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日期

#Tag

管教的靈魂 菩芸 載自琉璃光

2008年10月04日
公開
37

琉璃光 Kim John Payne(以下簡稱潘先生),是一位教育顧問。他曾是華德福教育老師,並且做過很多關於兒童行為及情緒偏差的研究。多年以來,他根據自己接觸過許多犯罪的青少年、自閉症的孩子、喜好欺負他人的孩子以及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們,提出一套有關管教孩子的精闢見解。這些見解讓許多家長、老師及孩子們受益良多,筆者曾經聽過他的演講,隨著自己的孩子成長的親身經歷,感觸良多。他的理論及所建議的方法,的確是管教孩子的指南針,希望藉由這篇文章,把自己記憶所及,與大家分享。 潘先生曾經幫助過柬埔塞和泰國邊境飽受戰火蹂躪的孩子,那些小孩具有很典型的戰後症候群││焦慮、退縮、過度警戒、很容易大發脾氣或極度地憤怒,他們很容易被新的事物驚嚇,通常只願意進行同樣的活動,基本上,這些小朋友沒辦法玩。隨後潘先生在英國倫敦輔導一些中產階級的小孩,他非常訝異地發現他所建議的治療計畫和上述飽受戰火折磨的小孩一樣,這些倫敦小孩都具有飽受壓力的徵狀,雖然英國本土已經幾十年沒有任何戰爭發生。 他描述這些倫敦孩子們的反應是一種壓力累積下的反應。在他看來這是對孩子童年的一場浩劫。他相信在今日很多先進的國家,孩子是飽受感官過度刺激的犧牲者,但遺憾地是,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的。 今日很多年幼的孩子,承受睡眠不足(一天少於十一小時)之苦,他們的房間晚上光線太強,太多熱門的食物(通常太甜或太多調味),長時間坐在車子裏,孩子們有太多的玩具、書和電玩產品,太多的噪音,甚至在現代房子裏因高挑天花板產生的回音,也對一些小孩有不好的影響。 如果孩子們長期生活於這種過度刺激的環境,管教他們會變得很困難,當孩子處於太大的壓力下時,即使一個很簡單的要求,例如要他坐進車內,他們都會大吼大叫說「不要」。 孩子們所具有的那些令我們讚賞的本質在壓力下都會被扭曲。例如平時一個很可靠的孩子,變得沈迷於某些事情;一個喜歡做事的男孩,變得過動;一個具有想像力的女孩,變得心不在焉;一個自發性強的青少年,變得非常任性;一個意志力堅強的男孩,變得很挑釁;或是一個懂得維護自己權利的女孩,變得充滿敵意。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負擔過多的父母親身上,他們很難保持平靜,常過度反應,甚至成為孩子們激動的來源。 壓力會刺激人類大腦最原始的部分,而這部分是人類在生存受到威脅的緊急情況下,負責產生「逃走或戰鬥」的反應,這種在壓力情況下所分泌的荷爾蒙會壓制正常或文明的反應。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瞭解別人的能力大為減少,並且反而傾向於嘲笑他人或感覺憤怒,容易變得很偏執,對未來抱持悲觀的態度,不覺得明天會更好,他們的心態及對事情的反應,傾向退回停留在他們這一生中最不好的時光。 有些壓力來自於孩子所處的環境。例如家中充滿令人眼花瞭亂的擺設或是播放強烈的音樂,這些對大部分的孩子都造成感官上太大的衝擊。父母親幫孩子們安排太多活動也是壓力來源之一。例如在一星期中安排音樂課,和其他孩子玩,球類活動、宗教活動、學校活動等,在現今環境中,有時候上超級市場買菜對年幼的孩子也是一種負擔。 潘先生建議在一些令孩子興奮的熱門活動後,例如看完一場激烈的球賽後,在家安靜地休息兩天以平衡球賽所帶來的刺激。如果能在令人興奮和平靜的活動中得到平衡,孩子們通常會有愉快的性格,情緒較不會大起大落,心中平靜的孩子容易享受新的事物、和人相處且具有幽默感。即使碰到壓力大的事情,也很容易回到平靜的狀態,他們很容易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而且尊重別人,遇到挫折時能維持正面思考。潘先生建議經由進行一些讓人平靜的活動和每天過著可預測的規律生活,改變有些孩子們身體中分泌的化學物質,他用此原則治療過很多的過動兒。他曾提及他到這些需要被輔導的孩子家中,拿出一個大袋子收走家中一半的玩具、書籍等,很快就看出效果。 過去這五十年來,管教孩子的方式變得很多,但不是每次都變得比較好。我們的父母可能是在某一種管教方式下長大,但以另一種方式來養育我們。我們可能以多種混合的管教方式來對小孩。然而,在現今眾多的管教方式之下,父母親可能仍然對孩子們表現的粗魯言行不知所措。 追溯過去這些年來的管教方式,一九六○年代要求孩子以服從為天職,孩子們對長輩無比的尊敬,如稍有不服從父母,馬上換來一頓懲罰,孩子在父母親面前是卑屈的,這種管教方式以讓孩子害怕為導引,對父母任何要求馬上順從,如有一點點不同意父母,都被視為回嘴,雖然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在於孩子服從權威,但這也造就了孩子們屈從的心態或是日後產生報復性的行為。 一九七○年後,管教的方式起了強烈反叛六○年代威權教育的風潮,父母允許孩子們各種行為,甚至當孩子們大發脾氣或挑釁他人時,拍手稱許,認為這是非常健康地自我表達,認為對孩子設限是很不友善,對他們說「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父母對孩子們是無條件地讓步,在家事的分擔及家庭責任上,只期望他們做一點點即可。孩子們是宇宙的中心,應和成人同樣地被尊重。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但也培養出他們認為自己有資格享有各種權利的感覺,他們不願等待,希望事情的發展能立即滿足他們,這就埋下了他們日後容易上癮的習慣和人際關係有問題之因。 到了一九八○年代的後期,科學化的行為管理觀念也被統合進管教的文化,這種方式利用獎賞去鼓勵孩子們表現父母親所期望的行為。另一種稍微不同的管教模式但也是運用同樣的觀念,不是用獎金而是用負面的結果去控制孩子們不好的行為,這兩種方法都用圖表證明對孩子們的行為管教很有效,這些方法也許有效地讓孩子們順從,但同時讓孩子們對外在因素(如獎賞或不好結果)有所反應而不由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決定他們的行為。 潘先生說:「如果我們現在就必須經由討價還價而得到孩子的順從,那我們將來就要以哀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順從。」潘先生引用 Ronald Morish 的書「The Twelve Keys to Discipline」中的話,孩子們在這種管教系統下長大,變得是交涉專家,他們經由對於「危險�獎賞」比例所做的「花費�好處」分析決定他們的行為,這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用威脅的方式(例如在公共場所大發脾氣)讓父母就範或無止盡地和父母親交涉直到他們筋疲力竭為止,這些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年幼的孩子並沒有能力做出選擇,如果我們長時間要求他們做選擇,對孩子們來說是很重的負擔。 一九九○年後,強調孩子自尊的理論從加州東行,孩子們做的一點微小的事情都會被父母驚呼「Good Job!」(做得太好了)。長時間的讚美孩子反而對他們是一種讚美垃圾,除非父母像啦啦隊般的在一旁稱讚,孩子們無法從任何事情得到滿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做一個研究,通常人們認為被讚美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比較寬大,但事實並不然,相反地,這些孩子反而對他人較不和善,在只期望被讚美的心態下,這些孩子反而變成失敗主義者,也因此降低了他們該有的成就。 潘先生引用 Carol Dweck 的「自我系列」書中提到,當稱讚被濫用時,孩子們只是學會如何讓他們看起來較聰明,而不是真得學到東西。孩子們也犧牲了享受玩樂的感覺或不願意接受挑戰,來換取父母或長輩的讚賞。筆者也曾看過一些文章,提到一路一直拿A的學生,因為害怕會破壞了他們完美的記錄,不願意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也因此喪失了一生難得的學習機會,潘先生建議父母靜靜地觀察,告訴孩子們你發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拚命稱讚他們,例如告訴孩子「你已經畫那個大卡車很久了,輪子畫得真高!」讓孩子們很高興地覺得你注意到他們的活動而不是被評論,他們可以徹底享有自己獨特的活動經驗而不被改變。 