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Mama

日期

#Tag

Learning Effective Parenting(讀書會心得之一)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36

These three scenes, which all took place during office hous in our pediatric practice,illustrate thre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bringing up children. (In each case,"mother" stands for the parent or guardian accompanying the child.) "Sit down right here and be quiet!" The boy's mother attempts to talk with the physician. Her four-year-old romps around the room, playing with items on the instrument table and trying to use the telephone. His mother reacts as if she had a butterfly net in her hand and sometimes jumps even before the little boy moves. "stay there. Don't touch that! That belongs to the doctor . Leave that light alone! Do I have to take you on my lap? Are you asking for a smack?"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 a little girl attempts to get her mother's attention with all kids of questions. She's interested in a picture on the wall that shows the archangel Michael fighting with the dragon. Child: Mommy , who's that in the picture? Mother: A man who's killing an animal. Child: Why is there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 Mother:It is meant to be a dragon. Child: Mommy , what's that thing around his head? Mother: The painter wanted to show people that the man is nice ,so he painted taht yellow circle around his head.[Pause.] Mother :Doctor, she simply can't stay in bed at night. Child:Mommy, why does the man have wings? He's not a biiiirrd! Mother: That's supposed to be an angel. Child: But there isn't any devil,is there, Mommy? Mother: No, you known there isn't. Will you let me talk to the doctor now? Child: Mommy I want a drink. [her mother gives her a bottle.] Mother: She doesn't want to eat anything at lunchtime, and I don't force her. Child: But Mommy, you said I always like to eat chips. I want a biscuit, Mommy . [Her mother gives her the whole box.] Mother: But we only have them once a week. And she dosen't touch anything else. Doctor: She must be eating something. What else do you like to eat? Child: Jam. Mother: Yes, she eats it by the spoonful, right out of the jar. Half a jar at a time. Doctor: And just let her? Mother: Yes, Is it all right to stop her? I thought children were supposed to known what they need. At first, the third child settles down and plays by himself. After a little while, he begins to explore the room. Sensing that the adults' attention is not on him, he approaches his mother and quietly asks her a pressing question to confirm that he still "in the picture." His mother either answers right away or takes him on her lap briefly until she is able to whisper him the answer. The interruption is almost unnoticeable. Satisfied, he goes back to playing quietly by himself for a while. He drifts in and out of the conversation from time to time, sometimes even addressing the doctor, to assure himself that he is still included in the "soul space" that develops between the doctor and his mother. What does each example tell us about the "soul space"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1.Mean what you say and do Consistency is important 2.Take your own work seriously. 3.Review the day's events each evening. (未完)

疾病的真正本質 (Dr. Edward Bach 著/蘇定霖譯)

2007年05月11日
公開
36

疾病的真正本質 (Dr. Edward Bach 著/蘇定霖譯) 在真正的治療中,身體疾病的名稱或種類跟治療完全無關。身體上的疾病僅僅代表心智與靈魂間不協調的結果。疾病只是原因衍生出來的症狀,相同的原因在不同人的身上,也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只要能解除原因,則不論症狀為何,都能自然消失。 以自殺為例子會更容易了解。並不是所有自殺者都選擇溺斃,有些人選擇跳樓,有些人選擇吃藥,但其背後原因都是「絕望」:只要能幫助他們克服絕望,找到值得活下去的人或事物,他們就能永久痊癒。把藥拿走只能暫時解救他們,他們隨時都可能再次企圖自殺。恐懼在人身上顯現的效果也不同,有的人臉色蒼白,有的人臉色泛紅,有的歇斯底里,而有的結結巴巴。跟他們解釋恐懼的原因,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強大,足以克服並面對恐懼,就再也沒有任何事能嚇到他們了。給小孩一盞蠟燭,教他們如何讓光影上下起舞,他們就不會在乎牆上的陰影。 我們長久以來都在怪罪細菌、天氣跟食物,認為它們才是病因。但也有很多人天生就對流行性感冒免疫,有的人就愛享受冷風迎面的快感,有的人就算在睡前大吃起士、大喝咖啡,也不會有任何負面作用。當我們快樂和諧時,自然中沒有什麼可以傷害我們,另一方面,大自然也能夠提供我們所需與享受。只有當我們讓疑惑、沮喪、優柔寡斷或恐懼悄悄潛進心底時,外在影響才會對我們產生作用。 因此,疾病背後真正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病人本身的心理狀態,而不是身體的狀態。 任何疾病,不論有多嚴重拖了多久,只要病人能重拾歡樂,找回繼續從事天職的欲望,就能痊癒。疾病會發生通常都是因為生活模式的一點小改變,或某種固執的先見,讓他對別人失去耐性或錯誤的責任感使然,無法從事原本喜愛的工作,受到奴役。 疾病的治癒過程中,有七種美好的階段:和平、希望、歡樂、信心、堅定、智慧、愛心 ----------------------------- 天氣忽冷忽濕,angel明顯的睡不好,眼睛周圍黑黑的一圈,像極了熊貓,她有時鼻塞有時喊眼睛痛有時喊肚子痛,她是很平常的過敏體質,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更注意她的作息和睡眠,一切很快就過去了,她現在反而是我們全家最健康的人! 前幾天與一位媽媽聊到孩子的疾病,我忍不住又要開始長邊大論一番,但心中也是有很多疑問和無奈,因為有很多時候母親的一念之間真的會決定孩子的一生,所以總是在掙扎著自己的決定,那位母親的一個小女兒病的很重,病到需要用到類固醇,紅斑性狼倉,如果不服用臉部就會發炎到潰爛的程度,她說的很心疼又很無奈,看遍大小醫生,但就是找不到好方法,因為跟那位母親不熟,所以並沒有很深入的討論,只是因為對孩子發燒和疫苗大家的見解其實是有些相同信念的,但孩子發生的情況是如此不同,孩子的體質上也不同,很能體會那母親的心情,就像angel每每發燒到39.5度C,自己一樣會著急,真的是考驗自己信心的時刻呀! "你真的確定,自己做對嗎?",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自己所學和對疾病的認知,的確認為孩子發燒是不該輕易的用退燒,就算引發其他疾病也不該使用抗生素,台灣兒科醫生對這一點是無法接受,他們有很多理由,那母親說"至少現在能控制,等她長大那後遺症,我看不見了呀",是嗎?我有三個表姊都是紅斑性狼倉患者,她們有家族的遺傳,四個女兒有三個是患者,我看其中一個姐姐因為無法忍受痛苦,接受類固醇的治療,結果呢?二十幾年了,她是過的最糟的那一個,其他兩位姐姐現在卻像沒病似的過日子,我說完後看看那媽媽的表情,我知道這些話聽起來一定是帶著刺,其實那媽媽也很清楚內心裡也接受跟我一樣的醫學理念,但,現實就是如此無情,她還是選擇西方醫學的那一套類固醇療方,至少現在狀況看請來是控制住了,我難過的說:很多時候孩子的病考驗著我們的信念夠不夠堅強.然後就不再說什麼了,事後,我忍不住還是畫了我所認識的中醫師看診的地方的地圖,交給她,雖然這張紙條很可能被遺忘,但我還是祝福她和她的孩子! 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邁向健康的教育(2006年寇立思可研習會報告)" 鄧麗君、廖玉儀翻譯,

