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玩詩練功房

2017年02月02日
玩詩練功房�林德俊(小熊老師).幼獅

〈序:去練,就對了!〉
去讀、去寫就對了,如果你只是一直在門外徘徊、觀望,你永遠也無法感受堂奧裡的美妙。
套句我的武術老師說的:要把拳學好,說再多也沒用,去練,就對了!

〈意象連連看〉
詩除了一個意象還不夠,詩是意象和意象之間的跳躍,能夠把兩個差很大的意象連結起來,便能創造出富有想像力的詩句。

以「魚」和「雲」這一組意象為例,可以如此造句:

天上一朵閒雲
坐在湖上
垂著陽光的絲線
釣水中的游魚

再以「星星」和「鍵盤」這一組意象為例,可以如此造句:

鍵盤上敲敲打打
游標閃動,捉不住靈光
所有的字眼都被Delete吃掉
黑夜成了我的稿紙
等待星星降臨

由於打出的字都不滿意於是又刪除(Delete),詩中發話的主人翁一整夜都在修修改改,苦思佳句,所以有「黑夜成了我的稿紙」之比喻,作者企盼著靈光降臨稿紙,如星星降臨黑夜啊。

在許多好詩裡頭,你都可以找得到兩個差很大的意象共存於一首作品中,且看羅任玲的〈風之片斷〉最後四行:

影子
啊影子
召喚著
一整座海洋的靜寂

其中,「影子」和「海洋」乍看屬性天差地遠,一個單薄,一個壯闊,卻因為詩人找到了兩者的共通點「靜寂」,而讓彼此產生呼應、諧和一致的關係,同時,又帶來「微小」引動「巨大」的戲劇化張力。

讓我們再練一組差很大的意象──「滑鼠」和「森林」,例句如下:

滑鼠落入
貓的眼瞳
迷路在你表情符號的森林
每張臉都在我心裡
蟲鳴鳥叫

滑鼠為詩中主人翁「我」的化身,將仰慕對象「你」比喻為貓,則完成心被你攫住,有如鼠被貓捕捉(落入貓的狩獵視野)的食物鏈形象演示。滑鼠面對著電腦網路世界,「你」透過表情符號所展現的一顰一笑,隨時牽動著「我」的情緒變化,這座令人迷路的森林,可能是「你」的臉書或部落格,當然也是「我」迭宕如蟲鳴鳥叫的心了。

〈雙重滿意「告白詩」〉
且看尹玲〈進入永恆〉:

我是沙
你是浪潮

濡溼我
捲緊我

進入永恆

此詩將自己(我)比喻為沙,將愛人(你)比喻為浪潮,「我」被動等待,等待「你」前來把我帶走,浪潮拍岸,打溼了沙灘,將沙捲走……日復一日,終至永恆。詩人尹玲寫出了對永恆之愛的渴望,這首詩,可謂一首熱戀之詩。

紫鵑的〈縮小〉則畫面更加豐富,「我」化身為山茶花(並將其比喻為「飛鷹的小情婦」),化身為「你」(在詩中「動物化」為「飛鷹」的形象)口袋中的地圖,在「你」面前,「我」一直縮小,而飛鷹雖為猛禽,當其高高騰起睥睨大地,心中卻有一個最柔軟的角落,那便是「我」欲棲息之地啊。此詩寫出了個小女人無怨無悔臣服於鷹的心思,也盼著「你」遨翔天地之時,口袋裡總有一張地圖(我),作為飛行時終極的方向(飛向我)。

我正縮小
縮小成飛鷹的小情婦
我正縮小
縮小為一朵山茶花
我正縮小
縮小入你的口袋
我正縮小
縮小成一張地圖
我正縮小
縮小鑽進你心房
最深最柔軟的角落

好的告白詩,應該符合「雙重滿意」的標準,「情意」、「創意」都要令人滿意,還要把握言簡意賅、詩短情長的要訣,完稿後可以下一個標題。以詩告白,用真心真意搭起「我」和「你」的橋梁。不怕肉麻,只怕陳腔濫調,不夠吸睛喔!

