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

2008年09月07日
來源:Yahoo!奇摩知識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故宮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明清兩朝皇帝在此指點江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軍派鹿鐘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繳了衛兵的械,然後命溥儀立即出宮。當天下午3時,溥儀離開紫禁城,從此一去不復返。1925年10月10日,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院典禮,莊嚴宣告故宮博物院成立。據當時報載,開展當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人們一同涌進故宮,一窺它幾千年神秘的蘊藏,欲看幾百年的禁地到底是怎樣的情形。宮內外一片擁擠。

創辦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一切都要靠探索。加上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經費困難等,創辦初期遇到了許多困難。僅1926年3月到1928年6月短短兩年中,院方負責人就有四次變動。故宮經常遭到軍閥的擾亂,經費短缺,員工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甚至有人提出廢棄故宮,拍賣故宮國寶。到了20世紀30年代,正當故宮博物院各種工作正常發展時,又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里大遷徙”。大遷徙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進行,上面有日寇飛機的空襲,背後又有日軍大炮機關槍的追擊。從1933年到1944年,故宮1.3萬多箱書畫、青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古籍善本圖書歷經11年,行程萬多裏,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次搬遷都驚心動魄。在日寇侵華期間,全中國文物損失慘重,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無大的損失,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大奇跡。

一宮文物分兩岸的歷史真相

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然而,對於大陸絕大多數民眾來說,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久聞其名,陌生是因為至今不能親歷。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南京時,曾遇到反對的呼聲。當時的國民政府曾公開表示:一旦時局穩定,仍將南遷的文物運回原地。但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鑒於當時的政局,於1948年底又將存放於南京的文物精品遷移至台灣,從此造成了一宮文物分兩岸的局面。

由南京遷往台灣的文物分三批,三批文物的起運時間分別是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949年1月29日。遷臺文物一共有2972箱,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於南京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在質量上卻是文物精品。文物運臺後,先租借台中市糖廠倉庫存放,保管條件十分惡劣。1950年4月,台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遷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5年,台灣成立“國立故宮、中央文物院聯合管理處”。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在現址即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館,1965年新館落成。同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晚了整整40年。

遊台北故宮不用解說員

台北故宮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佔地1200畝,1962年動工興建。1965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那天落成,所以它還有個名字:中山博物院。整座建築倣北京故宮的形式,採用中國宮廷式的設計風格,碧瓦黃墻,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之下,顯得格外典雅壯麗。到了台北故宮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頗具氣勢的六柱牌坊,上有孫中山先生手跡“天下為公”四字。拾級而上,在平臺處可見刻有“博愛”二字的銅鼎。再上去,就是“故宮博物院”了。

台北故宮的門票是成人100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相當於1元人民幣,下同。),軍人、警察、學生憑證優惠價50元,6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台灣民眾免費,20人以上團體優惠價是80元。此外在門口,押一個有效證件花100元,就可租一個語音導覽器,這樣就不用解說員,到時只要輸入你眼前文物的編列序號,導覽器就會告訴你這件文物從哪來、是哪個朝代的、有什麼用場以及奧妙在哪。

藏品有多豐富

當時文物遷臺時,的確只有原故宮的四分之一,但都是文物中的精品,共有3000件運到台灣。這3000件當時是經過挑選的,其中的書畫、青銅器、瓷器、玉器、古籍善本價值連城。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時代的鳥紋玉飾、清代的翠玉白菜蟈蟈,青銅器中的商代獸面紋方樽,書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繪畫中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韓幹的《牧馬圖》等,還有為數眾多的宋元古籍善本,都是無上的國寶。

台北故宮的文物除了當年北京故宮和當年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運去的外,後來還有一些接收、捐贈和收購等。主要收藏著宋、元、明、清等歷代宮廷的瑰寶,現有器物近7萬件,包括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文玩等;書畫近1萬件,包括書法、繪畫、織繡等;圖書文獻最多,近57萬件,包括四庫全書和善本圖書等。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而又以翠玉白菜、肉型石最受遊客喜愛,成為台北故宮的招牌。

台北故宮的總文物量有多少?如果三個月換一次展品不重樣,大約可供展100年。限於展出場地,台北故宮博物院每次僅能展出各類文物1700餘件,定期或不定期更換。長期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漢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陶器、中國歷代玉器等。所以,面對琳瑯滿目的展出內容,選定一個主題慢慢玩味遠比走馬觀花收穫更豐。若要想仔細欣賞每一個展覽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參觀。比如宋代的書畫,可以親眼一見“蘇、黃、米、蔡”及宋徽宗的墨寶,足以讓人流連忘返。看完全部真跡,還可靜下心來,仔細欣賞經過翻拍放大處理後的書畫局部輪廓。加上古雅的樂曲和通俗的解說,宋代書畫之美便了然於心。

當然,台北故宮博物院不定期推出的主題展最受歡迎。比如“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特展”共展出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茶器、茶書等共197組件,可讓人系統地領略中國文化特有的論茶典籍、品茶情景和飲茶器皿。為了讓展覽更具完整性,台北故宮特意從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借來了唐代和宋代的茶器。整個展覽的佈局也是獨具匠心的,就像江南的一個茶館:粉墻黛瓦,漏窗,修竹,清泉汩汩而出。

