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雅

親子拼圖 多層面了解孩子

2008年06月03日
親子拼圖 多層面了解孩子

文�呂政達

由於兒子這陣子在學校情況連連,加上老師的建議,我們試著掛號約門診,心想多聽一個意見也無妨。我們透過關係,外加一清早就跑去現場掛號,終於掛到一位頗有名氣的兒童醫師。

掛到號以前,家長和老師們一起為兒子開個案會議,王老師提起兒子推過一名他在校園遊蕩,被老師派去找他的女同學,女同學因而出現懼學現象。經過意見交換,我提到兒子其實很會使「心機」,王老師恍然大悟,兒子可能在「吃醋」,因為最近她明顯對那位女同學比較好。個管的柯老師則說,她會用計時器計算兒子安靜下來的時間,以前半個小時都沒問題,現在時間真的縮短了。當然,每個老師的看法就像一塊拼圖,有些圖像,竟是我這個最親近的爸爸,都覺得陌生,而兒子每天就周旋在這些不同的世界觀裡。

看醫師這天,由個管老師陪同,醫師先問幾個關於病史的問題,看看兒子,兒子也笑吟吟地回看醫師。再問,小學時有沒有躁動情況,就我們所知比較沒有,上國中後,上個學期,也還算穩定。認真回想,是從四月晚春後開始的。於是,醫師的「高見」正式出爐,春夏季節之交,依兒子的體質是較易躁動的,必須要調體質,還要注意過敏的老毛病。

醫師的診斷,一舉改變眾人看待兒子的觀點,之前,我們再怎麼想,也盡在要不要吃藥、如何行為改變裡打轉,全沒有往體質和氣候的方向思索問題。我要特別感謝教體育的蔡老師,他還帶兒子去練習投籃,說這樣可以消耗兒子的體力。

給和我們一樣處境的父母們的良心建議是,把兒女的問題層面當做玩拼圖,不是老師說的算,然而,也不要過分堅持自己的觀察,說不定你自己的想法也只是一塊拼圖,兒女總有在學校、安親班或其他我們看不到的場所,做出我們永遠只能「聽別人說」的行為,愈多的意見,會拼湊出愈完整的圖像。

這場「親子拼圖」裡,醫師或專家的意見就該佔較大的比重嗎?我認為其實倒也未必,純粹要看這個意見,是否可轉移目前的思索方向,給所有人一個「柳暗花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