〈有來有往「對話詩」〉

左腳:「天氣真好,趕緊穿上白布鞋,上山去會會久違的鳳蝶和樹雀。」
右腳:「今天可是上班日!皮鞋不許你偷懶,跑去告狀,公事包的臉鐵定黑了。」

讀了這樣的對話,有沒有感受到「童詩」的氣息?沒錯,童詩是對話的愛用者。翻開各式各樣的童詩集,很容易發現詩中的「對話」,譬如林武憲〈柳樹的頭髮〉:

柳樹的頭髮又細又軟
捨不得把它剪短
頭髮愈留愈長,愈留愈長
把臉遮住了,把身體遮住了
風來幫他梳頭的時候說:
「老柳啊,你的頭髮
怎麼不理一理啊?」
柳樹說:
「人家理髮,是為了漂亮,
我不理髮,也是為了漂亮啊。」


〈小孩與老樹〉小熊同學

「你在這裡站了百年
腳不痠嗎?」

「你沒發現,我的
枝葉飛上天空跳舞
根莖蜷在土地懷裡午睡嗎!」

這堂別開生面的說話課,就從「以詩對話」開始,你會發現,你跟許多人事物,都很有得聊呢。

〈生活物件「廣告詩」〉
藍雲的〈傘〉寫得更短、更簡單:

在雨中歡唱
迎向烈日笑
放下身段當手杖

此詩以擬人化手法,讓傘歌唱、發笑,甚至能謙虛地收斂自己、放下身段。以迂迴方式點出傘的三項功能:擋雨、遮陽、當手杖,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真是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路寒袖〈水蜜桃〉:
為了奔赴夏日熱情的邀約
我的臉頰泛起
淡淡的粉紅霞光
我的臉皮薄薄
卻一肚子的甜言蜜語

此詩以「物的自述」開展語境,水蜜桃被形容為一位女子泛紅的臉頰,這是對其外型、色澤的精準妙喻,後頭順勢交代其皮薄、味甜的特點。這首詩成功經營出一種情調:一位女子為了奔赴夏日之約(讓自己能在夏天被收成),而慢慢地醞釀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漂亮(粉紅臉頰)、更有內涵(甜言蜜語)。這樣的水蜜桃,內外兼修,引人垂涎欲滴,卻又想多看幾眼,遲遲不忍下肚啊。

蕓朵〈燈與女人〉:

一只燈
貼在冬天的臉上
窗,就渲染著微紅溫暖

一個女人
站在岸邊揮手
男人的眼,空手而歸的漁網也微微笑了

〈看圖說話「聯想詩」〉
路寒袖〈祝福〉

快門一按
笑容就被陽光記得
結束的背後正上坡
兩旁羅列著茂密的叮嚀
祝福很含蓄
鋪成綠綠的草皮

場景在東海大學的文理大道,一群學生穿著學士服拍畢業照。由於遠觀的攝影者帶著祝福的心情,所以把兩旁茂密的樹想像成「茂密的叮嚀」,兩排的樹,彷彿師長們的化身,呵護著展露笑容的學生,灑下的陽光,有如師長的關心,傳遞著溫暖。

路寒袖〈竹拱橋〉

我挺直,卻身段柔軟
從此岸到彼岸
為求圓滿
無怨的委屈自己
弓成優美的弧線

場景在溪頭的大學池,詩人從竹拱橋的弧線造型,追本溯源地想到橋的建材──竹子,原本該是挺直姿態,於是佩服起竹子的「身段柔軟」。這樣的聯想,是把橋擬人化了,「委屈自己」卻能成就「優美的弧線」,如此的「態度」,恰是中國人追求「圓滿」的生活哲學。

韋瑋:
淡水落日是一顆巨大的魚丸
整條河都餓了

〈到此一遊「即景詩」〉
寫即景詩,也是一種看見深層內在、找到真實自我的方式。

張默〈初臨玉山〉透出悠然淡定,該詩第三段:

常常喟嘆,我只是
一名微不足道的過客
偶爾興起一股莫名的雄風
在某些奇峰異壑的邀請下
忍著,說不盡的酸楚與疲憊
忍著,一陣陣汗水的侵襲
擺擺頭
向遠古招手
賴在你指點天下的懷裡,不走了

句中的「你」可能是山,也可能是推動滄海桑田的大自然或超自然力量。

你可以這麼想:寫即景詩,便是用文字拍照,你同時擔任攝影師與模特兒;這樣的創作,在旅行途中啟動,但不一定在現場完成,你在歸途中慢慢沉澱,到了家中的書桌上反覆沉吟,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永遠在旅途中,隨時保有旅者探索世界的心情,隨時可以找到一個無比新鮮的自己!

