知道你真的很喜歡,但是太貴了,所以我不能買給你」堅定地重複說不行,也不要因為心軟就買了別的代替或當場許下交換條件的承諾。可以將孩子抱開、或帶到較少人的角落安撫他。待回家或過一段時間孩子緩和下來、情緒較穩定的時候,再肯定孩子可以忍耐,稱讚他「我很喜歡你現在不生氣了,可以講道理了」。這時再來討論,如果他真的很想要,他可以與你一起討論一個合約「接下來的一個月,都沒有被老師寫聯絡簿」或是「月考有三科95分以上」等條件,達成目標就可以買給他。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只是當時想要,情境過後要求他真的付出相對代價時,可能就打退堂鼓啦!堅持會讓孩子尊重您的決定,也能幫助他學習與人妥協,因此您的堅持是相當重要的,做了決定就要徹底執行喔! 給堅持度低父母×堅持度低孩子的小秘訣;設下底線、重點要求 如果您是這一種的親子互動類型,我想文章首段的例子一開始就不會發生了。或許孩子一時嚷嚷著想要買,但是看到別的玩具也就轉移了注意力。您可能本來也在盤算著要不要趁便買來當他的生日禮物呢?看孩子開始玩別的了,也就算了,落個相安無事。 但是,您與孩子的問題會出在您的要求他不一定聽話,您看孩子不聽話也就算了,自己去做。但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也學不會東西,若您過於不要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且孩子不聽話,您小的時候還可以幫他做、幫他收拾爛攤子,當他長大了以後怎麼辦呢?因為沒有寫功課學習落後、到處闖禍父母要付連帶賠償責任、更長大一點卡費刷爆全家受累。這可不是孩子一個人不學好的問題,外界的眼光與批評可是都會著落在父母身上的。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我們可以適度的尊重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裡,並視其年齡發展程度,給予重點式的要求即可。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建立基本家規,然後延伸1〜2項具體做法的方式來進行。以下舉幾個例子給您參考: 「有禮貌」 •學前兒童:生氣時要說出來「我生氣了」,而不可以打人。 •學齡兒童:要說請、謝謝、對不起。 •青少年:別人在對你講話時要面向對方。 「要誠實」 •學前兒童:做錯沒關係,但要承認並且道歉,就不會被罵或體罰。 •學齡兒童:有需求要跟父母說,都可以商量想辦法,但不可以偷竊。 •青少年:外出前一定要告知父母要去哪裡、跟誰在一起等等。 「愛整潔」 •學前兒童:玩具玩完,離開房間或做別的事時一定要收回玩具箱。 •學齡兒童:口袋或書包裡的垃圾每天拿去丟掉、早上起來被子摺好。 •青少年:自己的房間地板,兩個禮拜要拖地一次。 基本要求做不到,爸爸媽媽這時就要拿出堅持的態度來,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才能去做別的事情,忽略過程中孩子的頂嘴、討價還價、賴皮或轉移話題,您必須要保持中性的態度,堅持地重複指令,直到孩子做好為止。當然,這種家規具體做法的內容可以更換,視您與孩子的情況決定。同時執行的家規一次可不要超過3項,否則您堅持得太多,會很累而容易破功,孩子被同時要求太多也會受不了的喔! 希望以上的建議,可以對您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些做法上的參考。但父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只有您才真正知道怎麼處理對自己或孩子才是最適合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