思想的發展(摘自我來了-第16章 P233~242)

2006年09月02日
公開
33

只有當我們考慮了心靈整體發展的可能性以及了解它各種功能展現的韻律之後才能近一步地去探討整個兒童期思考的發展 史代納說只有將思考當成起點人們才能夠發現通往知識的道路(註1)在此重要的問題是他指的是哪一類的思考?他心中所想的是演繹邏輯抽象思考起發性的思考...還是? 他並進一步說當人們能夠清楚掌我握思考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之時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註2) 他首先描述了一種滿足於日常需求的思考這是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思考方式史代納描述它是第一種思考並稱之為知性心靈的產物(註3)由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賴它也因為它產生了我們的科技社會但它不是那種人們在感官世界中所擁有的最高思考能力(註4)納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兩種思考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史代納描述了另一種思考它能產生真理的圖像帶來豐沛的生命力....思想是一種活生生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會在人類身上活動它會喚醒還在沉睡著的能力(註5) 從這個觀點來看它使我們積極地去了解兒童思考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播下種籽而往後的歲月中開花結果並形活躍的思考力這需要利用到心靈高級元的力量如同上一章談過的透過心靈的這個力量我們才能夠穫得知識同時啟蒙並讓知性活絡起來 皮亞傑認為從出生到大概兩歲嬰兒都還不能思考只能做外在的行動(註6)在此時期內腦部的成長率最快大約兩歲之後成長率則明顯下降(參見附錄L)

心靈的構成(摘自我來了-第15章 P223~234)