〈深刻寫實「社會詩」〉
小說從社會新聞取材,改編真實事件,是相當常見的。散文則可直抒胸臆,大事件發生不久,常見作家於報紙副刊上發表感想式文章,陳述內心的話,扣連人群的集體經驗或自身的獨特經驗,深化對某一事件的觀照。

以真實事件為基底的小說,需較長時間的醞釀,因為要形塑人物、安排情節、發展故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散文是精鍊化的「我手寫我口」,回應社會事件的散文,因心緒受到激發而有話想說,自可源源不絕吐露,若不求把篇幅「寫長」,是有機會當天完成,隔日、幾日後見刊的。

至於現代詩,就更具「效率」了,因詩的篇幅可達短小之極致,從書寫完成到發表,動作往往更快,情緒渲染的效應更強,如果在事件「進行式」的氛圍裡持續發酵,得到更多詩人迴響,產生連鎖反應,有機會形成一種文學的社會運動。

文學也是觀看、思索、記錄社會的一種方法,所以,詩,當然可以書寫現實。

吳晟〈我心憂懷〉,為農民發出了不平之鳴,詩人先陳述田園生活的恬淡美好,譬如第四段:

吾鄉遼闊的田野
四時作物歡欣成長、豐饒收成
都可以作證
我多麼想將恬淡知足
譜成歌頌的旋律

接著,訴說詩人如今「經常滿懷憂傷」的理由,以下為倒數第二段:

我確實經常滿懷憂傷
憂傷阻擋不住
開發為名的洪流,繼續氾濫
掠奪了山林、掠奪河川
掠奪了田地、掠奪海岸
一地又一地,抵押舉債
占領,糟蹋殆盡,而後
毀棄,留下萬劫不復

阿布的〈美麗灣〉末段:

海在圍牆外面
風與吼聲,都在外面
裡面建造著
安靜的度假飯店
把美麗留在裡面
整個世界
放逐在外面

對於在地人而言,美麗灣原本是日常生活「裡面的世界」,一旦觀光化、被財團把持後,將成為「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們原本的世界,形同被放逐在外了。詩人以裡、外兩個世界的辯證,帶我們思索「什麼是真正的美麗」。

從吳晟及阿布的抗議詩來看,可以見到詩人經營意象、勾勒場景、製造對比,這樣的文本,有時比激動的叫囂和憤怒的宣言來得更具穿透力。

在核災陰影下,詩人隱匿寫下一首〈有核�不可〉,用以警醒世人,我們當下的重要決定,將大大影響子孫未來的生存環境及家園樣貌,不可不慎:

如果有核能
卻讓我們失去了核心

如果有石化
卻石化了我們的心

如果有一條快速道路
卻帶領我們通往一個
荒廢的家園

如果在一切都來不及以前
我們還來得及說一句話
向我們的孩子

希望我們能說出:「我愛你!」
而不是:「對不起!」

歸納眾家詩人的社會詩書寫,無論寫的是天災或人禍,大體上追求淺白的表達,常見呼告語氣,有較多的重複句法,適合對群眾公開朗讀。

文學確實能夠反映社會。詩的功能之一是「寫實」,即寫下現實。但寫實不必刻板記錄,你可以採取任何手法,用你聯想到的任何畫面,去反映或回應社會事件,或為某個社會人物素描。詩所誌之事,可能隨著時間遠走而被遺忘,寫社會詩,如果標題本身並未清楚揭示書寫對象,最好以副標題或簡短的前言、後記、注解,說明扣連何事,提點解讀脈絡。