台北曾在2002年搞了個年度大展——“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這個展覽匯集了許多珍貴的文物,有些是首次公開露面。其中乾隆皇帝和孝賢皇后大婚時的畫像,是意大利傳教士、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所作,現藏於美國克裏夫蘭博物館,為了此次展覽特地去商借的。同時借來的還有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乾隆南巡圖》,此外還展出了兩幅台北故宮限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米芾的《蜀素帖》,僅展出40天。在近200組件的展品中,有一幅美麗的戎裝女子畫像引起人們的好奇,這是一幅西洋油畫,據傳是“香妃”畫像,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由於畫卷時間長遠,卷軸下方簽字已無從知曉。不過,這倒是給文藝作品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利用豐富的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主題展,如成吉思汗、宋代文化、明清書畫等主題展。

兩岸故宮各有千秋

兩岸都有故宮博物院,它們都以清室宮廷收藏為基礎,在追溯博物院的歷史時,也都將1925年的開院視作各自誕生的標誌。有人說北京故宮是“有故宮,沒文物”,台北故宮是“有文物,沒故宮”,也有人說遷臺的文物僅佔原南遷文物的1/4,台北故宮根本不可能與北京故宮相比。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平心而論,兩個故宮,各有千秋。要說書畫,台北故宮的宋畫達943幅。西周時代的青銅器300多件,其中一半刻有銘文,屬傳世珍品,比如毛公鼎,腹底有三行497個字,十分罕見,至今仍是西周青銅器銘文數目之冠。瓷器中精品更多,宋瓷中的汝窯,清瓷中的古月軒,90%都在台灣,這也是台北故宮最值得誇耀的收藏之一。台北故宮65萬件藏品堪稱中華文化藝術寶庫。

但北京故宮超過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可匹敵。北京的故宮珍藏著佔全國文物藏品六分之一的傳世瑰寶,歷代藝術館、青銅器館、陶器館、工藝美術館、鐘錶館、珍寶館、銘刻館、繪畫館中的大批精品令人目不暇接,藝術館中的歷代精品如原始社會的玉琮、秦代的兵馬俑、唐代的顏真卿墨跡、宋代的鈞瓷、明代的顧繡、清代的康熙五彩瓷器;工藝美術館中的各種工藝品,珍寶館中的如意、龍袍、鳳冠、朝珠;銘刻館中的石刻,繪畫館中的展子虔《遊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均是寶中之寶。新中國成立後,新入藏文物達240880件。溥儀出宮前流失的精品如《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基本都收回故宮。幾年前更以千萬元鉅資收購了流落民間的懷素狂草《食魚帖》。被乾隆視為三件稀世珍寶中的兩件: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詢《伯遠帖》就是新中國入藏故宮的。此外,由於對文物的評價當時與現在有很大不同,使得像宗教文物、特別是清王朝以後藏傳佛教文物等當時都沒有被國民黨拿走。此外限於當時的運輸能力,皇帝寶座太大,傢具太大,無法搬運,使很多珍貴的明清傢具至今還留在北京故宮。而最不能忽視的是,北京故宮的美輪美奐,本身就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和偉大文物。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海峽兩岸至今還處於分離狀態,而作為中華瑰寶的文物有些也分離在兩岸故宮博物院中。比如“三希”中的二希藏於北京故宮,另一希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藏於台北故宮。其他如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其實只是它的前半卷,後半卷至今藏在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文物的編號

台北故宮有倣古的展室展廳。按規定,庫房開啟、關閉,須由分持電腦鎖卡和普通鎖鑰匙的職員兩人、工友一人同行,配合電腦控制中心完成作業。入藏文物,需經薰蒸殺菌處理。故宮文物的最早編號方式以宮殿為單位,給予《千字文》中一字為代號,如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給“天”,皇后居住的坤寧宮給“地”,然後登記宮殿內陳設的文物,順序再給以流水號。人們都會好奇,編號“天”字第一號的是什麼寶貝?它竟是乾清宮內一個踏腳的木門墩,因為這是進門第一眼看到的東西,便編列為第一號。這套千字文編號,台北故宮一直在延續使用。

擔心被要求“物歸原主”

台北故宮文物一直未能在大陸展出,兩岸文物交流和兩岸文物界的人員互訪,還是近10年的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兩岸文物交流也基本上是單向的,即只是大陸文物在台灣借出展覽交流。台北故宮從1999年開始向大陸借展文物,當年為“三星堆傳奇特展”及“漢代文物大展”,向大陸商偕了“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文物赴臺,曾引起很大轟動。2001年,“天可漢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中赴臺展出的陜西省唐代文物來自12家文物單位,共120組件,種類包括金銀、銅鐵、玉石水晶、瑪瑙和陶瓷等。

至於台北故宮的文物何時可赴大陸展出,一般認為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辦理“合法免扣壓”手續,主要是有人擔心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在赴大陸展出時被大陸要求“物歸原主”;二是展室符合“恒溫、恒溼”要求,這屬於技術條件。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了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精品,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光輝。那裏每年接待參觀者約200萬人次,名列台灣地區主要觀光點接待人數的前三名。(建林)《文史春秋》2003年第12期

※註:關於台北故宮的資料請至故宮網站參觀:http://www.npm.gov.tw

參考資料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12/16/con7%E6%A2%9D%E4%BE%8B.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