2006年08月05日
公開
34

我們得再次面對人類的心靈,透過我們自身的探索來理解它,我們試著從最平常的每日生活經驗開始探索,一步一步地延續到我們的思想能力與道德衝動,這些包含於我們心靈能力的擴大範圍之內,心靈所能到達的領域從塵世到天堂及其廣泛。 我們可以討論有關心靈的原則或組成部分,或者是採用柯尼斯的靈魂[地理學]與各種不同的景觀的用語(註1),或者再次以我們的身體來作比喻,,用構成它們的成分來描述他們,,正如同身體是由不同的部分所構成、如四肢、排泄器官、殖系統等等心靈一樣,在照顧一個孩子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這些心靈的組成,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出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好的決定,譬如:應該採用何種教育方式什麼才是適宜的感官經驗,是否要鼓勵幻想的遊戲活動等等,也就是說關乎心靈的知識是身為現代父母的基礎。 我們將由我日常經驗開始 當我們正在吃一個橘子,我們經驗到一種甜的感覺而覺得愉快,當我們逛街時看見一見藍外套,我們感覺到它的質料是柔軟或粗糙的,於是我們感到一種想要買下它的慾望,因而會很興奮地想要試穿看看此時我們的意志就被擾動了。 當我們在花園裡看一朵紅玫瑰會走過去,聞它、摸它,經驗到紅色與平滑的感覺,我們會因為它沒有香味而覺得失望,突然聽見一隻山鳥開始唱鳴,我們傾聽著,於是我們先前的失望消失了,反而又開始在鳥鳴聲中感到喜悅。 我們可以發現:在上述的三種情境中透過我們的感官知覺與各種內在發生的經驗我們感受到外在世界物質主義的謬誤在於:認定知覺與感情是來自於神經系統上的根源(註2),神經細胞是由物質形成的,就如同砂粒是由細細的海砂所形成的,但是這兩者都缺乏內在經驗的能力,事實上知覺與情感起源於心靈之中,心靈只是將神經感覺組織當做感覺的工具,於此我們擁有第一個心靈組成的部分史代納稱之為知覺靈魂(sentient soul) (註3),因為它提供知覺經驗又與感官密切相關我們將之歸屬於"經驗元"(Experiencing Principle),它提供我們能力去體驗我們所感受到的世界(編註) 當我們繼續探索我們內在生活時,很快就會認識到我們不只體驗著世界,也可以收集有關於它的資訊並努力滿足自身內在的慾求,在心中我們擁有理性分析的原則,我們可以將事物分類做統計、訂計畫、並形成邏輯推論,這是知性或理性的心靈,我們稱之為心靈的”知性元”(Intellctual Principle),它使用大腦做為思考工具,正如同鋼琴師使用鋼琴當作演奏工具一般,但是知性並非大腦產物就像鋼琴師絕非是鋼琴的產物一樣,也就是說軀體是心靈生活的基礎而非它的主人(註4) 。 但我們絕不能就此停下!還有更深入一層的心靈元,它打開了大門讓心靈接近精神的光與愛,史代納描述它是"意識靈魂"(註5)。我們將稱之為心靈的"高級元" (Soul's "Higher Principle") 。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心靈元是交織的繽紛光彩照亮在我們不同的生活領域,或是把它們想像成存在於我們內心生活中不同的境界,在後一種圖像中,柯尼斯用景觀的表現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心靈元:[經驗元可以被比喻成平地因為水往低處流,所以我們所感知到的任何事都會進入這個經驗領域中,就像河流流向平地一般,而我們可以攀上不朽的高岡,也可以沉入罪惡的深淵,在巔峰之處是心靈的巍峨頂峰,在此我們可以掌握住所有事物的真理一窺聖賢之愛 。 心靈因此被構成了,我們現在必須進一步探索一些方法來整合心靈的知識與撫養小孩的方式,唯有這麼做心靈才能發展為溫暖及輝煌色彩的泉源而流入這個世界中,同時聚集知識與經驗之珍寶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服務於人類精神之所需 。 現在我們陳述我們的任務 如上所述,感官替心靈的經驗元服務,正如同腦部為知性元服務一般,發展完善的知性能力依賴於健康發達的腦部,這一點無庸置疑,如果腦部受損兒童(或成人)會因為受損的程度在智能發展上會有部分或完全受到延遲。 在經驗元上,一個成人能否充分體驗生活有賴於健康與發達的感官,如果感官受損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年期,受損程度會導致內在經驗的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 。 這兩種不同的延遲形式的重要差異在於:腦部受損與智力的延遲幾乎會立刻顯現出來,感官的受損與沒有能力去經驗生活的情況則較為微細而且緩緩顯現,最後會表現為心靈的阻隔與內在的空洞,這在年輕人的藥物濫用與高自殺率上已經顯而易見(註6) 沒有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會讓他們的孩子發生腦部受損的情形,例如:讓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獨自一人留在桌上或樓梯的最上一階,但有許多人卻未經思考地讓孩子曝露在感官受損的情形下,這兩種延遲的形式不管是部份或是全部,對於成功的生活都同樣會帶來傷害 。 我們在11章中分析了有益與有害的感官印象,而在培育兒童的心靈時我們有更強烈的理由要求父母認真看待現在所討論的事情,尤其是看電視這件事,我們現在必須進一步說明許多電視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對於心靈的損害,就像上面所說的,孩子若持續曝露在感官傷害之中,將直接而且是不可避免地導致成年後的心靈空虛 。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般人普遍的看法是:"兒童必須習慣這個時代的潮流他們必須學著去面對它",這樣的看法起源於一種可悲的錯誤觀念,而它對人性所產生的惡果也還沒有被看見,此外這樣的觀點顯示出人們對於人類,必須透過兒童其這一個階段,來涵養、準備心靈功能,以及滿足心靈原則的需求還不完全了解 。 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等,希臘哲學家們為人類準備了知性,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此一美妙的天賦,卻只視之為理所當然,我們持續地用它來做事,解決問題、蒐集資訊、分析情勢、滿足慾望、形成抽象概念、理論化、哲學化,事實上,我們就是靠它來引導我們日常生活,它是多麼美妙的思考工具啊!它形成了今日的科學與科技的基礎,提供了無數的財富與便利的設備,讓我們不斷地使用它們讓生活日趨便捷,我們真的難以想像沒有它的生活! 