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yagisu

兒讀補充

2013年03月10日
第 02 講 - 兒童讀物是什麼?

1.兒童讀物是廣義的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兒童讀物的類型之一。
所謂兒童讀物是指適合兒童閱讀的讀物,顧名思義,它是以兒童為閱讀對象的讀物。根據內政部兒童局頒佈的《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所謂「兒童」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者。是以,就兒童年齡層而言,兒童讀物可分為幼兒讀物、童年讀物、少年讀物、青少年讀物。
所謂兒童文學基本上有兩大要素,就是兒童的、文學的。也就是作品的訴求對象是兒童,作品的屬性是文學的。
兒童讀物泛指適合兒童閱讀的讀物,它可以是文學的、以及科學的、人文的、社會的等非文學性的讀物。
就兒童讀物的本質而言,它是超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定。它帶給兒童的不只是文學的薰陶,也是知識的提升;它不止將兒童引進文學欣賞的殿堂,同時也擴增兒童的知識領域。
由此觀之,兒童讀物的確是廣義的兒童文學,相形之下,兒童文學不過是兒童讀物的類型之一。

2.兒童讀物的產生是起源於教育兒童的需要。
在早期,兒童讀物與兒童文學並沒有很大的區別。十六世紀以前,根本就沒有「童年」這種觀念,小孩不過是具體而為的成人。從認清「童年」這個觀念到兒童文學的受到重視,大約近兩世紀左右。
十八世紀以後,小孩不再是成人的縮影,在夸米紐斯、洛克、盧梭、培斯塔洛齊等教育家眼裡小孩是獨立存在的,兒童需要一種特殊文學的觀念因而產生,是以,兒童文學的創作,才開始以兒童的興趣與教育並重。

3.法國學者盧梭的《愛彌兒》最先揭櫫兒童教育的基本主張。
法國思想家,也是教育家的盧梭在50歲時,出版影響法國大革命甚鉅的《愛彌兒》一書。該書分成五編,第一編「嬰兒期——總論」、第二編「自五歲到十二歲——體育.經驗.觀感的教育」、第三編「自十二歲到十五歲——智的教育時代」、第四編「自十五歲到二十歲——道德.宗教教育的時期」、第五編「女子教育——莎非亞」。

盧梭的《愛彌兒》一書完全以「兒童教育」為主軸,在該書中才能找到以孩子特別的本性為出發點的教育原則。在很確切的目的下,舉凡求取知識、禮貌教育、品德教育等各方面,大家開始爲兒童寫作。盧梭不但掀起兒童研究的狂潮,兒童也拜盧所等之賜,開始從傳統權威中獲得解脫。

4.現代的兒童文學要以兒童發展為考慮基礎的,此為討論現代兒童文學必有的基本認識。
所謂「兒童中心」的教育主張,旨在尊重兒童的獨立自主性。在這種新觀念的主導下,「注重啟發」、「摒棄教訓」、「兒童本位」遂成為二十世紀兒童教育思想的主流。
傳統教育「小大人」為目的的兒童讀物已經不符合新的兒童教育觀念。真正的兒童讀物應以「兒童」為考慮中心的,其目的在幫助兒童的發展。是以,如何創作可以吸引兒童好奇心、幽默感等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確是現代兒童文學作家所要努力的。
換句話說,兒童文學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的心理」、「兒童的語言」從事創作。具體而為的呈現兒童特有的感覺、兒童特有的理論思考、兒童特有的心理反應,以及兒童特有的價值觀等。

5.現代化通俗教育與兒童文學的關係。
從近代的文獻資料中,可以了解,中國近代許多著名的啟蒙思想家都曾留心於兒童文學,而且新時代兒童文學的發展也與通俗文學息息相關。
「兒童文學」的出現,象徵著傳統啟蒙教育的解組。中國通俗的兒童文學在極力主張教育,統一國語的情況下伴隨而生,它是新文化運動的一環。
「兒童文學」一詞隨著新文學運動在中國出現,這意味著教育觀念的改變,以及通俗文學的振興。

6.臺灣地區對兒童文學的分類。
吳鼎教授在《兒童文學研究》一書中就兒童文學的分類採取「四分法」,也就是散文形式的、韻文形式的、戲劇形式的、圖畫形式的四種。其分法就「大類」而言,具有穩定性與可信性。林文寶教授從「散文形式的」將「故事形式的」從中抽離,另成一個大類。是以,在台灣有關兒童文學的分類有五種。
(1) 散文形式的:小說、童話、散文、寓言、笑話、遊記、傳記…
(2) 韻文形式的:兒歌、童謠、童詩、謎語…
(3) 戲劇形式的:話劇、歌舞劇、默劇、木偶劇、廣播劇、電視劇、兒童劇…
(4) 圖畫形式的:圖畫書…
(5) 故事形式的:民間故事、傳說、神話…

第 03 講 - 兒童閱讀興趣是什麼?

1.影響兒童閱讀興趣的因素有哪些?
有關影響兒童閱讀興趣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 讀物特質
這些特質包括驚奇(驚險)、動物、對話、動作(生動)、幽默(趣味)、情節(變化)等。

(2) 內容難易
既然是兒童讀物,理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以及能否保握「淺語的藝術」。
(3) 年齡性別
從葉可玉〈台灣省兒童閱讀興趣發展之調查研究〉可知兒童因年齡與性別的不同,其閱讀興趣也有所差異。
(4) 智力學力
兒童的閱讀興趣與本身的智力或學力的高低成強烈的對比關係。


2.何謂橋樑書(Bridging Book)?
所謂「橋樑書」是指西方國家爲不同年齡層的孩童發展所設計的童書,其架構劃分非常精緻,隨著對孩童的了解越多,分解也更加細緻。
就出版社而言,「橋樑書」的概念,使得出版社在規劃分齡出版時,使之成為銜接從圖像閱讀進入文字閱讀的重要階段性讀物。「橋樑書」的出現,代表著孩童在越讀發展進入獨立閱讀的重要指標。


3.兒童閱讀有哪幾項原則?
兒童閱讀有以下幾項原則:
(1) 以身作則
有閱讀習慣的師長,能提供適當的閱讀環境,自然會有喜歡閱讀的兒童。經營兒童閱讀,是建立在愛、尊重與肯定的原則和方法上。

(2) 認清對象
師長要認清兒童閱讀需求,成人所感受的閱讀樂趣,基本上是有別於兒童的。他們在營造兒童閱讀環境,更要在營造中重視兒童閱讀的主體性與自主性。


4.何謂閱讀的主體性與自主性?
所謂閱讀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即在指導兒童進行閱讀過程中,師長從伴讀、共讀到兒童能夠獨立閱讀的過程中,建立以兒童為主體的、為本位的閱讀之謂。其最終目的在於引起兒童個人的真實經驗,換句話說,所謂閱讀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就是讓兒童學會「學習」。

5.何謂閱讀的多元共生?
所謂閱讀的多元共生,係指每個人由於本身能力或條件的差異性,因此,在閱讀反應方面就像是「橫看成嶺側成峯,解讀詮釋自不同」。它又像是瞎子摸象,各說各話。
大人在傳遞文學內容時,不必做太多的延伸,而是把文學想像的空間交給兒童,這種「文學的想像空間」,也可以反應閱讀的多元共生。


林文寶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