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日期

#Tag

angel生日快樂

2011年10月03日
公開
35

紫媜:生日快樂! 九歲是如此美好,相信十歲一定會更好。 一整年,看你如此長大,早上可以自己準時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準備要上課的東西, 然後,自己到一樓等爸爸,凡事都不用媽媽幫忙了,凡事都可以負責任的處理自己的工作和事物,媽媽~好高興。 每天睡前,你總喜歡媽媽給你一個親吻,然後甜甜的入睡,每睡一天腳就長長一吋。 有一天你告訴我你很喜歡作夢,夢裡有很高興的事也有很可怕的鬼怪,可是你說,你不怕,不管好夢惡夢,你都喜歡,因為那一定是要告訴你一些很重要的事,其實每天看你入睡,你總是好夢多過惡夢,常常都是笑聲把我給吵醒,然後媽媽只好羨慕的看著你快樂的睡覺。 有一天,我們看到朋友的孩子,為了一塊蛋糕分給了你和他,他覺得你那一塊比較大塊,他生氣的告訴他媽媽說:媽媽~你比較愛別人,總是對別人比較好,不公平。 啊!這好像是我們常常發生的事,我想起那天姨媽媽為你和萱萱買生日禮物,你就為了萱萱多一樣而生氣很久很久。 媽媽~很想告訴你,在媽媽的眼裡,禮物是最沒有價值的,因為媽媽很愛你,當你生氣媽媽也會跟著你生氣,當你高興媽媽也會跟著你高興,當你傷心流淚媽媽也會跟著你傷心流淚,當你受傷,媽媽的心也會像有傷口一樣的疼,甚至比你更痛.....。 媽媽真的真的很愛你,爸爸也是,希望你永遠記得九歲這一年我們經歷的人事物,我們一起渡過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那有滿滿爸爸和媽媽的愛在裡面。 最後媽媽要給你最大的祝福,並祈求天父爸爸永遠地看護著你,健康的長大。 媽媽 慧芬 2011/10/03 筆

我先試試看自己睡

2011年02月26日
公開
32

從開學的第一天開始,紫媜每晚都努力讓自己八點就上床睡覺,連奶奶想去大姑姑家,他都問:那我們回到家會是幾點?,當他知道時間會超過八點,他搖搖頭說:那太晚了,我還是在家就好,爸爸您帶奶奶去就好,但是~不可以太晚回來喔!。他總是再三的提醒先生,一定要早點回來。 因為早睡,所以他可以在一早六點二十分左右就醒來,更因為時間充足,他可以好好的整理好自己亂七八糟的捲髮,還能自己準備水果,甚至為了讓早上的時間更有效率,他晚上會先準備好或想好隔天要穿的衣服,就這樣他總是第二個到學校,沒辦法~展為實在住太近了,如果學校也在家附近,我們一定可以七點之前就到校,不過這可能會讓淑莉老師很有壓力。 "媽媽~我想試試看自己睡,您不用拍拍。"紫媜說; 我停住我的手,讓他自己睡,過了一會兒,他忍不住又告訴我:"媽媽~我還是睡不著,您可以拍幾下嗎?幾下就好。" 我在他的背拍了兩三下,然後鼓勵他:"念念咒語吧!再試試看自己睡好嗎?" 於是,他小聲的念念咒語,慢慢的睡著。 從放寒假開始,紫媜要求我讓他自己試試看能不能自己睡得著,有幾次他自己真的先睡了,不過大多還是需要我或是先生陪伴在身旁,但至少他都會先試試看,能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睡著,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獨立了。他現在也比較黏爸爸,總是跟在爸爸左右,回想先生剛從大陸回來,她還不願意讓先生牽她的手過馬路,彷彿男女有別似的,不過現在就不會了。 為了讓她更喜歡自己的身體,我為她找了一本書"不可思議的你!"(小魯文化),這本書很簡單的文字,紫媜幾乎可以自己念,透過這本書,我也告訴她要喜歡自己的身體,同時尊重異性的身體。不過他實在太愛乾淨了,連肚臍眼都小心的用棉花棒清潔,真是的。 ps.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的話我把它剪掉,隨著孩子的識字能力提高,我實在覺得給家長的話要分開放,或是不要放會比較好。

