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addux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2010年04月14日
公開
51

作者:李開復(原微軟中國全球副總裁)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 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接受電視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史丹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特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特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的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一)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她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她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二)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五歲時,父母要我讀幼稚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是我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第一次理解一個五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權。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的讀書,真的也考上了。 (三)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是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而不是「你的房間又亂七八糟了」)。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四)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 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五)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能夠激起責任心。 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中以負責出名。他小時候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他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一)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喜歡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二)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三)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四)不要生活上凡是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五)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 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過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 節錄自 李開復「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父母發脾氣,寶貝好受傷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33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對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不受傷的;如果一個月或一星期只有一次對孩子大發脾氣,傷害就會減輕許多。」可見大人對孩子發脾氣的頻率不能太密集,太密集了就會有後遺症。 父母生氣的常見原因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總是希望討父母歡心。但是,如果他們覺得父母無法帶給他們安全感,或是身心備受威脅時,」自然就會放棄嘗試討父母歡心。」 父母一旦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動手打孩子,或是摔東西,或是更暴力的行為。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動口罵孩子的父母,約有一半會對孩子施以暴力行為。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責罵,主要是受到自己對孩子的觀念和想法所牽引,倒不一定是針對孩子當時所作所為,此種負面想法包括: 1. 對孩子不夠了解。 2. 滿足自己虛榮心。 3. 對孩子要求、期望過高。 4. 被自己精神狀態及情緒所左右。 適當責罵孩子的方法 上述四種想法一旦入侵家長腦海,隨之而來的便是引爆怒氣,而話一出口,受傷的往往是孩子。臧汝芬醫師表示,對孩子生氣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反應,也是對孩子不當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但必須講求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 (一) 不當眾指責 (二) 讓孩子學著面對不會的事 (三) 不要說「你總是」 (四) 將「不」字去掉 (五) 不隔空喊話 (六) 傳達指令勿含糊籠統 (七) 融入孩子的生活 (八) 以懲罰代替體罰 (九) 多說些讚美的話 給父母的建議 除此之外,臧汝芬醫師也建議父母,要學會遠離大發雷霆的場面,其方法如下: 1. 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不要讓對孩子觀感不佳的想法一再浮現。 2. 讓自己迅速冷靜,應多以肯定的態度看待孩子。 3. 對孩子的言行,應以中立和務實的態度,取代情緒姓的想法。 4. 重新界定孩子的行為,不要預設立場。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和孩子維持正面、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將會很有安全感地依附於你,並一起享受共處的美好時光。 育兒生活雜誌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