除了許多對它的讚美之外知性仍有兩個巨大的限制: 首先知性本身是無關道德的,它能設計出一個有益於眾人無私的服務計畫或設計出一向損人利己的重大犯罪計畫,兩者同樣有效率,計畫本身並無所謂好壞,而知性則以同等的能力分析兩者並計畫細節,罪犯因為擁有優越的知性心靈,所以能夠自我行動與精細計畫,但是在他的行為中沒有心靈的溫暖沒有啟蒙或善心,因此若想要保證理性思考能被用在正途,還需要比知性更進一步內在力量 。 知性的第二個限制是:只有依賴知性不能達到最高的絕對真理,為了闡明這個觀點,讓我們試著只用我們的理性心靈來看看這個含意深遠的陳述:"太初有道",一個獨立的理性心靈將會著麼思考:"如果在太初就有文字存在,它必定是由字母所組成,如果有字母一定是先前就已經有人設計並寫下它們",因此理性心靈會這麼解釋這一句話:"所以太出有道這句話是錯的,它無法被理性地證明,因為太初還沒有人存在,就不可能有道的存在,這是唯一所能做出的誠實推論,若想要獲得這些含意深遠的字詞的真理,必須使用心靈的更高原則,它們的意義超越於知性本身的力量所及。" 若想為孩子未來的道德行動以及他們掌握真理的能力奠定基礎,我們就必須了解知性的這兩種限制,如果認為發展傑出的知性就是最高等的人類特質,將會帶來莫大的危險與錯誤,這往往會對兒童的未來造成極大的傷害 。 我們現在來談心靈高級元:意識靈魂(bewusstseninsseele,編註:英譯為consciousness soul) 意識靈魂是能知心靈,透過這個心靈元,我們便有了意識,並能夠覺察到某項事物,然而此一能知,並非藉由分析的過程或大量資訊的累積就能達成,它是一種了解,是一種對於事物整體的圖像式掌握。 我們再次運用我們習慣的語言來了解這個內涵,例如: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想要解決時,問題就會慢慢地來到我們內心世界,隨之展開一連串的沉思,然後也許是突然靈光乍現或是想了好幾天,我們終究會知道解答,我們會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會抓住那個圖像,彷彿看見一到智慧的光芒,當真理之光流入我們的靈魂,心靈將掌握住它並與它結合,最後將它構成概念;試著去觀察此一過程是極為有益的,如果透過某些實踐之後,它被完成了,我們將會知道在抓住那個圖像與乍見智慧光芒的當下,知性尚未介入只有心靈的高級元在活動著,它將真理掌握為一個整體。 能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再次強調它!人類擁有能夠超越知性限制的能力 [當人們學會使用這個高級元,即是能夠透過他的能看、能思、能知、並與永恆的自然界有所接觸,在此他便超越了知性元與心靈的經驗元,史代納描述它為:"藉由引發存在於內心深處的真實與良善,來到他的內在生命之中,人們提昇他自己,超越了知覺靈魂的階段,永恆的精神之光照耀著人們靈魂,也永恆存在於這道光芒之中,靈魂即是永恆真理的一部分,此時他的自我,會與靈魂整合起來,當心靈蘊涵了真實與良善,不朽就在其中"](註七 ) 就是這樣的內在活動充實了人類整個心靈,為知性帶來了亮光並帶來能夠去愛的能力,這個被啟蒙與充滿良善的靈魂在童話故事中被描述為,是美麗的公主,當王子(亦即較高層次的自我)發現,並迎娶了這一個純潔的靈魂,她們就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參見第13章) 。 更進一步來說心靈元的活動不僅僅啟蒙了知性而且也協助了知性的擴展,史代納十分清楚地描繪它:[....知性心靈若吸收了越多的真實與良善,就會越增長,也就是說真實與良善導致了知性心靈的擴展](註8) 。 下面這些字句應該在當代的每一個教育機構中做成標語:[精神之光引發知性之擴展, 當它發生時知性將自己像種籽般深深地埋入真實的光亮與善良的溫暖之中,經過孕育發展而達到它最完美的狀態,接著它像一朵含苞的花兒慢慢地盛開在偉大的太陽光量與溫暖之中] 。 擁有高智商未必就能夠替人類的心靈帶來啟蒙與善良,因為後者是屬於精神的品質,精神的光亮注入心靈,越多人們就愈能夠激揚他的意志,發展他的情感,並使用它的想像力,當使用更高的原則時,心靈即統整他的意志、情感、思想這三項功能,而這是一種整體的投入。 獲得更高的心靈元,是使人類超越野獸的許多特徵之一,大自然以其豐饒,生產了許多令人驚異之事物,當他的智慧持續令人驚奇時,他還不能夠達到最高境界,在思考著的狗兒,會築巢的海狸,與會咕噜叫的貓,無情地被限制在牠們的狗性、海狸性與貓性之中,牠們與本能大自然之智慧連繫在一起,但卻缺乏自由。 人類則超越了大自然,他能夠接近他的創造者,與他的本源有所接觸,而且它具有謙卑與感恩的心性,能在自由之中服伺上天,他是唯一能夠這麼做的生物 。 在討論的最後,我們必須問:[如何能在兒童時期準備這種高級元則?];此問題包含了家庭中的看顧與教育。 兒童必須準備具[觀看]的能力,這表示:最重要的是提供機會去做幻想的遊戲,以及講述童話故事;兒童能夠由其中看到非物質性的存在,他的想像力與圖像式思考的能力就會起飛,在幼年時期就必須鼓勵兒童這麼做,並予以充分引導;換上父母已經不穿的外衣扮演護士、店員、旅行到最遠的星辰,坐著魔毯到另一個奇妙的國度進入一個假想的世界中,兒童可以從內在想像到它們,這些都可以使在觀看著的心靈成熟;幻想猶如童話故事一般,提供了圖像式的知覺而現代的兒童非常需要它。 之後可以用神話與傳說來激發兒童的想像力與情感,因為在幼年早期童話故事與幻想的生活已經為此打下厚實的基礎 。 我們所討論關於心靈構成的知識,已經提供了許多家庭照顧與兒童教育的啟示,這表示父母親與教育者都應該深切關懷孩子的整個軀體與整個靈魂:感官、印象、幻想式的遊戲、適時地活動四肢、運用心靈與大腦,所有這些知識都將對每個個體以及整體人類產生嶄新而深遠的影響 。 到目前為止人們並未認識清楚這麼艱巨而緊迫的責任,很多現代的父母才剛剛開始感覺到它們必須"做正確的事"而孩子正是他們未來的希望 。 註1:柯尼斯[人類心靈](The Human Soul),Anthroposophic Pree ,New York,1973 註2:史代納,[神智學] 註3:史代納,[神智學] 註4:史代納,[神智學] 註5:史代納,[神智學] 註6:見墨爾本的[時代報]19850514文中敘述:"統計局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到1982年的四年間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年輕男性中自殺率增加了11%...在西方世界中自殺率的增加是趨勢" 註7:史代納,[神智學] 註8:史代納,[神智學] 編註:心靈元(Soul Principle)經驗元(Experiencing Principle)知性元(Intellectual Principle)心靈的高級元上述名詞[Principle]中譯為[元],取其層次本源元素之意