這個方法也可幫助孩子從一個環境(狀況)過渡到另一個環境(狀況),例如他建議不要一味地催促孩子進車子裏或到餐桌上,他建議父母先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們會合再把孩子帶到父母的世界,一同建立起一個世界。例如孩子正在畫畫,父母若突然要求他立即把畫拿走好讓你準備晚餐,孩子會非常憤怒,但如果你很友善地注意到他的繪畫,例如指出他畫的國王的皇冠上有顆很漂亮的鑽石,然後告訴他現在爐子上煮的是什麼菜,例如剛從農場採來,然後帶著孩子走進你的活動(讓我們看看這些青菜煮熟後縮得多小),這個準備吃飯的過程,讓孩子的世界和你的世界合而為一,這樣遠比緊迫地催促他們有效。 潘先生認為管教孩子的方式應根據史丹勒博士(Dr.Rudolf Steiner)所提出的三個孩子成長階段(0 ∼ 7 歲意志力期,7∼14 歲感受期,14∼21 歲思考期),而有不同的做法,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應有適當的反應和對話。經由鼓勵,設立每日的目標,為孩子設定界限,和孩子約定及時常給予孩子馬上的反應等幾種方法,在每一個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幫他們成長到下一階段。 在兒童早期(意志力發展的時候),我們教導孩子們遵守規定,接受大人的指引。這個階段,父母是國王�皇后,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順從,要訣是給予他們設限,每日生活作息有規律,這個階段的孩子尚無法了解因果關係,所以向他們講道理沒什麼用,在我們糾正他們的行為時,可以用充滿愛心的口氣向他們說不,在這階段不要安排他們學太多東西,讓他們依自己的速度慢慢地成長。潘先生引用 Morish 的書說這個時期的管教的座右銘是「從小事情開始,和他們在一起,堅持原則,貫徹到底」。 在這時期,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好榜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經由要求他們再做一次來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這比用獎賞或懲罰來得有效。這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態度很重要的階段,例如每餐飯後向煮飯的人或幫孩子開車的人很優雅地道謝。 在七到十四歲中(感情生活占重要角色時),父母親應扮演牧羊人的角色,這階段管教的關鍵是商議和指導。潘先生認為在此階段可以開始教孩子處理情緒和社交上的技巧,用「重覆再做」的方法來教導他們,如果孩子拒絕再做,潘先生建議可用很輕微的懲罰方式,但他認為糾正孩子的錯比懲罰有效,提醒比威脅有效。在這時,可以開始教孩子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利用聲調的改變和肢體語言傳達你的意思,同時父母也應在孩子們尚未面對挑戰的情況之前,和孩子們討論進而幫助他們在沒有大人的指導下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青春期(孩子們開始有獨立的想法),因為此時孩子們智力上已有一定的發展,父母可用合作而不是交涉的方式與他們相處,如果他們在此之前已學會設身處地幫人著想和學會自己做選擇,則較容易處理這個階段。潘先生建議在這段時間讓他們明瞭事情結果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用鼓勵而不是用賄賂。他對管教青春期孩子的座右銘是「不要一下子就滿足他們,心理上有準備與他們爭執是避免不了,肯定他們對的選擇」,他舉了一些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對話。 1. 等你寫完報告,你就可以上網。 2. 如果今晚你的朋友聚會中有酒,你怎麼辦? 3. 十點鐘打電話給我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潘先生認為在今日文化中充斥著不尊重的氣息下,父母親要幫助孩子們「分辨評論性的想法」和「批評」是不同的,青春期的孩子在做選擇時,他們的選擇應來自內心的感覺什麼是對的,而不僅是單純的反應或是憤世嫉俗和不尊敬下做的決定。 當適當年齡管教方法成效不彰時,潘先生建議用前一階段的方式。例如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無法做很好的選擇,則回到前一階段去教導他們,如果還是無效,則回到再前一階段去教導他們,如果還是無效,則回到第一階段。 他舉例說明,如果你的青春期孩子拖很久還是不肯收他的房間,先和他談如何把房間整理好,同時和孩子達成協議在什麼時候會把房間收好(合作的方式)。如果過了約定的時間,房間還是很髒亂,則再提醒孩子,給孩子一個機會再做一次(教導和建立他們收房間的技巧)。如果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則用第一階段的(小事情開始,跟著他,堅持和貫徹到底)方法,和孩子一起到房裏,必要的話,要求孩子先收一小塊地方,一枝一枝鉛筆放好(聽從),最終房間會收好,你也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針對孩子如果碰到別人欺負或嘲笑他時,如何幫助他們渡過,他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女兒回家告訴他,她被人家用嘲笑的口氣問到「聽說你寫情書給某某,好噁心喔!」這時你可以教孩子告訴問她的人說:「你相信嗎?」通常會有一半準備要嘲笑的人說「我不相信」就走開了,另一半的人會說:「相信啊!」準備繼續嘲笑,這時如果你的女兒很平靜地告訴對方說:「很好,如果你相信這是真的,那是你的事。」通常嘲笑到此就結束了,因為通常喜歡欺負人或嘲笑人的小孩,期望看到被欺負者的憤怒、驚恐和生氣的反應。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學會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平靜地不對人起情緒性的反應,被欺負的情形會少多了。孩子們有衝突時,父母親不要一味責備任何一方,不然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轉向尋求報復性的行為。傾聽雙方說辭,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注意及愛,協助他們一起解決他們的分歧。 潘先生有關管教的書,即將在明年九月出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他的網站(www.thechildtoday.com)獲得更進一步的資料,希望讀者諸君從這艱辛漫長的養育孩子過程中,收獲良多。

靈性醫療

2008年06月01日
公開
52

http://www.lapislazulilight.net/TradCh/magazine/200708/20070803.html 飛利浦.殷可醫生 潘定凱翻譯 謝美芳整理 殷可醫生是一位行醫超過 40 年的資深醫生,他從一九七二年開始便以史丹勒博士所創的人智學為主的醫學來幫人治病。今年 6 月,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restone 為琉璃光的學員上了二個早上的課,以下便是他上課內容的摘要。 我想說說我認為為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我們必需做的最重要的事。在我們要講人的免疫系統之前,我們必需先講一些基本的東西。我想先從為什麼我開始做我現在做的事情說起。在我高中及大學時,就想了解到底什麼是人類,所以我研究人類的生物學、生理學、醫學這類的學問,想要治療人類的疾病。當時我以為到醫學院讀書就能知道人類的秘密,但儘管我進入了美國知名的醫學院就讀,仍沒有學到人類之秘,只學到人類是一個複雜的機器。所以畢業成為醫生後,我仍繼續找尋,後來就找到了史丹勒博士的靈性科學,也找到了以人類靈性科學為基礎的醫學。 現代醫學,這個被東西方都認為是獨一無二的醫療科學,是依據兩個假設為基礎。第一個是所謂的﹁物質主義﹂,物質主義是假設人的所有活動、人的能量、人的意識都是根據人身上的物質所產生的。第二個假設是﹁減化分解學﹂,這個假設是說,若要了解人類的活動及各種功能,一定要把人類分解、解剖到小零件的層次才有辦法了解,所以你分解到細胞及分子的層次,因為是由小的東西來控制大的東西。減化分解學認為身體是由細胞及分子來控制,﹁因為下面︵最低等︶ 的是這樣,所以上面 ︵最高等︶ 的也是這樣。﹂雖然在這之前有很多理論支援這種新的理論,但是這兩種假設在歷史上的時間並不長,在西方只有四、五百年。