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雅

曾被霸凌的孩子 易有輕生意念 師長得關注

2008年08月06日
曾被霸凌的孩子 易有輕生意念 師長得關注
文�柯俊銘

霸凌(bully)是指孩子間惡意欺負的現象,目前普遍存在於校園中。根據全球性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地約有9%至54%的孩童曾具霸凌相關經驗(如受害或目睹等)。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卻忽略其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

今年7月發表在「國際青少年心理衛生期刊」的一份報告指出,霸凌的受害者,甚至是加害者本身,相較於從未曾接觸過霸凌事件的同儕,出現自殺意念或付諸行動的機率似乎會較大,值得家長、老師與政府教育單位關注。

該研究是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Young Shin Kim醫師與伊利諾(Illinois)大學醫學院的Bennett Leventhal博士共同主持。

他們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針對37篇文獻進行整合分析,其中有4分之3的調查對象是一般孩童與青少年,剩下的是較為特殊的族群,例如同性戀、雙性戀、藥物濫用或各類發展障礙等,涵蓋的地區則包括歐、美、亞、非等16個國家。

◎歸納發現,大多數的文獻都傾向支持霸凌與自殺行為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且不管當事人是加害或被害者都如此,特殊族群也有類似結果。研究摘要如下:

●霸凌受害者出現自殺意念與做出輕生舉動的風險,大約是未曾接觸霸凌事件同儕的5.6倍與5.4倍。

●霸凌加害者出現自殺意念與做出輕生舉動的風險,大約是未曾接觸霸凌事件同儕的9倍與9.9倍。

●若個案本身是霸凌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雙重身分,出現自殺意念的風險,甚至是未曾接觸霸凌事件同儕的10倍。

●加害者霸凌他人的頻率與其往後自殺的風險呈現「劑量-反應關係」,意即其越常霸凌他人,本身自殺的風險就愈高。

●當霸凌受害者或施暴者是女性時,上述風險都會明顯更高。

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雖仍無法釐清霸凌與自殺的因果,但若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卻讓我們了解到霸凌事件不能等閒視之,誤以為只是孩子間單純的吵吵鬧鬧而已,反而要嚴肅處理該課題才是。

有鑑於此,事先積極的宣導教育與事發後對加害與被害者的心理評估、諮商輔導都很重要,唯有雙管齊下,才能避免自殺悲劇的發生。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