榜樣與模仿以及意志力的培育(幼兒的工作與遊戲)

2006年07月22日
公開
28

意志力的發展與意志力的培育,尤其是孩子入小學前的最後一段時間, 所著重的是:做模範的成人應該用他的全部心力,內外的安全感,充滿愛的一貫性,喜悅與幽默感,以及完全的想像力和精神現況等,幼教師的任務特別是在每個過渡時期能敏銳地掌握每個幫助孩子的時刻. 而要了解幼兒發展首先應該介紹的是具決定性的年齡:五~七歲這一段歲月.如果我們觀察幼兒生命最初的情況,可以發現他完全受週遭的一切環境所影響,他正如一個感官體一般,一個感覺器官就好比是一個無我的工具,可以讓外物進入滲透,以眼睛來做譬喻的話眼睛就是一個讓外物進入的工具,這正是史代納所謂人類內在中意志力之類的東西,整個生理身軀正是孩子精神心靈的感官體,而孩子精神,心靈的本質是來自前世與孩子本質最深的內在. 史代納提到:很少有像我們在幼兒第一段生命期中所見到的,可以如此奇妙地影響人類性情的事物,我們看見幼兒的內在精神與心靈,一日復一日,一週又一週,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如何地開啟,他如何從四肢不自主的動作發展成自主動作;如何從依賴四周到獨立自主如何從嬰兒的表情觀察到漸趨成熟的獨特性...(註九) 而我們要重視的兩個事實是: 1兒童是完全的感官體(children exist wholly in the sense) 2兒童是完全的意志體(children exist wholly in the will) 兒童會以他的意志力透過各個感官來認識並掌握這個世界,這兩種現象的相互作用可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模仿力中得到印證,在模仿過程中我們看到透過感官的接收與以意志力模仿而來的行為. 史代納在"兒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一書中曾說:"要發展一份健康有力的意志力,奠基於生命頭七年正確教育原則的運用及掌握,因為這樣的意志必須有完全發展的身軀作為支柱."(註十),我們知道幼兒的器官尚未有其固定的形式,以及自己的韻律節奏感尚未發展出來,幼兒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最沒有規律的個體. 那麼問題是:習慣要如何養成,如何形成各個器官的規律和以一個整體組織來互相影響,又如何形成一個有秩序,有目的意志表現(決心)?尤其是經由外在的影響!孩子需要規律的安排例如:起床,睡覺,用餐等也就是重複性的活動 總之孩子是感官意志體他完全依賴週遭佈置好的環境來塑造他的器官並且學習掌握他自己的意志力.以下我們將舉例說明. 環境與幼兒的意志力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零~三歲的幼兒,除了他表現在站起來走路和學習說話上無限的意志力鍛鍊之外,兒童還有許多機會無意識地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力,譬如:訓練手握拿放開丟擲東西臥湯匙或拿杯子自己穿衣服熱心地跟在媽媽身後想幫忙作家事打翻菜籃準備餐具等等,這些行為都是訓練孩子靈巧敏捷的動作和培養意志力的機會,此後,他開始可以有目的地使用手腳,孩子學習在他的生活圈中越來越安全地活動著,完全是經由每日重複的模仿與習慣而來的. 我們應能如此以愛與喜悅來陪伴孩子學習的腳步同時也包括一份以"愛"為出發的"限制與約束",孩子們不僅會模仿同時也會試探大人,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菠菜泥而弄髒了桌巾或打翻杯子或紙簍時,倘若身旁的成人只是嘲笑他或是跟在孩子後面想看看孩子重複笨拙舉動的話,這會弄假成真,反而造成孩子養成真正的壞習慣. 如果成人能夠事先思慮周全,適時地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史孩子身處於有安全感的環境中,並且讓他有遵循的原則,在孩子們尚不能自主掌握之前,我們必須給予孩子的意志力一個方向. 第一個明顯的危機是孩子開始說"我不要"起,這或多或少反應孩子最初可能只是要表達自我的意志,他必須慢慢學習,以和諧的方式與環境中的條件相互配合,如果我們重視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一天中的規律節奏行動舉止有經過深思熟慮細心準備餐點並重視吃的文化與禮儀,那麼,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這將是多麼美妙的恩典與協助. 意志力與覺醒中的想像力 在大約三歲兒童身上,尤其是在腦部發育的過程中,形成中的生命力將獲得自由(release).這份生命力和那股從孩子主要器官釋放出來的力量一起發生效用於是在這段時期我們可以在兒童身上初次看見新的能力即第一次童稚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在此之前孩子意志力的運作範圍主要是圍繞著母親的家事現在則是會漸漸地和自己覺醒的想像力結合而能使各種事物產生無窮的變化. 想像力容許我們的想法超越我們週遭的環境進入無限可能的自由空間,而想像力中所展現的意志力量則可以將不怎麼逼真的事物也當作"真實"(real)來接受;憑藉著內在的喜悅與力量意志力將事物轉化成它所希望的樣子,並利用這個結果去創造出新的東西.例如:一個鞋刷突然可以變成船或飛機,而且可以和鞋子一起活動起來;或者,媽媽將綁包裹所剩的繩子掛在椅背上,孩子把它的一端綁上湯匙再從另一端慢慢拉高,很顯然的是他想像到一個起重機. 我們可以看到記憶力.聯想力如何與想像力同時出現,孩子只可以記憶(或聯想)曾經經歷的事物,而想像力卻可以幫助孩子有創新的想法(前提是,只要有一個類似的外在特徵進入他的視野中) 意志力能將想像與記憶中的光影化為實際行動.也有不少孩子無法運用意志力抓住(dawning)他的想像力,反而表現出混亂的行為如:只會模仿摩托車無目的地跑來跑去,在陌生環境中毫無分寸毫不怕生的樣子,或喜歡打擾別人,或是完全被動沒有任何動力,喜歡舒適,可以幾個小時只坐在腳踏車上等等現象. 