這些理論與現代的科學革命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理論同時產生,而且越演越烈。但這些假設並沒有被証明,科學家也不想去証明,因為現代科學的想法除了用物質化及減化論去思考之外,沒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去想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我們受到這些學說的影響非常大,學校也教我們,我們是由DNA、分子、細胞等來決定我們,於是許多人都會認為是我們的身體、肉身讓所有的事情發生,我們的思想、感受、意志也都是由身體產生的。但事實上是,我們人的身體就像小提琴一樣只是一個樂器,小提琴是一個能夠演奏出美妙音樂的樂器,可是如果壞了,就沒辦法演奏出音樂。如果小提琴設計的很好,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但是就算你把小提琴分解到木頭最小的分子,你也找不到音樂。所以就好像小提琴自己沒辦法演奏音樂一樣,我們的肉體也一樣沒辦法自己有思想、感受和意志。小提琴必需要由有知識和技巧的音樂家來演奏,我們的肉身則是由我們知識、技能所在的、更高等的體來操控的。 正如米契爾.梅博士在星期一上課時所說:﹁康復力是來自氣體,氣體能康復肉體。﹂氣體也可以稱為生命體,我認為中國古代所說的氣和現在所說的氣體應該很相似。所謂康復是來自靈性體、靈魂,在上層指導氣體來治療我們的肉體。我們的思想、感受、意志都是從靈性體、靈魂及氣體這三個較高層次的體往下進入肉體展現的。肉體本身其實只像個屍體,當我們死了,氣體離開肉體時就是屍體。但現代大部分的科學家則認為,是由我們的肉體產生了想法、感受、意志、康復及意識。所以你現在知道了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其實所有的科學家也都知道這個事實,只是他們只有在睡覺時才知道這件事。因為在睡覺時,我們的靈性體及靈魂由身體裏像呼吸一樣出去,在靈性世界待上幾個小時,真正躺在床上的是我們的氣體和肉體。在睡覺時,我們的靈性體和靈魂在靈性世界裏是很忙碌的,有時候,這些忙碌的活動就會反映在我們的夢裏面。在睡夢中,即使是最物質化、減化的科學家也會體驗到靈性世界。當科學家醒來,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和氣體,他們也完全忘記他們在靈性世界中待過。我也和他們一樣,忘記了,大部分的人醒來時都忘記了。 當我們醒來之後,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和氣體,就沒辦法維持他們原來在靈性世界時這麼強的力量。忘記的原因是因為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時,非常深的進入到我們的腦及肉體之內,而完全的被我們的肉體和氣體強烈的物質力量壓制住了。會有物質主義和減化主義,就是因為我們投生的太深入到肉體及腦裏,靈性和靈魂的知識及力量,沒有辦法在身體和腦中展現出來。但這並不是遠久以來都是如此,而是現今的人類都投生的太深入到肉體之內,這是人類現代的命運。 所以正確及建康的靈性修持就是要漸漸的將我們的氣體從肉體中解放出來,當我們的氣體能從肉體中解放出來,它就能看到、了解到靈性、靈魂及宇宙的本質。十九世紀的美國人亨利.大衛.梭羅說:﹁我從來沒看過一個人真正是醒著的,叫我如何誠心看著他呢?﹂就像梅博士說的,我們有一個真我及一個個人的自我︵小我︶,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活在自我︵小我︶裏。真正的覺醒就是我們的靈性和宇宙的靈性相連在一起,但在同時我們的靈性也要和地球上的一切相連在一起,我們的靈性要能完全控制由我們肉體所產生的各種低層次的力量。有時候我們需要大的震驚或大打擊才能覺醒,一場嚴重的疾病或意外可以鬆動我們的肉體和氣體之間緊密的連接,梅博士的情形就是如此。通常這是很艱難、痛苦的,但長遠來看這是一種祝福,這種祝福是我們的命運或業力帶領我們覺醒的方式,但是因為太痛苦了,我們是不會願意自己選擇這條路的。 現代的科學不了解現代人類的意識和古代人類的意識不太一樣了。我們今天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感覺和五千年前我們祖先的感受、感覺是不同的。在這過去的五千年,人類的意識有很大的改變。在印度教的傳統,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期︵或末法時期︶,是一段五千年的黑暗期。我是由研究史丹勒的文獻中了解到黑暗時期。根據史丹勒的說法,黑暗時期是在西元前三一0一年開始,西元一八九九年結束,在這段時間,人類的心志沉入了物質主義中。史丹勒說在黑暗時期結束之前,靈界不淮他把靈界的知識告訴大家,所以他在一九00年之後才開始教學。他出來教學的任務是要幫助人類離開物質化低沉的境界。但是五千年來都是往下走,要把它扭轉過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現在有一股很強的力量要繼續往下走,往上走和往下走的力量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情勢。 在黑暗時期之前及剛開始的時候,人類在天地間生活的方式和現在是非常不同的。那時候的人類很自然的就很靈性,很自然的就有天眼。我們以前投生的時候,本來就都有天眼通。那時候,靈界的力量非常強大,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我們不是那麼深層的投生進入到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靈性和靈魂不是很深入我們的肉體,大部分是生活在肉體之外,在靈性的世界之中,我們可以說是輕輕的走在地球上。那時候的力量主要是在靈性的世界,地球對我們的影響力並不大。那是古代。在今日,地球的力量比以前強多了,人類也深深的投生到肉體之內,靈性世界的力量也不像以前那麼強。今日的我們是很自然的比較地球化、物質化。在今日,統治的力量不是來自靈界,而是在人類的靈性中。這也是為什麼黑暗時期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是必需的,因為可以讓人類的靈性完全的自在。也許在政治上來講,不是完全的自由,但我們可以很自由的想我們想要想的事情,我們有思想的自由,有選擇的自由。在古代,人類完全由靈界來指導,所以人類不是那麼的自由。我們要自由就要受到和靈界分離的痛苦。現在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往上走,重新和靈界相連,也可以選擇往下走,更物質化。 以物質化及減化主義為主的現代科學想要往下走。史丹勒的靈性科學是要人類重新與靈界相連,往上走。往下走帶人類走向毀滅環境、毀滅地球,因為我們已不把地球當成一個和我們相連的生命來愛它。在古代的人們是不可能不把地球當成一個與我們有關的生命體來愛它。往下走代表了人類對地球及環境的毀滅,也代表了人類對地球執著的力量。往上走的力量是讓人類能夠很均衡的活在靈界和地球之間。往下走的力量要不就是否認靈界的存在,要不就是說靈界存在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變得更富有。 以上我所說的及我將要說的,是依據我個人對史丹勒靈性科學的了解及我個人四十年行醫的經驗。史丹勒所講的靈性科學是根據他個人在靈界的研究,而不是依據古人所傳下的智慧,但通常都可以確認古代所傳下的智慧是正確的。靈性科學或人智學是一種科學,因為它的成立是依據觀察及思考。史丹勒的觀察力及想法是非常先進的。他說一個健康心志的人只要經過練習,就可以接收到靈界的訊息而成為天眼通。但是有二種天眼。一種天眼是我們前世投生的時候或在那之前就有的。即使在今天,也有一些人天生即具有這種古時候的天眼,我們可以稱為這是一種古代既有的天眼。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愈用理性、邏輯、獨立的思考方式,就愈失去古代的那種天眼能力。這種古代既有的天眼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會引導我們往錯誤的方向。史丹勒就說過,在靈界就像在物質世界一樣,常常會犯很多錯誤。 黑暗時期的目的就是讓人類能發展出理性、邏輯、獨立、自由的思考,這種思考是由我們的靈性所指導,但卻是以我們人的腦及身體為基礎。如果不只是以我們人的腦及身體為基礎而且是被我們的腦及身體所指導的話,那就會變成所謂的物質化思想。但是這種邏輯、理性及科學的思考不一定要是物質化及減化的。