如果你要把黃色小鴨、貓熊圓仔寫入詩中,也無不可,只是千萬記得,詩畢竟是一種迂迴的語言藝術,莫因為了追求清晰表述、急於傳遞理念,而忽略了朦朧美感。

社會詩的題材,其實也可以很家常,詩人簡政珍有一首詩〈過年〉,末段:

最渴望的一道菜
是餐桌旁邊的電話
喂,你的聲音有特別的風味
我的喉嚨被你嗆住了

此詩寫的應是相隔兩地的親人或摯愛之人,在過年理應團聚之時,最渴求的一道菜,並非餐桌上任何佳餚,而是話筒裡,聽見對方的聲音,而當聽見對方的聲音時,自己喉嚨有如嗆住,激動到發不出聲音來……

讀了此詩,你會發現,原來,社會詩不一定要寫最「重」的題材,不一定要擺出激憤、嘲諷或悲憫的姿態,像〈過年〉這樣只是捕捉平凡市井的氛圍,有別有情味。

無論如何,好的社會詩,終究得落實到真切的場景、人與人的交流互動,這樣的詩,往往更可感、更動人。

〈散而不漫「散文詩」〉
初學者寫新詩,最常犯的毛病是,寫得像「散文的分行」。試著把分行的各句串連起來,加上標點符號,如果這麼做之後它立刻變身為通順的文章,而且內容很好懂,那麼,這樣的詩作,可能難以成詩,至少可以說它「詩質不夠」。

在具備「相當程度」散文經驗的基礎上來認識詩,我們可以看到,新詩與散文最大的外型差異便是「分段」的結構。在書寫方式及閱讀感受上,新詩並非「我手寫我口」,而以跳躍性、濃縮性取勝,詩不只精鍊,而是極度精鍊,能只用一個字絕不用兩個字,「少即是多」為其王道。既然極度精鍊、高度濃縮,便會有所省略,意象和意象、句子和句子之間,便不會有太多的連接性、工具性的詞彙,跳躍性因此而生;詩寫得跳躍,便難一目了然、讀過即通,而須多讀幾次,反覆吟詠。

如是觀之,詩如果寫得太直線、太淺白,便容易給人「散文化」的印象。會把詩寫成散文的分行,究其根本,是對詩的原理掌握度不足,而太安於散文「線性書寫」的習慣,一時無法轉換頻道。

散文詩作為詩和散文的共同「次文類」,那妾身未明的「散文詩」之名生來就是給其父母(詩與散文)找麻煩的。散文詩的定義一如詩的定義,多路並進,但或許殊途同歸。

給予散文詩最簡約的定義,可從其外貌入手,散文詩為「不分行」的詩,即「分段詩」。有散文的外形,仍維持著詩的靈魂,散文詩既為詩,詩是意象語言與音樂語言,那麼畫面感、節奏感的經營要比一般散文更積極。

散文詩,不是寫不成詩的散文,也非寫不成散文的詩,而是詩與散文兩者部分特質的綜合。散文詩創作技巧已獨立於散文及分行詩之外,自成一個特殊範疇。

散文詩見長的詩人蘇紹連的經典名作:
〈獸〉蘇紹連
我在暗綠的黑板上寫了一隻字「獸」,加上注音「ㄕㄡˋ」,轉身面向全班的小學生,開始教這個字。教了一整個上午,費盡心血,他們仍然不懂,只是一直瞪著我,我苦惱極了。背後的黑板是暗綠色的叢林,白白的粉筆字「獸」蹲伏在黑板上,向我咆哮,我拿起板擦,欲將牠擦掉,牠卻奔入叢林裡,我追進去,四處奔尋,一直到白白的粉筆屑落滿了講台上。
我從黑板裡奔出來,站在講台上,衣服被獸爪撕破,指甲裡有血跡,耳朵裡有蟲聲,低頭一看,令我不能置信,我竟變成四隻腳而全身生毛的脊椎動物,我吼著:「這就是獸!這就是獸!」小學生們都嚇哭了。

文辭精鍊,場景鮮明,短句的連貫集合,節奏層層進逼。這散文詩簡直是卡夫卡〈變形記〉的教室變形版,有如一則詭奇的寓言,超現實的夢境,極富戲劇張力,充滿了荒謬性。或可如此「解夢」:教與學的權力關係裡,溝通的斷裂激發一方怒而成獸,獸,竟是教師心中鏡射的自我形象。

新詩的形式自由,自由到:可以「不分行」,看起來像散文。請注意,只是「看起來像」而已喔。「散文詩」還是詩,這像散文但骨子裡是詩的文體,在形式上澈底實踐了詩歌藝術的朦朧特質。這樣的詩雖散,卻散而不漫、散而不亂。

詩,作為一種創作精神,作為一種靈魂,終極狀態是,能出入各種形式而自得。所以,寫不分行的詩,有何不可!

