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星星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沙和孩子的成長

2010年09月24日
公開
17

沙和孩子們的成長 孫瑞雪◎著 幼稚園裡有四個沙坑,每個孩子入園時,無一例外都留戀沙子,這種留戀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帶著孩子們到湖邊、海邊、植物園玩耍時,還是沙子抓住他們的心。玩沙,玩著玩著,就想玩水了,玩沙總是和玩水連在一起。正如我們所見的,孩子玩沙玩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玩水。 小歐來幼稚園的第一天,進了沙坑,抓起一把沙,沙從他的小手指縫中流出,落在手臂上,再從手臂上落下,這感覺讓他驚喜萬分。李宗林剛進幼稚園時,好動得不得了,但只要一進沙坑,馬上就變得寧靜下來,能在沙坑裡玩好幾個小時。半年後,李宗林的專注力形成了。回想十幾年的教育生涯,我很難找到一個不愛沙子的孩子。 沙到底給了孩子什麼? 有人說,沙發展了孩子的數學心智,我還沒有琢磨出其中的道理。我的發現是:兒童對符合自己心智並且變化多的玩具興趣大。任何一種人為的玩具都無法與大自然的賜予相媲美,沙和水適合所有心智狀態的孩子,玩法變化無窮,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心智,進行自己的玩法。這就是大自然賜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沙既是固體的,又是流體的,它變化無常又易被掌握,它那無窮盡的形態和用之不盡的玩法,從本質上滿足了兒童內心的需求,和操作中的創造性。加上水,水可以將沙固化,也可以將沙液化,和沙一結合,就變得奇妙無窮。 大概除了水之外,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比得上沙的奇妙,也沒有任何一種玩具能如此多方面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最後,沒有例外的,孩子總是將水和沙融為一體,在沙水之間找到新的玩法。 我常常看到,孩子們拿著各種小容器,一趟趟穿梭在班級和院子之間,一次只盛一點點水、一點點沙,幾個小時樂此不疲的來來回回,那情景如天國一般。 實際上,成人也樂意玩沙,在海邊,大人的腳踩在沙灘上,用這樣的方法親近自然,滿足人那原始而永不會放棄、也不能放棄的心理需要。

莫名其妙被阿嬤修理

2010年09月19日
公開
26

原本好好的假日,在家帶孩子, 幫君君維維複習功課,也上數位學習網練習, 看些卡通影片或DVD,玩玩玩具,很自在, 陪小朋友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下午燕巢阿嬷突然打媽咪的手機來, 接聽後,問媽咪是在家還是上課, 媽咪回答在家,沒上課, 阿嬤就開始質詢: 若有上課沒幫忙也就算了,沒上課也不到市場去幫忙, 阿維可託外婆照顧,帶著君君去市場, 媽咪就回阿嬤說:又沒有人說要到市場幫忙, 阿嬤接著講:幫忙做生意還要人家說,今天下午生意很好, 人手不夠,都不會主動去市場,忙到大伯大嫂鬧脾氣, 媽咪:忙要說,何況中午爸比也有過去幫忙理貨,他們也沒說, 感覺阿嬤不高興又唸一大堆, 媽咪己經委屈到講不出話,就讓阿嬤一直說,眼淚己不爭氣流下來, 後來掛完電話,心理實在感覺好難過,馬上打電話給爸比哭訴, 氣死了氣死了,實在太生氣了, 其實我也知道,碩士班開學二週來,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上課, 沒有在燕巢家煮飯,想必他們早就己不高興, 上星期日煮飯吃晚餐時,大伯就當在大家面說: 現在嬸嬸晚上上課,一星期只煮一次飯,要吃光光, 任誰也聽的出來就諷刺,媽咪不想理,沒回應 煮飯憑什麼是我應該煮的,你們做生意忙,我上班不累嗎, 奇怪呢,生意好是好事,為什麼每次生意好忙不過來, 我就得成你們的出氣筒,好生氣好生氣,生氣也不能解決事情, 還是得小朋友過去燕巢阿嬤家準備晚餐, 後來爸比下班回來,在門外見到阿公,就飆了阿公,把我們委屈全說, 並問阿公:阿嬤打電話是誰的意思?結果是阿嬤自己不高興打的, 好像是下午生意忙,回到家又看到一團亂,阿嬤就來電了, 怪媽咪也沒在燕巢家整理,什麼跟什麼嘛,我又不是菲傭,看門狗, 同樣是媳婦,未免差太多了吧,難道是有做生意才是媳婦, 平時吃晚飯時,伯母總是洗澡拖拖拉拉的, 阿嬤不見大媳婦下來吃飯,就不敢動筷,還要小朋友一直去請, 媽咪嫁進來五年,也未見過阿嬤叫二媳婦吃飯, 媽咪也知道手指頭伸出來長短不一,是無法公平對待, 更何況阿嬤是長輩,媽咪也不想計較太多, 晚上,好像阿公有將爸比發飆的事告訴阿嬤, 阿嬤就怪怪,維維叫阿嬤也不答理,似乎在生氣, 喂,我才是受害者,我都沒講話了,發飆的是爸比,又不是我, 用餐過程氣氛超級僵,大家都沒說話, 餐後幫忙裝袖子即回,回家前爸比說阿嬤在掉淚, 媽咪聽了也很難過,阿嬤一定以為是媽咪關係讓爸比發飆, 回家後要君君打了電話給姑姑,告訴姑姑:阿嬤心情不好,安慰阿嬤. 媽咪也不希望變成如此, 一整夜也難過的都沒睡覺耶!