如果我們要有一個正確、健康的靈性及靈魂的進化,我們需要加強及轉化我們的思考成為理性、科學性的思考,我們也必需將我們的想法從被身體及被腦抓的很緊的狀態下釋放出來。 如果我們的思考不是以肉體的腦為主,而是以氣體的腦為主,那就會充滿想像力。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以氣體的心為主,則這是一種啟發性的思考。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以腹部的氣體之火為主,那我們就會有很強的直覺力。 所以我們是用全身在思考,並不是只有腦在思考。如果我們的思考有腦的想像力、心的啟發力及腹部的直覺力,則我們就可以有正確及健康的天眼。一個健康的天眼必備的基礎是要有理性、敏銳及有洞察力的邏輯式思維 - 用我們頭上的腦,但由我們靈性來指導它。所以史丹勒所講的靈性科學是一條知識的修道之路。他常說如果我們對靈性無所了解的話,我們是無法知道如何讓地球更健康、環境更好的。美國強生總統曾說:﹁做正確的事情不是我們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才是問題。﹂如果你的知識不包括靈性在內的話,是沒辦法解決任何現實問題的。 啟發健康的天眼還有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在靈性知識的修持上,每往前走一步,我們對道德的增長就需要往前走三步。因為靈性的發展是修持我們的靈魂,讓它變得更好。當我們煉金時,我們將金子粹取出來,剩下的便是雜質。當我們內在發展出一個更強、更亮的光時,我們也會造出一個更黑的影子。我們要準備好,對我們所釋放出來的黑暗能夠作主。 在古代印度的教授師們提到了矇矓如面紗的幻境,這種所謂的如面紗後的矇矓幻境,就是我們感官感知的境界,也就是大家所感受到的正常現實世界。但是他們說我們所認為的這個現實世界其實是一種幻境,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在矇矓幻境之後的靈界。在古代,師父們帶領學生做這種靈性的修持,這條路叫做啟蒙之路。在這條通往覺悟的路上,有預先設定好固定的修持方法,就是通往靈界的知識之路。最後的一步就是我們打破矇矓的幻境,進入靈界。要超越這一步,學生的靈體要從肉體裏出來,但不是睡著的。每天晚上睡覺時,我們的靈體會從肉體裏出來,但是我們不記得。當我們打破矇矓的幻境,我執體、靈體和整個靈界相融在一起,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家。當靈體擴展、融入整個靈界之中,這段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一種大樂,無法形容的愛。這種是古代,特別是東方的啟蒙方法,是以對世界的愛為基礎,對世界生出一種更大的愛。 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我相信是在黑暗時期開始後,史丹勒說東方的老師會到西方來教另一種屬於比較內在的啟蒙方式。此時學生所面對的是在他本身靈魂之內的一種內在的面紗,這種內在的面紗是我們的意識、記憶、想法和感覺的內在限制。史丹勒稱之為記憶的鏡子,因為它像鏡子一樣反射給你看,但你看不到鏡子的後面。在那鏡子後面是我們沒有意識的靈魂生命的黑暗面,如古代哲學家弗洛依德、汪格等所提到的那些沒有意識體的衝動、推進力。在黑暗時期講的這條修行之路,就是指導學生打破他的內在界限,記憶的鏡子,這種由意識、記憶、想法和感覺所造成的鏡射狀態的境界。在他打破這個界限的時候,他的靈性體或意識體並沒有擴展,反而是收縮了。他不會感受到所謂的大樂或愛,而是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恐懼。老師幫助學生能夠面對這種恐懼、征服這種恐懼。如此做就讓學生的靈性體收縮、更堅強。我們現代人所走的啟蒙之路就是這樣的一條路,這條路讓我們自己面對、征服我們靈魂恐怖黑暗的那一面。當我們征服靈魂黑暗的那一面,不但會幫助我們康復自己,也會幫助我們康復整個世界的疾病。這種我們的意識很難接觸到、藏的很深的靈魂黑暗面,是所有人類的疾病之源,也是所有社會性疾病的源頭。 在西方,如果大家都遵循這條路修到最後,就會達到一種真正的靈性科學的境界,就像史丹勒所倡導的靈性科學。但在西方歷史上某個時期,這些沒有在歷史上留名、幕後的靈性老師,失去了他們的勇氣,或者力量衰退了。這些存在人類靈性體內在、黑暗層面中的靈性知識寶藏就被遺失了。在很多的傳奇故事中,用龍看管著寶藏來表達這種情形。龍所住的洞穴就是我們沒有意識的靈魂,龍所保護的寶藏就是我們在靈魂黑暗面中的寶藏。其它的文化將之稱為﹁業關的守護神﹂。本來我們可以有一個非常健康的文化,但是因為這些老師們失去了這種一直走到最後,把黑暗裏的寶物拿出來的勇氣及力量,造成我們現在這種物質化、毀滅性的文化,所以現在西方文化發展出所謂的物質化、減化式的科學,而不是靈性科學。統領控制全世界的現代科學,否認了人類內在靈性的事實,也否認了外在宇宙的靈性。史丹勒說靈性科學的目的就是要把人類的靈性與宇宙的靈性相連在一起。但是現在的科學沒辦法否認我們內在的恐懼,這種恐懼仍無意識的活在現代的科學之內,最強的恐懼表現是在現代的醫學之內。如今,控制全世界的現代醫學,完全是以恐懼為基礎的,是對疾病真義無知的恐懼,是對疾病及死亡根源無明的恐懼。誠如一位西藏的醫生所說:﹁所有的疾病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執著,第三個是缺乏愛。﹂史丹勒的靈性科學,不僅是內在的修行之路,也是外在的修行之路,它的基礎是對世界的愛,是要對世界及人類全然徹底的了解,目的是要為世界及其他人類服務。 我想以下面的詩來結束今天的課程: 要找尋真正實實在在的生命 但在找尋中不要矇蔽了自己,令你見不到運作於生命中的靈性。 要找尋靈性,但對靈性不要有貪慾 , 對靈性也不要有執著 在找尋中要讓你能在物質化世界的平常生活中,無私的運用它。 引用古代的話: ﹁靈性所在之處必有物質, 物質所在之處必有靈性。﹂ 在找尋中你告訴自己﹁我們會在靈性之光的照耀下, 在物質界中行一切事,這靈性之光會照亮及溫暖我們在人間所行的一切。﹂ ︵第一天上課結束,下期待續︶ 靈性醫療[中] 飛利浦.殷可醫生 潘定凱翻譯 謝美芳整理 [接上期] 我想以佛陀講過的一些話來開始今天的課程。 ﹁不要相信你所聽到的話。不要因為這是久遠以來許多世代傳下來的傳統就相信它。不要因為這是許多人講的謠言就相信它。不要因為這是古老的聖者所說的話就相信它。不要相信推測猜想,也不要相信那些只是你習慣認為它是事實的事情。不要因為它是老師或長輩所說的話,就相信它。只有在你自己觀察、分析、思考之後,在理念上講的通,而且會造善業,然後你才接受它,以它為你生活的原則。」 有些人對於疾病是來自業力的說法有所疑問。我想再說明一下,看是否會解除你的疑慮。問題乃在於如何看待疾病才是一種健康的態度。我們應該尊敬疾病,但是不要懼怕它。疾病就像一個很危險的動物,如果你害怕這個動物的話,也許會讓牠變得更危險。我們應該一直都是以尊敬的態度來看疾病。但不是說要對疾病臣服,而是要放下自己的小我並瞭解到在疾病中正是真我試著展現的時候。所謂的小我是在靈魂的層次,所謂的真我是在靈性的層次。在生病的時候,我們要把小我踢開,然後真我才能展現。我們一定要假設疾病會來到我們身上是有一個很好的理由的,雖然你還不知道這個理由,也許是很久以後我們才明白它的理由。如果我們對這個理由完全沒有興趣的話,這個病可能持續的一直來,也許來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會一直來,直到你對自己的健康真正有興趣時才會停止。 我們要有好的判斷力、分辨力才知道什麼是對疾病實際有幫助的健康觀念。有些病自己會康復,就好像燒火,油料燒盡就沒有了。如果你要照顧別人的疾病,無論如何絕對、絕對不要怪這個人的疾病,但我們也不要鼓勵他說疾病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在疾病中學不到什麼東西。我們身為康復者或醫師,應該絕對不要假設我們確實的知道這個疾病對病人的意義。我們要幫助生病的人,如果他有意願,讓他能找到疾病的原因及從中學習到東西。醫生永遠不能假設他能知道病人的業力。所以醫生要完全忘記有業力這回事,盡自己的力量去醫治病人讓他得到健康、長壽。沒有醫生可以改變他的病人的業力,但是病人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業力,只要你願意改變自己,進入真我要你改變的態度、想法、感受及習慣。康復師或醫生可以支援或鼓勵病人做這些改變。 現在我們要討論不同的疾病。人分成四個層次,靈性、靈魂、生命及身體,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組合以呈現兩極化的現象。現在所說的兩極,和古代所說的陰陽兩極也許不完全相同,但很類似。一個極端在人的腦內,另外一個在人類的腹部、消化的部位。