校長的話

2010年10月15日
公開
39

記得曾經跟爸爸媽媽們提過Vygotsky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 instruction):父母老師同儕都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鷹架意即參考學習的架構。 Vygotsky也同時提出近側發展區(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孩子的心智發展可分兩種層次:一種是實際發展水準,它是一種不必藉著他人也可以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另一種是潛在發展水準,是需要環境中的其他人的協助下所能完成的作業能力。介在兒童獨立解題層次和經由成人引導或同儕合作所提升層次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教育現場所關注的主題。我們要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發展他(她)的ZPD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實體,沒有人可以單獨而成功,孩子的社會性學習在進入小學之後漸漸體會:自己不只是一個帶有衝動與慾望的身體,同時也必須和他人相處的社會我。適應社會文化角色是一艱難的嚐試時期,尤其是少子化的現代小家庭,普遍缺乏足夠的練習場域與對象,讓孩子經驗實習社會生活,孩子會痛苦的知覺到:人必須靠自己的努力,若沒有相對的成長是無法跨越的,因為沒有人能用魔法和神話來拯救你的社會關係,那麼屬於我們大人角色要引導孩子的ZPD的責任是甚麼?簡單地說:引導孩子勇敢面對困難,幫助孩子延展內在的能力:如自我察覺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開放自己傾聽的能力,同理心的能力等說起來很輕鬆,但過程中孩子與大人要面對的痛苦掙扎交戰的種種情緒,猶如北國秋冬的蕭瑟冷縮嚴峻寒冷的感覺。 社會能力與情緒學習是直接相關的,當內在的情緒學習無法調適時,社會能力會出不來,因此我要邀請父母耐下心來,傾聽孩子這一刻的關卡是甚麼?三年級的女生分分合合的友誼練習,不只是誰主導誰附和誰反叛誰忠誠誰挑撥誰正義公平的問題而已。反而是我們都得正視每一個孩子的情緒學習能力的起點與準備度都不同,絕非是物競天擇的法則,而是我們大人開放但不過度捲入的態度是扮演ZPD的原則。家裡學校與同儕之間的互動與分際都是孩子的ZPD。每一個外在衝突與內在衝突都是學習的時刻,有一位媽媽說她的女兒請她不要為她的人際關係擔心,女兒說:反正這樣我就可以多多練習寫紙條給她們,這樣我就可以練習寫很多字了。我看完也莞爾一笑,看來這位媽媽與孩子又過了一內在衝突的關卡, 這一關卡叫做情緒的按奈(emotional holding)。這種能力得透過學習過程才能完成,它不是一種外在行動而是一種內在的情緒經驗,是一種察覺的狀態與能力, 譬如能夠忍受挫折的感覺,忍受焦慮和壓力,忍受等待的焦躁不安,忍受過度興奮或忍受被拒絕的感覺,或忍受說不的不舒服感覺。 這些看似都是我們內心負面的情緒一時無法得到發洩或懸而未解的狀態,是令人不舒服的,但卻是生命發展的必要之痛,它的價值是經由情緒按奈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學習自我管控的內化能力,進而為自己負責,這是自我覺醒與長大的關鍵力。在這個能力的前提是:如果我們大人過度在乎而捲入我們的情緒,不但會剝奪孩子經驗情緒延宕的機會,而我們的焦慮不知不覺感染給孩子,將影響孩子在經驗九歲這個我與世界分離時的轉化能力,那就是真正的想要學習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給予接納;鼓勵孩子主動溝通協商的能力;引導孩子去表達內在感受的方式;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去學習了解他人的處境而學習同理心;透過父母自身失敗受挫的人際互動故事或如何轉化成功的生活事件分享等。 當然與孩子散步聊天或一起運動伸展,甚至一起唱歌畫畫都是很重要的轉化學習。偶而分享父母正在經驗生活的壓力狀態,試圖讓孩子知覺父母也在忍受挫折是很重要的身教。末了有些意猶未盡的忐忑,盼再續談這個主題。 順祝週末平安愉悅 宜玲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