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日期

#Tag

壓力與女孩子青春期提早有關 -國際厚生

2007年12月20日
公開
44

家庭衝突、沮喪與青春期較早有關,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支持家庭衝突會影響女孩子青春期的時機。亞利桑那大學Bruce Ellis博士和威斯康辛大學Marilyn Essex博士從學齡前追蹤到兒童期中期,他們也拜訪兒童的父母,評估經濟困難、婚姻問題、父母親憂鬱、以及教養方式等家庭壓力。 他們發現,女孩若生活在父母親較支持與婚姻衝突較少的家庭中,其第一次荷爾蒙的改變比其他女孩晚;若婚姻衝突、父母的支持、以及沮喪的問題是出在父親而不是母親的話,與青春期較早有關。Essex博士表示,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普通的家庭衝突或是壓力,也可能影響年輕女孩的性發展;她表示,這些是成長的正常壓力,不是嚴重的傷害。研究結果刊載在11/12月號的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 【較早青春期與演進】 這篇最新的研究贊同這個理論,認為性發展較早的女孩對家庭和其他壓力的反應,也許有進化的依據;這種想法是,在壓力和潛在危險下長大的孩子,如果她們性成熟較早的話,有利於使她們的基因存活。但在現代社會中,較早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是許多健康問題的風險因子,包括憂鬱症和其他情緒失常、濫用毒品、早懷孕、性病、以及生殖系統癌症等。 兒童發育研究人員Jean Brooks-Gunn博士表示,從公共衛生的立場上來看,阻止女孩們青春期提早的高發生率是有利的;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研究顯示,較早性成熟的女孩增加心理問題、侵犯、以及被伴侶虐待的風險。 【基因、環境和青春期】 決定女孩何時達到青春期的最重要因素,是她母親初潮的時間。但是越來越清楚除了基因之外有哪些因素與女孩性成熟有關,例如,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小時候過重與青春期較早有關。 Brooks-Gunn博士表示,有關家庭壓力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女孩子性成熟時間點的複雜性。她問到,家庭衝突或父親沮喪是如何讓青春期提早的?她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有許多可能的答案,但我們目前還不能真正地瞭解。