這種所謂的極性是來自天上。天上怎麼樣,地上也怎麼樣,所以人類是上帝、神的形象。在古代,人類認為太陽就是神,他們並不是相信太陽就是一個神,而是他們感受到了太陽就是一個神,因為他們有所謂的天眼。他們看到了太陽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光,一個是溫暖。當然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命都會死亡。他們感受到在光之中有智慧,在溫暖中有愛。 當這些靈性的力量運作在物質上的時候,祂們造出不同的物質。光照在物質的外面,光給了智慧、外形、模式,讓物質形成一個形狀。就像石英的形成一樣。智者說﹁石英是由光所造出來的,也是為了光而造的,因為它可以把光透射及反射出來。」石英是由一些特定的幾何形狀所組成,這是所謂的天界的幾何形狀顯現在地球上。造成這個形狀的力量也在我們人類體內造出神經系統、腦、感官器官等。光給了一個方向性,讓石英、水晶能運用實際的物質造成它的形狀。它的特性是它有反射的功能,就像我們人的腦一樣可以反映出我們所想的東西,水晶也可以反映和傳導光。我們人類有內在的光。在我們的思考、想法、神經系統中都有內在的光。這是靈性的光,現在所有的儀器都沒辦法測出。但是這個光在我們身體的腦、神經內運行之後,最後分解、展現出的電脈衝是可以用儀器測得到的。這是其中一個天界靈性的展現。 另一個特性是溫暖、愛。那就不是只在物質的外面了。它愛這個物質,所以它就深深的沉入這個物質之內,物質變熱開始燃燒,這就是犧牲的時候所造成的火。古代的人,當他們想要對天表示敬意的時候,做的犧牲就是燒一些東西,這些煙氣就會上升到天界。古代的智慧說﹁火是會吸引的」,這樣做是希望吸引天界的靈性下來祝福他們。所以靈性如此運作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毀滅,它進到物質之內燃燒把它毀壞掉,是為了要吸引更多的靈性。這是一種為了要得到新生的死亡。這個過程在我們身體裏持續不停的運作,因為我們的細胞是不停的死亡的。細胞在消化系統及肌肉之內是死亡最快的,新的細胞也不停的替換它們。所以當靈性是以溫暖來展現的話,就是不停的毀壞、不停的新生物質的身體。通常而言,在七年之內我們身體舊的細胞都死亡過一次了。在座的每一位,在七年前對你的身體而言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靈性是以這兩個方式不斷的生長、毀滅,雖然物質的細胞都替換了,因為還是本來的靈性,所以我們還是本來這個人。 看這兩種陰陽特性如何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展現是很令人著迷的。希臘的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eles],他是在蘇格拉底之前,他有一點天眼,他也發現到同樣的極性,他把光的特性叫做宇宙,暖的特性叫做混沌,他也將這兩個特性稱為恨與愛。在古代鍊金術,則是鹽和硫磺,鹽也是形成石英的原料,硫磺會燃燒。德國的詩人哥德[Goethe]說是收縮和伸展。 史丹勒說是宇宙的異感和同感。以人的靈魂來說的話,是思想和意志力。以人的身體而言則是神經和血液。如果說以疾病而言就是硬化和發炎。[見表一] 美國的詩人福斯特[Robert Frost]也感受到了這兩個原則,他寫了一首詩叫做﹁火與冰」,我想唸這首詩給你們聽。 有人說世界會在火中毀滅 有人說會在冰中毀滅 我從慾望的滋味中 同意喜歡火的人 但是如果要毀滅兩次的話 我想我對恨已有足夠的瞭解 所以我可以說 以破壞力而言 冰也有足夠巨大的力量毀滅世界 不管是史丹勒所要講的或是我所要講的,基本上並不是要告訴你很多事情讓你記在腦袋中。我想引用史丹勒說的話,他在書中說道:﹁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理,每一個真理在它的時代都有它特定的任務。真理就像世界上每一樣東西一樣也會進化。真理就是所謂天界的靈性,但這天界的靈性有很多不同的形象。我們的任務是要進入另外一個人所說的真理中。我們要讓那個人明白我們也尊重以他的層次所見到的真理。每一個人要學習的是我們要能容忍每一種真理示現的方式。愛是超越意見的。能對別人有興趣是一種愛的表現,如果大家都互相有興趣的話,任何意見的爭執都能解決。」 任何的疾病都是因為身體突然超過他本來應有的狀況。就如同現在我們講到的原則有陰、陽,有冷、熱。在消化時,腹部要是暖的,冷的時候是沒辦法消化的。當你要思考時,頭部是要冷的,頭部很熱的時候是沒辦法好好的思考。我們不斷的有一種能量在溫暖我們的身體,這能量是在我們的血液、循環、心臟裏。同時我們的身體裏也不斷的有一種讓我們涼下來的能量,這種冷的能量在我們的腦及神經系統之內。如果這暖的能量超過了,就會有所謂發炎的狀況。如果冷的能量太多了,就會造成硬化。 到底什麼是發炎呢?長青春痘、喉嚨痛、感冒、肺炎,任何我們認為感染的疾病都是屬於這一類。﹁感染」其實是很新的理論,是從路易斯.巴斯德細菌理論開始。現在我們不說發炎了,而是說﹁我們被感染了,有細菌、有病毒」。但其實細菌、病毒並不是真正的原因。自古希臘、古羅馬即知道發炎有四種現象:發燒、痛、紅、腫。發炎是一種毀滅,因為這是一個火的過程、暖的過程。在暖的運作過程中,是靈性在毀滅物質,是要毀滅我們身體中舊的組織。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不斷在整修的房子,如果我們不勤快的去整修它的話,房子就會變老、退化。一旦開始退化,我們的靈性就會說:﹁我得把那些東西銷毀掉,因為已經開始腐化了。」 還有其它造成發炎的原因,任何讓我們中毒的東西,我們吸入的任何化學毒素,都會產生發炎的現象。就像吸煙,會引起發炎。因為煙焦油會吸到我們的肺中,我們的靈性不要任何外在的物質到我們體內。所以我們就會有氣管炎、肺炎。此時靈性會開始分解我們身體內的物質,不只分解煙焦油,也分解已經吸收了煙焦油的細胞。在這個毀滅的過程,會造成我們的肺中有許多毒素。在廚房中餐後沒好好的清理而將食物放在外面,食物開始發臭就會吸引蒼蠅。然後科學家到你的廚房說:﹁我有解決的辦法,我會把所有的蒼蠅都消滅掉。」可是他沒有清理廚房。這種情形就像是吃抗生素來解決病痛的情形。你去看醫生因為你吸煙而得了氣管炎或肺炎,你發燒。醫生拿你的痰去做細菌培養,然後他說:﹁你的痰中有細菌,我們要把它們殺掉,這是抗生素。」你謝謝醫生,因為你很怕氣管炎或肺炎。但是,抗生素殺掉細菌,其實細菌扮演的角色只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火。這火、發炎是由免疫系統所產生的。細菌只是刺激產生發燒、痛、紅、腫,這些症狀都是免疫系統所產生的。這是我們內部的火,這個火的油料是你吸進去的煙焦油。細菌本來就在那裏,因為它們就喜歡那些垃圾。免疫系統產生火來殺細菌,也將煙焦油溶化,把這些排出體外,所以我們就咳出濃痰。我們一吃抗生素,這整個過程就被關閉了。本來要排出的毒素就重新的存回體內,它就一直存在那兒直到你下次得到氣管炎。如果每一次氣管炎我們都吃抗生素,到最後我們就不得氣管炎了,我們只會得肺癌。 有兩種治療發炎的方法,一種是讓它從身體中出來,另外一個是把它推回到身體裏。第一種方法,將它從身體中排出來的是康復的方法,第二種方法是現代醫學所用的方法,是壓抑的方法。當你一直把這些需要排出的毒素壓回身體時,就有可能變成癌症,雖然不一定會變成癌症。 如果是一種急性的發炎,會發高燒,肺炎在有抗生素之前就是會這樣的,它會發燒,排出廢物,病人會出大汗,出汗後燒就退了,肺炎也好了。目前世上大部分的地方仍用這個方法來治發炎。我曾經有一位病人來自非洲,他是非洲人,他看起來非常的健康。我問他:﹁在你小時候,你發燒時,你父母如何照顧你?他們有量你的體溫嗎?」他笑了,說:﹁沒有,他們把我包在毯子裏一直到我出大汗,可能會很久,但出大汗後,我就好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有急性發炎、發燒時,有可能自己痊癒,但你也有可能死掉。有可能靈性把你所有的毒素都排出來,或者靈性就走了,你就死了。醫生的工作就是看到底發生哪一種情況,如果你的靈性看起來是要走掉了,那你就需要使用抗生素。通常不是那麼困難判斷哪一種情況在發生。身為病人,只要你不是對這個疾病很恐懼,通常可以知道自己病情有多嚴重,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把毒素排出或是你已經受不了,需要幫助了。使用抗生素是要看情形的。如果一開始生病就使用抗生素,那你就是在壓抑。如果已經病了好幾天,而且覺得沒有精力了,可能你已排出百分之八十或百分之九十的病,只剩下百分之十需要幫忙,你在那時候使用的話,則只壓抑百分之十,這留下的百分之十可以在以後再排。 我在紐約上州執業時,很多小孩發燒、發炎,通常我都能不使用抗生素來幫他們渡過這個發炎期。有一次,一個小女孩發高燒,病得非常厲害,她得了肺炎,你可以感覺到這次發炎非常嚴重,她已經受不了了。