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最是橙黃橘綠時

2007年11月19日
《談古說今》最是橙黃橘綠時

摘錄自人間福報 2007/11/19 | 作者:薛吉辰

又是橘子盛產時節,今天就來談一談橘。橘,俗稱桔,在中國栽培的歷史十分悠久。《尚書•禹貢》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酘酘」可見在夏禹時代就有人種植橘柚了。

秦漢時,橘的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中「蜀漢江陵千樹橘」的記載,說明當時四川、湖南、湖北一帶,柑橘已有成片栽培。據《三國志》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因妻子不聽從他治理家產的打算,就偷偷地買地種植了千株柑橘。臨死的時候告訴兒子,說給他們留下了「千頭木奴」,足夠他們使用了。後來,「木奴」就成了橘的代稱。

漢末吳國陸績「懷橘」的故事,也證明了當時柑橘已是廣泛種植。小小的陸績六歲時到九江拜見袁術,偷偷地拿了三個招待他的橘子放在懷裡。辭別時,懷裡的橘子不小心落在地上,袁術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陸績說想把橘子帶回去送給母親。後來「懷橘」就成了孝敬雙親的典故。

到了唐宋時代,柑橘栽培進一步發展,南方各省均有大面積的柑橘園。唐宋詩詞中也有不少是寫柑橘的,都反映了當時廣植柑橘的盛況。如: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歐陽修〈戲答元珍〉:「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蘇軾〈贈劉景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橘是人們所喜愛的水果之一,品種多,夏開白花,秋天結果,呈橘紅色,有香味,入口酸甜。不少古詩文可以為證,如:《韓非子》:「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隋朝李孝貞〈園中雜詠橘樹詩〉:「白花如散雪,朱實似懸金。」宋朝李綱〈食橘〉:「黃金為膚白玉瓤,沆瀣深貯甘且芳。」

橘還可作藥用。《本草綱目》載:「橘實小,其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神本草經》及歷代醫書也記載了柑橘治病的療效。《神仙傳.蘇仙公》載,西漢人蘇耽修道成仙,臨行前告訴母親,明年天下有疾疫,用院中的井水和橘葉可醫治。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治一人。傳說雖不可全信,但橘樹的根、葉、果實、果皮都可入藥確為真。民間也有「枇杷黃,醫生忙;橘子黃,醫生藏」的諺語,意思是橘子上市時病人少了,醫生就可藏在家享清閒了。

著名學者朱自清〈背影〉上的一段話:「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平淡的敘述中涵蘊了深切感人的父子感情。

文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他買橘子,這是江浙一帶為人送行的一種習俗,橘諧音「吉」。在送別時買橘子,是祝福遠行人一路平安,人們又賦予了橘子吉祥色彩。

在文苑中,也有不少歌頌橘樹的篇章,例如:南朝蕭綱〈詠橘〉:「葳蕤映庭樹,枝葉淩秋芳。故條雜新實,金翠共含霜。」清朝陳燦霖〈詠橘〉:「但得貞心能不改,縱令移植又何妨。」

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橘頌〉:「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兮,紛其可喜兮。」全篇歌頌了橘的堅貞和高潔,同時詩人還以橘自喻自勵,表明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橘逾淮而北為枳。」而在《宴子春秋•內篇》中,也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記載。

千百年來,從《周禮》和宴子出使楚國留下的這條古訓,到明代的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中「橘逾淮北則化為枳,此地氣使然也」的記載,頗似「金口玉言」,而現在「南橘北移」早已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