救語文能力大量閱讀是妙方 作者﹕李家同

2007年06月28日
公開
38

救語文能力大量閱讀是妙方 作者﹕李家同 很多人以為只有學文法科的人需要有好的語文能力,其實學理工的同學一樣需要語文能力。 這次很多人發起重視國語文教育的運動,並受到了國人的重視。 語文能力不好,會影響學習任何學門的能力。我就教過一個小學生,每次看到一個文字敘述很長的題目就會慌,而且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會」,一旦將題意解釋給他聽,他立刻就將題目做出來了。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數學老師覺得他的學生老是不會做數學題目,他請了一位國文老師來解釋題意,學生就會做了。我也碰到一位化學老師,她的經驗相同,大多數弱勢同學之所以不會做題目,都是因為看不懂題意。 國語文能力差,絕不是寫別字而已,最嚴重的就是看不懂文章。不相信的話,可以找一位程度差的同學讀福爾摩斯探案,他很可能弄不清楚人物互相錯綜複雜的關係,更弄不清破案的關鍵。亞森羅蘋就好得多了,大概是因為其中邏輯推理的成份不多的緣故,至於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那是最高境界,能徹底看懂克莉絲蒂小說的小孩子,已經不算是弱勢孩子了。 閱讀不夠的孩子,也有詞不達意的痛苦,即使他已看懂了某篇論文,他也無法將它的大意濃縮成幾句話,不要說生動了,就連正確無誤都不一定能辦到,遑論描繪自己的想法。更嚴重的是:很多文章不是詞不達意,而是前後文互相矛盾。你問他為何會寫出如此互相矛盾的文章,他也只有苦笑並不知道原因。 很多人以為只有學文法科的人需要有好的語文能力,其實學理工的同學一樣需要語文能力。做研究要寫論文,如果語文能力不好,寫出來的論文沒有人能看得懂,即使看懂了,也可能給人一種內容貧乏的印象。大多數工程師不要寫論文,但是要做報告,情形亦是如此。很多工程師做事的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不會向上司解釋成果,吃很大的虧。 閱讀不多的弱勢同學,知識當然不多,寫文章時不可能引經據典,而且因為所知者少,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了無新意,談話的時候也不可能有趣。 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有以下的語文能力: 一、可以很快地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 二、可以正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表達想法時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 四、表達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要得到這種能力,其實不難,只要大量閱讀即可。我在此建議給弱勢孩子閱讀的書籍文章: 一、經典名著:任何書籍或文章,已經成為永垂不朽者,一定有其道理,唸了絕對有益。古文當然屬於此類,外國的著名小說,也很該念。最近英國政府在英國監獄強迫受刑人念英國著名小說,結果好多受刑人出獄後,努力進入大學專攻英國文學。據統計,最受受刑人歡迎的小說是「蒼蠅王」。 二、好的論述文章。比方說,重要報紙的社論和讀者投書。我並非說這種文章有真理存在,而是因為這些文章條理必定很清楚,中心思想也很明確,絕不會天馬行空,更不是老生常譚。而且這些文章常常有知識性,比方說,有一篇社論也許會談到預算,孩子會從此知道國家是有預算制度的。當然,選擇這些文章時必須避免有太多政治性的。 三、法官判決文和偵探小說。兩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講究邏輯。很少人會發現法官的判決文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好的偵探小說更是如此。英國的泰晤士報有專門的法律版,常有法官的判決文,可惜我國不太重視這些。很多法官的判決文硬邦邦,很難讀,不過,我曾經看過一些大法官的判決文,的確精采無比,其思慮不但清晰,而且任何可能的疑問,都會在判決文中提到,令人心服口服。偵探小說的優點則是有創意。要寫出有趣而又天衣無縫的偵探小說,是要有很深功力的。 四、有趣味的知識性文章。在此,我建議大家看人間福報的一些有趣報導,大多數的文章是有關科學的,一概很短,非常適合孩子們看。看了以後,可以增加知識。 其實,菁英份子的孩子們,國文程度並不差,弱勢團體的孩子,才是問題之所在。教育部決定恢復在考高中學力測驗加考作文,沒有人反對,但我卻大為憂心,對於弱勢孩子而言,這個措施是雪上加霜,和城裡孩子相比,他們不太可能寫得出好的作文來,原因很簡單,他們通常沒有看什麼課外書,對於很多事情,根本沒有什麼觀念,如何寫得出好的作文來? 我在埔里的博幼基金會就強迫孩子們大量閱讀,很多小孩子會在同學間有意無意中談到他們讀課外書所得到的知識,使同學們對他們另眼相看。有些已經迷上了金庸的小說,迷上福爾摩斯的孩子也不少。我在想募款購置克莉絲蒂的全套,看看這些弱勢孩子會不會迷上這位大作家的名著。 我承認我的想法屬於異類,因為我自己屬於什麼書都看的人,因此我把我的經驗介紹給各位,各位老師和家長,不妨參考也。