我知道如果不是送她去醫院就是得給她抗生素。我給她抗生素,吃了後有效就開始降溫了。這是在她生日之前。在那之後,小孩的母親說這孩子好像不是原來的她了,很容易被激怒,好像[她的靈魂]在她的身體內很不舒服,但是她並沒有生病,只是很容易被激怒。這次的肺炎是用抗生素壓下來的。一年之後,又是在她生日之前,她又得了肺炎,這次不是很嚴重。我告訴她媽媽:﹁我認為這次我們可以不用抗生素讓她渡過這段時期。」這是她上一次沒有排掉的百分之二十,等到她第二次康復後,她媽媽說她又回復到以前的她了。所以你得找一個醫生了解康復和壓抑的不同。 許多傳統的醫學經過 千年的使用,流傳下來有三種證明有效處理發炎的方法,這三種方法都是要把病排出去。有一個古老的說法說:﹁你一定要把內在的東西釋放出來,你釋放出的東西才能拯救你,如果你不把內在的東西釋放出來,你沒釋放出的東西就會害死你。」真正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是長期的憤恨不平。憤恨不平是指把憤怒一直埋藏在心中,很多年都不排出來。康復憤恨的方法就是要放下、原諒。你把這情感釋放出來後就能拯救你。如果你把這怨恨一直埋藏不釋放的話,就有可能變成癌症讓你死亡。在你的意識、靈魂層次的毒素最後會在肉體上顯現。怨恨就像我們靈魂的毒藥,我們的靈魂想要排出它,所以將它推到我們的身體裏,最後變成癌症。就像下雨,怨恨就像天上的雲,但是當它降下到身體上時就變成收縮、硬化的病。這種埋藏、壓抑的感覺是一種收縮、硬化的能量,原諒則是一種釋放、擴展的能量。 古代所說的三種治療發炎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那位非洲病人所說的方法,發汗。第二個方法是斷食,第三個方法就是經過排便把它排出來。這些都是很有用的方法。通常我的病人如果發炎,我會叫他睡覺,把自己包暖一點,吃一點瀉藥,不要吃任何蛋白質類的東西。古代的講法﹁讓發燒挨餓」,所以在發燒時不要吃蛋、肉、魚、甚至豆腐,只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如果你經常都是生冷的病,如果你習慣把情感隱藏起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你發個大燒。發燒是癌症的天然敵人。它可以預防癌症。如果你已經有癌症,而你能夠發個燒,它也可以把癌症打散掉。不只是癌症,任何屬於硬化的病都可以打散。 在一九二二年,一位歐洲的精神病醫生,他用發燒的方法來治療在當時是無法醫治的梅毒而得到諾貝爾獎。梅毒這個病是以發炎開始,然後硬化,最後損壞到腦部。現在,遍及美國及全世界的萊姆症也是由發炎開始,最後在神經系統形成硬化的問題。本來是熱的病,後來演變成冷的病,這是一種退化的現象,造成神經系統退化。這位醫生把瘧疾的病菌注射到病人體內,病人發高燒,他治好了數千名的病人,也得到諾貝爾獎。這証明發燒可以治療留在身體內的廢物。如果你有像一塊水晶一樣的東西留在你身體內,恐怕會很不舒服。你應該祈求發燒把它燒掉,然後咳出來就沒事了。這個水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憤恨。 [下期待續] 暖 (愛) 光 (智慧) 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 混沌 / 愛 宇宙 / 恨 古代鍊金術 硫磺 鹽 德國詩人哥德 擴展 收縮 史丹勒 宇宙同感 宇宙異感 人的靈魂 意志力 思想 人的身體 血液 神經 疾病 發炎 硬化 美國詩人福斯特 火 冰 靈性醫療︵下︶ 飛利浦.殷可醫生 潘定凱翻譯 謝美芳整理 什麼是健康呢?現代醫學的說法是﹁健康就是沒有疾病﹂。上期我們說到健康應該是一種均衡的狀態,身體的四個層次靈性、靈魂、生命和身體都均衡了。但是有另外一個均衡,如果我們的腹部太熱,我們就會發熱,如果腦部太強,就會發冷,所以健康是我們發散的熱和冷之間的均衡。天平上的三個球表示你有可能發病的病源,但因為天平均衡就不會生病︵圖一︶。如果傾向冷的方向,就會累積儲存在身體裏︵圖二︶,如果往熱的方向,那些東西就會掉下來,把疾病排出去了︵圖三︶。在熱的方面包括了急性的發炎,如:肺炎、麻疹、猩紅熱、肺結核、天花、瘧疾、霍亂。在冷的方面則是慢性的發炎,如:關結炎、心臟病。以前認為心臟病只有退化,現在認為它也有一點發炎,但這種發炎很輕微,所以毒素沒辦法被推出體外,而是被留在體內,累積在血管內層纖維裏令血管硬化。請見圖一左邊是急性的高熱發炎,往中間走是過敏類的疾病,然後再往右變冷就是慢性的、長期的發炎,最冷的就是癌症。這是一種冷熱之間的連續性運作。我們的疾病就是在冷熱連續性之間發生的。 疾病的根源是在你的靈魂或你的身體內有毒素,我們身體處理毒素的方法不是將它存起來就是把它排掉,這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們體內的毒素可以來自環境中的化學毒素,在美國,有很多可憐的農場工作人員經由農藥而得到毒素。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人也許會發燒、流汗、嘔吐、生病,另一個人或許都不生病,看起來沒問題,都可以忍受。哪一個人比較可能在十年內得到癌症呢?是第二位。第二位本來自以為:﹁我很健康、強壯,這些化學農藥對我來說都沒問題。﹂但對他來說其實是要生病才好,因為生病時就把毒素排掉了。 另一個毒害自己的方法是吃得很不健康,還有一個毒素是我們的壓力。所以造成我們內在的毒素除了環境上的化學毒素之外,還有我們的飲食、生活方式、污染、壓力等。其實免疫系統就是我們靈性的樂器、工具,是屬於暖性的那一部分。如果我們有一個運作很好、敏感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會產生暖性、發燒,將這些毒素攪混。 這是裝了水的容器︵請見圖四︶,上面是純淨的水,就像我們身體的液體,是有活性的,但一定要是很純淨而且無污染。但是我們的水底層總會有一些沈澱物,只要下面的沈澱物不動的話,上面的水就可以保持很純淨。但是我們的靈性不會讓我們的沈澱物累積太多,如果累積太高,就會啟動免疫系統開始工作,這時候暖氣中的靈性就會進來,攪動容器,水就會看起來很髒,我們就感覺生病了,會有發炎的症狀:發燒、嘔吐、拉肚子、有痰等,我們內部的環境已經中毒了,但這些毒素一定得攪混了才能排出。如果我們的﹁靈性﹂與﹁氣﹂能健康的工作,你就有足夠的生命力來忍受這樣的過程。當然我們要有夠強的﹁氣﹂、生命力才有辦法處理這個問題,如果體力已經耗盡,無法處理,此時就是我們需要抗生素的時候了。在此過程初期,我們的身體如果夠強壯,就能忍受這過程,把沈澱物排出去,完成後沈澱物又會變少了。所以任何的發炎都是一種清理、排毒,等於清理家裏的意思。 免疫系統有兩個面貌,這也是免疫系統的圖形︵圖一︶。當免疫系統開始工作時,它以發熱的方式開始,但不能一直持續如此。靈性的智慧其實知道適可而止,不需要排除百分之百的毒素,剩下 20%的毒素沒有關係,所以到某一程度後,免疫系統必須知道何時該啟動疾病和何時該把疾病停止,如果不停止,我們就會死掉。因為你沒辦法永遠一直排放,但你可以排放很久。常常有病人去找醫生說:﹁我生這病已經一個禮拜了,夠了,該給我抗生素了。﹂我看著他們問:﹁你覺得病到體力透支了嗎?﹂他們說:﹁沒有﹂,我就說:﹁那你還沒結束呢!﹂ 現在我要講一些歷史上的觀點。在歷史上,什麼是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所有的急性發炎:肺炎、瘧疾、麻疹、猩紅熱等。西方的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史丹勒說他是最後一個保留了古代智慧的醫師,在他之後,醫學就開始物質化了。在古代希臘,他被推崇為最好的醫師,這位大師所寫的書,基本上都是有關發炎的。有些人發燒好幾個星期,我在他書上找到有關癌症的記載,他說:﹁癌症是很少見的,也沒治療的方法,就隨它去吧!﹂這個情況維持了幾千年,但是到了大約一九00年左右就全都改變了。 在一九00年以前,很多小孩都是死於肺炎、麻疹、猩紅熱、白喉、百日咳這類的病。後來經過工業化、現代化,識字的人數也增加了之後,就發現識字率增加時,急性發燒死亡率就下降。現代醫學說這是他們的功勞,下降的原因是預防注射和抗生素的功勞。但是真正有人研究發現預防注射和抗生素是在後期才有的,下降並不是現代醫學的功勞,其實是我們的衛生環境、教育、生活標準及識字率改善的結果。現在全世界都接受預防注射,他們說我們如果不接受預防注射,則死亡率會回增到像一九00年以前,但其實這並非事實。 另一個看法是一直到一九00年以前,在那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往左邊倒︵見圖一︶,所以有很多的發燒、發炎。在生活標準、識字率及教育程度增加後,現代化的國家人們身體的體質和未開發國家的人們身體體質是不一樣的。在現代化國家人們是傾向頭腦思考,頭腦的力量讓發炎冷卻下來。