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對世界的感覺

2008年08月06日
《光點》對世界的感覺
2008/8/5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凌性傑

仔細翻閱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一篇〈追回天籟〉引發我許多感慨,久久無法平復。余秋雨在文章裡頭說到擔任中央電視台的青年歌唱大賽評審,他負責文化素質總講評。他眼見時下青年的「偽文化」,對於這種文化疫情懷有無能為力之感。年輕的參賽歌手,學歷都不低,訓練也很充足,然而他們的言談呈現如此驚人的景象--「他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他們說得多麼虛假和空洞。不管你怎麼追問,他們還給你的,是加倍的虛假和空洞。」

他這番話讓我一再想起台灣青少年的語文表達,幾乎也都無法避免這毛病。不管是歌聲或語言文字,都是傳達思想與情感的媒介。我們這個時代,似乎非常在意技巧的優劣,反倒忽略了其中有沒有真情實感。擔任閱卷工作時,心裡對那些虛偽造作的文字充滿厭惡。如果這種考試作文也具有溝通的功能,那麼這些學生究竟設定自己是在跟誰溝通呢?我很無奈的發現,閱卷老師很可能被設定為清代末年的主考官,要不然考生不會寫出那麼具有八股氣息的內容,不會那麼僵化的人云亦云,不會那麼陳腔濫調的說教。如果考生有機會到閱卷場合瞧瞧,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原來有這麼多青春身影置身其中。使用老八股的方式來跟這些閱卷老師溝通,無疑是死路一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學生一直被教導、鼓勵在考試作文中矯情。(或許我也經歷過這些,才會如此討厭虛偽與矯情。)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作文中,好多人都會設計催淚情節,試圖打動評閱者。所以不是讓祖父母死掉,就是讓寵物死掉。只不過這些伎倆往往無法躲過法眼,每每在細節中顯露出作假的痕跡。一個對世界沒有感覺的人,想要說服他人對世界有感覺,這是不可能的事。無法掌握人之常情,就無法用人之常情彼此溝通。

更讓我悲傷的,是眾多考生幾乎僅存視覺審美能力。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官體會,幾乎付之闕如。覺知能力的萎縮,或許也是重要的文化病徵之一。當我們體會這個世界的觸角愈來愈虛弱,又怎麼可能普遍而深刻的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呢?余秋雨說的天籟,事實上是一種素樸的感動。不需要太多的修飾與偽裝,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對待世界,如此而已。我也希望能夠一直對世界有感覺,不麻痺、不虛偽。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