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Mama

能力落差 愈拉愈大教改造成新階級

2010年01月11日
能力落差 愈拉愈大教改造成新階級

教改造成新階級以前是勤能補拙,現在是挑燈夜戰也沒辦法,教改政策具前瞻性卻沒有足夠配套,沒錢補習的孩子被拋在後頭,學生被提早分出階級,誰來關心後段學生的未來?

文�李雪莉
綁著一束馬尾,身材高挑的九年級女生小佩今天剛經歷一場全校性的國字注音考試;她的同學裡有人拿滿分,也有人只拿十多分。她的成績也不怎麼樣,自從七年級升八年級後,她突然覺得課業變得好難,英文上起了時態與假設、數學上起證明題,還有國文出現文言文。
「我想是基礎沒打好,回頭來跟不上了,」坐在教室後排,聽不懂上什麼,小佩索性把頭靠在書桌上,思緒放空。
在教改聖經下,已經出現一群為數不少,被犧牲的一群學生。
長期追蹤國中與高中學生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伊慶春判斷,教改的步調已帶來社會階級化的加深。教育已從兒童期就開始出現分化,「不公平的兒童期開始進入更不公平的青少年期。」
二○○一年落實的九年一貫、七大領域的國中小課程綱要,是造成學生能力落差的關鍵。
一九九六年教育部長吳京提出九年一貫想法,主要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小學生讀過的,國中就不必重複學習,但不改課程的架構。
但之後接任的部長林清江,為九年一貫的課程進行革命,主張把原有的單科教學轉化為合科教學。
但老師如何打破本位主義,協同討論?如何合科教學?教材怎麼編寫?這些問題尚未解時,抱持理想的林清江過世了。
這個具前瞻性卻又沒有足夠配套的政策,讓教學現場起了重大變化。

學太多,深度不足
學校開始加入過去沒有的許多學習元素,七大領域瓜分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以語言課程為例,國中一學年少了一二○小時;而語言課程裡,從小,學生必須同時學習鄉土語言、英語、中文,各種語言又瓜分了時數,無法扎實學習。
新課程實施後,各科老師都大喊教學時數不足。一名知本國中老師指出,「現在學習史前時代至清代前期的幾千年歷史,要上十五個重要朝代,平均一個朝代只能學習一.二堂,請問要如何達成歷史科的能力指標呢?」
主跑教育十多年的《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韓國棟看到教改政策的粗糙對孩子能力的危害,激昂說道,「後來的部長都覺得不太對勁,但這是教改人士對課程革新的想法,這個教改聖經誰有膽承認錯誤?」學校開始進行大量課後輔導、家長自力救濟花錢補習,但沒錢補習的孩子就被拋在後頭。
一位國中教務主任不久前參與社區內的「國中小英文課座談」,她才發現原來五年級一整年只要學三十個英文字,「七年級一課就有三十個單字,難怪學生受不了。」
同樣是國中生,私校的英語實驗班可用全英語上數學、有人可看英文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仍有學生寫不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
宜蘭一位家長不諱言,「真的,不補,會死掉,補習根本是在補足學校沒上完的。」

基測利於經濟強勢學生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甄曉蘭去年底發表的文章指出,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凸顯偏鄉地區學校,因文化弱勢產生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更擴大城鄉教育品質及成果落差。
學生帶著巨大的落差進入國中體系後,立刻出現能力的斷裂。
特別是英語,是各科中極化最嚴重的科目。台師大文學院院長張武昌表示,「有愈來愈多國一新生放棄學英語的趨勢。」
基測目前的命題趨勢是,題型生動活潑、重觀念的統合與分析,數學、英文重視文字的理解與題目的判斷,經常出現長達五百字的描述題,以題組方式進行測驗。這些對於有豐富文化刺激、喜歡大量閱讀的學生十分有利。
建中校長吳武雄指出,這樣的評量其實是有助經濟強勢學生,不利窮苦家庭的學生,「以前是勤能補拙,但現在你挑燈夜戰也沒辦法。」
教改帶來的M型化發展,讓台東大學教育系教授黃毅志以「馬太效應」(有者愈多,無者愈無)預測教育不只影響個人學習,未來還會決定一個人未來職場的選擇與社會地位。

一個也不能少
國民基本教育的目的是要訓練學生成為五育均衡的國民,具備面對社會的基礎能力,而不是提早把學生分出階級。
前教育部長郭為藩表示,過去幾年的政策是把教育責任交給市場。七十一歲白鬢貼兩頰的郭為藩語重心長提醒決策者,要看到都市與鄉村後段學生的處境。
他以「陪太子念書」形容學習落後的學生,如果政策會極化學生,當七○%的孩子陪著前三○%念書時,台灣不僅會遺失一群人才,也會導致社會長期失衡。
下一任教育部長願不願意鼓起勇氣,檢討台灣中小學的課程課綱,把學生最需要的能力建立起來,又同時照顧後段學生的需要?
目前將公平概念落實教育最成功的國家就是芬蘭。
芬蘭知道少子化的挑戰,決心落實「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當OECD國家平均只有六%中小學學生接受學校的額外學習輔導時,芬蘭的比例達二○%。
台灣呢?教育部國教司這幾年已看到學習落差的問題,今年將針對十八萬名學生進行輔導,但這個僅佔兩百六十多萬國中小學生的六.九%。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裔的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長期研究不平等問題。他發現,平等的關鍵是每個人能力(capability)的完整發展,而國民能力的低度發展,是公共政策的失能。
拉起後段學生是國家教育不能懈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