所以我們愈往頭上走,發炎就愈少。全世界都是跟著這個型態走。在美國,一九00年前,人們的免疫系統是傾向熱的那一邊。在一九五0年時是蠻均衡的,當時大概有二、三種預防注射,大部分的預防注射及抗生素都是在這之後才開始使用。在今天,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往冷的這邊倒,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問題,在小孩身上都大大的增加。 大部份人不了解疾病是一種在冷熱間連續性的效應,我們必須試著在其中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如果我們一直要根除發炎,只會有反效果。所以在美國,今天的孩子比一九五0年的孩子還不健康許多。根據統計顯示,美國 8%的孩子有殘障。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也跟著這個方向走,只是還沒到那個程度。不幸的是全世界醫學界的領導人物都是跟著美國走。從一九五0年開始,氣喘患者增加了 3 倍。現今,在美國的每個學校,大概有 10% 至 20% 的學生會隨身帶著氣喘的吸入器︵降喘用︶。其實如果願意觀察的人應該都看的出來,如果你壓抑發炎、發燒的話,氣喘就會增加。我了解到現在的中國以及其它跟隨美國走的國家都是如此。這個狀況會繼續持續下去,除非有人最後終於覺醒了。 現在在美國,自閉症變成像是流行病。當然美國醫學界基本上不願意承認這可能是疫苗注射的副作用之一。在美國,小孩在學齡前大概要注射 40 種的疫苗注射,大概是控制 10 種疾病。 現在甚至開始推銷感冒的預防疫苗,說可能會有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感冒來激起大家的恐懼感。在美國常常可看到報紙提到東方來的禽流感,其實這是他們一個市場推銷疫苗的方法。但我不怕禽流感,就讓自己發汗、排便和斷食即可,你也可以吃一些同類療法的藥或中國的草藥。 所以問題就在於醫學應該沒有所謂的商業行為在裏面。現代醫學摻進了大企業的生意行為,所以我們搞不清楚醫生是真的這樣想或只是在推銷大企業的產品。以現在來說,美國是全世界在健康醫療方面花費最多的國家,但是這個國家人民的健康比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人民還差。 問答: 問:什麼是治療氣喘最好的方法? 答:發燒。氣喘不容易治。今日小孩的氣喘有兩個原因,他們在小時候沒有足夠的發炎機會,發炎是讓身體重造、新生。如果他沒有得到足夠的發炎讓體內清掃與新生,則他的內部會有點硬化。氣喘是支氣管處於一種收縮的狀態。一個原因是太多的疫苗注射和抗生素,另一原因是太早接受智識的教育。可以說是我們現代的共業。 問:化療之後,有些病人沒有發燒的能力。有什麼辦法可以促進身體再有這種能力? 答:有辦法,但是非常困難。首先要試著增強生命力、﹁氣﹂。化療及放療把生命力都打碎散掉了。如果生命力夠強,就會開始把化療及放療的毒素排出。我有一個病人,她得了癌症,動了手術,可能做了一點放療。我問她:﹁你覺得你癌症的來源是什麼?﹂她就開始說她對先生、小孩都有怨恨、怒氣,抱怨她的家庭。我並沒問她是否有怨恨,我只是問她癌症的來源是什麼。於是我說她需要發燒,如果她能發個燒是很好的。我開給她一些藥讓她能放鬆、暖起來。兩年之後,她來找我說:﹁你應該很高興,我發了一個星期的燒。﹂她看起來氣色蠻好的,也很開心的樣子。我問她:﹁你先生現在如何了?﹂她說:﹁他已經不會再煩到我了!﹂ 問:年長的人注射感冒疫苗,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的父親已經 95 歲了,我每一年都告訴他:﹁不要注射感冒疫苗。﹂感冒疫苗內通常含有水銀,水銀對神經系統有損害。有一些感冒疫苗不含水銀。如果你要注射感冒疫苗,最好要求醫生讓你看這疫苗試管的標籤上是否寫有含水銀。有一個非正式的研究認為每年都注射感冒疫苗的老人比不注射的老人更容易得到老人癡呆症。當然這是一個非正式的研究,因為你不可能得到贊助金來做這種研究,這就是現在這種系統運作的方式。 問:大家都知道現代西方醫學有很多問題,有很多副作用,大家都走到另類療法上,請問老師的看法?有什麼建議? 答:這是比較好的選擇。西方醫學是如果你有一個大意外或需要手術,是很好的。梅博士如果沒有西方醫學的手術的話,他也不可能存活下來,當然他還有後續康復師的幫助。西方醫學當然有它的地位,抗生素也可能救你的命。但問題是,在這個國家,90%的醫生都是在不需要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 問:小孩發燒時,不用包起來讓他發汗,而是用溫水澡讓他發汗,請問老師的看法? 答:我的看法是把一個發燒的小孩放在熱水裏,對他來說是一個驚嚇。我還是建議你把他包著發汗。我的方法是可用比較涼的布放在他頭上,讓他頭涼一點。用檸檬汁加室溫的水將布浸溼包在膝蓋以下的小腿,這樣可將頭上的熱引到腳下,這樣也許不會讓他降溫,但可以幫助孩子忍受高燒。但我會讓他留在床上,我不會讓他去泡澡,對小孩來說壓力太大了。

接種疫苗的代價 謝美芳

2006年06月16日
公開
56

接種疫苗的代價 謝美芳 接種疫苗以預防傳染病在今日似乎是必須的,但是,事實上大部份傳染病的罹患率在疫苗發明前就已因衛生環境的改善大為降低。疫苗接種的利弊在今日大量注射的情況下漸漸顯現,許多醫師也漸漸了解到疫苗的傷害性而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接種某些疫苗。 在懷孕時,我曾考慮小孩出生後要不要讓他接種疫苗,但是當時並沒有積極地去研究與考量接種疫苗的利與弊,再加上醫院聲稱小孩將來須有接種疫苗的記錄才可以入學,就這樣,我也隨著潮流,在孩子出生當天及每次的健康體檢時讓他接種疫苗。 最近我讀了一本有關疫苗接種的書《接種疫苗的代價》(What Price Vaccinations? What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作者:Simone Delarue;出版社:Happiness Press),如果我早一點看到這本書,我會重新考慮是否讓我的孩子接受疫苗的接種。 書上將接種疫苗對各種疾病的影響,分門別類地介紹如下: 一、對神經方面的傷害 接種天花疫苗會造成神經方面的傷害在醫學界已經是眾所皆知,如今又發現百日咳疫苗(whooping cough)也會造成神經方面的傷害,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包括了腦炎、痙攣、髓膜炎,較輕的症狀則會讓人的學習能力減低或是使人輕微的行動不便。在美國提出的報告已建議接種者的本人或家庭中有痙攣病症者不要接種百日咳疫苗;在德國及瑞典更是認為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後遺症比得到百日咳更為嚴重而全面停止此疫苗之接種。在美國因為接種此疫苗而受害的人數之多,要求的賠償金額已達到最大的疫苗製造商面臨倒閉的危機,而在此所指的受害者僅是指人體已經受害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殘廢者,尚未包括那些較輕的受害者。一篇法國的醫學報告指出,曾經有過神經方面傷害的兒童、本人或家庭有癲癇病例者,或是得了嚴重的慢性病的兒童若接種百日咳疫苗會有很大的危險性。 除了身體的後遺症之外,在接種天花疫苗後的數周到數月之內,常會有情緒上的問題產生,這種情緒上的問題會持續一年到十一年之久。接種疫苗使得兒童無法專心,進而導致焦慮不安。尤其是我們的社會提倡每人都得接種,在每人都受接種的情況下,使得這種情緒上的問題不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影響到整個年齡群。這些群體的情緒現象包括無生氣、被動、對大部分的事情提不起興趣、畏縮等。 二、接種疫苗可能引發及傳染愛滋病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Times)在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登載指出,非洲國家之所以會開始有愛滋病,都是因為在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年間,世界健康組織所倡導的天花疫苗接種活動所種下的因;巴西是中、南美洲愛滋病最嚴重的國家,也是中、南美洲唯一全面倡導接種疫苗的國家。愛滋病是在一九七八年才發現的新疾病,主要的傳染媒介是經由血液、精液,而目前有一些疫苗的製造是經由血漿或是人的胚胎來培養的。