《危險心靈》侯文詠

2006年09月04日
公開
37

http://www.crown.com.tw/book/wenyong/aut_2_005.htm 佳句議題 ◎ 我們似乎是活在一個恨小孩的國度裡,所有的孩子都是為了成為大人而活著的。堅持孩子的活力、想像簡直是罪大惡極。背負了不成熟原罪的孩子沒有別的選擇,他唯一的出路只能假裝自己就是成人。 ◎ 什麼時候孩子的聲音才會被整個社會聽到?明明是不對的事情,為什麼還要繼續錯下去?難道大家都真的不在乎嗎? ◎ 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 當我們不再保有孩子的純真時,青春、歡笑、自由與想望也就遠離了,我們彼此責怪、相互憎恨,鬥爭、殺戮……直到我們徘徊在黑暗與荒蕪裡,直到無助的吶喊與哭泣淹沒了我們。 ◎ 我驚心動魄地體會這一段完全不一樣的日子,我其實一點都不討厭不一樣的日子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種不一樣讓人有種走投無路的感覺…… ◎ 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或者,長大意味著不斷地失去? ◎ 我實在不明白,難道我變成了在發動心靈戰爭的恐怖分子?我的挑釁只能逼大家用冷漠當武器來圍堵、反擊我,好讓某種原來他們相信的事情不至於解體? ◎ 人生是不是非得反抗、破壞?會不會所有的理想、熱情與正直只是一種激動狀態?會不會這一切從開始就只是場荒謬的鬧劇? ◎ 反對那些錯的,是不是就代表我們是對的呢?我真的很迷惑…… ◎ 除了反對與抵抗,我們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釆、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一張一張的照片可供紀念,而孩子們逝去的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眼神,我們將要去那裡憑弔? ◎ 教育不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嗎?只要我們的教育還有好老師堅持,哪怕全世界的黑暗都已經成形,哪怕他的身軀多弱小,聲音多細微,都會有許許多多懵懂的孩子看到、聽到的。孩子將會受到啟發,受到感動而長成更多純潔與真誠的心靈。而只要純潔與真誠的心靈存在,我們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呼應:知識呼應著好奇,熱情呼應著求知,信任呼應著敬重。那時候,現世美好,生命的成長許應我們智慧與關愛,不再有考試、競爭、威脅、懲罰,更沒有憎恨、恐怖…… ◎ 他們說,教育就是競技場,而讀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為了保持領先,我們放棄了思考、體會、尊重、分享,開始學習平庸、冷漠、虛偽、貪婪。當我們不再保有孩子的純真時,青春、歡笑、自由與想望也就遠離了,我們彼此責怪、相互憎恨,鬥爭、殺戮……直到我們徘徊在黑暗與荒蕪裡,直到無助的吶喊與哭泣淹沒了我們。是我們的平庸、冷漠、虛偽、貪婪讓生命變成了一連串失去純真的過程。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親手種下死亡的種子,讓腐敗在自己的內在萌芽,茁壯。是我們自己澆水灌溉,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在腐敗中失去自己,在腐敗中失去一切。

猶太人與讀書-摘自《科學時報》

2006年08月31日
公開
35

猶太學校歷史上有一傳統,剛入學的小學新生頭一次聽課,須穿上新衣服,由教士或有學問的人領到教室。在那裡放著一塊乾淨的石板,石板上有幾行用蜂蜜寫下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然後讓孩子們一邊誦讀字母,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著,還有蜜糕、蘋果和核桃可吃–––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使他們在學習發蒙起始就嘗到 甜的滋味。這種習俗如今雖已不再時興,但該儀式背後無疑暗含了猶太人的一種觀念,即知識是甜蜜的,孩子們應抱著欣喜和愉悅的心情來開始學習。 猶太文化傳統歷來重視教育,愛護書籍,看重學識,推崇智慧。在《猶太教法典》的時代,學問被視為非常重要的東西。學者們紛紛出人頭地,成為猶太社會的精英。在社會組織繫統和公共活動中,學者和教師往往比王子和武士更有權威。上層家庭的年輕女子,大多願意嫁給學者,而不是商人或金融家。假若父親和教師雙雙入獄,孩子就會決定首先救出教師。因為在猶太社會中,傳播知識的學士或教師地位非常之高。 猶太人從不焚書,哪怕是攻擊猶太人的書亦不例外。按照猶太教規,在每周的“安息日”(從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裡,都得停止工作和活動,但各種書店卻可繼續營業,且不管是在“安息日”的白天還是夜晚。這一天,書店裡時常擠滿了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九八八年的一次調查,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十四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平均每人的讀書量高居世界各國之首。以色列各村鎮大多建有環境高雅、布置到位、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或閱覽室。在這個僅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國家,有各類雜志九百多種。熱愛學習、崇尚讀書的氣氛,在猶太民族中蔚然成風。在重視學習知識的同時,猶太人也十分注重實際才能的培養。他們把僅有知識而缺乏才幹的人比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在他們看來,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要創新就必須以思考為基礎,而創新則由提出懷疑和尋求答案來完成。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家裡著火了,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家長就會告訴他:“你要帶走的不是金錢,也不是財物,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也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的培養又豈能離開教育和讀書? 由於猶太人有一以貫之的重視教育之傳統,使該民族在長期的顛沛流離中能夠不斷湧現出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一流的經營者。馬克思、愛因斯坦、門德爾松等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諾貝爾獎得主中的猶太人,歷年來比例驚人。 摘自《科學時報》一直文《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2月13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