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Mama

校長的話

2010年10月15日
記得曾經跟爸爸媽媽們提過Vygotsky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 instruction):父母老師同儕都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鷹架意即參考學習的架構。 Vygotsky也同時提出近側發展區(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孩子的心智發展可分兩種層次:一種是實際發展水準,它是一種不必藉著他人也可以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另一種是潛在發展水準,是需要環境中的其他人的協助下所能完成的作業能力。介在兒童獨立解題層次和經由成人引導或同儕合作所提升層次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教育現場所關注的主題。我們要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發展他(她)的ZPD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實體,沒有人可以單獨而成功,孩子的社會性學習在進入小學之後漸漸體會:自己不只是一個帶有衝動與慾望的身體,同時也必須和他人相處的社會我。適應社會文化角色是一艱難的嚐試時期,尤其是少子化的現代小家庭,普遍缺乏足夠的練習場域與對象,讓孩子經驗實習社會生活,孩子會痛苦的知覺到:人必須靠自己的努力,若沒有相對的成長是無法跨越的,因為沒有人能用魔法和神話來拯救你的社會關係,那麼屬於我們大人角色要引導孩子的ZPD的責任是甚麼?簡單地說:引導孩子勇敢面對困難,幫助孩子延展內在的能力:如自我察覺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開放自己傾聽的能力,同理心的能力等說起來很輕鬆,但過程中孩子與大人要面對的痛苦掙扎交戰的種種情緒,猶如北國秋冬的蕭瑟冷縮嚴峻寒冷的感覺。
社會能力與情緒學習是直接相關的,當內在的情緒學習無法調適時,社會能力會出不來,因此我要邀請父母耐下心來,傾聽孩子這一刻的關卡是甚麼?三年級的女生分分合合的友誼練習,不只是誰主導誰附和誰反叛誰忠誠誰挑撥誰正義公平的問題而已。反而是我們都得正視每一個孩子的情緒學習能力的起點與準備度都不同,絕非是物競天擇的法則,而是我們大人開放但不過度捲入的態度是扮演ZPD的原則。家裡學校與同儕之間的互動與分際都是孩子的ZPD。每一個外在衝突與內在衝突都是學習的時刻,有一位媽媽說她的女兒請她不要為她的人際關係擔心,女兒說:反正這樣我就可以多多練習寫紙條給她們,這樣我就可以練習寫很多字了。我看完也莞爾一笑,看來這位媽媽與孩子又過了一內在衝突的關卡, 這一關卡叫做情緒的按奈(emotional holding)。這種能力得透過學習過程才能完成,它不是一種外在行動而是一種內在的情緒經驗,是一種察覺的狀態與能力, 譬如能夠忍受挫折的感覺,忍受焦慮和壓力,忍受等待的焦躁不安,忍受過度興奮或忍受被拒絕的感覺,或忍受說不的不舒服感覺。
這些看似都是我們內心負面的情緒一時無法得到發洩或懸而未解的狀態,是令人不舒服的,但卻是生命發展的必要之痛,它的價值是經由情緒按奈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管控的內化能力,進而為自己負責,這是自我覺醒與長大的關鍵力。在這個能力的前提是:如果我們大人過度在乎而捲入我們的情緒,不但會剝奪孩子經驗情緒延宕的機會,而我們的焦慮不知不覺感染給孩子,將影響孩子在經驗九歲這個我與世界分離時的轉化能力,那就是真正的想要學習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給予接納;鼓勵孩子主動溝通協商的能力;引導孩子去表達內在感受的方式;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去學習了解他人的處境而學習同理心;透過父母自身失敗受挫的人際互動故事或如何轉化成功的生活事件分享等。

當然與孩子散步聊天或一起運動伸展,甚至一起唱歌畫畫都是很重要的轉化學習。偶而分享父母正在經驗生活的壓力狀態,試圖讓孩子知覺父母也在忍受挫折是很重要的身教。末了有些意猶未盡的忐忑,盼再續談這個主題。

順祝週末平安愉悅
宜玲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