在一九八一年,發生了一批被病菌感染的血液被用來製造疫苗而且被大量使用的醜聞,在當時並沒有檢驗愛滋病毒的程序,令人不禁懷疑,如果這批疫苗感染了愛滋病毒,則它們對整個世界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有兩位研究愛滋病的專家提出,他們懷疑所有使用非洲猴子細胞培養的藥或疫苗均是散播愛滋病病毒的原因之一。書上並指出接種疫苗後幾天(尤其是第三到第四天)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這一段時期的現象和得了愛滋病很相似,所以有醫生指出,小孩子的免疫功能正在發展時期,而在此時接種疫苗讓他們經歷這種「愛滋病類似期」將會造成何種的影響? 有個病歷是一位美國士兵在連續接種數次疫苗(其一為天花疫苗)後得了天花,進而演變成愛滋病而導致死亡。據報告是因為天花疫苗引發了他體內潛伏的HIV病源,而連續的接種則加速了愛滋病的發病。 三、接種疫苗是癌症及血友病的溫床 早在四十年前即有一位醫師提出「接種疫苗會激發血友病」,這已是醫學界眾所皆知的,如今更有醫生深信連續的接種是造成癌症的溫床,因為接種天花疫苗而不久之後得了血友病的病例也是層出不窮。根據醫學界的研究及實際的病例都一再地顯示疫苗接種,尤其是由活的細菌培養的疫苗均可以促成癌症病變。這些細菌可以在人體潛伏數年而經由服用可體松、照射紫外線或是因為其他病菌的存在而引發癌症、肌肉硬化症,甚至於愛滋病。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已經有多次人們接種由活細菌培養之疫苗(包括感冒、黃熱病、天花疫苗等),事後才發現疫苗本身被病菌感染的事件。這種事件通常都是科學家在發現某種新的病菌後,才發現原有的疫苗製造方式已被感染,而通常這種已感染的疫苗早已被廣泛地使用數年或數十年而不為人所知。這種已感染的疫苗中的病菌不止本身具有危險性,它們還可以自行結合或與疫苗的細菌結合而產生新的疾病,這些新的疾病即包括了癌症。如此看來,還不知道有多少病菌尚未被人類所發現,而我們又如何保證現今製造疫苗的技術不會被這些未知的病菌所感染?接種疫苗究竟是預防已知的疾病或是種下了新疾病的病因呢? 書上並指出疫苗的接種極可能是嬰兒瘁死症、肌肉硬化症的原因之一。醫學界均有病例顯示,病患在接種後不久即得了肌肉硬化症或是嬰兒在接種後瘁死。有一病例是患有心臟血管相關病痛的人在接種後不久即死亡,研究的結果是接種疫苗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心臟冠狀動脈血塞,故在接種兩周內不宜激烈的運動。接種疫苗對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很大的衝擊,故不論兒童或成人在接種的時候身體的健康狀況要很好,即使小感冒也不適宜接種。 疫苗的接種是人類想要戰勝自然的另一做法。接種疫苗對於所要預防的疾病有多大的效應尚有待考量,而接種後是否會引發另一種疾病更是未知數。要不要接種應該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現今的社會利用種種的方法間接地強制每一個人均須接種。在美國,每位在醫院出生的小孩均會立即接種疫苗,往後的健康體檢更是固定地注射疫苗。小孩子在兩歲前便接受了不計其數的疫苗,在這麼小的年紀免疫功能尚未發展完全的時候,他們能承受疫苗的攻擊嗎?而所注射的疫苗會產生該有的效用嗎?這樣的系統是真的考慮到小孩子的利益,或只是讓醫生方便在家長帶小孩去做健康體檢時「順便」接受疫苗注射?我知道有一個孩子在接種疫苗幾天後臉上便開始大量的潰爛,最後醫生診斷是疫苗接種的後遺症。 此文的目的並非要大家不做預防注射,而是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是無上的珍寶,因此我衷心地建議每一位家長對於自已的孩子是否該做疫苗接種要多做研究,三思而後行。如果要接種,也許要考慮是否要等小孩年紀大一點再做,因為我們一個錯誤的決定,很可能造成孩子及父母一輩子的遺憾。 最後,我希望並祝福每一個父母的孩子,都能在沒有病苦的環境下歡樂成長。

護持兒童的健康 菲力普.音卡醫生(Philip Incao, M.D.);丘樹華譯

2006年06月16日
公開
50

護持兒童的健康 菲力普.音卡醫生(Philip Incao, M.D.);丘樹華譯 自一九六○年以來,兒童的慢性病增加了三倍,這可能與濫用兒童免疫針有關,令人訝異的是,注射疫苗所壓抑的一般性兒童疾病,事實上能增強免疫系統。 保證兒童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允許他們生病,乍聽之下,此觀念頗為不可思議,而一般性兒童疾病,像天花、流行性腮腺炎,甚至百日咳等,對兒童免疫功能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注射疫苗會直接影響慢性病的產生,諸如皮膚病、耳炎、氣喘、腸炎等。 這是一項醫學挑戰,但自一九二○年以來,許多歐洲醫生和一小群美國醫生(包括我在內,在過去二十三年來)已經避免注射疫苗,我們所憑據的醫學方法叫「人類智慧醫學」。 人類智慧醫學不認為注射疫苗是一項例行工作,相反的,我們認為注射疫苗相當危險,值得詳細檢驗。總之,我們嘗試避免大部分的免疫針,而依賴比較自然的療法,來幫助孩子對付我們認為是必須且有益的兒童疾病。 兒童期疾病有益免疫系統 為了了解這個觀念,我們必須先了解,免疫系統有二種,一種叫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它產生抗體來對制抗原(體內的外來異物),另一種叫細胞間介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細胞和一種能吞噬抗原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這些細胞將抗原趕出體外造成皮膚搔癢,喉、肺產生膿與黏液性的分泌物,兩者皆是兒童期急性炎症的典型症狀。 這兩極端的免疫系統有著互惡關係,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過份受到外來的刺激(誓如免疫針或過敏)時,細胞間介的一端就會變得相當懶散,免疫針不會刺激這一端,所以分泌物無從排出體外。 流行性小兒麻痺症(polio)和破傷風(tetanus)不屬於此類有益的標準型兒童期疾病,我用「標準型」來影射典型的西方工業國的兒童急性炎症(通常帶有皮疹與發燒)。這些疾病也是兒童生長過程的必經一環,與七歲換齒有關。 多年前,奧地利科學家及人類智慧醫學的創始者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即認為,兒童期疾病是兒童期的標準特徵,因為兒童的小身體需要這些疾病,現在我們來看看壓制這些疾病的後果。 兒童期急性炎症,諸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猩紅熱或百日咳等發展「細胞間介免疫系統」,而注射疫苗使「體液性免疫系統」開始活躍,以上相異點正是關鍵處,因為正是細胞間介的反應使得兒童長大後不再患這些疾病,所以,實際上提供了更深層的免疫功能。 實行人類智慧學的醫生通常相信,兒童期患有急性但有限度的炎症可防止成人期更嚴重、長期性的慢性病,不患這些兒童期疾病(由於注射多種疫苗)會導致成年期更多的健康問題,同樣的,用抗生素來壓制兒童期疾病而不幫助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來排除疾病(以皮疹或分泌物的方式),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傳統醫學刊物上的最新研究現已證實了這一看法,在一九九七年初,一群英國醫生曾在《科學》上刊登以下論調,「兒童期的傳染病能預防氣喘病」,也就是說,這些傳染病有建立一般免疫功能的目的。 英國醫生注意到氣喘病例在西方國家自一九七七年來增加了二倍,而在美國,百分三十三的小兒科緊急病房都與氣喘病有關。而氣喘病例的增加好像與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壓制與缺乏更有直接關係,而與一般所認為的空氣污染無關。 在高度污染的歐洲城市,抗生素與注射疫苗的使用低於美國,其氣喘病例也低於美國相當的城市,相反的,在Tucson、Arizonaa,儘管空氣乾燥,缺乏刺激物(譬如塵暪),氣喘的病率與美國其他地方相同。 《科學》刊物的醫生認為,像肺結核、白日咳的疾病會永久性地改變孩童的免疫系統,以至於一生免患氣喘病,當然,他們並不是說孩子應患結核病,而是認為體液性的免疫系統必須受到細胞間介免疫功能的制衡,這種制衡作用最好在小兒傳染病時產生。 當孩子經過了一段激烈但短期的肺感染時,他的細胞間介免疫系統便得到了必須的運作,要不然,體液性的免疫系統不能得到制衡,而變得反應過度,對無害的花粉和灰塵也起反應,最後導致氣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