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yagisu

何以會春寒料峭

2008年02月08日
2008/2/4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謝在永

古詩云:「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云:「春凍骨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從人體生理上說,人體皮膚表面上熱和冷的感受點呈塊狀分布,冷點多於熱點。所以,前額皮膚對冷敏感,而對熱卻不太敏感。面部皮膚對環境溫度變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公分八~九個冷點,而熱點僅有一•七個。身體皮膚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膚大。

環境溫度的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直接取決於被刺激皮膚區域內感受點的分布情況,皮膚感受點密度愈大,對溫度變化則愈敏感。農曆立春節氣過後,人們對突然變化的溫度一時難以適應,氣溫雖呈上升趨勢,但是春季風比較大。據測試:當氣溫為攝氏一•一度,風速約相當於二級風時,體感溫度為攝氏零下二•八度;當氣溫不變,風速加大為五級風時,此時體感溫度可達零下攝氏十五•五度。可見,由於風速的變化,在同一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有較大差異。故諺語云:「窮在債,冷在風。」

入春後,人們一時碰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的「倒春寒」天氣,則會感到更加寒冷,如諺語云:「反了春,凍斷筋」。

統計表明,中國江准流域及江南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較嚴重的春寒平均三~四年一遇。春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氣象上將春分前發生的低溫陰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後發生的則稱做「倒春寒」。由於倒春寒發生時間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種、育苗及栽插季節,因而對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時,這時天氣又濕又冷,對人體的健康也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