〈分行虛構「小說詩」〉
小說家寫詩,既然寫的是詩,不見得要以負載情節為己任,甚至不必說故事,只要帶出人物、營造場景,就能製造出「故事的引子」。小說家駱以軍〈一個老婦在輪椅上緊握她從前的郵票肖像〉便屬此類,此詩收錄在他早年出版的詩集《棄的故事》,以下摘錄第一段:

如果最後秋天躺在妳的掌中死去
我會仍舊看著妳
不動聲色
繼續說話
不讓妳發現 我已發現
妳底老去
親愛的□□
把妳的拳握張開
那些孩童們隱身在九重葛架後
模糊的笑臉
新娘白紗
一隻黃粉蝶飛進寧靜的醫院午後

此詩是一位男子對他的老妻告白,雖她年華已逝,但往日形象(新娘白紗)仍歷歷在目。詩中有人物細微姿態特寫(掌、拳握),具體刻畫場景營造氛圍(孩童、九重葛、黃粉蝶、醫院),「親愛的」不露名號,代以□□,增添懸疑……這些是小說家本事的展現。新娘白紗被喻為黃粉蝶飛進醫院那一句,躍動撞擊死寂,這則是詩人的才氣了。

陳雪〈逃〉,在形式上看似去掉標點符號的段落文章,有點「散文詩」的調調。意識流的跳接,恣意切換畫面,使其接近詩的躍動與濃度。而部分比較淺白的敘述句,描述人物動作形貌,構築場景,則又彰顯了小說性格。

一隻狗 一雙鞋 一匹馬 一個破掉的皮球 一座傾頹的屋子 一個銀髮
與皺紋交織成風景的女人 戴著金項鍊的男人提著一只皮箱 一個滾動中
的輪胎 一把生鏽的刀 一枚遺失的戒指……

以上是〈逃〉的開場(摘句),如同鏡頭運行,先特寫狗、鞋、馬(可能是玩具)、皮球等指涉孩童的相關物(意象),再拉到屋子、屋子裡的女人(孩童的母親),有層次的遞移開展;短句的腳步,富節奏感。這是一篇奇妙的綜合──亦詩,亦小說,不妨稱之為「小說詩」。

小說是虛構敘事,「小說詩」大抵上是以詩的語言逼近了虛構敘事,篇幅精短、語言精鍊之下,人物、場景、情節很難面面俱到,但要顧及一二,倒是可行的。

文字的迷宮一開始總是令人困惑,困惑的程度幾乎要切斷了你的閱讀興致。然而迷宮卻也提供一個歧路花園的探險趣味,那令人深深著迷的,詩般的魅惑。

現代詩致力於創造新語言,釀成文字的迷宮,也因此常常以折損閱聽眾為代價,讀者得很有興致、很有耐心才得以浸淫其中。「小說詩」則是加入了虛構敘事的,文字的迷宮。「詩小說」擁有小說的形貌,本質上也指向詩的朦朧、歧義,可謂夢一般的小說。

如果你想練習寫「小說詩」,可嘗試在分行的長短句形式裡,說一個你想像出來的故事(虛構故事),要有人物的出場、場景的刻畫,甚至有事件的推進、情節的開展,不妨善用人物之間的對話。切記,這是詩,所以有必要顧及意象性、節奏感,以及文字的精鍊度。

【解惑篇】為自己的感覺找理由?
凡此種種,說明了「詩無定法」,既然詩無一定寫法,自然也無一定讀法。詩無一定的閱讀方法,無論是先讀詩評再讀詩,或先讀詩再讀詩評,或讀詩不讀詩評,都無對錯。只要你喜歡、你習慣、你自在,就好。