我們不難分辨出:內心和諧主動工作的孩子,以及意志力受阻甚至癱瘓的孩子;舉個例子來說:地上的一塊布,會被意志和諧的孩子拿去做扮演或搭建的用途;意志混亂者也許會舉起手將布丟到地板,然後當成滑梯到處滑行,甚至丟到空中,結果打破了花瓶. 在健康發展的三~五歲孩子身上,在遊戲中經常會有新的主意 點子出現;例如:兩位四歲的孩子將所有的椅子排成兩行,然後布娃娃和自己坐在其中,一邊說著:"這是我們的夜車",然後她們又將椅子相對排列,將布娃娃放在一排上,"現在是換尿布的桌子";又不久將椅背全部靠在一起,在上面蓋上一大塊布,然後搭了一個布偶劇台.一個長凳子首先是摩托車,一會兒是布娃娃生日會的桌子,一會又是信箱,最後還可以當磨栗子的磨坊! 五歲左右:意志力與想像力的危機期 我們可以在許多五歲左右的孩子身上觀察到一個明顯的危機,尤其是在那樣一向都具有創造力 主動性的孩子身上,突然會出現一個新的轉捩點,那就是處於孩子內在活動的"塑造形成力"(formative forces)現在越來越從他的新陳代謝和四肢範圍中"解放"出來. 兒童的意志力必須和現在漸漸覺醒的想像力結合,它必須找到新的依循方向.這個過程會需要時間,因此充滿想像力的點子忽然不見了,意志力也會呈現癱瘓的面貌;這時孩子會經常問道:"我應該做什麼呢?"或說:"我好無聊哦!"而這時成人不需急著向其想像力呼喚,因為此時的想像力需要一段修養時間,而且是完全的安靜休息,我們需要耐心等待. 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小小的任務,尤其是:與成人的工作內容相關的,例如: ∼剪貼一本圖畫書將其縫製成書或上色; ∼縫一個小針包整理出大小長短的針等; ∼用砂紙幫忙磨一支剛雕好的木製拆信刀; ∼請他當小幫手但毋需問他要不要! ∼結繩或橡皮筋綁東西; ∼擦乾用具掃地; ∼在花園中鋸木頭 所有的工作都應在大人身旁做,因為此時的兒童需要大人的接近來獲得安全感,此時的兒童仍處於模仿期,儘管我們也需要用言語來引導他去工作,但一種生平第一次的"應該"似乎出現了,過一段時間孩子內心的遊戲熱望就會重新點燃,日常生活的情景會出現在孩子的想像中,例如:理髮店醫院及抬擔架漁船買賣行為家庭生活救火車或小型太空船. 意志力與想像力的結合 重要的是雖然這段時期兒童遊戲的環境和玩具沒有改變,但是孩子與週遭事物的關係已有所改變,一個很關鍵性的過程是:孩子的意志力必須與想像力結合並且借助在這之前的豐富且熟練的幻想力,他才能發現或製作一些他心裡所想的東西,來實現他的遊戲構想,要讓一個遊戲的點子化成行動,需要的是想像力 耐心 貫徹力(恆心)和勃勃的興致,以及排除萬難的決心,這種種都是意志力可以強烈影響,而且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 例如一位五歲不到的孩子,看到一根彎曲的木棍他用肩背起了木棍,然後口中叫到:"哦!我是一個煙囪清潔工人",而一位五歲以上的孩子,則會先打定主意要扮演煙囪清潔工人,然後才想到:"我需要一根長長的掃帚",他會去尋找,然後可能找到一條長長的繩子,在繩子的一端綁上一把羽毛,而另一端綁上一根木棍, 在五歲前意志力會掌握外在的刺激,然後在想像力中發亮,而五歲後意志力則必須靠自己努力,因為它必須有目的地讓想像畫面與想像力結合,因此應該讓孩子有足夠的機會去鍛鍊內在的意志,也許很辛苦也許不舒服,但只要目的達成,孩子會有很深的滿足感甚至歡呼式的興奮; 如果孩子們自己不能鍛鍊他的內在,也就是意志力混亂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些需要費力的工作,例如:鋸木頭等簡單的勞力工作,趁此機會讓他們的肌肉力量能夠得到適當的運用,我們也應該允許孩子們做些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工作,一位細心且能事前周密考慮的幼教老師,在一整年中,經常可以有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參與工作,例如:∼在冬末:伐木工人送給幼稚園的木頭可讓大孩子們一起來鋸, ∼在夏天:可讓孩子們一起幫忙為花圃換上新的柵欄,或是搬運大小石頭 ∼在花園中用大樹幹和木板,可以玩挖土機的遊戲 ∼用鏟子在園中某個角落,挖出小河小溝等 ∼跑叫喊捉迷藏或滾球遊戲推滾輪胎和跳繩等 在我們與孩子興奮地一起工作或遊戲之餘,絕不可忘記兒童的意志力不應只在肌肉範圍內受到鍛鍊,應該在其內心,尤其是在此年齡階段最重要的是,"意志力與活生生圖像的交互作用",如果孩子們的身體與內心都得以感應,他們的生命將得到一份平衡感,而事實上讓孩子們勞動筋骨地工作總比讓他們胡碰亂跳來得好 成人對於幼兒計畫性遊戲的協助 當孩子開始有計畫性地進行遊戲時,他們仍是十分依賴大人的,因此大人要給予孩子支持與協助了解他們,甚至讓他們產生十足的信賴感,有時成人也需要運用一點自己的想像力來鼓勵孩子們遊戲的進行 舉例而言,一位六歲的男孩將自己扮成馬戲團的團長,又用許多絲巾將其他孩子裝扮成各種不同的動物,然後吩咐他們一一進入自己的牢籠(cages)中,並且告訴他們表演時應該做的事情,起初大家都和平地跟隨著他,當團長已經沒有新鮮的主意而且大家興致轉為淡薄,使得遊戲無法繼續進行時,便是需要大人協助的最佳時機,在這個時候幼教師可以說:"馬戲團表演結束了,團員可以休息一下吧!"這位團長馬上答覆:"對了我們正要收拾道具行囊到另一個城市,對了這是我的汽車,馬戲團車子有一個圓圓的車頂對不對?"這個他所謂的車子,就是先前動物的牢籠(桌子)呢! 現在他將車子搭的更美,然後坐上車子從車窗望著我的工作桌對我說:"現在我已開到國界了,我要進入另一個國家了那兒正下著大雪呢!我們需要一個鏟雪機"說到這裡他便用一個畚箕費力地綁在車子前面當成鏟雪機車子,後面他還用幾個小凳子堆起來當成灑鹽裝置,裡面則用松栗子當成鹽塊. 第二天這位男孩來到幼稚園立刻搭建了一輛車子,這回沒有鏟雪機和灑鹽器,他告訴我這是一個火車頭,然後他又繼續用桌子椅子當成車廂,其他小朋友坐上火車,但沒見有什麼有趣的遊戲產生,幼教師便又加入其中說:"哦!你們也有一個行李車廂吧!拖運工人可以幫我把行李提上去了吧!我也正要去旅行呢!你們也有

