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工字能否出頭?

2008年06月17日
《窗下思潮》 工字能否出頭?
2008/6/17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岑逸飛

「工」字出頭是「土」,「土」字進一步便成「王」了。

中國傳統的「四民」,所謂「士農工商」,「工」是排於第三位。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民遠比工人重要。農業是國家之「本」,工商業只是其「末」。

什麼是「工」?「工」的種類很多。成書於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的《考工記》,描述古代各種手工業技術,指出「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古人總稱各種工為「百工」,這一名稱早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辭中出現。另外古代的工官,也往往被稱為「工」或「百工」;「百工」就是「百官」,當時官員都有專業執掌。

春秋時期,《論語.子張》提及子夏所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肆」是作坊,而百工則是個體手工業者。這裡說的是工匠在作坊裡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君子則通過學習來領悟道理。春秋時代的「百工」,應是手工業者的通稱。當時的百工,一般仍是聚族而居。而統治者原則上要求百工全力為官府服役,百工則可向公家的倉廩領取口糧。

《禮記.中庸》便提到:「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意思是每月每日都會為百工考察,要能及時考查業績,合理調整報酬,說明中國古代按勞力分配取酬的理財原則。

總之春秋戰國時民間手工業的大量湧現,並不意味官家手工業的衰落。官家手工業的勞動力主要有二,其一是隸屬官府的長期勞工,其二是刑徒等官家奴隸。此外還有要服徭役的以及較高技術的雇工。至於「工師」,不是工程師,而是管理工人生產的官吏。

百工的工匠,到西漢時仍屬低下階層,官府手工業作坊的工匠,也不外乎奴婢或刑徒。

魏晉南北朝時代,各類手工業者,各有專門技能,主要從事金、石、竹、漆、土、木和紡織等行業,都在官府管治的手工業作坊中工作,他們當中除了原有的奴婢和刑徒外,又加上戰爭的俘虜。

這些人各有自己的家庭,有獨立戶籍,但其身分低下,與士卒相等,不能自由被人雇用,或自由出售自己的產品。他們不僅身分卑賤,所承擔的義務更是世襲,可說是延續至後代也永遠不能翻身。

再看這個「工」字,也真有意思,其結構從不同方面看,意義不同。「工」字可用於表示細緻、精巧,故說工巧、工整;也可表示擅長,例如工書善畫、攻於心計。

如今一般說「工」是工人,是來自西方的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古代是工匠、百工,而今天「工」的涵義是「打工」,不管白領藍領,都是「打工仔」,屬弱勢社群。

古代「工」在「農」後,俗語說「工字不出頭」,從前「士農工商」的「工」,多是指粗重工作,不僅做得吃力,收入也不好,因而不受重視。農民種田,怎樣也餓不死,打工的,即使在今日,手停便要口停。

「工」字若能出頭,便是「土」字。《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天的「土」,應相當於房地產了,打工仔能自置樓宇,兼有樓房收租,也算是「工」字出頭吧。不過也有人自嘲,「工」字出頭成「土」,不過是「入土為安」罷了。

「工」字不出頭,因為無論是工人或打工一族,其悲哀在於所拿的是固定工資,而工資的增長有限,即使有微薄儲蓄,若理財不善反會被通脹吞噬。不少人打工一生,潦倒一世,剩下的錢也買不起房子,或退休金太少,不足以養家餬口。難怪工人或打工一族的形象,是社會地位低,收入少,沒前途,沒出息。

當然,「工」字中若是工程師,是專業人士,收入應該不菲,過小康生活毫無問題。

此外,現今不少企業領袖,都是由「打工仔」拼出頭的。再說,古人說「百工」,今人則說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種行業,行行出狀元,打工也可成為「打工皇帝」。

「工」字出頭是「土」,「土」字進一步便成「王」了。二○○六年,香港排名第一的打工皇帝納稅超過一億港元,依此推算其年薪應是超過六億三千萬港元,絕對是個富豪。

「工」字要出頭,比「打工皇帝」更上層樓的,便是選擇創業。只是創業難,難於上青天,有所謂「九千男兒要創業,笑到最後有幾人」。創業難,有的是選擇了錯誤行業,有的是未能貫徹始終,有的是根本欠缺第一桶金,無錢如何創業?可是若有廣泛的社會關係,或有一定的融資能力、商業信息和銷貨管道等,在創業上或會占有較大優勢。

為了想「工」字出頭而創業,舉凡急功近利的投資衝動,或流於個人英雄主義,又或者是墨守成規,未能勇於接受新的想法,對創業都是不利的。

(《讀者文摘》六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