即便你不理會詩評家,你也無法不理會「詩評」這件事,因為那是發生在你每一次閱讀裡不可避免的「內在聲音」。

當你對某一首詩產生「感受」,其實你的潛意識已啟動對該首詩的「判斷」了。

詩的歧義性,使它自己成為一種等待詮釋的語言,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詮釋。「解詩」跟「解籤」一樣,可以成為一門專業,但跟「解數學題」大不相同,因為解詩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一首詩,乃至一句詩,或僅僅其中的一個字,一個標點,延伸的知識都可以無限寬廣。
關於詩,談什麼、怎麼談,各家之言,合力織就了一張詩歌書寫的參照架構、風格系譜。
讀詩之前先讀評,有啟迪之用;讀詩之後再讀評,有印證之用。與詩評打交道,並非將自己對於詩的詮釋權拱手讓出,而是藉此激發自己真正的看法。讀詩寫詩,毋須固著於理論,但也不必畏懼理論。理論無時無刻不縈繞在詩的閱讀與創作之中,如果你有興趣當一個積極的閱讀�書寫者,不妨好好地為自己的感覺找理由吧。

〈寫詩幹麼?〉
「詩是欲言又止的祕密」,真是個迷人的說法。詩是一種「不直說,但終究還是說了的」語言,迂迴朦朧地表達詩人內心的想法,甚至,詩人的想法有時處在一種曖昧未清、或有話想說卻不想明說的狀態,這時候,唯有交給詩來吐露,作為一種抒發、宣洩。讀詩,因此像猜謎,亦如穿越迷霧,直到柳暗花明。祕密會因此露陷?別擔心,讀詩需要一點解碼能力,你的訊息並非毫無遮擋地向天下人裸露,且因為詩無標準答案,即便密碼被破解了,不同人有不同讀法,答案從來不會有被澈底揭露的時候。所以,詩確實是說了什麼,但又沒有真正說清楚過。就好像,看一種開放式結局的電影,電影不告訴你主人翁的下場究竟如何,只給你線索,給你方向,讓你自行想像。

★讀詩提供美學的養成,寫詩則是心靈的抒發。
★里爾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給青年詩人的信》)
★顧城:「詩就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

〈讀詩時,先問自己的感覺〉
無論讀得多或讀得少,只要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寫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詩,獨創性便有機會開展。

其實,讀得少,「被前人影響」的危機更大,因為「有讀,便有影響」,而當你只被少數讀過的詩影響,從閱讀到創作的親屬關係太明確、血緣通道太單一。反之,多樣化的閱讀,讓你能夠比較完整地知道別人寫過什麼,從而避開他們的影響,不會落入自以為創新而別人早已寫過的窘境。

讀什麼、怎麼讀,沒有鐵的律則。但讀得多總是好的,「讀得多」的真義,不是比拼「讀過多少首詩」,而是「讀了多少不同風格類型的詩作」,以及「花了多少精神讀詩」。雜食性的閱讀,才能建構對於既有詩歌系統的認知藍圖,從而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詩,知道自己想要寫出什麼樣的詩。一首詩,可以讀N遍──在不同時間、空間閱讀,收穫也不盡相同;與同好分享心得,更能透過激蕩的火花磨出自己真正的看法。

〈寫,也是一種讀法〉
讀與寫,往往不是先後關係,而是交錯,甚至同時發生的。有時讀了一首好詩,會刺激你的靈感,助你產出你自己的好句子。邊讀、邊寫,拿鉛筆在喜歡的句子上打勾、圈起精妙的意象,書頁邊角寫眉批,慢慢建立你看詩的觀點。

一首詩讀過了,過一陣子再來讀,原本讀不懂的竟讀懂了,原本讀懂的則讀出訊息了。一首好詩,值得你反覆吟詠,甚至提筆寫詩向它致敬,寫,也是一種讀法。

多寫,指的是你花很多心思去探索「寫詩」這件事,讀的時候想它,不讀的時候也想它,走在路上、坐在車上、躺在床上……當你常常想著「寫詩」,久而久之,它就變成一件不想也在做的事,意象會自然而然溜進你的腦海,你只需要準備隨身筆記本把它記錄下來。