回顧自己的生命史之教育雜想

2006年07月21日
公開
31

打從第一堂課,老師要求我們回顧自己的生命史裡的三個階段開始(註一),自己就不由自主的一直在,台灣的義務教育演變過程裡思考著,好多回憶和嘆息又在眼前浮現,思緒也一刻不能停止!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們的孩子參加"讀經班",還有免費的暑期活動,都是寺廟贊助的,又讓我想起不久前,一篇石計生教授介紹慈心華德福文章提到"靈性教育從小開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的文章(註二),讓我有種錯覺,是否台灣教育已經開始意識到靈性科學?加上"道在童書"這本書的序言裡所訴求的信仰傳播方式的突破,這些加起來,真的,台灣的兒童教育和宗教信仰,某種程度上,它們又往前邁出一大步了,"福音將藉著圖畫書傳到地極"這句話說的極好!雖然我也很希望我們國民的義務教育也能有這樣的進步,不過,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了! 這篇黃迺毓教授(註三)"道在童書•傳到地極"內容裡說,"就如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說的:「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祂感謝父神。」我們深信,每個時代都有其環境和資源,當代信徒的責任就是要把福音以當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傳出去。";那麼,當代人能接受的方式,指的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教育",特別是各時期的"兒童教育",所以藉由童書可能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了,但童書的作者大都不是兒童心理學專家,那麼這樣的"道"傳遞出去之後的結果又會是好是壞呢?這或許是人類自然發展法則裡的考驗吧!面對時代不斷的改變,很多人質疑著各家教育理念的本質,到底能不能符合實際?我認為答案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態為出發點,面對不能停止的變化,我們的內心是否依然能感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呢?或許各家教育觀點可能不同,但有可能最終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是一致,且有相同方向能依循,人類心靈真的是我們最深澳難修的一門功課. 台灣這些年來對兒童的教育,總是著重在"智力",從來都不肯為孩子的真正需求做一些付出,套句史代納曾提過的"0~7歳的孩子是宗教家,7~14歳是藝術家,14~21歳是思想家"(註四),可是我們的教育卻是倒著走,從最早期,我們從孩子出生一開始的所謂潛能開發,就期望孩子在幼兒時,就要開始學會思考和記憶,當然我們經過一些實際過程和結果發現,這好像會有些不好的後遺症甚至有可能這方向是錯誤的,然後大家開始從絕望中堆敲出或許藝術也是很重要的,然後一些藝術訓練開始被重視尤其是音樂,我還記得小時後,左右鄰居已經是鋼琴聲不斷的傳遍各個角落,但這樣的方式過了不久,又開始有些狀況外出現,然後有人提出"道德更重要應該要從小就開始",可是道德這種看不見的東西該怎麼變成課程?的確有點難,然後開始有人發現讓孩子讀繪本能讓孩子有進步,然後各類的兒童書籍,就不再只是百科全書這類了,而是開始有大量觀照兒童的內心世界可能是什麼樣的世界的繪本出現,且不管每個人的心態是如何,從會讀書考試第一名的小孩是好孩子,到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整個過程裡,其實大家開始知覺到,對孩子來說要達到全人教育,在宗教,藝術,思想上的確需要更細心思考的,不過這一路走來,很多孩子已經付出很多慘痛的代價! 在求學過程裡,我遇過三種老師最令我印象深刻,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幾位老師,第一種是100分老師,只要學生少一分就要被打一下,以此類推,當然打也有好幾種,用樹枝打手心手背或自己到講台自己打地板或是同學戶打,我都遇到過,第二種是激將法老師,這種老師嘴裡幾乎都是三字經甚至說出來的話比三字經還毒,這老師老是會讓考不好的學生掛牌子跑操場或是去男生教室外罰站,反正無所不用其極,第三種是沒問題老師,上課其實不太需要做筆記,因為都是照課本一字一字唸,還有就是上課時間不能有問題,因為問題下課後到補習班才能問;想起來,現在的孩子真是幸運許多,至少大家開始反省體罰對還是錯,補習班好還是壞,甚至教育可以分體制內與體制外,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呢!現在的教育真的呼吸得到一絲自由的味道了,這讓我整個人的情緒都激動起來! 又再次用七年為一期的仔細思考自己的生命過程,來反推史代納所持的以七年為一期的發展順序(註五),我發現很多地方都與這論點不謀而合,或許我仍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是上帝的安排?還是天地間力量使然?或許,隨著時代演變原點還是原點從來都不曾改變,就如同數學家所追求的數學真理,或許我們不明白畢式定理(註六)到底怎麼發現的,但每個人都能理解,事實上,"真理"原本就在哪不曾改變過! (待續) 註一:幼兒期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小學階段最好的朋友以及14~21自己有做什麼樣重大的決定;畫一幅小時後"家"的圖畫 註二:石計生教授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誠品好讀2005年六月號石計生教授介紹慈心華德福文章 ,"靈性教育從小開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 註三:黃迺毓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 註四: 註五:身體系統是在一個富含韻律,以七年為一期的三個階段中發展而成的:(0~7歳)腦神經系統,(7~14歳)循環系統,(14~21歳)新陳代謝系統; 但兒童心靈功能的發展韻律卻是:(0~7歳)四肢活動中,是意志的心靈力量在展現;(7~14歳)在循環系統的使用中,是情感在萌芽;(14~21)歳在頭腦的喚起裡,是能思考的智力在飛翔; 這種在心靈功能發展的方向和身體系統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 身體發展與衰退的過程圖 註六:畢氏定理(Theorem of Pythagoras);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之平方是另外兩邊平方的和

人類的心靈及其功能 (摘自:我來了)