孩子為何就是不聽話

2010年09月18日
公開
47

孩子為何就是不聽話?   從父母最常問的教養問題中可知,「孩子不聽話」是最令父母煩惱的項目之一。為人父母者,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然而,讓孩子聽話其實是一門需要用心探究的學問。   什麼叫作「聽話」?聽話的標準很難界定。或許可以說,孩子並沒有所謂的聽話不聽話,因為並無特定標準。而對於較小的孩子,其實也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因為兩歲以上的孩子雖可理解語言上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並不同,其不聽話行為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認知能力不足   幼兒常因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於是就會表現得不聽話。 欠缺表達能力   孩子也可能內心雖不同意,但由於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只得暫時接受「大人」的規定;但事後就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他的不同意。 父母身教的影響   父母的錯誤示範,也是造成孩子負面行為的原因。例如:媽媽常一邊忙著做家事,一邊聽孩子說話。無形中,孩子學會這種「不用專心聽別人說話」的模式,下次他就一邊玩玩具,一邊聽你說話。故父母應明白告訴孩子自己正在忙,無法專心聽他說話,請他等自己做完事情後再說,並可告知大約需多少時間及這段時間他可做些什麼,讓孩子不致茫然等待。 規範不合理   若大人本身訂的規範有問題,孩子也難以做到。例如:父母規定好動的孩子不准出去玩,但孩子天生好動,自然無法控制自己,這時若父母並未設計足以吸引他興趣的室內活動,就是強人所難。 慾望與規範衝突   當個人慾望超越遵守規範的壓力時,孩子就容易出現負面行為。例如:父母對孩子說桌上的蛋糕不能吃,要客人來才可以吃。過了一會兒,父母卻發現蛋糕上的櫻桃、奶油被挖掉了,就罵孩子不聽話。事實上孩子在吃掉櫻桃時,根本沒想到自己是不聽話,只因蛋糕實在太吸引人了,當時大人不在,他就覺得可以這樣做。 情緒失調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常是情緒失調的結果。當孩子情緒平穩時,內心慾望雖讓自己想做不被容許的事,但理性會提醒他而不去做;然而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負面情緒的累積   有時並不是孩子的負面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他累積了一些平日未抒解的情緒。例如:父母規定不能看六點半的卡通,孩子就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時偷看五分鐘;但沒有一天能看得完整,情緒沒能得到安撫。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響,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吃飯、洗澡、睡覺…等。由於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負面行為和看卡通的關聯性,故父母必須格外用心處理。建議父母應每天有固定和孩子聊天的時間,即使只有五分鐘,也要專心地和孩子交流,這將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心思及問題真正癥結所在。 ※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月刊》199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