讀詩、寫詩,與其當成一個功課,不如當成一種享受。有興趣,就有時間。對一個真正的愛詩人而言,詩是隨時隨地的事,不必特別花時間去完成的。

§遊戲時間
用「寫」的心情與角度去「讀」,讀也成了一種寫。讀一首詩的同時,可以自問:「對於這個題目、這個段落、這個句子的處理,如果是我來寫,會怎麼寫?」一時想不到怎麼做?不如惡作劇一下,幫它換個標題,挪動句子的順序……結果會變得很糟嗎?然後,寫下一首被這首詩觸發的、你自己的作品。

〈要好懂還是難懂?〉
現代詩語言的淺白,通常展現在「口語化」及「散文化」這兩個特點,語言愈接近口語,或者通暢度愈接近散文,讀起來愈輕鬆,譬如吳晟的許多詩作,就屬於這種淺白的詩,以〈阿媽不是詩人〉為例:

不識字的阿媽
不是詩人
不懂詩詞歌賦風花雪月
辛勤的一生中
只知道默默奉獻堅韌的愛心

粗手大腳的阿媽
不是詩人
不懂隱隱藏藏暗喻比興
坦朗的一生中
只知道直著心腸說話

忙碌操勞的阿媽
不是詩人
不懂安適飄逸幽雅閒愁
艱苦的一生中
只知道盡心盡力流汗
一滴一滴滋養家鄉的田地

孩子呀!而你們要細心閱讀
阿媽在泥土上的每一步足跡
──不是詩人的阿媽
才是真正的詩人

這首詩傳達出詩人的創作觀:一個好詩人的條件是要有好的人格,必須良善、無心機、懂得付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再怎善於詞藻功夫,也只是花言巧語而已,不是真正的詩人。此詩「不算好懂」之處在於,雖語言淺白,其傳達的概念卻是需要花點力氣去理解,語言的淺白,是形式問題,傳達的概念,是內容問題。形式上好懂,不代表內容就好懂。
第二個「不算好懂」,則出於對這首詩書寫形式的「不解」,現代詩是擅長更多跳躍、更多隱藏的文學語言,可以採取更花稍、更晦澀的表現形式,為何詩人吳晟要守著這一清如水的語言?對於台灣現代詩閱讀經驗較豐富的行家而言,吳晟的詩,沒有突出的「外表」,讀起來不易在第一時間令人感到「過癮」,吳晟對此應該了然於心,但為何吳晟的詩一直以來注重內容而樸拙其形式?因其內容追求一種胸懷的體現,他選擇的文學語言必須合於其內容。當讀者感受到其詩歌語言的淺白,卻未必能理解到,詩人吳晟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其詩歌內容的表現形式,自成一家體系。
所以,終極的問題不在於淺白好或不好,而在於那樣的淺白適不適合那樣的詩。詩的好壞、藝術性的高低,並非由淺白、晦澀的分野來決定;淺白的詩也不見得比較好懂,有時淺白的詩,是讓你誤以為自己讀懂了,其實未必。

會不會有些詩作,十分容易理解,卻讓你毫無感受?那樣的詩,即便好懂,卻也無甚價值吧。以抒情詩而言,可感的重要性往往高過可解。

一般而言,淺白的詩較有讀者緣,讀者的面向較寬廣,比較容易讓未具高度文學素養的親朋好友抓到一些訊息,但他們未必就能體悟其間妙處。晦澀的詩,訴求的往往是看門道的專業讀者,他們讀詩不怕解謎,有足夠耐性去面對層層晦澀,不好的詩,別奢望透過晦澀的外表蒙蔽其法眼。

沒有真正好懂與真正難懂的詩。只要發揮聯想力,多讀幾次,最終一定能懂。好懂與難懂,不完全取決於作者端,還取決於讀者的背景、能力、耐性是否足夠;時代語境的差異也有影響,例如一首詩如果高度連結了某個時代專有的事物,便容易與其他時代的讀者產生隔閡。