2006年06月10日
公開
33

人類的心靈深邃奧秘,它的運行空間相當遼闊,它可以提昇我們臻於高尚的境界, 也可以牽引我們直下蠻境,令我們的情緒彭湃洶湧. 光明與黑暗.愛與激情的複雜與對立,窮盡生命經驗之一切表現. 心靈透過它的女性本質,也就是聖母瑪利亞的溫柔,表現在對兒童無所不包的愛之上.透過它的意志力,有高貴的行為,或激烈的破壞;透過它的思想,能達到崇高,也能變為邪惡.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這個在我們生命中有如謎一般的元素. 心靈像身體一樣,在整個生命歷程中都需要滋養;在孩提時期必須打好基礎, 才能有果決的行動力.清晰的思考力,以及參與所有生命中努力的一顆心. 這些都需要去了解心靈的本質及其功能的展現. 如果仔細思考我們的內在生活,我們將會發現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出自己. 第一個是我們的心靈生活,它包含著理性的心思,與想像性的圖像思考; 第二個是我們的情感生活,它包括了與化身成人的過程息息相關的感官知覺,到最強烈的愛恨情感; 第三個是意志力,它可以是動物式的本能反應,也可以是完全為別人設想的行為. 我們愈探索自己的內在生命與人類意識的全面表現,就愈會發現我們的心靈有這三種原型的展現方式,它有三種能力或功能,因而能夠連繫到意識的所有活動與各種不同形式之中,那便是意志.情感與思想. 為了要在這個世界上使用這三種能力,就必須有身體做為基礎,心靈需要一個工具,才能展現自己,否則對人類的精神將起不了大作用,而身體就是它的僕人. 很明顯的,腦是心靈用來思考的身體工具;同樣的,心臟和整個循環系統是為情感服務的,有句俗語說:"我的心因你而觸動",即反映了這個事實.心靈的意志力則是運用四肢與新陳代謝系統.我用我的手來做事,另一句諺語則點出了重點:"有內臟的人好辦事!"(譯註:表示擁有內臟的人被灌注了精神力量) 意志情感思想使用了肢體--新陳代謝系統,循環系統與腦神經系統,這三個系統正是身體與心靈功能的橋樑. 在已經發展完備的人類生命中,這三個心靈功能一起運作. 行動由思想引導,情感使事情激昂熱切.如果我們想成為真正的人類,就應該要這樣.但不幸的,事情並不總是如此順利,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強烈的意志完全或是部份失控;聰明睿智的頭腦在行事時卻缺乏任何情感;或是情感豐沛的生活,卻缺乏目的與引導,因此出現不穩定行為,並且不能在有意義的行動中表現自己. 那些心靈生活如此不平衡的人,將會在生活的所有領域-工作休閒家庭中遭受挫敗.在前面的二十一年之間,這些心靈的功能必須以下列的方式準備妥當:心靈充滿力量但保持平衡,它是一種行動思考情感的內在關係.父母如何確保這些情況會出現在兒童身上呢? 對兒童軀體發展的觀點顯現出,上述的三個身體系統是在一個富含韻律,以七年為一期的三個階段中發展而成的.首先,成長的力量強烈地展現在腦部與神經系統的發展中,在出生後的第一年頭部就長得差不多了,到了七歲,它已經幾乎完全長成了(參見附錄L-=兒童的頭顱生長曲線示意圖).但在這個時期,四肢一開始簡直毫無作用,到了第一年末或更晚,腿才能夠用來走路.幼兒在走路與跑步上,需要慢慢地或得信心,直到更晚,他才發展成為確實有腳的動物. 相較之下,在早期,循環系統仍然為發展,脈搏與呼吸系統常常不規則,體溫責難以預期地昇昇降降.直到小學階段,當成長的力量順利在心臟肺臟運作之後,它們才受到馭控,此階段適合從事歌唱舞蹈這些充滿韻律的遊戲. 在青少年時期,四肢才有顯著的成長,這是適合田徑運動的時候.現在,新陳代謝系統也一樣成熟了,這時期就不在突然鬧肚子痛了. 當人們領略這個從頭開始的成長過程,就容易假設心靈能力的開展也採取類似的方向;也就是說,兒童首先使用他能思想的腦部系統,最後則是可以發揮意志四肢系統.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剛出生的嬰兒與還在蹣跚學部的小孩,因為腦部結構不成熟,以及腦部細胞的Myelination尚未完成(註1),而無法進行概念式思考.在最近的研究中,此一身體成長與心靈功能,兩者在發展的方向上明顯矛盾的問題已獲得解決;第二種發展趨勢顯現出來了,它剛好從相反方向-由下往上進行. 此一發展過程被哈伍德(A. C. Harwood)描述為:"不管身體各部分器官是不是已經發展完全了,它們在使用中被喚醒而活潑起來"(註2),為此.他還發明了新詞"在使用中被喚醒"(awakeness in use)並且說:"這種在使用中被喚起的方向和身體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註3) 當我們注視嬰兒,發現他的手和腳高興地揮舞著,而學步兒充滿活力,在浴盆裡玩得水花四濺,喜歡探究並實際動手.學齡前的兒童則喜歡製造東西.挖.爬... 從這些舉動當中,我們看到了四肢"在使用中被喚起"的的表現. 同樣地,在青少年時期,當學生設法應付中學教育對於理性思考的要求時,他的腦部系統就被喚起了.結合兩者的是心臟與肺臟系統,在小學時期,身體成長的腳步與被喚起的腳步正好一致. 在此就浮現出一條線索,指明兒童心靈功能的發展韻律.四肢活動中,是意志的心靈力量在展現;在循環系統的使用中,是情感在萌芽;在頭腦的喚起裡,是能思考的智力在飛翔.現在,我們終於了解應該如何啟動兒童發展中的心靈功能了. 正是這種由下而上的"在使用中喚起"的過程,使得腦部的生理發展過程可以不受干擾.在事物尚未完全發展之前就使用它,會妨礙它的圓滿,這就好像搬進一棟木匠還在施工,結構尚未完成的房子一般,再多的傢俱與箱櫥就會將它弄得亂糟糟的. 不幸的是,對現代許多兒童來說,未成熟就提前"使用"是很普遍的狀況.在他還非常小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早期教育課程中,就包含了閱讀與數學.這樣一來,孩子的腦袋中被那種"以智力發展為主"的資訊所塞滿了;然而,此時他的心靈需要的卻是去積極地"做和體驗",來發展他的意志力(而非用腦袋想).這種對於意志的不良影響,在很久之後才會浮現,在青少年時,他將成為一個不參與的人,或是在成年時,缺乏創意與想像力.因為當他還是一名兒童時,他的心靈力量已經從"手"走岔路到了"頭",本來該是動手做的年齡卻在用頭腦思考,他的思想也從應有的想像圖畫式思考,轉變成了理性的概念式思考,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註4) 還是讓我們回到主題.我們現在可以說,兒童的心靈以大約七年一輪的韻律進展著,也就是"意志""情感"與"思想"的發展順序.所以,在整個學齡前階段,兒童需要有機會去讓四肢充滿活力,而父母的任務就是指引這股強烈的意志力,這些力量會進入學齡階段,並進一步獲得發展.當循環系統開始發展時,兒童的活動就充滿了情感.最後過了青春期,當理性的思考奪佔支配地位時,行動就能夠得到清晰的指引,而且情感也更能受到控制. 我們真的應該這樣來引導兒童,如果父母與教育者注意到了這些心靈過程,他們就能夠做得到.若能夠將在童年奠下所有基礎帶入成年,這些人就是幸福的,對他而言,當生命的經驗開展時,其中就包含了持續心靈發展的可能性. 再進一步探究上述所言對於幼兒照顧的實際工作有些什麼意義的時候,讓我們重複並再次強調下列兩項基本事實,只要我們注視幼兒,並且觀察他心靈的外在表現,這兩項基本事實就會出現. 我們清楚知道:在生命的最初,正在運作著的是四肢系統,而非腦部系統;基礎是奠立在意志的生命上,而非思想上.當自我使用成長的力量,來使用他的身體結構完善時,腦部應該盡可能地不受干擾.這是第一項基本事實. 第二項事實也同樣重要,那就是在前七年當中,兒童的思想是圖像式的,而非邏輯的知性的或抽象的,它可以被描述成是"產生圖像的思考"(註5),它與意志緊密相關,因而變得有創造力.當兒童正在"做"的時候,他就是在圖像式思考著.這種圖像式思考並不是刻意做出來,而是在活動的過程裡,圖像從兒童的心靈中自動流露出來.孩子並不會先對某項行動有一個概念般的計畫,思考與行動是連繫在一起,觀察,傾聽兒童在沙坑或是在玩娃娃時,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說,孩子的理性在手而不在腦.孩子以這種方式準備著他的未來,在得到了發展強烈富有想像力的心靈力量的可能性,而足以享受整個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