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花蓮詩與歌

2008年06月24日
《光點》花蓮詩與歌
2008/6/24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凌性傑

走在雨中,此際花蓮的空氣溫暖而潮濕。我走進一條未曾親歷的小徑,曲折的抵達松園別館。此館大約興建於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前後,為日軍兵事部辦公室,也是日據時期高級軍官休憩之所。又曾經傳說,日本天皇在神風特攻隊出征前往往設宴於此,賜予御前酒。清雅幽靜的園子裡,主建築是一棟灰色的二層樓房,周遭遍植松樹,蓊鬱成林,因以名之。面朝遼闊的太平洋,背對著中央山脈,俯瞰即是美崙溪滔滔而去。若是在晴朗的夏日午後來到這裡,就可聽取一片松濤,享受好風迎面吹起。美中不足的是,蛇虺蚊蚋亦喜歡聚居此處,我總是遭到小黑蚊的毒吻。

近年來,在詩人陳黎的熱心企畫下,文化局每年六月定期舉辦詩歌月活動,用吟誦唸唱的方式,與民眾同樂。松園新建的小木屋中,最多可容納四、五十人。空間或許不夠氣派,然而作為心靈交會之所卻已經綽綽有餘。花蓮的詩歌月活動,在台灣可說是絕無僅有。從我移居花蓮那年起,便年年參與這夏天的盛會,唸自己的詩,也唸別人的詩。陳黎這回將新世代詩人排在最後一場,或者別有用意──花蓮的詩歌會這麼一代一代的傳唱下去吧。阿美族歌手阿洛用她圓潤的嗓音開場,搖籃曲古調像溫柔的浪潮來回,輕輕搖盪出一個安靜的睡眠。從遠古回到現代,她也用自己的創作見證族群文化的變遷。我很感動,在這片土地上,各個族群相互交流、融合,試圖為自身的存在找一個美麗的說法。雖然其中也有衝突與鬥爭,誤解與流血,但是在詩歌之中,一切都變得穩定而可信了。

然後是何亭慧、吳岱穎與我,輪流唸著自己的創作。每年在這兒相聚,我們總會繳出新的作品,也分享別人心血的結晶。我一直覺得,我是要在花東生活以後,才知道怎麼寫詩的。半年前把花蓮濱海的屋子賣掉,回到花蓮只能投宿友人家中或是旅館,總有無家可歸之感。花蓮高中的昔日同事最近規劃要一同購地,興建農舍、住宅,邀我一起參與。我腦海頓時浮現極其美好的想像:或許不久之後,我會在此地擁有另一個家。這裡是我靈魂的籍貫,詩歌是我情感的原鄉。我作品中的每一片海浪,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我一邊唸詩,一邊訴說這樣的心情,雨水不斷落下最後又停歇了。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